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9 ,大小:635.67KB ,
资源ID:260182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0182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隧道工程支护与监测技术讲义.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隧道工程支护与监测技术讲义.docx

1、隧道工程支护与监测技术讲义隧道施工支护技术中国中铁隧道集团工程部二七年十月目 次第一讲 新奥法设计施工的原理一、隧道设计施工的两大理论及其发展过程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对地下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多,因而对地下工程的研究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大量的地下工程实践中,人们普遍认识到,隧道及地下洞室工程,其核心问题,都归结在开挖和支护两个关键工序上。即如何开挖,才能更有利于洞室的稳定和便于支护:若需支护时,又如何支护才能更有效地保证洞室稳定和便于开挖。这是隧道及地下工程中两个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问题。在隧道及地下洞室工程中,围绕着以上核心问题的实践和研究,在不同的时期,人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并逐步建立了不同

2、的理论体系,每一种理论体系都包含和解决(或正在研究解决)了从工程认识(概念)、力学原理,工程措施到施工方法(工艺)等一系列工程问题。一种理论是二十世纪20年代提出的传统的“松弛荷载理论”。其核心内容是:稳定的岩体有自稳能力,不产生荷载:不稳定的岩体则可能产生坍塌,需要用支护结构予以支撑。这样,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荷载就是围岩在一定范围内由于松弛并可能塌落的岩体重力。这是一种传统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有泰沙基和普氏等人。它类似于地面工程考虑问题的思想,至今仍被广泛的应用着。另一种理论是二十世纪50年代提出的现代支护理论,或称“岩承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围岩稳定显然是岩体自身有承载自稳能力:不稳定围岩丧

3、失稳定是有一个过程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或限制,则围岩仍然能够进入稳定状态。这种理论体系的代表性人物有拉布西维兹、米勒-菲切尔、芬纳-塔罗勃和卡斯特奈等人。这是一种比较现代的理论,它已经脱离了地面工程考虑问题的思路,而更接近于地下工程实际,近半个世纪以来已被广泛接受和推广应用,并且表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以上可以看出,前一种理论更注意结果和对结果的处理:而后一种理论则更注意过程和对过程的控制,即对围岩自承能力的充分利用。由于有此区别,因而两种理论体系在过程和方法上各自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新奥法是岩承理论在隧道工程实践中的代表方法。二、新奥法新奥法是应用岩体力学的理论,以维护和利用围

4、岩的自承能力为基点,采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地进行支护,控制围岩的变形(松弛),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量测、监控来指导隧道和地下工程设计施工的方法和原则。(光爆+锚喷支护+量测)新奥法与传统施工方法的区别:传统方法认为巷道围岩是一种荷载,应用厚壁混凝土加以支护松动围岩。而新奥法认为围岩是一种承载机构,构筑薄壁、柔性、与围岩紧贴的支护结构(以喷射混凝土、锚杆为主要手段)并使围岩与支护结构共同形成支撑环,来承受压力,并最大限度地保持围岩稳定,而不致松动破坏。新奥法即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方法的简称,原文是New Austrian Tunnelling Meth

5、od,简称为NATM。它与法国称收敛约束法或有些国家所称动态观测设计施工法的基本原则一致。新奥法概念是奥地利学者拉布西维兹教授于二十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是以既有隧道工程经验和岩体力学的理论为基础,将锚杆和喷射混凝土组合在一起作为主要支护手段的一种施工方法,经奥地利、瑞典、意大利等国的许多实践和理论研究,于60年代取得专利权并正式命名。之后这个方法在西欧、北欧、美国和日本等许多地下工程中获得极为迅速的发展,已成为现代隧道工程新技术的标志之一。我国近40年来,铁路等部门通过科研、设计、施工三结合,在许多隧道修建中,根据自己的特点成功地应用了新奥法,取得了较多的经验,积累了大量的数据,现已进入推广

6、应用阶段。目前新奥法几乎成为在软弱破碎围岩地段修建隧道的一种基本方法,技术经济效益是明显的。新奥法的基本要点可归纳如下:1岩体是隧道结构体系中的主要承载单元,在施工中必须充分保护岩体,尽量减少对它的扰动,避免过度破坏岩体的强度。为此,施工中断面分块不宜过多,开挖应当采用光面爆破、预裂爆破或机械掘进。新奥法将围岩视为巷道承载构件的一部分,因此,施工时应尽可能全断面掘进,以减少巷道周边围岩应力的扰动,并采用光面爆破、微差爆破等措施。减少对围岩的震动,以保全其整体性。同时注意巷道表面尽可能平滑,避免局部应力集中。2为了充分发挥岩体的承载能力,应允许并控制岩体的变形。一方面允许变形,使围岩中能形成承载

7、环;另一方面又必须限制它,使岩体不致过度松弛而丧失或大大降低承载能力。在施工中应采用能与围岩密贴、及时筑砌又能随时加强的柔性支护结构,例如,锚喷支护等。这样,就能通过调整支护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它参加工作的时间(包括闭合时间)来控制岩体的变形。新奥法将锚杆、喷射混凝土适当进行组合,形成比较薄的衬砌层,即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来支护围岩,使喷射层与围岩紧密结合,形成围岩-支护系统,保持两者的共同变形,故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围岩本身的承载力。3为了改善支护结构的受力性能,施工中应尽快闭合,而成为封闭的筒形结构。另外,隧道断面形状应尽可能圆顺,以避免拐角处的应力集中。4允许围岩由一定量的变形,以利于发挥围

8、岩的固有强度。同时巷道的支护结构,也应具有预定的可缩量,以缓和巷道压力。 围岩的变形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必须避免围岩变形过大,从而导致围岩强度的削弱以致引起垮落、失稳。支护结构具有一定的变形量,允许巷道围岩产生一定的变形,以缓和来自巷道的巨大压力,更进一步减轻支护荷载。新奥法施工过程中量测工作的特殊性 由于岩体生成条件与地质作用的复杂性,施工条件的复杂性,以及对工程设计参数的精确要求,得要通过许多量测手段,在施工过程中对围岩动态和支护结构工作状态和支护结构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并用监测结果修改初步设计,指导施工。 量测的结果可以作为施工现场分析参数和修改设计的依据,因而能够预见事故和险情,以便及

9、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提到施工的安全程度。通过施工中对围岩和支护的动态观察、量测,合理安排施工程序、进行设计变更及日常的施工管理。5新奥法施工在巷道开挖后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措施:构筑防水层、围岩巷道排水;选择合理的断面形状尺寸;给支护留变形余量;开巷后及时做好支护、封闭围岩等,都是为保护巷道围岩的自身承载能力,使围岩的扰动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加固围岩,提高围筵强度。使其与人工支护结构共同承受巷道压力。为了敷设防水层,或为了承受由于锚杆锈蚀,围岩性质恶化、流变、膨胀所引起的后续荷载,可采用复合式衬砌。6二次衬砌原则上是在围岩与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的条件下修筑的,围岩和支护结构形成一个整体,因

10、而提高了支护体系的安全度。由上所述,新奥法的支护原则是:围岩不仅是载物体,而且是承载结构;围岩承载圈和支护体组成巷道的统一体,是一个力学体系;巷道的开挖和支护都是为保持改善与提高围岩的自身支撑能力服务。上述新奥法的基本要点可扼要的概括为:“少扰动、早喷锚,勤量测、紧封闭”。三、用一个弹簧来理解新奥法原理1洞室边缘某一点A在开挖前具有原始应力(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如同一根弹性刚度为K的弹簧,在P0作用下处于压缩平衡状态。2洞室开挖后,A点在临空面失去约束,原始应力状态要调整,如果围岩的强度足够大,那么经过应力调整,洞室可处于稳定状态(不需支护)。然而大多数的地质情况是较差的,即

11、洞室经过应力调整后,如不支护,就会产生收敛变形,甚至失稳(塌方),所以必须提供支护力PE,才能防止塌方失稳。等同于弹簧产生了变形u后,在PE作用又处于平衡状态。3由力学平衡方程可知,弹簧在P0作用时处于平衡状态;弹簧在发生变形u后,在PE的作用下又处于平衡状态,假设弹簧的弹性系数为K,则有:P0=PE+Ku讨论:(1)当u=0时,P0=PE 即不允许围岩变形,采用刚性支护,不经济;(2)当u时,PE;当u时,PE。即围岩发生变形,可释放一定的荷载(卸荷作用),所以要允许围岩产生一定的变形,以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是一种经济的支护措施,围岩的自稳能力P=P0-PE=Ku;(3)当u=umax时

12、,发生塌方,产生松驰荷载,不安全。四、要点1围岩是受洞室开挖影响的那一部分岩(土)体,围岩是三位一体的即:产生荷载、承载结构、建筑材料。2隧道是修筑在应力岩体中的,具有特殊的建筑环境,不能等同于地面建筑。3隧道结构体系=围岩+支护体系。五、新奥法施工特点 1.1及时性 新奥法施工采用喷锚支护为主要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紧跟开挖作业面施工,因此可以利用开挖施工面的时空效应,以限制支护前的变形发展,阻止围岩进入松动的状态,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超前支护,加之喷射混凝土的早强和全面粘结性因而保证了支护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在巷道爆破后立即施工以喷射混凝土支护能有效地制止岩层变形的发展,并控制应力降低区的

13、伸展而减轻支护的承载,增强了岩层的稳定性。 1.2封闭性 由于喷锚支护能及时施工,而且是全面密粘的支护,因此能及时有效地防止因水和风化作用造成围岩的破坏和剥落,制止膨胀岩体的潮解和膨胀,保护原有岩体强度。 巷道开挖后,围岩由于爆破作用产生新的裂缝,加上原有地质构造上的裂缝,随时都有可能产生变形或塌落。当喷射混凝土支护以较高的速度射向岩面,很好的充填围岩的裂隙,节理和凹穴,大大提高了围岩的强度。(提高围岩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同时喷锚支护起到了封闭围岩的作用,隔绝了水和空气同岩层的接触,使裂隙充填物不致软化、解体而使裂隙张开,导致围岩失去稳定。 1.3粘结性 喷锚支护同围岩能全面粘结,这种粘结

14、作用可以产生三种作用: 联锁作用,即将被裂隙分割的岩块粘结在一起若围岩的某块危岩活石发生滑移坠落,则引起临近岩块的联锁反应,相继丧失稳定,从而造成较大范围的冒顶或片帮。开巷后如能及时进行喷锚支护,喷锚支护的粘结力和抗剪强度是可以抵抗围岩的局部破坏,防止个别威岩活石滑移和坠落,从而保持围岩的稳定性。 复和作用,即围岩与支护构成一个复合体(受力体系)共同支护围岩。喷锚支护可以提高围岩的稳定性和自身的支撑能力,同时与围岩形成了一个共同工作的力学系统,具有把岩石荷载转化为岩石承载结构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支架消极承担的弱点。 增加作用。开巷后及时继进行喷锚支护,一方面将围岩表面的凹凸不平处填平,消除因

15、岩面不评引起的应力集中现象,避免过大的应力集中所造成的围岩破坏;另一方面,使巷道周边围岩由双方向受力状态,提高了围岩的粘结力C和内摩擦角,也就是提高了围岩的强度。 1.4柔性 喷锚支护属于柔性薄性支护,能够和围岩紧粘在一起共同作用,由于喷锚支护具有一定柔性,可以和围岩共同产生变形,在围岩中形成一定范围的非弹性变形区,并能有效控制允许围岩塑性区有适度的发展,使围岩的自承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喷锚支护在与围岩共同变形中受到压缩,对围岩产生越来越大的支护反力,能够抑制围岩产生过大变形,防止围岩发生松动破坏。2、新奥法的主要支护手段与施工顺序 新奥法是以喷射混凝土、锚杆支护为主要支护手段,因锚杆

16、喷射混凝土支护能够形成柔性薄层,与围岩紧密粘结的可缩性支护结构,允许围岩又一定的协调变形,而不使支护结构承受过大的压力。 施工顺序可以概括为:开挖一次支护二次支护。 2.1开挖 开挖作业的内容依次包括:钻孔、装药、爆破、通风、出渣等。开挖作业与一次支护作业同时交叉进行,为保护围岩的自身支撑能力,第一次支护工作应尽快进行。为了冲分利用围岩的自身支撑能力开挖应采用灌面爆破(控制爆破)或机械开挖,并尽量采用全断面开挖,地质条件较差时可以采用分块多次开挖。一次开挖长度应根据岩质条件和开挖方式确定。岩质条件好时,长度可大一些,岩质条件差时长度可小一些,在同等岩质条件下,分块多次开挖长度可大一些,全断面开

17、挖长度就要小一些。一般在中硬岩中长度约为2-2.5米,在膨胀性地层中大约为0.8-1.米。 2.2第一次支护作业包括:一次喷射混凝土、打锚杆、联网、立钢拱架、复喷混凝土 在巷道开挖后,应尽快地喷一层薄层混凝土(3-5cm),为争取时间在较松散的围岩掘进中第一次支护作业是在开挖的渣堆上进行的,待把未被渣堆覆盖的开挖面的一次喷射混凝土完成后再出渣。 按一定系统布置锚杆,加固深度围岩,在围岩内形成承载拱,由喷层、锚杆及岩面承载拱构成外拱,起临时支护作用,同时又是永久支护的一部分。复喷后应达到设计厚度(一般为10-15cm),并要求将锚杆、金属网、钢拱架等覆裹在喷射混凝土内。 完成第一次支护的时间非常

18、重要,一般情况应在开挖后围岩自稳时间的二分之一时间内完成。目前的施工经验是松散围岩应在爆破后三小时内完成,主要由施工条件决定。 在地质条件非常差的破碎带或膨胀性地层(如风华花岗岩)中开挖巷道,为了延长围岩的自稳时间,为了给一次支护争取时间,安全的作业,需要在开挖工作面的前方围岩进行超前支护(预支护),然后再开挖。 在安装锚杆的同时,在围岩和支护中埋设仪器或测点,进行围岩位移和应力的现场测量:依据测量得到的信息来了解围岩的动态,以及支护抗力与围岩的相适应程度。 一次支护后,在围岩变形趋于稳定时,进行第二次支护和封底,即永久性的支护(或是补喷射混凝土,或是浇注混凝土内拱),起到提高安全度和整个支护

19、承载能力增强的作用,而此支护时机可以由监测结果得到。 对于底板不稳,底鼓变形严重,必然牵动侧墙及顶部支护不稳,所以应尽快封底,形成封闭式的支护,以谋求围岩的稳定。3、新奥法适用范围 具有较长自稳时间的中等岩体; 弱胶结的砂和石砾以及不稳定的砾岩; 强风化的岩石; 刚塑性的粘土泥质灰岩和泥质灰岩; 坚硬粘土,也有带坚硬夹层的粘土; 微裂隙的,但很少粘土的岩体; 在很高的初应力场条件下,坚硬的和可变坚硬的岩石; 在下述条件下应用新奥法必须与一些辅助方法相配合 有强烈地压显现的岩体; 膨胀性岩体(要与仰拱与底部锚杆相配合); 在一些松散岩体中,要与钢背板与之配合; 在蠕动性岩体中,要与冻结法或预加固

20、法等配合; 在下列场合中应用应慎重 大量涌水的岩体; 由于涌水会产生流砂现象的围岩; 极为破碎,锚杆钻孔、安装都极为困难的岩体; 开挖面完全不能自稳的岩体等。4、新奥法的缺点主要有: 实施不仅要求有良好的施工组织和管理,也要求技术人员和量测人员都十分熟练,没有这一点就易于发生错误;作业质量都与每一个人的仔细操作有关。 开挖暴露出的地质会立即改变其状态,因此要求施工地质人员要亲临现场,以便发现问题; 用能控制的施工量测,往往给施工带来不便; 干喷射带来的灰尘以及由于易受化学药品的损害必须加强防护,尤其是对眼睛的防护,湿喷虽然可以避免此缺点,但在同样条件下,不如干喷那样有效的支护岩体。 新奥法施工

21、是从实际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又在不断实践经验中得以丰富其内容和进一步发展,新澳法施工在我国推广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科研、设计、施工三结合,在修建下坑、西坪、大瑶山、军都山等铁路隧道以及中梁山、二郎山等多座公路隧道中,应用新奥法远离及其相应的技术,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不可否认,新奥法也存在不少缺点,不过经过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把新奥法不断完善,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第二讲 隧道的支护体系与围岩的稳定性1 隧道围岩的稳定性1.1 利用围岩是支护的要点1.1.1 从支撑围岩压力的概念到利用围岩的概念1.1.2 新奥法的基本原理腊布兹维奇从弹塑性理论出发

22、,以一个弹性薄板挖一个圆孔的力学解为基础,作为原理作了一个概念性的阐述。即洞子开挖后,周边应力集中,集中系数为3,超过岩体弹性极限,形成塑性区。在N= 1的情况下,有一薄壁圆环作支护,则 支护抗力 R 塑性区半径 原岩应力 C 岩体粘滞系数 岩体内摩擦角 r 隧道半径 图 1.1 图 1.2腊布兹维奇又进一步研究不加支护的破坏形式。对圆形洞室,若垂直方向初始应力为主,将在两侧墙出现剪切破坏楔体,喷锚支护加强、加固剪切楔体,防止破坏。1.1.3 不同结构岩体的破坏 实际上,岩体是一个结构体,不同的岩体破坏形式不同完整岩体厚板体 板裂效应薄板体 薄板弯张、脱层破坏块状岩体 不稳定结构体的滑移破坏

23、土质岩体 塑性变形,流变松散体 普氏理论软硬相间岩体 软质岩的破坏、挤出、滑动等膨胀性岩体1.1.4 隧道围岩中的自承体系及其变化 隧道开挖是个4维问题:3维空间+时间 在掌子面前方14倍洞径远,岩体已经变形,沿切向、径向都受压缩。隧道开挖断面是在已经被压缩的岩体状况下进一步变形。隧道一开挖,周边岩体向洞内移动,发生张性变形,这样就在隧道周边岩体中形成由外向内的一个自承结构,最外层为松弛带,中间经过一个过渡带到压密区,然后是未受扰动的原岩(图1.3)。图1.3 隧道周边围岩自承体系(某隧道,由形变电阻率法、声波法、位移计、地面预埋应变计等测定) 最外层的松弛带岩体无论是沿切向还是径向都发生了张

24、性变形,实际上可以分为两层,即最外面靠近临空面的部分,岩体受爆破、施工、自重影响,变形最严重;靠里的一部分,则主要是受应力解除影响的变形。松弛带岩体在隧道刚开始时并未松动,除局部或特殊情况外还是自稳的。而压密区的岩体,是在三维空间中受压缩的。在有围压情况下,岩体强度远大于单轴抗压强度。因此,压密区岩体有很高的强度,形成一个厚壁圆桶,或很厚的岩拱,与原岩应力相平衡或承载原岩压力。压密区通过过渡带受松弛带的支护,如果松弛带不破坏,不发展,压密区就会渐趋完善,保护岩体整体稳定。松弛带、过渡带、压密区,广义的加上支护,形成一个围岩自承体系。自承体系随时间如何变化?由支护,即对自承体系的保护来决定。如果

25、不作支护,松弛带岩体张性变形将继续发展,直至由松弛带发展到松动,同时松弛带向深部发展,不仅使过渡带变成松弛带,而且使压密区逐渐消失,岩体因承载力大大减弱,而出现整体失稳(图1.4)。 图1.4 围岩自承体系随时间的破坏 A 为压密区 B为松弛带如果及时做支护,及时保护了松弛带,随着对岩体径向和切向变形的约束,松弛带就可能情况改善,张性变形减少,松弛带缩小,过渡带成为压密区的一部分,压密区扩大并均匀化,最后达到稳定(图1.5)。 图1.5 在喷锚支护下自承体系的完善 A为压密区 B为松弛带 C为过渡带 这里可以看到几个现象:(1) 每一个开挖步骤都可引起围岩中的一次调整,所以每一个步骤的影响是好

26、是坏,要作评估;(2) 洞形可以影响一开挖就形成的自承体系的形态,自承体系形态好,调整得就快,所以开挖的洞形是能促进围岩自承体系的手段之一;(3) 开挖速度体现在4维中的t这一坐标,要考虑到围岩自承体系产生和调整需要时间;(4) 开挖断面附近,在刚开挖时松弛带一般还有自稳能力,此时还有掌子面的支撑,产生桥跨作用,此时如及时支护对巩固松弛带的作用很大;(5) 对于中小跨度的隧道和地下工程,加固松弛带,尤其是加固松弛带的最外层,能起到保护自承体系的作用;浅埋情况,自承体系不完整。浅埋土质隧道,由于自承体系不完整,拱部以上土体靠原生结构,靠土、砂的粘滞性和摩擦维持。附录二.1软岩隧道围岩中自承体系的

27、形成和发展除浅埋隧道外,一般情况下,隧道的稳定,需要围岩的稳定。关于隧道围岩稳定的机制和理论,以往大多是在二维或三维的条件下进行的。而隧道的开挖和支护,是在四维(三维空间加时间)的条件下发生的;隧道从开挖到稳定,也要经历一段相当的时间。作者通过大量在现场对围岩变形规律的实测后发现,有许多现象需要从隧道的开挖和支护是四维问题这一条件去解释,否则难以理解。实测资料还发现,隧道围岩中可能存在有一定层次的自承体系结构,它们是在四维条件下形成的,并随时间和支护而变化、发展。本文将对此作一系统的阐述。所涉及的是较软弱的岩体,在非大地压的情况,并且暂不考虑块体的平衡和位移等问题。基本上是以实测资料为依据。一

28、 围岩中的自承体系结构除浅埋隧道外,隧道能稳定,是由于其围岩中存在有一定结构层次的自承体系,使得围岩能稳定。严格地讲,自承体系也应包括支护系统。因为支护、尤其是喷锚支护往往与围岩结成一体。图l所示是在某隧道(砂、泥岩互层)用形变一电阻率法和声波测量测得的。自承体系由内向外包括:内层支护、松弛带、压密区,有时在松弛带外还有一过渡带。松弛带中岩体沿隧道切向和径向因发生张性变形,因而比原岩状态松弛;它常分为两部分,接近压密区的部分变形较 图1 某隧道实测围岩中自承体系示意图松动。压密区中岩体沿隧道切向发生 (根据声波量测和形变-电阻率法量测资料)压性变形,沿隧道径向有时也受压、岩休整体呈被压缩状态。

29、过渡带中岩体或基本不变形,或在整个变形过程中或成为松弛带的一部分,或成为压密区的一部分。在土质隧道中也能测到同样的自承体系。 自承体系的范围由许多因素决定,岩体的强度是一个重要因素。岩石隧道围岩的自承体系常仅几米宽,在土质隧道中则可能宽达2030m。开挖方法,隧道洞形,支护形式和及时与否等,都会影响自承体系的范围。自承体系稳定,隧道的变形才能停止。而松弛带的岩体稳定,变形不再发展,是整个自承体系稳定的前题。可以将包括支护在内的整个自承体系看作一个承载结构,它朝向岩体的外缘的原岩应力对它的作用可看作是它的外荷。二 隧道围岩中自承体系的形成 隧道围岩中的自承体系是在三维空间十时间这个四维的条件下形

30、成的。在隧道开控后,它将随支护状态而变化,随时间而发展。 隧道的开挖是在三维空间中实现的,量测资料表明,开挖面前方一定距离外,岩体即已开始变形,在较好的岩体中,这距离可能在l2倍洞径之外;在软弱围岩。例如土体中,则可能在35倍洞径之外。这变形是自承体系形成的基础。由于有这变形基础,洞室开挖后围岩中才可能形成自承体系。量测表明开挖面前方岩体在隧道的切向和径向都发生压性变形。可以认为,开挖面前方岩体沿隧道切向的应力增高,使岩体在隧道切向和径向发生压性变形,而周围岩体的约束使沿隧道径向也发生压性变形(见图2、3)。这种应力和变形使岩体向自由空间方向位移,自由空间有两个,一个是开挖面,另一个是地面,所

31、以,若隧道上覆岩体强度较低而又不太厚,地面就可能上升,这已为许多浅埋隧道的量测资料所证明,例如军都山隧道浅埋黄土段、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段、地铁西单车站等(见图4)工程均曾观测到。 图2 某隧道(砂、泥岩互层)开挖前后洞顶上方不同深度围岩沿隧道切向的变形图 某隧道各部开挖前后洞顶上方不同深度围岩沿隧道径向和切向的变形图4 军都山隧道浅埋土质段开挖通过20#测点前后地表及土体内部沉降时态曲线开挖面前方岩体沿隧道切向的压性变形,是围岩自承的基础。在隧道开控后,虽然在极短的时间内。周边岩体沿隧道切向应力集中,但是,由于出现了隧道这临空面,其周围岩体能量迅速释放,因此。这部分岩体很快沿隧道切向和径向发生张性变形,成为松弛带。即使在黄土质隧道拱脚下方这切向应力最高的部位,在开挖后一个短时间内可能出现压劈,但在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