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0 ,大小:69.02KB ,
资源ID:2599366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9936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docx

1、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一、绪 论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之一,也是国内外土壤科学信息交流的媒介。随着有关学科和土壤科学的进步,土壤分类也在迅速发展。(一)土壤分类的发展 19世纪俄国土壤发生学派的建立,开始了划时代的近代土壤分类的阶段。经过各国的实践和探索多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苏联地理发生学派、西欧形态发生学派和美国马伯特分类学派三派鼎立的局面.在此基础上,美国农业部组织了1500多位土壤学家,经过长年努力,进行反复的修改验证,于60年代初提出了以诊断层、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系统分类。假如说,在此以前,土壤

2、分类多少是定性的话,那么土壤系统分类,无疑在分类定量化方面向前进了一大步。它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至今已有80多个国家以此作为自己的第一或第二分类。 我国土壤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代土壤分类是30年代开始的。当时,吸取美国Marbut 土壤分类的经验,结合我国情况,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并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学习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基础上进行变革。其间还可细分若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结合土地资源综合考察、流域规划和荒地调查等,开始运用发生学观点进行分类,1954年拟订的中国土壤分类,是我国第一个按苏联土壤发生学理论所作的分类,对我国以后土壤分类有重要影响;第二个时期是通

3、过第一次土壤普查和土壤改良实践,对耕地土壤给予前所未有的注意,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论证二提出了潮土、绵土、绿洲土土类,对耕作上壤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开展了西藏高原和西沙群岛的考察,提出了一系列的高山土壤和磷质石灰土等土类;第三个时期是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第二次土壤普查、国土整治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壤分类资料更为丰富,内容更为广泛,基本上涉及了我国实际存在的土壤类型,对耕种土壤的研究更为详尽,同时,我国也开始吸取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某些原则和方法,我国土壤分类向着定量化方向前进。 3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40年来,通过实践,我国土壤分类的基 础不断扩大,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出现

4、了兴旺的局面。但土壤分类是不断发展的。没有各有关学科的进步,就没有土壤分类的发展;没有前一阶段的基础,就没有后一阶段的前进。我国今天土壤分类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土壤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70年代前后,是国际上土壤分类大发展的时代,而我们却停滞了10年。虽然,纵向来看,我们的土壤分类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横向来看,却跟不上土壤分类的前进步伐,主要是在土壤分类定量化方面。这不仅影响了国际交流,也限制了土壤分类在生产上的应用。在此形势下,我们和全国17个大学、研究所一起,研究了国际土壤分类的趋势,博采众长,从我国实际出发,走土壤分类定量化的道路,经历2年的预研究和3年主要土纲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改

5、(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二稿和三稿草案),这里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这在土壤分类研究长河中仅仅是一个微小的进展,但毕竟标志着一个阶段的开始。(二)土壤分类的特点 作为一个系统都有本身认识论的基础。建国40年来,我们基本上沿用与诊断分类不同的地理发生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因此,在介绍土壤系统分类以前有必要就本系统所依据的若干基本认识问题加以阐述。 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所谓“诊断层”,是用以识别土壤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是现代土壤分类的核心。没有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就谈不上定量分类。诊断层最先在美国第七次土壤分类草案(i960)中提出,后在美国土壤系统

6、分类学(soilTaxobony,1975)一书中,加以完善。美国土壤分类中提出了6个诊断表层,17个诊断表下层胚有23个诊断特征。此后,联合国(1974)、加拿大(1977)、法国(1979)、罗马尼亚(1979)英国(1980) 和巴西(1985)争相仿效。我们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在总结已有资料基础上,经过三次修改,拟订了8个诊断表层,10个诊断表下层、12个其他诊断层和23个诊断特性。就诊断层而言,23.3%直接引用美国系统分类的,43.3%是引进概念加以修订补充的,而有33.3%是新提出的。在诊断特性中,则分别为17.4%、43.5%和39.1%。 作为一个系统不仅要有诊断

7、层和诊断特性,而且要有一个应用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检索系统。没有检索系统的分类,无法把定量的指标落实到具体类型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根据千百个土壤剖面的形态、理化性质进行验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具有检索系统的土壤分类。进而,我们准备将检索的内容输入计算机,进行土壤系统分类的自动检索。 50年代,苏联土壤学家提出“我们要的是土壤分类系统,而不是一张表,这是很对的。看来,完全的土壤分类除了分类系统表以外,不仅要有定量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而且还要有检索系统。这样,既可保证分类定量指标的贯彻,也可以检验土壤分类的可行性。不然,土壤分类可能只有中心概念,不一定有明确 的边界,在应用中会发生困难。以上壤发

8、生学理论作指导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V.V.杜库恰耶夫奠定了土壤发生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生学分类。其后,从地理发生演变为形态发生、历史发生学,以至最近的诊断发生学观点。总之,土壤发生学理论至今仍未失去其指导意义。但是,我们认为,发生特性一定是可以计量的,不然说明我们对此尚未认清。如灰化作用和淀积粘化作用曾因没有掌握计量指标而混淆过化淀积层和淀积粘化层的指标将它们区分开来。发生过程可以从历史发生和形态发生两方面组成。从历史发生观点看,自然界各种土壤都有一定的历史发生规律。本系统的各土纲都在历史发生中占有其位置。干旱土 均腐殖土 灰土 盐成土 (碳酸盐土)硅铝土铁铝土除这个主系列外,副系

9、列包括水成型的有机土和潮湿土,包括岩成型的初育土、火山灰土以及在上述土壤基础上发育的人为土。形态发生是由库比纳提出的。他划分出了(A)-C,A-C, A一(B)-C,A-B-C和BA一B-C型5种剖面类型。地理发生学派还常将同一地带中不管有无B层,只要条件一致都归于相同土类之下;美国系统分类则将A一C土和A-B-C型土壤提高到土纲一级来区别。如新成土具A- C剖面,淋溶土、灰土具A-B-C 剖面,氧化土为具有氧化层的A一(B)一C剖面,而不符合淀积粘化层和灰化淀积层以及其他发育弱一些的土壤则为始成土。地理发生学观点忽视剖面发育,而美国系统分类中引出一个庞大的始成土。我们分类中则将A一C剖面和A

10、一B-C剖面在土纲一级分开。至于具有(B)和B层在分类中的位置,如同属于一个历史发生阶段的则置于同一土纲之中,如具硅铝特性的风化(B)层和具硅铝特性的粘粒淀积B层都属于硅铝土纲,而不另设始成土纲。我们认为历史发生和形态发生都很重要。而比较起来,历史发生相对比较稳定;形态发生相对比较易变。如侵蚀堆积、耕作、灌溉和施肥都可改变剖面形态。我们认为明显的剖面分异如A-C剖面和A一B一C剖面应在土纲一级分开。但在处理A-(B)-C 过渡性剖面是否置于独立土纲的位置时,我们更注重相对稳定的历史发生。所以,我们将未成熟的A-C土(初育土)创作为一个纲,而A-(B)一C和A一B一C则在同一土纲下进一步续分。充

11、分体现我国特色我国地跨寒温带至赤道带,加以地质地貌的千差万别,形成了丰富的土壤资源。有许多特点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的。首先是耕作土壤,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人为活动对土壤影响之深,强度之大,是世界土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其中占世界五分之一的水稻土尤具特色;其次是热带亚热带土壤,美国、苏联两大学派不得不在国外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我们拥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湿润热 带亚热带,类型多、潜力大、前景广阔;再次,西北内陆极端干旱区,不仅氯化物、硫酸盐在土壤中积聚,而且还有硼酸盐和硝酸盐等盐类在土壤中积累,这是我国一个大的天然土壤地球化学实验室,许多规律有待探索;最后,被称之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土壤,那里的土壤

12、既有类似极地土壤又不同于极地土壤的特点,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立足于本国的实践,在诊断层中我们划分出了灌淤表层、堆垫表层、厚熟表层和水耕表层,并提出了人为土纲,包括灌淤土、厚熟土、楼土、水稻土等;对热带亚热带土壤,按我们划分的铁铝特性和铁硅铝特性)提出了铁铝土和铁硅铝土纲,对干旱土,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钙积层、石膏层和盐积层及其细分等,丰富了干旱土的分类;对于高山土壤,分别作为高寒干旱土和高寒均腐殖土两个亚纲划分出来。这些特色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阐明我国土壤分类,而且对世界土壤分类亦可作出自己的贡献。(三)土壤分类的完善本分类是1985年开始预研究的。1986年3月在南京举行了第一次协作会议,198

13、7年3月在南京举行了中美土壤系统分类研讨会,并考察了苏南和山东,1988年10 月在江西鹰潭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召开了“全国土壤系统分类主要土纲研讨会”。先 后出版了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1985)、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初拟)1985)、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二稿)、土壤系统分类研讨 会特刊(1987)国际土壤分类述评(1988)、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专辑(1989)和土壤发生中的化学过程 (1990)。除参加国内有关会议外,先后参加了国际土壤分类会议、干旱土会议、灰土会 议、火山灰土会议,水稻土会议和微形态会议。在此期间和国内外同行广泛交换了意见。一些同行还在杂志土发表了评论,对我们既有热情的

14、鼓励,也有善意的批评,使我们受益匪浅。但总的来看,我们的土壤系统分类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这里提出了首次方案还是初步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还有待完善,土壤命名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土壤基层分类还未涉及。显然,土壤分类研究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我国近代土壤分类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美国研究土壤系统分类用了25年的时间,修改了十次,目前还在继续完善。我们相信,在已工作基础上,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在全国土壤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在10年左右时间内,经过多次修改,完成一个定量的、有诊断层概念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土壤分类是完全可能的。二、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分类。凡用于

15、鉴别土壤级别(categories),即本系统分类中的高级分类级别一土纲、亚纲、土类和亚类,或鉴别各分类级别中土类别(taxa)的,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称为诊断层;如果用于分类目的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由于土层是土壤特性的形态表现,是不同成土过程的产物,故诊断层本身体现了土壤形态、土壤发生和土壤特性三者的结合。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来区分土壤,既保证土壤分类数量化,也体现了土壤分类的发生学原则。目前一些国家或组织的土壤分类之间差异较大,但应用的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鉴别标准却大同小异。这样,就使各分类系统之间的交流具有共同语言。我们从我国土壤分类实际需

16、要出发,建立了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对于国外某些已经十分成熟、适用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需要的(例如淀积粘化层、石质接触面等)、以及个别实系尚缺乏足够研究资料的(例如有机表层、火山灰特性等),予以直接引用。有一部分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对某些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进行了综合、修订和补充;有的已经另起中国自己的名称(例如暗腐殖质表层、岩性特征等);有的暂还采用国外的名称(例如耕作淀积层、土壤水分状况等)。在这些间接引用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中,大部分均根据我国土壤特点和研究资料对定量说明作了不同程度的修订或补充。重要的是,根据我国耕作土壤的形成特点、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土壤的风化一成土作用的特点、以及

17、其他某些土壤已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对过去的大量研究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井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土壤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我国特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例如均腐殖质表层、灌淤表层、堆垫表层、水耕表层、水耕氧化还原层、次生粘化层、粘磐、超盐积层、盐盘和磷积层等10个诊断层和硅铝特性、铁硅铝特性、铝饱和度、荒漠特征、冻融特征、土质性、粗骨性、石质性和石灰性等9个诊断特性。关于诊断现象。本系统分类还对在性质上已发生重大变化,而尚未达到诊断层规定指标,但在土壤分类上具有重要意义,即足以作为划分土壤类别依据的称为诊断现象,参照相应诊断层名称予以命名,例如碱化现象、钙积现象等。各诊断现象均

18、规定出指标下限,其上限即相应诊断层的指标下限。诊断现象在处理覆盖层与埋藏土壤之间的关系时,即在解决这种土壤在系统分类中的位置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褐土地区的人为土纲下旱耕人为土亚纲中的搂土,其单个土体上部,从上表向下必须具有厚度为50厘米的堆垫表层,而不管其下面的埋藏土壤是什么;若被埋藏的褐土上部的“堆垫表层”厚度不足50厘米,应视为堆垫现象而作为划分堆垫褐土亚类的依据。目前已建立的诊断现象有:有机土壤物质聚积现象、灌淤现象、堆垫现象、厚熟现象、次生粘化现象,、碱化现象、灰化淀积现象、钙积现象、石膏现象、盐积现象、潜育现象和变性现象等12种。(一)诊断层1。诊断表层诊断表层是指位于单个土体最

19、上部的诊断层。但并非发生层中A层的同义语,它也包括由A层向B层过渡的AB层,例如在具均腐殖质特性的土壤中,其腐殖质的聚积由土表向下逐渐减少,颜色逐渐变“淡”,常与草本植物的根系活动层相一致,这样形成的均腐殖质表层就包擂了A层和AB层。如果原诊断表层上部因耕作被破坏,则必须考虑在18厘米厚的表层土壤被混合以后的鉴定指标。本系统分类共设8个诊断表层,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即有机 表层、腐殖质表层和人为表层。 A。有机表层只有一个诊断层,即有机表层。 1有机表层。经常被水饱和,泥炭状有机质含量极高的诊断表层。其符合下列条件:(1)表层含有符合a或6规定的有机土壤物质。 a。厚度为20一60厘米,水藓纤维

20、按体积计占75多或75%以上,或湿容重5时,至少有半个月,或更多的时间其土半部土壤因受水耕搅拌而糊泥化(puddliing)。(3)每年中当土温5时,至少有3个月,或更多的时间因 人为淹水处于水分饱和并呈现还原状态(4)排水落干后多锈纹;沿大孔隙壁或结构面有锈斑;或其下部亚层(相当于犁底层)湿态彩度为2或更小。(5)排水落干状态下其下部亚层(相当于犁底层)土壤容重对上部亚层(相当于耕作层)土壤容重的比值1.0。 诊断表下层诊断表下层是指在土壤表层之下所形成的土层。包活发生层中的B层(例如淀积粘化层)和E层(例如漂白层)。在土壤遭受剥蚀的情况下,可以暴露于地表。本系统分类共设10个诊断表下层。

21、1漂白层:粘粒或游离氧化铁淋失的土层。其符合以下条件:(1)颜色主要决定于无包膜的砂粒和粉粒,湿态亮度=4,干态亮度=5,若干态亮度=7或湿态亮度=6,则干、湿态彩度=3;但如母质色调为5YR或更红,则湿态彩度可为3。(2)位于灰化淀积层、粘磐、淀积粘化层、碱化层或其他不透水层之上,并以其较差的结构,较高的亮度和彩度同其下垫土层相区别,又以其较高的亮度、较低的腐殖质含量有别于表土层。(3)矿物颗粒表面无胶膜或胶膜不连续且极薄。 2风化B层:凤化一成土过程中形成的无或基本上无物质淀积的带棕色或红色色调且有土壤结构发育的B层。其符合以下条件 (1)保持母岩构造的部分应50%。(2)土休部分已有结构

22、发育。(3)较C层具有较红、较棕的色调和较高的粘粒含量。(4)若成土母质含有碳酸盐,则碳酸盐有下移迹象。(5)因风化作用强度不同而具有硅铝特性或铁硅铝特性或铁铝特性。(6)不具有淀积粘化层、次生粘化层、灰化淀积层和潜育层的特征。 3.腐殖质淀积层:在酸性条件下腐殖质淀积的土层。其符合以下条件: (1)在结构体表面、粗骨颗粒表面和孔隙内有腐殖质淀积。、(2)厚度至少为2厘米。(3)湿态亮度和彩度3。(4)淀积粘化层:表层粘粒分散后随悬浮液向下迁移并淀积于一定深度中而形成的土层,又叫粘粒淀积层。在30厘米垂直距离内显示出下列之一的粘粒增加量。(1)在均一土壤基质中,其粘粒含量与表层粘粒含量之比1.

23、2。 (2)厚度至少为土伏上层总厚度的十分之一、若其质地为砂质或壤砂质,贝厚度应15厘米;若其质地为壤质或粘质,则其厚度应75厘米。(3)在微形态上,淀积粘粒胶膜,淀积粘粒薄膜,粘粒桥接物等至少应占薄片面积的1%。 a“在砂质疏松土层中,可见砂粒表面有粘粒薄膜,有的颗粒间并有粘粒桥接物连接; b 在有结构或多孔土层中,可见土壤孔隙壁有淀积粘粒胶膜,有时在结构休表面有粘粒薄膜。(4)若该层与淋溶层之间土壤物质不均一或岩性间断。则 a。在该层一部分孔隙壁或结构体表面有粘粒胶膜或薄膜; b在某些部分,薄片中淀积粘粒体l%; c。细粘粒(02微米)和总粘粒(2微米)之比值至少 比上伏或下垫土层的该值大

24、三分之一。(5)无碱化现象。 5次生粘化层:原土层中原生矿物由于土内风化作用就地形成粘粒并聚集的土层。其符合以下条件:(1)在均一的土壤基质中,其粘粒含量与表层之比1?2。(2) 比上伏或下垫土层有较高的彩度,较红的色调,而且比较紧实。(3)出现深度和厚度因地而异。在具半干润水分状况的土壤中多见于剖面中、上部或地表25厘米以下,厚度10厘米:在干旱土壤中多位于孔状结皮层以下,厚度5厘米,若表层道侵蚀,可出露地表。(4)粘粒含量比上伏和下垫土层高,但一般无淀积粘粒 胶膜 。土体和粘粒部分硅铝率或硅铁铝率 与上伏和下垫土层基本相似。(5)在薄片中可见较多不同蚀变程度的矿物颗粒和原生矿物的粘粒镶边、

25、粘粒假晶、粘粒斑块 等风华粘粒体及其残体或各种形态纤维状光性定向粘粒,并占薄片片面积的1%。(6)若卞垫土层砾石表面全为石灰包膜,则本层有些砾石有一部分无石灰包膜,若下垫土层砾石仅底面有石灰结皮,则此层砾石应无石灰包膜。若在具半干润水分状况的土壤中,厚度只有5一10厘米;干旱土壤中厚度只有3一4厘米;或在土壤薄片中,上述粘粒形成物只占薄片面积的0.3一0.9%,称为次生粘化现象。 6粘磐,是一种粘粒含量与表层或上伏土层差异悬殊的粘重土层;其粘粒主要继承母质,但也有一部分由上层粘粒在此淀积所致。其符合以下条件:(1)出现于腐殖质表层或漂白层之下,亦可见于更深部位,厚度10厘米。(2)具棱柱状或棱

26、块状结构,常伴有铁锰胶膜和铁锰结核。(3)粘粒含量与腐殖质表层粘粒含量之比12,与漂白层粘粒含量之比2。(4)在薄片中,除上述铁锰形成物外,有大量粘粒形成物,其中主要是沿水平或倾斜细裂隙附近分布的粘粒条带、条块和基质内、粗骨颗粒表面、裂隙附近的各种形态纤维状光性定向粘粒;淀积粘粒胶膜一般 1% ,若1%,则与粘粒条带、条块之比03。(5)透水性极差(透水率1毫米/分)或不透水。 7碱化层:为一交换性钠含量高的特殊淀积粘化层。它除具有淀积粘化层全部条件外,还具有以下特性:(1)柱状或棱柱状结构,少数情况下为块状结构,并有淋溶层舌状延伸物伸人其中,达2.5厘米以上。(2)在上部40厘米厚度以内的某一亚层中碱化度(ESP)30%,pH90,表层土壤含盐量0.3。具有碱化特征,但不符合结构或碱化度条件的为碱化现象;其碱化度下限暂定为5%。 8灰化淀积层:是螫合淋溶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淀积层。其符合以下条件:(1)有一有机质与铁或铝或与铁铝结合并完全胶结厚度超过25厘米的亚层,颜色或随深度加深是均一的,或在顶部附近有最红色调或最高彩度的亚层。(2)有一个或若干符合下列条件的亚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