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4 ,大小:109.74KB ,
资源ID:2601733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0173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docx

1、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 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c.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舒尔茨 人力资源理论) b.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决定着受教育权 c.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a.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人才) b.教育促进民主 c.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三)教育与文化的相

2、互关系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a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b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c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a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b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c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3.学校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

3、 激励 评价教育目的理论:宗教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个人本位论 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 满足人的需要(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教育目的层次:国家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教师教学目标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我国的教育目的特点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

4、展,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4.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全面发展教育构成及其关系德育灵魂和核心作用 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 智育前提和支持 体育基础 美育动力劳动技术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一宗旨两重点)素质教育基本内涵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4.素质教育诗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要

5、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6.素质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个方面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前制度化教育(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制 单轨制 分支型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用于教育科学专门术语始于英国科学家斯宾塞课程的作用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关系的纽

6、带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工作的依据课程类型:分科课程(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必修课程(发展共性) 选修课程(发展个性)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课本课程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 赫尔巴特 斯兵塞 布鲁纳)活动中心课程论 (杜威 克伯屈)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金帝斯 布厄迪)课程内容:课程计划: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包括:课程设置(首要问题)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 学周安排 作用: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国家根据课程

7、计划以纲要形式编订的关于某门学科机器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结构:1.前言 2.课程目标(核心)3.课程内容 4.实施建议 作用: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材:结构: 螺旋式上升 直线式编写 作用:学习的主要材料 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资源: 按来源:校内 校外 按性质:自然 社会 按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文字资源 实物资源 活动资源 信息化资源 按存在方式:显性 隐性 按功能: 素材性资源(知识 技能 经验 活动方式方法 情感态度)条件性资源(人力 物力 场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1.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活动3.可发实施条件 4.研究学生情

8、况鉴别校外资源5.建立资源数据库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 知识 儿童)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编制课程开发的模式1.目标模式(拉尔夫泰勒)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3.情景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课程评价: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2.目的游离模式(斯克里文)3.CIPP(背景 输入 过程 成果) 4.CES(需要评定 方案计划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综合课程观(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3.内容联

9、系观(课程内容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已有经验相联系)4.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5.发展评价观(重视过程的评价 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6.校本发展观 (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注重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2.提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设置综合课程)3.密切课程与生活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死

10、记硬背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从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到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版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 基础性 发展性课程实施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a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具有发展潜能c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a是完整的人b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c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a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b是学习的主体c是责权的主体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 自立 自为 自律2.合作学习 有明确责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观(新课程要求)1.从教师与学生

11、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习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发教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1.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对待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2.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机智)3.主体性和示范性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5.长期性和间接性6.系统性(高度协调性,通力

12、合作相互配合)教师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 条件性知识(心理学 教育学)实践性知识(教学方法) 文化知识(人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学生喜欢我吗 同事如何看我)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室是否成熟的标志)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3.提出研究假设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作出结论7.撰写成文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教育观察法(目测) 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是否借助仪器) 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

13、性观察 结构是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二)教育调查法(搜集资料)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三)教育实验法(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准实验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 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循环实验(四)教育行动研究法(批判 自省 质疑的研究精神)步骤:确定研究课题 拟定研究计划 实施研究计划 进行总结评价(五)教育叙事研究法(以叙事讲故事的方法)教学叙事 生活叙事 自传叙事(六)个案法跟踪法 追因法 临床法 产品分析法 教育会诊法(七)历史法(八)比较法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撰写基本要

14、求 客观性 创造性 规范性格式 观察报告1.题目 2.引言 3.正文 4.观察结果 5.附录 调查报告1题目 2.引言 3.正文 4.讨论或建议.5.结论 6.附录 教育实验报告1.题目 2.引言 3.实验方法 4.实验结果 5.分析与讨论 6.结论 7.附录 经验总结报告 1.题目 2.前言 3.正文 4.结尾 教育研究论文 1.题目 2.内容提要 3.序言 4.正文 5.结论 6.参考文献 第二章 学生指导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人性心理 个性倾向 (个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兴趣 爱好 动机) 个性心理特征(比较稳定 性格 能

15、力 气质)认知过程(一)注意 特征 指向性 集中性分类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 无需意志努力又称“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 需要意志努力 又称“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品质及影响因素 1.注意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散(注意离开的心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活动吸引)3.注意的转移 (转移不等同于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的,而分散式离开了当前任务)(二)感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基本规律 1.感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视觉适应分 暗适应(由亮转暗)和明适应(由暗转明)2.感觉对

16、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3.感觉后像4.感觉相互补偿5.联觉(三)知觉 (整体属性)种类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 诱发运动 自主运动)基本特征 选择性(分化对象和背景) 理解性 整体性 恒常性(四)记忆 分类 形象记忆 词语记忆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 陈述性记忆(概念记忆) 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过程 1.识记(机械记忆 意义记忆) 2.保持 遗忘 遗忘规律(艾宾浩斯 遗忘曲线) 影响遗忘的因素 a.学校材料的性质 b.识记材料的数量与学习程度的大小c.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e.时间因素 f.识记者的态度 遗忘的原因 a.消退

17、说 b.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c.压抑说 d.提取失败说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五)思维 特征 间接性 概况性 过程 分析与综合 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况 具体化与系统化 基本形式 概念(思维最基本形式) 判断 推理 种类 按性质和凭借物分 a.直观动作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按思维逻辑性分 a.直觉思维 b.分析思维 按指向性分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

18、维(最能代表创造性) 按创造程度分 a.再造性思维 b.创造性思维(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按思维过程分 a.经验思维 b.理论思维(五)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无意想象情感过程(一)情绪(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基本分类 快来 愤怒 恐惧 悲哀状态分类 心境(平静持久的精神状态) 激情 应激(二)情感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意志过程概念 有意识有目的的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 2.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3.克服困难时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基本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a.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冲突 (前有断崖 后有追兵) 趋避冲突

19、(鸡肋) 多重趋避冲突b.确定行动目的c.选择行动方法或制定行动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意志品质 自觉性易受暗示与独断性 果断性优柔寡断 草率决定 坚持性固执 见异思迁 自制性任性 懦弱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发论 代表人物 孟子 弗洛伊德 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顿教育) 高尔登(优学生)外铄论 代表人物 荀子 洛克(白板说) 华生(一打婴儿)斯金纳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前提)2.环境 3.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原因1.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

20、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通过同化 顺应 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四时期 1.感知运算阶段(02)2.前运算阶段(27)具有表现思维但缺乏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712)思维具有可逆性 能够

21、完成守恒任务4.形式运算阶段(1115)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不能揠苗助长 要循序渐进)2.阶段性(注意内容 有针对性)3.不平衡性(把握关键期最佳期)4.互补性(扬长避短 长善救失) 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小学儿童的学习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刺激与反应的联结)1.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条件反射)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基本规律 获得与消退 刺激泛化与分化2.桑代克尝试错误说三条主要学习定律 准备律 联系律 效果律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基本规律1.正强化和负强化

22、2.惩罚惩罚与负强化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3.消退4.班杜拉社会学习论 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系 将强化分为 直接强化 替代性强化 自我强化(二)认知学习理论 1.克勒完型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2.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 (期望是核心)3.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结构学习理论) 学习观: a.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b.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a.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b.提倡发现学习 c.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4.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将新知识与已有

23、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一遍与新知识进行联结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 马斯洛和罗杰斯)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有意义学习的主要特征 1.全神贯注 2.自动自发 3.全面发展 4.自我评估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a.真实或真诚b.尊重、关注和接纳c.移情性理解(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建构主义学习观 a.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b.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c.学习的情境性2.学生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3.知识观 强调知识的动态

24、性4.教学观 1.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 2.除讲授学习材料以外还需培养学生学习能力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a.探究学习 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b.支架式学习 教师为学生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无法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然后逐渐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c.情境教学 学生应该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d.合作学习 互动合作 小组形式小学儿童的学习指导(一)认知过程的指导1.观察的指导a.根据学习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观察b.观察活动要与动手操作活动相结合

25、c.引导学生将知觉过程与思维过程相结合d.掌握相应的观察方法和技术2.注意的指导a.不断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生的注意品质b.采用生动多样的教学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c.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学习最主要的内容3.思维的指导a.善于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质疑精神b.指导学生运用比较 分析归纳 等各种思维方法c.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思维活动d.对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训练,指导学生的语言活动4.记忆的指导a.明确记忆的任务,提高记忆的自觉性,积极的进行有意记忆b.正确使用记忆方法c.掌握记忆遗忘的规律,科学的进行复习(二)非认知过程的指导1.情绪情感的指导(如何使

26、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状态)a.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活动方式b.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启发性提问,使学生产生愿意学习的情绪c.是学生理解学习,激发学习的积极状态d.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的满足感2意志的指导a.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b.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c.加强学习意志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坚持性(三)学习方法的指导学法指导的类型1.领悟式指导法 2.迁移式 3.点拨式 4.反馈式 5.矫正式 6.对比式 7.兴趣式 8.渗透式(最常用的)学法指导的原则1.针对性 2.整体性 3.实践性 4.渗透性学习计划的指

27、导a.设立目标和安排时间都要力求具体化b.要切合实际,循序渐进c.要留有余地,使计划富有弹性,便于执行d.要结合实践,及时调整听课方法的指导a.认真听 b.注意看 c.多动脑 d.主动练 e.做笔记 f.善归纳认知方式的差异类型 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反思型冲动型 辐合型发散型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5.利用学习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学习习惯的特点广泛性 实践性 阶段性 模仿性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1.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8、2.课堂中正确引导3.注重激励与表演,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5.发挥家长作用,形成家庭与学习共同培养的合力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建立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评价体系小学德育学习德育由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法纪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四方面构成德育的主要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小学道德发展的特点: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有很大的依附性,缺乏原则性)2.品德发展具有协调性(言行一致)3.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由依附性向自觉性过度)4.自觉纪律的形成影响态度与品德

29、形成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 1.家庭教育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态度和品德改变的原动力)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品德发展的四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规则对他们来说不具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58)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 他律的道德 3.可逆性阶段(810)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4.公正阶段(1012)(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三水平六阶段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太高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 情 意 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知即道德

30、认识 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 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即道德意志 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 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 情 意 行 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结束(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四)德育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小学德育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6.知行统一原则(表里一致)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小学德育的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