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说明:一、本评价指标包括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为基本评价要素。二、本评价方案重点关注学校内涵发展、自主发展、持续发展的效能;因办学硬件配置为政府责任,督导部门另行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督导等督政工作促进政府履责,本方案未就办学条件列指标。三、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法定要求,推动素质教育实施,促进解决近年来我市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本方案设定十条指标,学校近三年存在一项及以上如下行为或现象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查处并督促整改,办学水平评估暂缓通过:(一)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
2、二)迫使学生转、退学或提前毕业的;(三)违规举办重点班的;(四)不按规定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五)征订或使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或教辅资料;(六)师生存在违法犯罪现象的。(七)存在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严重侵害学生合法权行为的;(八)学生每天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的;(九)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谋取利益的;(十)违反有偿家教“五不准”相关规定的。四、本方案三级指标按A(优良)、B(尚可)、C(有待加强)三个档次评价。评价要素全部达成,某方面工作成效显著,且创造了可资推广的先进示范经验的,评为A;评价要素基本达成,无重大问题或急需整改的薄弱环节,评为B;个别评价要
3、素未达成,存在相对薄弱的工作环节,评为C。三级指标评级有10及以上个C的,暂缓通过评估,按督导部门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五、本方案指标的理念导向、要素内涵及评估操作办法,详见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工作手册。六、本方案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解释和修订。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评价内容描述 评价等级一.领导与管理1.领导 团 队1.领导力,专业能力; 人格素养;公众威信校长具有较强的领导力和专业能力,有效领导学校管理和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以人为本,以身作则,服务意识强;在师生员工中威信高。2.社会责任感;改革创新;自身建设领导班子富有教育理想与追求,职业道德
4、高尚,社会责任感强;勇于改革创新,善于反思进取;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形成学习型团队。3.执行力;团结协作,工作效能管理团队作风务实,执行力强;部门沟通协作良好,运转效能显著;师生员工满意度高。 2.理念规划4.办学理念及其价值取向与认可度办学理念鲜明凝练;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反映合学校发展愿景,对学校工作具有统领性;师生知晓度、认可度高。5.发展规划的规范性;适切度;有效性学校发展规划文本规范,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操作性强;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符合学校发展实际;贯穿并落实于学校学年度与部门工作。3.制度机制6.机构设置;决策机制;制度建设;档案管理内设机构设置合理,职责明确;坚持校务公开,畅通民主
5、渠道,议事决策高效;管理制度健全,符合现代管理,体现办学理念,执行规范有效;档案收存齐全,查阅便利。 7.依法办学;安全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坚持依法治校,自觉执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和应急机制;勤俭办学,讲究节约,理财规范有效能。后勤工作服务高效,师生满意度高。8.自诊自评;社区联系;对外交流每学年度对发展规划执行情况开展师生调研、自诊自评,并应用于决策及改进;加强家长、社区、相关部门互动合作;加强校际交流、促进教育国际化。9.设施设备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使用学校实验室、功能室、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设施设备维护良好,开放充分,使用率高;校园信息网络顺畅,教育资源丰富,满足师生课
6、程教学的需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评价内容描述 评价等级二.课程与教学4.课程建设10.课程观;课程计划;课程开设课程观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符合国家、省、市课程计划要求;课程开设体现校本特色,并能创造性地实施。11.德育课程、活动课程及其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德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序列计划及评价方案;深化德育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探究性学习、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丰富,育人效果显著。12.课程资源的挖掘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课程特色与成效充分挖掘、有效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发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及实
7、施方案完整规范;课程育人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学生认可度高。利用各种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展德育工作。5.教学实施13.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常规管理;德育工作机制切实面向每一个学生,确立与新课程理念和办学理念相一致的教学理念,并在本校有效实施;能按照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心智能力落实教学计划;严格执行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保障教学有序实施;建立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融合互动的德育教育网络。 14.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课业负担构建有效课堂,落实有效教学,优化学与教的方式,实施“以学定教”的教学机制,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精心设计和批改作业,强化作业诊断对教学的反馈
8、;监测学生课业负担,强化“减负提质”的策略研究,保障学生愉快学习。 15.教学环境;个性化教学;学困生帮扶教学环境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实施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学生个性化学习渠道畅通;关注学困生学习行为与能力,帮扶学困生进步取得明显成效。6.质量保障16.教学监控;质量检测与诊断;教学质量效果;德育成效有序监控教学过程;有效检测教学质量,有据形成测量报告,对存在问题及时调研、分析、诊断、改进;各学科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德育内容(课程)、途径、方法、活动、研究等方面成效好,有突破。17.教学评价体系及其制度与机制树立全课程评价观,构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师生
9、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评价效能,拓宽教学评价领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评价内容描述评价等级三.教师发展7.团队建设18.教师职业操守、团队精神和教育修养教师团队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无违法违纪犯罪等现象;教师团队崇尚正义、乐于奉献,凝聚力强;教师具有良好的教育修养,精心教书,潜心育人;深受学生尊重和爱戴。19.团队发展机制和工作机制教师团队形成老中青梯度发展机制,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凸显;德育处、团队会、班主任、心理教师等德育队伍齐全;构建以年级组为管理实体、学科组为教研主体的分工合作机制;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科任教师为主体的共同育人机制。8.专业水平20.把
10、握课程理念、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的能力各科教师能把握新课程教学,自觉落实课程理念、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各学科均能承担区级以上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等。21.组织活动,管理班级,转变学生等育人能力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活动、管理班级、辅导学困生、转变问题生、开展家访等方面的能力,且能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22.专业研修与校本培训教师有专业研修的目标和规划;能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应用教科研成果;有较高质量的论文、研究报告等;校本培训体现全员性、针对性、实效性;德育培训完整系统;教师队伍专业水平进步显著。9.评价23.教师考评制度与
11、实施效果学校评优评先、聘用选用、绩效工资、职称评聘等制度办法科学合理,实施过程公开公正;各类考评能促进教师个体发展、促进教师团队合作,教师满意度较高。24.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坚持诊断改进与促进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进步显著。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评价内容描述评价等级四.学生发展10.全面发展25.学生行为习惯、社会公德与德育成效 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公德、心理素质、安全意识和社会适应力;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德育成效显著。26.学习能力、学业成绩与智育成效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学习能
12、力和学业成绩达到新课标要求,学困生进步率高;智育成效显著。27.健康习惯,运动技能,体质状况与体育成效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锻炼习惯,具有健康的体质和较好的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达标率高;常见病得到有效控制,无重大传染病发生;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救自护能力;体育成效显著。28.文艺技能,审美情趣能力与美育成效学生能以音乐、舞蹈或美术等方式呈现基本技能,具有健康的艺术情趣和一定的欣赏能力;学校文艺活动在社区具有较大的影响;美育成效显著。11.可持续发展29.自主发展意识与能力以及精神状态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和主动发展的意识,综合体现出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30.实
13、践能力;团队合作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能运用团队合作、社会实践、信息技术等各种方式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水平。31.反思、质疑、探究的能力;创新精神学生具有反思、质疑和探究的思维品质,具有创新精神与初步的研究能力,具有良好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力。12.评价32.学生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家长、社会与高一级学校的评价建立健全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摒弃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评价制度,实施激励性、多元性评价机制;学生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深得家长、社区居民、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深受高一级学校好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评价内容描述评价等级五.学校发展
14、13.学校文化33.文化核心价值,学校精神,群体风貌;学校实施文化立校战略,践行办学理念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和学校精神,成为师生员工共同行为;并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展示出具有本校群体风貌和文化特质的鲜活事例、人物典型。34.文化活动,凝聚力与归属感学校文化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序列性强;师生员工参与面广,体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形成优良的“三风”和学习型组织。35.环境建设,文化气息,绿化率学校环境建设充分体现办学理念;校园文化气息浓郁,环境舒适优美,绿化覆盖率高,育人功能明显,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14.办学特色36.特色建设与认同感学校特色建设有规划、目标、策略,切合办学理念与校情
15、;特色建设持续推进,保障有力,赢得师生员工广泛认同和大力支持。37.特色建设的成效特色建设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成果显著;形成了可资推广的先进经验,社会认可度高,广泛赞誉。15.业绩与评价38.学校办学成果,荣誉和奖项;社会评价及其影响力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明显进步与发展,获得多方面的荣誉和奖项;办学成果影响面广,先进经验在区、市内外交流、推广,可持续发展强劲,具有示范作用;社会声誉好,家长、社区、校友和教育行政部门一致好评。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解读第一部分:总体结构介绍一、本评估体系中一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一)领导与管理:班子建设是学校核心;理念规划是目标价
16、值;制度机制是管理之本;资源使用决定效益效率。领导力是领导的核心,执行力是管理的核心。(二)课程与教学:课程建设是教学核心;教学实施是课程任务,教学质量是课程目标;课程领导力是课程实施的保障,课程执行力是教学实施的保障。课程教学是学校领导与管理的中心工作。(三)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是学校领导与管理的目标;学生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保障,师生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推动力,而学校发展也为师生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和工作效率。二、本评估体系中相关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一)突出了领导力。领导力是创设愿景,制定战略,凝聚人才资源,实现共同价值,为执行力明确方位与导向的一种核心力量。校长的
17、领导力重点表现在理念规划领导力、课程教学领导力、学校发展领导力、机制创新领导力。领导力需要拥有人格魅力和公众威信才得以实施,同时又是在实施中不断得以提升。(二)强调了执行力。执行力是依法依规、组织分工、实施计划、掌控学校资源,谋求团队福利,促进共同发展,实现规划目标。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效能、效率、效果、效益。执行力直接反映领导力的核心作用。课程执行力就直接反映课程领导力的作用;规划执行力就直接反映规划的领导力的作用,制度执行力就反映制度领导力的作用。(三)关注了机制创新。机制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在教育体制、制度相一致的条件下,学校办学质量的优劣、办学
18、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机制创新。本评估体系中多次涉及机制创新,如学校内部工作机制、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机制、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评价机制等等;一个好的制度,由于运作的机制出了问题,必然导致制度执行的不良结果,反之则产生良好的效果。(四)设定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三个一级指标。三个一级指标就是三个概念,明确指出,学校发展的落脚点就是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学校得以发展的根本所在;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教书育人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发展概念的提出,就是要求学校以全面发展的眼光、发展性的诊断、多元发展的评价机制,实施教书育人,践行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部
19、分:指标内涵解读一、领导与管理(一)明确领导与管理的内涵领导与管理的内涵是不同的,在实际工作中不可偏颇,必须坚持基本惯例与准则。就一所学校而言,校长既是领导者,也是管理者。从目标看,管理的目标是计划、预算,重视组织机构的内在运行;而领导的目标是创造愿景与设定战略,目光放在长远发展上。从工作重点看,管理偏重于导向和控制,重在组织和分工;领导则重在创造可以共享的价值观,帮助员工发展、减少隔阂。管理专注于事情,在其位谋其事;领导则专注于人,鼓舞和激发人的潜力,其领导以人为核心,要像教练、服务商甚至仆人一样。在个人关系上,管理会造成情感上的距离,领导却要去拉近情感上的联系。在品质上,管理者要有专家的头
20、脑,善于交谈,言行一致,对整个体系洞察入微;领导者则需要有海纳百川的心态,善于倾听,对自我洞察入微。两种角色与行为导致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但实际工作需要的是两种角色与行为兼而有之。(二)强调办学理念与规划两者关系的重要性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师生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办学理念与规划是办学的纲领与方略,是校长办学思想、学校发展愿景的集中反映。学校发展规划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分是理念规划,作为学校的教育哲学,主要包括办学理念与学校发展的思想体系。另一部分是学校发展与工作规划,是根据理念具体设计而成的。两个部分缺一不可,但是要保证发展规划的科学有效,首先必须要设计好学校的理念,确立发展思想
21、,因为办学理念是校长和教职工对办学方向整体思考的理性概括,是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因此,理念制定的深刻性、科学性、适切性,是衡量学校发展规划水平的重要指标。办学理念的具体表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有一个稳定的语言表述形式,以标示自己学校的个性。注意以下几点:1简明扼要、高度概括,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和价值观;2避免正确的废话,摈弃表面上正确,实质上缺乏核心理念和学校特色;3具有较大的稳定性,避免一任校长一个理念,缺乏递进性和连续性;4具有较强的统领性,能贯穿于学校各个领域的工作;5提法力求内涵一致,避免多种理念混杂,缺乏内在联系。教育法规定,设立学校必
22、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推进依法治校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切实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学校章程是学校内部管理的全局性、纲领性文件,是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依法接受监督的基本依据。从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出发,追求学校章程的制定,是现代教育制度提出的要求。(三)重视制度建设与资源使用制度建设是工作和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它是个系统工程,学校制度建设不仅有宏观制度的建设,而且需要微观制度与之相配套,这样才能使原则性与具体性、程序性与可操作性的制度统一起来,成为有效的运作机制。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点来看,一是能够全力推动素质教育,引导校长关注课程、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促进学生充分、全面
23、、多元、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持续提高学校的发展效能;二是能够引导教职工积极、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引导社区中的组织、学生及家长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避免校长独断专行,推动学校管理民主化、人本化、科学化、法制化和程序化;三是能够推动学校的人力资源开发、推动校长和教职工专业化发展;四是能够推进学校确立完整的或部分的法人地位、形成完善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五是能够推动学校提高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物质资源、货币资源、信息资源、无形资产资源等)的使用效率,尽可能大地增值、避免不必要的减值、杜绝资产流失;六是能够有力地推动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完善,使学校尽快成长为“学习型学校”。这些制度有些是相互交叉的,有
24、些具有包含关系,它主要通过发动学校内的教职工积极、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通过学校整体形象设计、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学校资源建设与运用,通过改善教学环节,推动素质教育,提高学校效能,来促进师生全面、多元、个性和终身发展的。因此,学校需要系统地调整管理关系,以解决“制度”层面的问题来解放教育生产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二、课程与教学(一)强调正确的课程观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础教育新课程观符合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育人目标与要求:即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
25、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强调正确的课程观,就是要求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与三维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握正确的育人目标与方向,就是要求确立全课程观,不能狭隘地把课程仅理解为学科课程,应该包括学校育人的全部,特别是德育与心理辅导,既是国家课程,也是地方课程,更是学校课程。因此要结合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生活经历、学业成就即发展过程,形成德育课程序列,讲
26、究学科课程与德育课程的有机融合,实现育人的目标要求。(二)加强课程教学管理 加强课程管理是学校实施课程教学的关键,其基本任务是,健全课程管理制度,构建学校课程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方案与计划,积极开发与研制学校课程,规范常规教学过程,充分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重点是,课程教学实施性研究和有效课堂的构建,主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有效备课,要注重备教材与备课标相结合、备学生与备课标相结合、备课堂与备课程相结合;二是有效教学,要注重主导与体验相结合、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激趣与探究相结合;三是有效作业,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分类与综合相结合、减负与
27、增效相结合;从而使师生共同体验课堂教学的过程,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升华。(三)重视教育质量的检测评价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教学评价发生重大变革,理解和遵循新课程理念,坚持“学生发展为本”,坚持“促进教师发展”,坚持“以学论教”,坚持“多元评价”,建立课程教学与德育的评价体系,有利于起到诊断、矫正、激励和导向作用,形成“有效评价”“有效检测”,促进师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因此,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要求做到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相统一,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统一,教师分析、反思与自身专业发展相统一,构建激励性教学、自主性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的策略体系,从而实现学生“爱学”、
28、“会学”、“善学”的转变;对学生德育的评价,要求做到个体目标与整体目标相统一,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相统一,现行目标与未来目标相统一,构建过程性、阶段性和终结性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学生德育由被动向主动、自律向自治的优化发展。三、教师发展(一) 坚持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课题。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己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合作者,教师职业角色、职能的转化要求其自身发展是持续的。因此,从学校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从国际教师专业化探索过程来看,教师要想获得持
29、续发展,适应教育变革及其新要求,不仅仅要作一名“学习者”,更需要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省思、研究、改进,即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价值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精神,增强专业技能,拓展专业知识,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享受教育幸福的过程。(二)关注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师德师风,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师德师风是校风的灵魂。学校根据教育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师德师风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
30、础性建设。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言语举止、衣着仪表、育人行为、为人师表、治学态度、理论修养、科学信仰、社会责任感等等。教师师德师风更重要的体现是,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差异的包容、对课程教学的责任。(三)注重学校引领与教师自主发展有效结合学校应该树立“让教师与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理念,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做为实现学校办学理念的有效载体,实现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最佳结合。因此,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应该扮演一个组织者、引领者、促进者、服务者的角色,通过先进的理念、有效的组织管理手段、完善的服务制度和措施,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起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交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成果展示平台。与学校扮演的角色相比,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尤为重要。教师应主动加强自身修养,发挥内部各有利因素的作用,树立主体意识,自觉投入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主动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自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树立新的知识观,立足于自我实践的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逐步加强反思能力;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成为一个有理性思考的人,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职业和发展;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善于运用科学研究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