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154.83KB ,
资源ID:2602010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0201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x)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x

1、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中国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内容标准: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教学活动建议:搜集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的资料,编写一期板报。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的民族交融。三块内容通过前秦和北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突显出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学情分析在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下,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同时有强烈的

2、求知欲,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但学生阅读史料尤其是古文史料时仍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当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合理分析相关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历史。同时,教师应当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树立史料意识,掌握较为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 教学目标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分析史料和图片,学习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合作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民族凝聚力。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和标准,简单地评价孝文帝改革。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和

3、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教学流程【情境导入 明确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公元4世纪到5世纪,西晋灭亡以后,北方政治出现什么局面?哪一个政权曾经统一过北方?导入:1.“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导入。2.敕勒歌,感受北方游牧民族游牧文明的豪迈。3.“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名称的由来。出示学习目标: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2.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过渡语:今天的世界各地到处可见“华人”的足迹,华人又被称为“华夏儿女”或“炎黄子孙”,为什么有这样的称呼?古史传说:炎黄二部落

4、由战争走向联合,融合周边其他民族和部落,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华夏族即秦汉时期形成的汉族的前身;三国两晋南北朝到明清,以汉族为主体,又逐渐形成了今天包含56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七年级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一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重要内容。师生共同解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难点。检查、巩固学习成果,温故知新。用成语典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生学习目标任务,有的放矢。【感知历史】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自主学习:1.公元 年,前秦皇帝 率领大军进攻东晋,这就是 之战,结果是 ,此后,北方再度陷入 。 学生讲讲淝水之战的典故。2.439年 族建立的

5、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3.北魏 为了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迁都到 ,并推行汉化措施:一律改穿 ;学习 ;采用 ;提倡与汉人 。出示图片:(1)迁都洛阳图,观察洛阳与平城地理位置上的差异,理解迁都的意图。(2)出示汉服俑、胡服俑、鲜卑骑马武士俑、北魏孝文帝等图片和改汉姓表格等资料,以加强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形象理解。4.改革使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 ;丰富发展中原文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 。整理史实:1.口诀记忆:学习先进固统治,北魏孝文迁洛阳,汉服汉语改汉姓,与汉通婚是一家。2.充分利用表格、图示等方法整合本节课的基本史实。1.教师问题导学,学生自主学习本课基本史实。2.学生交流

6、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指导。3.教师通过图片和文字等史料,穿插讲解相关历史小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基本史实。4.师生根据前面自主学习的内容,整理史实,完成本课的板书设计。同时联系多种记忆方法,如关键词记忆法,知识体系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教师过渡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而大量的少数民族内迁使北方民族汇聚,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孝文帝改革既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又推动了北方民族的交融。民族之间如何交流,如何看待民族之间的融合?我们一起探究这场改革。 在初步学习本课的基础上,梳理基本史实。同时,充分利用趣味性的历史细节,丰满历史课堂,调动学生学习

7、兴趣。【探究体验】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史料探究、体验感悟一、孝文帝改革变革旧俗。1材料一: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根据材料一,说说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2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大意:孝文帝决心改变鲜卑族风俗,召见群臣。孝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

8、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三十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史实?孝文帝还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影响如何?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国富人殷材料一:探究:1.魏晋墓葬的壁画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种改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评价?材料二:洛阳伽蓝记记载:出使北方的南朝将领陈庆之感叹道:晋室南渡后“长江以北,尽是夷狄”,人们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阴阜。”材料三: 探究:1.材料二如何描述洛阳的?原因

9、是什么?2.材料三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孝文帝带来的胡汉汇聚的影响。3.这些变化对北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材料一: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材料二:有学术观点认为:孝文帝的汉化虽然促使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的封建化进程,但他的汉化使得鲜卑族从此消失了,因此孝文帝是本民族的罪人。1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的

10、看法。2请说说从华夏族到汉族的发展史实,谈谈你对今天民族关系发展的看法。四、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反思1材料一: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材料一、二反映的基础史实各是什么?谈谈你对两则材料的看法。2材料三: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根据材料三,谈谈商鞅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为什么能成功?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认识?教师教学策略:在学生交流展示基础上精讲点拨,注意指导精读史

11、料的方法。学生学习策略:精读史料分析图片史料的细节,找寻文字史料的关键词、关键语句,理解材料的出处和可靠性,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研究史料之间的关系。分小组讨论、展示。史料探究、体验感悟一、孝文帝改革变革旧俗。1.平城地处偏远,鲜卑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洛阳是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便于学习汉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2.北魏孝文帝下诏学习汉语。改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影响:有利于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国富人殷1.改变的实质是生产方式农耕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2.出示图片:认识孝文帝改

12、革在饮食、音乐、服饰、雕塑等各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影响深远;同时认识到不但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自身。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1.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一分为二,根本标准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据此,北魏孝文帝通过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所以是杰出的少数民族封建统治者。2.传说时代:炎黄二部由战争走向联合;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长城,张骞出西域,丝绸之路等史实。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破除阻力1.材料一:商鞅变法;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会触犯守旧势力的利

13、益,遭到反对;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遭遇阻力。2.学习先进,顺应历史潮流。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遭遇阻力和曲折;改革必须要顺应历史潮流,要有坚定的立场和信念等等。教师结束语:今天我们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角度去回望历史,可以发现,从传说时代,以炎黄部落为主体形成华夏族,到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周边游牧民族的和战以华夏族为主体形成汉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汉族以高度发展的农耕文明吸引周边少数民族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重要时期。站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角度去看待北魏孝文帝改革,我们可以发现,民族交融对民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进

14、步。通过史料探究,突破重点,进行主题学习。【巩固检测 迁移运用】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1.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为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 )A.商王盘庚 B.周平王 C.北魏孝文帝 D.明成祖2.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 ( ) A.匈奴族 B.鲜卑族C.契丹族 D.女真族3.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B.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C.使北方农业得到回复和发展 D.加速了黄河流域的统一4.下列各项不属于北魏孝文帝加快民族融合步伐,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措施是 ( )A.将都城从平成迁到洛阳 B

15、 .改穿汉服、用汉姓、学汉语C.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D.推行茶文化,提倡以茶会友学生完成课后检测练习,教师矫正反馈。所学知识巩固检测,迁移运用。板书设计注:部分资料:1.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称:“乌桓、鲜卑在秦汉时期被称为东胡,因其在匈奴东,故曰东胡拓跋鲜卑是鲜卑诸部中居于最东北的一支,早期活动在大兴安岭北部。”鲜卑族拓跋部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公元386年,拓跋部杰出首领拓跋珪建立鲜卑拓跋部政权,次年改国号为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史书载,公元439年,北魏皇帝拓跋焘亲率大军征北凉,北凉亡。至此,北魏统一了全部北中国,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2.鲜卑骑马武

16、士俑,收藏于国家博物馆。这是南北朝时期甲骑具装俑的形象,武士头带盔,身穿铠甲,战马全身披具装。甲是人穿的铠甲,具装是战马的马铠。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最初用骑兵作战,保留着本民族的许多原有风俗。至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实行改革后,才迅速汉化。这批陶俑,是孝文帝改革以前的制品,制俑技术还比较原始。而对比汉服俑和胡服俑,可以发现北魏孝文帝的服饰已经明显是宽袍长袖的汉服。3.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但北魏孝文帝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他的这一举动,当时震动朝野,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除此之外,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17、。魏书高祖纪记载,孝文帝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代郡穆明乐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一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2019-2020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练习题(含答案)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抓住特征,根据独特之处来加深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比如383年,494年,626年都是“一肩挑两头”(中间一个数,挑左右两个相同的数)的年代。你会把383年和哪一场战役联系在一起呢(

18、)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城濮之战2.寿县(安徽境内)城北的八公山位于淮河南岸,绵延30余公里,南临淝水,北濒淮河,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发生于此,与此相关的历史成语典故是( )A.破釜沉舟 B.草船借箭 C.三顾茅庐 D.草木皆兵3.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4.南北朝时期,有人出使北方归来,感慨不已:“我原本以为北方尽是夷狄之类,没想到竟然礼仪兴盛,经济繁荣,衣冠士族,尽在洛阳。”当时的洛阳是哪一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 )A.匈奴 B.蒙古 C.突厥 D

19、.鲜卑5.“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孝文帝决定( )A.地方建立县制 B.实施汉化政策C.创立科举制度 D.册封鲜卑贵族6.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某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是( )鲜卑姓汉姓拓跋元丘穆棱穆步六孤陆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7.小明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素材可以被入选的有( )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颁布均田令 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颁布“推恩令”迁都洛阳A. B.C. D.8.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

20、说法正确的有( )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A. B. C. D.二、非选择题9.评价北魏孝文帝?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仍操胡音者“降爵黜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2)材

21、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3)你从孝文帝的身上学到什么样的精神? (4)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中已经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消失,所以他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 2.D 3.D 4.D 5.B 6.C 7.A 8.C二、非选择题9.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10. (1)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

22、制。(2)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与汉族联姻。(3) 学习到他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的精神;学习到他顺应民意顺应历史潮流而勇于进取的精神。(只要答出一点即可)(4)不同意。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或理由答:从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看,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1)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 选择题1. 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

23、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吴起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 2. 曾有诗句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秦始皇传 B.汉武帝传 C.北魏孝文帝传 D.汉高祖传 3. 右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胡人牛耕图 A.北方民族交融 B.江南经济开发 C.中外之间交往 D.北方政权分立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C.氐族 D.羌族 5. 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

24、.淝水之战 6. 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B.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C.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D.汉族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的食物、服饰、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 7.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8. 下列历史上的战役同淝水之战相似的是()围魏救赵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A. B. C. D. 9. 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破釜沉舟投鞭断流揭竿而起风声鹤唳 A. B.

25、C. D. 10.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1 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 B. C. D. 二、 简答题11. 小明一家打算去旅游。他们在查阅导游手册时看到了一张某古遗址纪念碑的照片(右图)。小明的爸爸想了解古时候当地发生过什么大事。小明自告奋勇充当解说员。下面一段文字是他的解说词。请你找找看,小明哪些地方说错了。公元4世纪,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西晋和前秦两个政权南北对峙的局面。383年,前秦的统治者王猛征集了80多万大军,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南北。西晋组织了8万人迎战。

26、双方在淝水这个城市展开了激战。王猛自恃兵多,骄傲轻敌。前秦军有80多万人,但民族成分复杂,各族将士不满羌族人的统治,军心涣散。晋军在苻坚的领导下士气高昂,齐心合力,一举击溃前秦军,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为淝水之战。 三、 材料解析题12. 阅读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书(1)魏主是谁?(2)改姓前后他的名字有何变化?(3)改姓应该发生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后?(4)造成这一历史事件出现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1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

27、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资治通鉴材料二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下图) 请回答:(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依据材料一、二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 14. 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正在进行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改革”的探究活动,请你参加。【史料呈现】材料一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是: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

28、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问题探究】(1)根据材料一,其中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内容是哪一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后,生活在北魏的鲜卑族女孩可能经历的是()学汉语穿戴汉族服饰改汉姓禁止与汉族贵族联姻A. B.C. D.(3)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请你谈谈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人,但向南进军时前后相距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

29、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2)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3)这次战役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一、选择题1-10: DCABD DADDA 二、简答题11、(1)两个并立的政权应该是东晋和前秦。(2)前秦的统治者是苻坚不是王猛。(3)淝水是一条河的名称而不是城市名。(4)前秦是氐族人建立的政权,应该是各族将士不满氐族人的统治。(5)苻坚是前秦皇帝,不是东晋的首领。 三、材料解析题12、(1)北魏孝文帝。(2)由拓跋宏改为元宏。(3)迁都洛阳。(4)北方民族大融合。 13、(1)改鲜卑姓为汉姓,改鲜卑语为汉语,改鲜卑服为汉服。(2)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4、(1)承认土地私有。(2)A(3)条件: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 15、(1)淝水之战。(2)383年。前秦、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3)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