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化世界我们对世界的感知除了直接经验以外主要是依靠媒介获得媒化世界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除了直接经验以外,主要是依靠媒介获得的.我们感知的是被新闻媒体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媒介的报道是对现实世界片段的再现或者重构.一、媒体与我们的“世界”大世界和小世界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二、媒体作为人的延伸媒体作为人体感官的延伸移动的人和媒体三、作为事件构件的媒体媒体不只“反映”世界媒介权力 是媒介通过对信息的占有、选择、解译,实现对大众的引导和劝服,影响公众议程,乃至政治决策的能力。“事件”因媒介得以发生,媒介影响事件如何发生,媒介界定问题并对问题提供解释,由此塑造公众意见。 事件因媒介得以发生:媒介制约人们所见
2、所闻 现实世界vs.媒化世界 媒介参与事件的发生:兼具旁观者和参与者双重身份 媒介决定公共议程和解释框架 媒介是塑造舆论的主要因素之一: 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媒介权力的重要性 新闻传媒影响力的上升 对日常生活的渗透 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权力向国家下层次的转移 权力内涵的转化媒介的功能 新闻媒介的功能是指其通过完成报道活动而产生的社会作用或者功用。 新闻媒介功能的层次: 基本功能: 传播 属性功能:守望、解释(教育舆论)、社会化等 工具功能:监督、宣传(动员)、经济等 经济功能:媒介作为一种产业;媒介的经济润滑 政治功能:政治监督,政治沟通和协调,政治控制,政治分解(裂),政治宣传、 动员和蒙
3、蔽,政治斗争的平台 属性功能和工具功能的区别和联系 效果:对社会整体或个体产生的实际影响集权主义的新闻思想 1.普通人是无知、无能的,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2.个人意志要服从家族的、教派的、民族的、国家的利益; 3.真理是相对的,传播和舆论是权力的应变量; 4.政府了解人们的最大利益,因而新闻传播应唤起对政府的支持; 5.新闻传播需要检查、限制和引导自由主义传播思想 人是理性的,受众有能力明辨是非、作出选择; 人本身就是目的,文明只能靠个人的决心、力量和财富 推动,精英也是以个人为要素的组织中的成员; 媒体应该是多样和独立的,应该存在一个”观点市场”; 政府不是万能的,并应该接受舆论监督;国家
4、和社会的目的应该是成就每个人的人生目标; 对传播的调控应主要依据市场和法制 代表人物:希罗多德等弥尔顿-孟德斯鸠/卢梭等密尔等发展中国家新闻思想 发展新闻学对媒介功能的发现: 媒介对促进传统社会转变中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价值标准:发展性新闻 传播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实证研究: 发展中国家新闻思想归纳: 媒体国有化; 媒体的积极功能; 新闻传播的主权管理中西新闻观念比较 关于媒介的性质:商品性vs.阶级性 关于媒介的功能:信息性vs.工具性 关于媒体与受众:告知 vs. 引导 关于媒体经营:企业家办报vs.政治家办报 关于媒体与政府:对手论vs.喉舌论 关于新闻自由与责任:自由vs.责任媒体
5、调控v 媒体调控是指国家政府、政党、社会集团和行业组织等利用法律的、政策的、物质的等手段,对新闻媒体进行的硬性或软性的管理和约束。非官方干预 自我检查(自律) 非政府组织和利益团体(黑手党 极端组织)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四种模式:包容说;交叉说;重合说;并列说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消息 思想 事实 观念 一次 多次 定量 定性政府干预媒体理由 国家安全 如战时新闻管制 突发危害国家安全事件 国家利益 民族/宗教关系 文化认同 国家机密 社会利益 司法公正 社会稳定 公民权利 政府公共关系 显性公关建立专门机构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制度战略传播: 信息的设计和传播 隐性公关泄密幕后吹风西方媒体与政府
6、的对立关系 三种模式古典模式: 公众耳目政府精英模式: 精英喉舌媒体民主模式:媒体专制 对立的传媒?为什么对立? 权力制衡 思想自由 工作性质两种批评意见 保守派:破坏性 左派: 制造同意(Noam Chomsky)舆论安全 本国的国际形象是否由于信息传播受到损害? 本国的政治价值文化和制度是否由于外来传播而动摇混乱? 本国的(对内对外)行为和秩序是否由于国际传播而受到道德约束?对外政策利用新闻媒体 媒体的情报作用: 公开情报作用(intelligence) 秘密情报作用:国际谍报 利用媒体传递对外行为讯号:释放外交讯号(signal)制造信息烟幕 (disinformation) 通过媒体报
7、道进行政策反馈评估 公共外交/国际宣传(public diplomacy) 树立本国形象 影响对象国政治 影响国际舆论 国际广播 宣传战/网络战(information warfare)CNN效应以美国有线广播电视新闻网为代表的及时电视传播和评论为特点、几乎覆盖全球的重要地区的国际新闻报都啊所造成的政策舆论影响。及时的电视新闻报道为各国领导人或是当事人在危机调价下做出反应提供了渠道,缩短了政府决策的时间,加快了决策的速度,会导致政府的决策失控。CNN效应的有限性 政策阶段和类型 对于低度政治和冗长决策影响大 决策者的个性 对优柔寡断和缺少公众支持的决策者影响大 精英阶层共识度 对政治精英缺乏一
8、致看法的议题影响大 公众的接受程度 对迎合公众情绪的问题影响大新闻舆论效力论魔弹论(注射论) magic bullet theory传播学研究的兴起源自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美国总统历届选举中各种媒介的强大作用引起一些新闻学者、社会学者的关注。在传播学研究初期,人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民众(mass audience)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大众传播的这种理解被形象地称为“皮下注射模式(Hypodermic needle theory)”,或“魔弹论(Bullet theoory)”。即大众媒介向民众传达的信息对人们的影响,好象皮下注射针剂对人们的身体即刻起到既定作用、或中了“魔弹”一样。在
9、这种模式下,大众被描述为只能被动地等待接受信息并受其左右。有限效果论limited effect theories20世纪40至60年代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的主流观点。“有限效果”理论是对早期“魔弹论”的否定,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提出的理论假设主要有“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补强效果”、“意见领袖” 与“两级传播”等等。“有限效果”论的代表学者是拉扎斯
10、菲尔德、卡兹和克拉帕。他们通过实证调查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许多制约因素,对理解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是有意义的;但是,他们的结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这就脱离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实情。在70年代以后,“有限效果”论受到了人们的批评。分级传播模式 传播的中介因素 舆论领袖选择性理论: 受众的反作用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使用满足论)中效论: 沉默螺旋的概念silent spiral effect 从众心理这是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内尔 纽曼(ENoelleNeumann)在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理论(1974)一文中推出的效果理论。她认为,大多数人都有
11、被孤立的恐惧。因此,在舆论传播中,个人便通过观察以了解哪些观点占优势、受欢迎,哪些处于劣势、不受欢迎,然后采取相应对策。通常,如果自己的观点属于前者,他便会侃侃而谈;若属于后者,他便介沉默不语。“这样,一方讲话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舆论确立为主要的意见。”结果,表面上强势的舆论显得更加强劲,表面上弱势的舆论则更加软弱。但是,个人的感受和判断大多不是来自对具体实际的直接观察,而是来自媒体所提供的讯息。唯恐天下无事的大众传媒在日常运作中不仅会“本能地”去塑造一种强势的舆论,而且也有很强的力量去把它做成。因此,强势舆论和沉默螺旋的状态,便经常是由媒介塑造和推动,并由
12、媒介和个体观念凑合而成的。后来,内尔- -纽曼(1980、1984)又进行了若干试验,先后在两篇论文中进一步探讨论证了这一理论。但是,学术界对它却褒贬不一。肯定的人认为:(1)它辩明了媒体与个人舆论形成中的各自功能;(2)它指出了媒体与个人混合互动的实际情况;(3)它有趣而又合乎实用。否定的人认为:(1)它所表达的思想并不新鲜,而且过时;(2)它并未证明沉默的螺旋状是一种普遍现象;(3)它似乎在教唆政治家利用媒体操纵民意。半传播与负传播半传播: 中途丢失(文化技术政策)负传播:事与愿违 (负效果、逆反效果)媒介的可信度与舆论效果互动模式媒介帝国主义 传播和国家发展的三种范式现代化范式修正范式“
13、中心外围”范式 “媒介帝国主义”与批判学派西方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媒介帝国主义思想的现实反映 “文化帝国主义” 西方为了重塑非西方的价值、行为、制度和认同,满足自身利益,而对大众文化生活进行的有系统的渗透和支配。(帕特罗斯Petras) 语言 地图 教育制度 政治制度 主流价值观等等 “媒介帝国主义” 一国媒介的所有权、结构、发行和传播内容守制于他国媒介利益的强大压力,而未有相当比例的强大影响力。(鲍依巴瑞Boyd-Barret) 假定一个国家不能自己控制本国传播和媒介的主权、结构、分配和内容,而得处处掣肘于别的国家,对方又无互惠的诚意,这便是被媒介帝国主义控制和支配,对方则是
14、媒介帝国主义。 传播体系/结构, 信息流向/节目内容 技术依赖等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 建立“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的要求 7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攻势:UNESCO和不结盟运动 1978年 UNESCO 大众传媒宣言 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主张和努力 主权管理 优惠援助 政府干预 “麦克布莱德(McBride)报告”(1980):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西方的强烈反对及其后果 塔瓦鲁尔(Talloires)宣言:传播无国界 英美推出 UNESCO 反对的原因: 政治的 经济的 冷战后的努力和挫折 1997年尼日利亚和阿尔及利亚的提议 2005年, 委内瑞拉、乌拉圭、古巴等拉美国家共同组建的南方电视台 2005年
15、,筹设“不结盟国家组织新闻网”(NNN)设在吉隆坡 2006年, 15个阿拉伯国家代表召开会议, 提议建立穆斯林世界新闻中心三种主张: 保守派:没有必要改变改良派:自由而平衡的流动革命派:国家控制、另起炉灶、技术自主传媒全球化 西方传媒全球化的表现:时效性 覆盖面 跨国性 西方媒体全球化的后果:加强了信息支配改变“国际”新闻传播的对立信息管控政策成本加大 动力技术动力:卫星IT 技术资本动力:并购政策动力: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国家传播政策环境动力:两极结构瓦解新闻自由 在法律范围内新闻媒体和公民具有获取、传播消息和发表意见的权利。 创办新闻媒介权 发表权或报道权 使用新闻媒介权和对新闻侵权的诉讼
16、权 采访权和知晓权 保护新闻来源权 答辩权和更正权 核心是允许发表不违法的错误言论? 发表批评意见和异向新闻?新闻自由的相对性: 政治环境、文化环境、 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等等对外传播对外传播:以境外人士为主要对象,主要借助于自主创办的媒体,以传播观念和树立形象为主要目的的传播活动媒介设置舆论议程认知层面:公众因媒介的报道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次序层面:媒介安排的议题次序影响公众对问题重要性的理解累积模式(延时性效果) 政治社会化 观念的培养和涵化冲击模式(即时性效果)阳光法案美国国会于1976年通过一项旨在使政府机构的决策过程更多地为公众所了解,并接受公众监督的法案。由于其主要内容是要求政府部门举行
17、的会议或者国会委员会举行的会议应当向公众开放,因此这项法案被形象地称为“政府阳光法案”。该法案要求,除了依照法规定可以不公开举行会议的情形以外,政府部门举行的会议都必须向公众开放。不论是公开举行的会议,还是不公开举行的会议,政府部门都应当提前一周发布公告,将会议时间、地点和议题,以及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向社会公布。对于不公布举行的会议,政府部门要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说明不公布举行的理由。该法案还要求有关的部门要及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每年向国会提交报告;同时,禁止任何政府部门隐匿应当向公众或者国会披露的信息。知晓权是西方新闻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1945年,美国记者肯特库柏首先使用了“知晓权
18、”(The Right to Know)的概念,指的是民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其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西方新闻界非常强调知晓权,总的来说他们认为知晓权至少有4个重要作用1知晓权是公民行使一切民主自由权利的基本前提。2知晓权是现代国家民主宪政的基础要素。3知晓权作为公众的一项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是信息化社会所导致的一种必然性。4知晓权是防止出现恶劣政府的必要条件传播无国界塔卢瓦尔宣言塔罗瓦尔宣言(传播无国界)1981年,来自20个国家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媒体的60多位负责人在法国东部城市塔罗瓦尔开会,发誓阻挠联合哦教科文组织关于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的做法。其宣言声明将新闻自由称为一项基本的权力,签
19、署声明的代表们坚决发对任何侵犯者向权利的行为。他们敦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放弃规范新闻内容和为新闻界的行为制定规则的吸纳高发”,并坚持认为,该组织的行为违背自己的宪章,世界人权宣言,以及赫尔辛基人权宣言。其声明成建立估计信息新秩序的做法是有政治动机的,声明尤其反对通过身份证件来实行记者采访许可的计划以及要求订立记者国际行为准则的呼吁。声明说,这些准则只能由新闻界自己来制定,并且不应该是强制的。声明同时要求“停止对新闻和评论的一切审查,和各种形式的独断专行的控制”,因为“民众获取新闻和信息的权利是不应该被剥夺的”。声明认为记者有权利获取一切信息和小溪,包括采访不同政见者。(国际新闻多棱镜上的)19
20、81年,代表西方国家垄断大媒介利益的国际性院外活动集团“世界自由出版委员会”(WPFC)在法国的塔罗瓦尔召集了“自由之声”集合,发表宣言认为,教科文组织决议将会导致各国政府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控制,关于新世界流通秩序的“论争本身对报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就是有害的”,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付出了过于昂贵的代价,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对。当时美国的里根政府对塔罗瓦尔宣言明确表示了支持的态度。(网上的)党性原则新闻报道要按党的路线方针,宣传党的思想政策;在人事方面党要对媒体进行领导。文化例外原则这个词最早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关于关贸总协定的谈判中,法国人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和民族文化独立的重要性,坚决而果断地提出反对把文化列入一般性服务贸易,认为在文化领域不能适用WTO贸易自由原则,随后其他欧洲国家和加拿大等国纷纷响应,支持这一主张,确定了界定“文化例外”的六条标准,其主旨就在于保护本国文化不遭受别国文化冲击。(理由是课上讲的:1)文化产品以价值观、意识形态为基础,国家有自己的文化身份,要保护。2)会影响一国的政治稳定。3)文化产品贸易不平衡。4)涉及到不同的利益群体的利益,例如媒体,宗教等)非官方干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