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3 ,大小:55.09KB ,
资源ID:2605481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0548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六单元人间真情印.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六单元人间真情印.docx

1、第六单元人间真情印第六单元人间真情单元教材分析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本组围绕着“人间真情”选编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两首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两篇略读课文卡罗纳给予是快乐的和一个语文园地,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篇篇充满着人间真情和爱意。五篇课文,向人们展示了人性中极美的一面,字里行间均萦绕着浓浓的真情。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均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与好友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体现了朋友间真挚的感情。搭石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搭石”这一乡间的平凡事物,表现了人与人之间质朴的情感,歌颂了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记叙了一次跨越海峡的拯

2、救行动,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给予中被挽救了,正是“爱”创造了奇迹。卡罗纳讲述了一个不幸的小男孩在学校里得到了关爱。读后让人感受到,小男孩的遭遇虽然令人同情,周围人无微不至的关爱却能早日抚平他的伤痛。给予是快乐的,这是课题也是真理。在一个圣诞前夜,一个小男孩、一辆新车、一个成人、两次误会,向人们阐释了关于“快乐”的哲理。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将能感受爱,体会到爱的力量,并懂得如何去爱他人,关心、帮助他人。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是围绕本组专题安排的,让学生对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或对需要安慰的人进行安慰。这个话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情感、态度、

3、价值观进行迁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同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习作有两个内容供选择:一是看图作文胜似亲人,一是写生活中表现人间真情的真实故事。两者任选其一,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发现、掌握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会学习,提高语文能力,“日积月累”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唐代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成语故事”讲的是“杏林春满”这个成语的典故。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组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品读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部分内容能够背诵;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

4、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文章的布局谋篇,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及表现手法;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4.学习作者善于从平凡的人物故事中发现真情、表现真情。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人、事、物,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寻找快乐、发现幸福,然后用自己的笔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 单元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

5、物中发现真情、感受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人物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真情的。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2.难点 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人物故事中发现真情、表现真情。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人、事、物,然后用自己的笔表现出平凡生活中的人间真情。 单元课时划分 古诗两首 2课时 搭石 2课时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2课时 卡罗纳 1课时 给予是快乐的 1课时 语文园地六 5课时20古诗两首教材分析本课中的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

6、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

7、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1.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2.难点 想象古诗所描述的情景,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的相关内容。重点语句PPT课件、与

8、这两首古诗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歌曲送别的录音带。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课文,回忆或搜集写送别之情或其他真情的古诗,选自己最喜欢的几首背下来;搜集李白和孟浩然、王维和元二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这首诗中的生字词,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该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重难点1.重点 学会诗中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练习背诵。 2.难点 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情景。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师: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黄金万两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有

9、人说,友情是真挚而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友情的诗。(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预习检查,学习生字 1.师:请同学们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记住它们的字形。(PPT出示本课生字。) 2.提醒学生注意“孟”字的起笔,“陵”字的读音。(学生认读、书写生字。)三、解释诗题,介绍背景 1.师: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呢?(学生说出从课题中知道了些什么,明确此诗涉及的人物、事件和地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人物:孟浩然 李白 事件: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 2.播放关于黄鹤楼的幻灯片,简介相关情况:黄鹤楼是江南

10、三大名楼之一,位于武汉的长江边上,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 3.师介绍广陵的情况:在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画出从黄鹤楼到广陵的路线图。(学生看教师画路线图,理解黄鹤楼和广陵的地理位置。) 4.师:你们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吗?(学生根据课前了解到的情况分别介绍李白和孟浩然的情况及两人的关系。)学生回答时教师在一旁补充,告诉学生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且成名在先,写这首诗时李白只是个新秀。 四、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几名学生朗读古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师

11、: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学生对照注释,查查资料,和同学一块儿讨论,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故人:老朋友,诗中指的是孟浩然。 辞:告辞、辞别。 尽:完、消失。 唯:只。 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古诗的意思:春光灿烂的三月,老朋友孟浩然要到扬州去,我们在黄鹤楼辞别。友人乘坐的小船越去越远,最后消失在碧蓝色的天空中。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然后抽两三名学生检查理解情况。板书: 时间:三月 4.师鼓励学生质疑:对于诗中的字词和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你们有没有什么不了解的地方?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和妙处。如介绍“故人”时可讲述二人相识相知的故事

12、,以体会二人之间的浓厚情谊;“西辞”和“下”的含义可配合图示来理解;“烟花三月”的繁花似锦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去描绘和感受;品味“远影”“尽”和“天际流”的准确与生动时,可引导想象江水流入蓝天,一只小船慢慢消失在远方的画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重点字词“故人”“西辞”“烟花”“下”“尽”“唯”等。) 5.师:李白一个人站在江边,目送友人的船渐渐消失在天边。这时间有多长?你从中有什么感受?(学生估计出时间,想象画面,由目送时间之长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情谊之深。) 6.组织讨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请大家想想,滚滚东去的难道只是一江春水吗?(学生讨论体会“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

13、富内涵。) 7.请你们用一个词或用一句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学生思考,给出诸如“情深谊长”之类的词语。) 五、朗读诗歌,指导背诵 1.激励学生朗读:大家想象一下,此刻你正站在江边,看着最好的朋友乘船远去,你感慨万千,吟出了这首送别诗。女生来读读看。(教师播放音乐送别,女生随着音乐读。) 2.总结,激励:女生展现的是一种柔情的相送。男生来读读看。(男生随着音乐读。) 3.总结,激励:从男生口中又听出了一种豪壮的送别。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背一背吧!(学生随音乐有感情地读,并练习背诵。) 六、课堂小结1.师归纳总结全诗: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李白和孟浩然感情深厚,孟浩然乘坐的小船已

14、经看不见了。李白还呆立在那儿,一直望着小船远去的方向。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学生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师: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3.预习送元二使安西,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出现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的两个生字:舍、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该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比较该诗与前一首诗的区别,感受人间真情。 5.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

15、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背诵这首诗。2.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陪着诗人李白送走了孟浩然,这节课我们又要和诗人王维一起送走另外一个人。(师板书课题,学生看教师一笔一画认真写字的情景,认识到本课所学的也是一首送别诗。) 2.解题,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资料,如王维的生平;“元二”是指一个排行第二的姓元的人;“使”是出使的意思;“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了解题目的意思。) 3.引导学生比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本诗题目的异同。(学生与教师一起明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16、广陵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却没有说出离开的人去做什么;送元二使安西没说明送别的地点,却点出了元二是作为一个使节去安西的。) 4.回顾:上一首诗中有两句成了千古绝唱,请问是哪两句?(学生齐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引入课文: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千古佳句,它也是作者目送友人离开时发出的感慨吗?让我们来看看吧。(学生带着好奇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合作学习,明意悟情 1.师:同学们,本节课将以大家自学为主,你们可以通过绘画、表演、编故事、理解诵读等方式来了解诗的意思。(老师将学生按兴趣分组,在组内研读课文,学生按兴趣结组,在组内讨论交流,了解诗意,并用自己选择的方式来演绎该诗,准

17、备在全班展示。) 2.理解诗意。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点拨。 这首诗写景的诗句是(学生回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说一说。) 师讲解: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在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上,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初春清晨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瓦楞青青,路边柳色清新如洗。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了!与李白送孟浩然

18、相比,王维是在用什么送别友人呢?(生回答:酒。) 师:是一杯酒吗?(生回答:不是,诗句中“更尽”是“再喝完”的意思。) 师讲解:第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依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学生试译全诗。(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了!) 4.指导朗读全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尝试背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组织讨论:本课的两首诗有什么异同?(学生交流,明确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友人远去的情景,没写送别的过程,而送元二使安西则写了为友人饯行的情景,没描绘友人离去的情形。两首诗都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有一定的景物描写,都体现出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引导学生从古诗的内容和内涵两方面去分析。 2.展示几首有代表性的送别诗(如:山中送别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等),引导学生体会它们的异同,感受诗中丰富的情感,品味人间真情。(学生欣赏古诗,体味真情。) 3.组织交流:除了送别诗,你还知道哪些类别的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梳理诗歌的类型,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对诗歌有更深层的体会,激发对古诗的兴趣。) 可用具体的诗作来提示学生,归纳出思乡诗、边塞诗

20、、咏春诗等。四、课堂小结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与上节课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王维对元二的恋恋不舍,都是朋友间真情的自然流露。两位诗人既是诗坛巨匠,更是重情重义之人,此时此刻,没有诗人的身份、没有荣誉的光环,有的只是在彼此心中汩汩流淌的真情,思念与祝福、牵挂与鼓励,皆在这翘首凝望中,皆在这频频祝福中。五、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第102页课后作业第2题:我们来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体会体会其中的情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完成教材第102页课后作业第

21、3题:我还读过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21搭石教材分析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写作风格,教学时应该把握好作者的风格,才能事半功倍地引领学生领略文本,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正因为搭石一文的作者刘章是当代著名的诗人,所以他才能用那样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的心,激发读者善良的人性美。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

22、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一幅幅画面,质朴生动,让人感动。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1.重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2.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美的。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 制作课件(乡村搭石照片、课文演

23、示文稿),钢琴曲秋日私语的录音带。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课文,完成课前预习作业。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理解“脱鞋挽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并学会运用“山洪暴发、间隔、谴责、人影绰绰、脱鞋挽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等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难点 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画面美。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1.师:(课件播放乡间搭石图片若干)在我国北方农村,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人们常会看到这样的风景:无名的小溪从乡间流过,过往的村民根据水

24、的深浅,从岸边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就踩着这些石头过河。这些石头有着一个诗意的名字,叫(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搭石。) 2.师:你们明白什么是搭石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石这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刘章被誉为农民诗人,写过很多诗歌和散文。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透过这些朴素的农村生活的画面,你能感受到什么。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懂的词语。(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 1.PPT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读准字音)PPT出示: 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

25、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指名读句子。 “惰”字哪些地方容易写错?你有哪些书写建议?(学生举手回答) 2.师:课文中说家乡有一句俗语,是哪一句?(学生回答)PPT出示: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交流) 师:“俗语”就是“俗话”,是广为流传的语句,往往简练而形象。大多数俗语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师:你还知道哪些俗语?说说看。(学生举手回答。) 3.教师出示下列词语:PPT出示: 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清波漾漾 师:请查查字典,看“绰”字是什么意思。(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 师: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

26、影绰绰,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谁来读一读这诗一样的语言?PPT出示: 下文: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4.教师出示下列词语:PPT出示: 伏下身子、理所当然、联结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理所当然”的意思?(学生回答:按道理应当这样。) 师:课文中,人们把什么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学生读一读相关语段后回答。)PPT出示: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5.教师出示下列词语:PPT出示: 汛期、挽裤、间隔、溪水猛涨 师指

27、导:“挽裤”就是把裤子挽起来的意思。“间”在这里读四声,是多音字。“涨”也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三声。三、读通课文,粗知大意 1.再读课文。 师:这些生字、词语在课文中你能流畅地读准它们吗?再来读一读课文,不好读的语句多读几遍。(学生读课文。) 2.选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较长,请你任选一段读给大家听,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指名让学生读文。教师指导、点评。) 3.想象画面。 师:这篇课文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请你再默默地浏览一遍,读着读着,哪些画面会浮现在你的眼前?(学生默读课文,想象画面。) 4.指名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有关段落。 如学生想到这样的画面:人们

28、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溪中。教师即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有关语句。四、课堂小结 师小节: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当我们捧读课文时,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会映入眼帘:(播放课件,出示相关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向我们展示着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蕴含着看不见的心灵的“美”。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去品味这

29、些看得见、看不见的美的意境。五、作业布置 1.读准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并在练习本上正确书写。 2.抄写下列词语: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 3.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文字想象画面,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去发现美。教学重难点1.重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理解课文,体会搭石所蕴含的美。2.难点 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

30、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去品味这些看得见、看不见的美的意境。下面请几名同学分段朗读全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二、再读全文,想象画面 1.指几名学生分段朗读全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 2.师:请大家快速默读全文,画出有关语句或段落,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3.小组交流,互通有无。三、寻美悟情,品读体会 指名学生发言,说说自己找到的美。重点体会下面几处: 1.第一自然段乡村秋景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看着插图说一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乡村秋景图。 师: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一道风景),构成了怎样的风景呢?请从第二至四自然段中仔细品味。 2.第二自然段摆搭石的老人 想象: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是怎样做的?满意离去时又是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心情?可能会有哪些动作?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3.第三自然段行人走搭石 你走过搭石吗?有什么感觉? 想象村里的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你从哪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