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51.12KB ,
资源ID:2602187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0218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年级发现与探索下.docx)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下.docx

1、四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务 本 一 村 小 学 教 师 教 学 预 案 课题对 称课型 新授授课日期2.24总课时1周次1教学目标1通过以对称物体和图形为内容的学习研究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积极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感悟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对称”现象的感受和理解,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使他们感受美、欣赏美,提高审美水平。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使学生了解对称的意义,并能观察、判定生活实践中和建筑物中对称与不对称的物体或图形。对建筑艺术中的对称作用有一定体会。重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了解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的难点是分析对称现象的意义。教具、学具

2、教 学 环 节 及 训 练 过 程活动准备: 准备好实验活动的物品。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对称”和“对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解释一些“对称现象”。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本课分四个环节分别为: 第一个环节是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初步认识对称现象,通过动手实验感知对称的概念,让他们体会出“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东西的特点。 教学中可以将小组内同学分成三个小小组对三个图形分别进行实验,然后交流,启发印证“思考问题”栏目的结论。 第二个环节是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是通过用第一个环节的结论验证六幅图中哪

3、个是对称图形。仍以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再次印证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东西的特点。 教学中教师可以再引进一些事例进行练习。但教师要注意的是本课只讲授 “轴对称”不涉及其它对称形式。 第三个环节是实验三“研究在建筑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通过对北京天坛的祈年殿的建筑分析来研究对称的作用。建议以小组讨论形式来进行。可以让参观过天坛祈年殿的同学谈自己的感受,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建筑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再用以上结论研究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建筑,对称在这里所起的作用。 第四个环节是实验四“进一步研究对称的作用”是对称作用的延伸。教学中可以先安排小实

4、验活动,制作一个四叶风车进行实验。让学生感悟对称作用不仅是建筑物艺术之美,还有一定科学道理和作用。对六幅图让学生逐一展开讨论,有的若能通过实验或亲身体验,会有更好的效果。 (4)探索发现 这一栏目分三段对课题研究做了相应的结论,教学中要让学生自我梳理总结,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是所学内容的延伸。要使学生明白对称是一种美,同时不对称也是一种美,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让学认真观察这两幅图,可以提出哪个更美的问题,在讨论中不一定形成统一结论。同时也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逐步形成辩证思维的方法。 2应注意的问题 (1)实验要让每个同学都参与,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

5、学效果。 (2)尽可能采用课件和让学生的体验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 (3)要注意进行安全教育。 (4)本课建议用1课时。五、背景资料 1什么是对称? 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如人体、船、飞机的左右两边,在外观上都是对称的。 2对称的几种形式 (1)镜象对称性或左右对称性 (2)转动对称性 (3)平移对称性 3对称形式的意义 不同对称形式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如庄严肃穆、坚固耐久、和谐优美。对称在很多方面来看不仅是感觉方面的,闹钟的对称保证了走时的均匀性,飞机的对称使飞机能在空中保持平衡稳定。 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不少植物、动物都有自己的对

6、称形式。比如人体都是以鼻尖、肚脐眼的连线为对称轴的对称形体,眼、耳、鼻、手、脚。眼睛的对称使人观看物体能够更加准确;双耳的对称能使所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确定声源的位置;双手、双脚的对称能保持人体的平衡。 4建筑艺术离不开对称。凡庄重、严肃、正式的建筑物往往具有很高的对称性,体现出一种对称美。清代帝陵很注重对称美。以主陵孝陵为中心的神道,成为整个陵区布局的中轴线,其它各陵均以孝陵为中心向两侧排布。每一座帝陵都有一条与地球经线平行的中轴线,中轴线的两旁都是成对的建筑,彼此呼应。紫禁城的古建筑群更是注重对称原则。通过紫禁城的核心位置,贯穿着一条中轴线;从外城永定门开始,经过内城正阳门,然后进

7、入宫廷广场的大明门(清朝改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又改为中华门),穿过广场,便是皇城上的承天门(即现在的天安门)。承天门内有端门,端门以内迎面而来的才是紫禁城正面的午门,又叫五凤楼。在这条中轴线的东西两侧,所有建筑都采用了更加严格的的对称排列形式。其中,只有代表皇权统治中心的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及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才端端正正地布置在正中央。 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很大效果很好。以后在学生的动手的实践能力上面还要进行培养。务 本 一 村 小 学 教 师 教 学 预 案 课题溶解的作用课型 新授授课日期33总课时2周次2教学目标1通过对以“溶解的快与慢中的一种情况及溶解

8、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溶解快与慢的道理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重难点了解关于溶解的知识教具、学具材料袋教 学 环 节 及 训 练 过 程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以导语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 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科学课有关溶解的知识。归纳出加快溶解的方法: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进一步研究加快溶解的有关知识。以此导入新

9、课。 (2)探索课题 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观察研究溶解的快与慢中的一种情况及溶解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3个实验杯、一把直尺、盛水器具、细线、铁架台等。 准备糖块和食用油、食用醋等。 做好小组实验分工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课是通过实验、观察研究溶解的快与慢中的一种情况及溶解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本课安排了两项实验 实验一是通过“糖块放在什么位置上溶解得快”的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糖块放在水杯的液体中位置不同而溶解得快与慢的不同,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可安

10、排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装配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的装配要求学生按步骤顺序进行,要求学生认真仔细的去完成。提醒学生准备好后先不要放入水中。 教师设问:将三块糖分别放杯中,一块糖吊在水的表面,一块糖吊在水的中间,一块糖放在杯底,哪块糖溶解得块呢?在学生提出自己看法后,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实验。 按教材要求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实验,要求认真观察实验情况。 思考问题,得出结论。 进一步探讨为什么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得最快,而在杯底溶解得最慢? 这一步骤可以以小组形式组织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播放视频课件,辅导学生完成这一步骤的教学活动。 研究“冰糖块快些溶解在水里” 的问题。启发学生结合上学期科学课有关溶解的知识

11、一并进行思考。 实验二 是通过“液体在水中的溶解”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有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的情况。 在教学活动中,将油与醋对比进行实验,解决“思考问题”栏目的问题。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两个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引伸到由于许多的物质能溶解到水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帮助。这实际也是新内容,也是教学目标之一,教师举一些事例安排教学活动。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又一个提升, 教师要做一些启发,或引导学生学习小资料内容,来思考为什么寒冷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的道理。 此题有一定难度,教师要酌情考虑解决。 2应注意的问题 (1)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

12、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2)实验后的油、糖、醋都要做废物处理。 (3)本课建议用1课时。 五、背景资料 1溶液: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物质里所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 2对比实验:客观事物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在探究某种事物的原因时,往往会发现可能有多种因素与这种事物有关联,究竟哪种因素有关系,哪种因素没有关系,必须通过实验一个个地确定。实验的方法就是进行单因素比较,看有某种因素存在与没有某种因素存在是不是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要进行单因素比较,则必须控制其他可能有影响的

13、因素,使这些因素完全相同。这种实验方法叫做对比实验。 3物质的溶解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化学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如蔗糖溶于水等。这一类物质溶解后,利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可以把溶质与溶剂分离开。还有另一类完全不同意义的溶解。如锌溶于稀硫酸、大理石溶于盐酸等,在这样的溶解中,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用简单的物理方法不能把溶解的物质提纯出来。 反思:课堂效果很好 学生掌握的都很不错,修学习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务 本 一 村 小 学 教 师 教 学 预 案 课题“静电”小实验 课型 新授授课日期3.10总课时3周次3教学目标1通过“静电”小实验的活动。引起学生对静电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

14、。培养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问题答案的意识。 2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愿。 3通过活动,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静电相吸、相斥的科学道理。 重难点1教材中的三个小实验都验证了两种不同材料相互摩擦而产生了静电。 2在干燥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摩擦起电的现象。 3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静电是不同种类的电荷;相互排斥的物体所带的静电是同一种类型的电荷。教具、学具教 学 环 节 及 训 练 过 程1“引言”:教师还可以自行设计静电实验,引发学生的质疑及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启发学生谈谈亲身感到周边静电的存在,锻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识。 3“探索活动

15、”: 通过三个小实验,用身边物品验证生活中静电的存在,并了解产生静电的基本条件及静电相吸、相斥的科学道理。 4“探索发现”: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巩固本课的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起电必在干燥条件下产生;异性电荷互相吸引、同性电荷互相排斥三个科学道理。 5“探索延伸”: (1)指导学生做好“静电”干扰收音机的实验,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 (2)了解静电对人类的“利”与“弊”,学会“防静电”和“放静电”的方法。 6提示: “贴”在墙上报纸的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报纸和墙壁都需在干燥的条件下进行。(如:报纸在阳光下晒一下,在阳光照射的墙壁上)若用铅笔摩擦报纸效果不佳,可改用干燥的塑料尺。

16、小资料: 摩擦起电:物体经过摩擦以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做摩擦起电,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任何两种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 “电子论”认为:任何物体都由原子构成。原子由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绕核转动的电子所组成。由于正负电量相等,在通常情况下,原子不显电性整个物体也是中性的。原子核里正电数量很难改变,而核外电子的数目却不难改变。物体失去一个电子,它就带正电,得到额外的电子它就带负电。 如果两个物体互相摩擦,其中必定有一个失去电子,另一个得到额外电子。 让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互相靠近,在它们之间就会发生火花,同时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这是一种放电现象。 反思:务 本 一 村 小 学 教 师

17、 教 学 预 案 课题手上的触觉课型 新授授课日期3.17总课时4周次4教学目标1通过“手上的触觉”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自己手上的触觉感知多方信息的学习研究兴趣。增强对人体感觉器官的了解及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人体科学及善于思索的科学态度。 2通过活动,学会用不同实验方法了解人体触觉器官的触觉差别,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活动,体验手上的触觉,并感受手上触觉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重难点体验手上的触觉并感受触觉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具、学具教 学 环 节 及 训 练 过 程2“探索活动”: 实验一:用手指和手掌体验触觉 按照实验程序体验触

18、觉113 各部位触觉的敏感程度,并做好记录。(每位同学要按17页的表提前画好并要认真填写,经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二:辨别同类物体之间的差别 按照实验程序体验粗砂纸、中砂纸、细砂纸触摸辨别的正确率,并能解答“思考问题”栏中的问题。 实验三:体验用手阅读 体验盲人用的“盲文”阅读的方法,看用哪个手指触摸“盲点”最准确。 3“探索发现”: 学习和了解人体触觉器官的一些知识。 4“探索延伸”: 了解6种人民币的盲文。 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以下有趣的游戏,增强有关触觉方面的感受。 人的触觉是重要的感觉之一,它是十分敏感的,它可以传递很多信息。做以下的实验,看看你是否得到同样的结论。 实验程序: 按

19、下表在纸上画触觉“观察”表 把手伸进盒子里,感觉里面的东西。拿起其中一样物品,仔细感觉。如:笔帽、海绵块、橡皮、电池、瓶盖在表中“猜想”一栏中写出猜想的物品名称。 其它同学依次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并记在表中。 打开盒盖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把验证结果记在表中。 统计小组触觉正确率,验证我们的“触觉是十分敏感的,触觉可以传递很多信息”的正确结论。反思:该堂课学生掌握的很不错,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务 本 一 村 小 学 教 师 教 学 预 案 课题小降落伞的实验课型 新授授课日期3.24总课时5周次5教学目标1通过对以“制作小降落伞与降落伞留空时间”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

20、物理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制作与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了解降落伞留空时间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以及降落伞在防灾救灾、国防以及航空航天上的重要作用。重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动手制作与实验能力。 教学的难点是小降落伞投放的实验操作。教具、学具教 学 环 节 及 训 练 过 程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以2008年5月12日午后,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大地震为背景导人新课。教师可以从简要介绍地震情景和空降兵在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情况讲起,引到降落伞的作用并提出问题,降落伞

21、为什么能飘浮在空中拖拉重物慢慢地降落到地面?进而提出降落伞留空时间的问题。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降落伞留空时间长短的研究”。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伞面:2条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1条边长25厘米的正方形手帕、面料要一样。 伞绳:12段40厘米长的细棉线。 重物:曲别针、3块橡皮泥。 其它物品:胶带、学生用剪刀。 其中伞面可以用软纸代替,但要求纸的规格一样。 进行安全教育,强调实验活动只能在校内操场上进行,不允许在校外、在道路上玩小降落伞。建议课后收回小降落伞。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小降落

22、伞的制作与对比投放实验研究小降落伞留空时问长短不一的现象。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主要由实验器材制作与两项实验展开活动。 制作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制作要求学生按三个步骤顺序进行,掌握结扣后的四条伞线绳一样长是很关键的部位,提醒学生认真仔细的去完成。 制作完成后,进行投放实验。并对“思考问题”栏目进行适当讨论而自然得出“小降落伞平稳落地,并在空中停留了一会”的结论。证明了空气对小降落伞产生了一定的阻力作用,使小降落伞平稳落地。 实验一 是进行“降落伞伞面大小不同,降落快与慢”的实验。 严格要求学生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让每个同学都进行实验后,组织各小组研究这个实验所证明的问题。 实验一是全

23、课的实验技能的基础训练,教学进程不要太快。 实验二 是进行“降落伞携带重物不同,降落快与慢”的实验。 严格要求学生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让每个同学都进行实验后,组织各小组研究这个实验所证明的问题。 操场上投放实验完成后,进入室内进行总结,自然的进入“探索发现”栏目教学活动阶段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两个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做了相应的结论。 要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讲解,以加强对课题结论的理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这一栏目中提示的两个问题的研究与落实。 关于“其它原因也会影响小降落伞下降的快慢。比如:风的影响,降落伞的形状、伞绳长短等”。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者视频课件组织教学活动。

24、 关于“降落伞降落的快慢对空降兵、跳伞运动等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事例帮助同学理解。不宜让学生自己去查找。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观察四幅图研究降落伞的用途。可以用小组讨论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如果用相关的视频课件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会更好。 2应注意的问题 (1)组织好实验投放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2)要十分注意安全教育。 (3)本课建议用1课时。 五、背景资料 1降落伞是利用空气阻力,依靠相对于空气运动充气展开的可展式气动力减速器,使人或物从空中安全降落到地面的一种航空工具。 平时折叠于包内,通过连接部件与人体或物体相连。使用时展开以增大人体或物体

25、的运动阻力,减低速度,稳定运动姿态,达到安全着陆的目的。 2据说在4000多年前,我国有一个叫虞舜的人,在一次房屋着火的情况下,就借用两个大斗笠从屋顶上平安地跳到地上,以后的宫廷仪式中,也有用降落伞作杂技表演的记录。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懂得并应用了降落伞的原理。 3降落伞的使用范围广,种类多,有投物伞、伞兵伞、救生伞、阻力伞、航弹伞、回收伞等。 4主要部件和功能 降落伞由伞衣、伞绳、伞衣套、引导伞、背带系统、伞包和开伞装置七部分构成。 以国产运-15型降落伞为例: 伞衣面积:21.7平方米 翼展6.02米 翼弦3.6米 水平速度912米/秒 全滑翔状态下的下降速度44.9米/秒 制动5

26、0%状态下的下降速度为3.64米/秒。 反思:务 本 一 村 小 学 教 师 教 学 预 案 课题坦克的履带课型 新授授课日期3.31、4、7总课时6周次6教学目标1通过坦克相关内容的学习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坦克有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军事知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科技在军事应用方面的知识。重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坦克履带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实验能力。 教学的难点是做好分组试验的准备和指导。教具、学具教 学 环 节 及 训 练 过 程1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以19

27、16年英法联军和德军的一次战斗,引出“坦克为什么能够在松软和泥泞的土地上快速行驶?”的问题,进而提出探索主题。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坦克的车轮为什么加装履带”。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每小组准备:2支铅笔(其中一支未削尖),1个图钉和1个螺丝钉,1块小木板,2张白纸,2块橡皮,1把直尺,6个相同砝码,1个沙盘。 进行安全教育,强调实验活动中注意安全。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实验研究坦克的车轮为什么加装履带。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主要由实验展开活动。 纸上扎孔 实验器材通过试验,让学生

28、了解由于两支铅笔的不同,试验结果也不同,懂得由于铅笔尖和纸接触面不同,笔尖压力不同,尖的铅笔容易将白纸扎透。 手按图钉和螺丝钉 让学生知道图钉细尖和螺丝钉的粗尖相比压力更集中,力量更大。 特别提醒学生做试验时用力按图钉和螺丝钉注意安全,别扎到手。 沙盘上支持的作用 让学生观察有直尺和没有直尺试验结果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直尺的作用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不是相当于坦克的履带?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三个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做了相应的结论。 要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讲解,以加强对课题结论的理解。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观察两幅图和三个问题,研究物体接触面的问题。可以用小组讨论方式

29、完成教学任务。 2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细心做好分组实验组织工作。 (2)安全教育要十分注意。 (3)本课建议用1课时。 反思:务 本 一 村 小 学 教 师 教 学 预 案 课题叶子能吸尘增湿吗课型 新授授课日期4.14 4.21总课时7周次7教学目标1通过对叶子吸附尘埃和增湿为内容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于植物叶子作用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植物净化空气作用的科学体验和认识,形成积极地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达到分析判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3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了解植物蒸腾和吸附的相关知识和应用。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植物的蒸腾和吸附活动的观察,理解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难点:建立现象和理论之间的联系对于蒸腾所产生的水珠和植物之间关系的分析和判断。教具、学具教 学 环 节 及 训 练 过 程(1)引言 植物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是植物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引言初步建立植物和人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2)探索课题 本课的探索课题比较专业,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名词。教师应该用尽量简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语言解释探索课题,尽量联系生活实际,要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植物的两种现象有关系。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器材的准备,上面和教材上都有说明。这里重点说明的是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蒸腾的实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