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6.98KB ,
资源ID:25922769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9227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备战高考.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备战高考.docx

1、备战高考备战高考: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一、掌握命题特点1. 现代文大阅读选文的一般特点从历年高考来看,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这些题材总体上呈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等特点。所选文本的篇幅大部分在10001500字,以一千二三百字为最多。语言上,语法典范,有陶冶与引领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有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能提升考生的人生境界,促进考生的发展。文本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融,有利于课程文化的建设。2. 现代文大阅读设题的特点设题遵循了考纲对现代文大阅读的能力要求,新课程卷从分析

2、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能力层级进行考查。纵观历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形式,我们能发现在设题和答题上也同样有一些规律可寻: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保持题型的相对稳定、整齐。开放与限制结合,体现了探究性阅读的特点。这些设题特点,可以说是对近几年来现代文阅读规律的概括,也同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尺,教师把握了这些特点,可在应试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遵循这些规律正确作答,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二、用好知识术语1.熟悉高考考查的各类文体知识。学生要想读懂文章,头脑中必须有关于文章阅读的

3、理论武器。作为老师,必须给学生补充必要的文体知识,使学生掌握这一理论武器。比如散文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方法:注重铺设文脉。文脉主要是就整篇文章而言的,即纵贯作品的脉络(线索)。一篇当中,起“纵贯”作用的,可能同时有几种因素,像时间推移、人物的串连、情感的逐层加深、视角的变换与连接(空间转移)等等。其中,往往会有某一种印痕更深,凸显得更为明显。注重过渡和照应。散文,特别是比较长的散文,涉及的材料多,头绪也多,材料之间又不像小说那样有情节上的联系,所以,除了要铺设纵贯全篇的脉络来增强整体感,在过渡和照应方面也非常讲究。注重舒卷自如,浓淡相宜。“舒”与“卷”,也可以说成放(展开)与收(收束)。“舒”

4、就是驰骋联想和想像,放开思路尽情地写出去。“浓”与“淡”,这是就描写的色彩、力度而言的。“浓”是说用墨多,用力大,写得细致繁复。“淡”是说文字简约,轻描淡写。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2.掌握各种写作技法仅仅能感悟文章的内容情感还不够,还要能有针对性地使用一系列相关术语进行表达。如从写

5、景角度和方法来看,可以有远近、高低、大小、水陆、动静、点面、直接间接、正面侧面、形声色态味等角度;从修辞方面看,可以有比喻、比拟、对比、反复、排比、夸张、顶真、用典、双关等手法;在表现方法上,可以有铺陈渲染、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等。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各种技法,明确其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三、触类旁通,学会迁移语文教学的目的决定了语文大阅读的测试命题要取材于课本之外,因此,语文教师的眼光应盯在能力的迁移方面,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应该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战略取向。在平日训练中,一些老师丢掉了教材,过于追求课外文章的练习,结果丢掉了根本,违背了阅读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最终失败的教训是十分沉重的。

6、以课本为“本”,这不仅是因为“别无选择”,而且又是“最佳选择”。因为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例子”,有代表性,这些有代表性的“例子”,给我们的阅读训练提供了各种典型的规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接触、体验和分析比较中找到语言现象的特点与规律,进而获得因反复训练而形成能够迁移的阅读能力。有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课文是“一”,其他文章是“三”。举一以反三为目的,反三以举一为前提条件。我们的应试对策就是尽可能高质量地举好“一”,垫好底,修好起飞的机场。在苏教版必修教材中,有许多与高考类似的典范的课文可作为训练的素材,比如必修一中的我的四季想北平我心归去今生今世的

7、证据江南的冬景,都是名家的名作,这些典范的训练材料,都是学生熟悉的,我们一定要训练好。四、文体训练与分点训练相结合现代文大阅读的范围较广,文学类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实用类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专题复习不能泛泛做题,要在精细化上下功夫。分析归纳近几年高考对某一文体的考查情况,找出该种文体的设题角度,归纳出各种设题角度的解题规律,真正向学生“授之以渔”。例如散文阅读考查中的“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考点:【命题角度】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语境义)【名题精选】例14.“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这里“怅惘”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了

8、作者什么样的感情?(08四川卷 我爱水 张秀亚)【答题思路】第一步,追根溯源抓语境。上文的语境和诗歌本身的意义,表现了作者对故乡什刹海的怀念之情。第二步,关键句子寻线索。上文中有“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的句子,可见作者的惆怅是思念什刹海却不得见的遗憾之情。第三步,思路延伸得情感。中学生都读过故乡的榕树一类的借故乡的人、事、物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文章,通过类比联想,本文正是借对故乡什刹海的怀念,表达一种怀旧的乡愁情结。可见,该类题目答题步骤为: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上文中找到相关语境。关键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思路延伸得情感。通

9、过类比联想,借鉴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找到答案。【命题角度】2.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名题精选】 例17.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08辽宁卷 雨韵 从维熙)【答题思路】 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概念,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分析结构抓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看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抓关键词句,概括要点。从体现几个层面的关键句子入手,抓关键词概括出答案。【命题角度】3.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名题精选】例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08全国卷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答题思路】 审清题意明区域。看清答案从段中找,还是从全文找。整体把握

10、,分清层次。给段落或文章分层次,找全词语的内涵层面。锁定关键词。由体现词语层面的关键词概括出答案。【命题角度】4.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名题精选】例20.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07北京 湿湿的想念)【答题思路】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立足全文,锁定区域。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各个区域,锁定关键句。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命题角度】5.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名题精选】例18.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05湖北 土地

11、韩少功)【答题思路】明确地位,审清题意。分析题干要求,看清需要概括含义的词语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段落中心词。分清层面,概括信息。立足全文,分清词语包含的层面意思,总结概括出含义要点。【命题角度】6.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名题精选】例19.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06 北京 给“书虫”当夫人 肖融)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答题思路】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解词语的临时含义

12、产生的环境。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命题角度】7.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名题精选】例15. 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07年全国卷II 海南杂忆 茅盾)【答题思路】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 瞻前顾后断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

13、门的钥匙。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命题角度】8.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名题精选】 例20.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07山东卷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答题思路】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对应的位置,从而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中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

14、掌握了这些答题规律,对该考点的考查就不惧怕了。五、阅读中提升能力高三学年时间短,教学任务重,不能像高一高二那样广博的阅读。高三的阅读必须要有针对性,只有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才能为准确答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高三也应注重高考现代文的类文阅读。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强调三个面向,面向名家:余秋雨、季羡林、冰心、李健吾、卞毓方、严文井、苏叔阳、周国平、冯骥才、韩少功、何为等现当代作家。面向生活:与学生的年龄、阅历、认识、情感、心理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与社会重大事件或思潮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面向人文:评价、描述、介绍、说明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文章。我们还要重视各种文体的阅读:议论性的随笔、时评,抒情性的散

15、文、游记,叙述性的小说、通讯,说明性的科普、介绍等等;同时也要重视具有时代气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接近的平易、平实、浅近的美文。阅读要有方法,要用命题者的阅读思路来“训练”我们的阅读。一般说来,命题者对现代文阅读题的命题过程,就是把对文章(阅读对象)的理解,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呈现出来。如果我们在平时的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养成“读出主旨”“读出结构”“读出语言”的阅读习惯,对所有的阅读对象都作这样的阅读“训练”,那么,我们的阅读“点”与命题者的命题“点”就会有惊人的相似或吻合。这种“相似或吻合”是在坚持不懈的、有“目标”有“方向”的阅读训练中获得的。正因为有着这样相一

16、致的内在关系,我们摸索、训练、把握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法的根本,实际上就是正确、准确地掌握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六、真题模战促发展任何一位老师都明白,要提高学生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大阅读题的能力,必须多练习。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地搞题海战术,缺乏针对性,设计不科学,那就会使现代文阅读题变得错综复杂,不易把握,从而失去了多练的意义。高考前,老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选近几年各省市高考真题,应有意识地挑选不同题材风格的文章和不同出题思路的文章,进行有效训练。针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适时进行细化、强化,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复习训练材料,一定要进行认真筛选,做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

17、使之真正能为学生所用。再次,老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训练的指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学和练两个方面尽快地掌握阅读、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能力。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1. 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截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2. 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太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3. 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

18、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拿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总的来说,高考现代文大阅读题范围广,要求高,训练方法多种多样,要想提高高三学生阅读、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能力和水平,还得靠各位同仁在指导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摸索出一条更快捷、更有效的途经。附:现代文阅读语句类试题解答技巧第一类考查方式:解释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或如何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思维误区:牵强附会;掺杂技巧;概括片面。技巧点拨:所谓“含意”是指言语含有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容方面,而且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非明示信

19、息(字面意思)。命题者常常选取的重要语句包括:语句短小但含义丰富的语句,多与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有极大关系的语句,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的语句。因此,考生做题时要主要采取语境分析法和比喻点染法。语境分析法是指根据语境来理解的方法,因为某一重要句子的意思可能在它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找到充分的解释,如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分析,就很容易得到答案。有的重要语句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比喻点染法就是通过理解比喻修辞格的对应关系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即可以用本体来解释喻体,也可以是用喻体来解释本体。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找准其对应关系。解题示例:解释下

20、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2007年高考全国卷第15题)相关段落:(1)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解题分析:(1)语句所在的段落是作者在描写了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后的一段议论,分两个层次,一是大西北充满

21、悲壮,一是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坚强,学会坚强。分析“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一句,所谓“长不大”是指没有成熟、没有大西北的精神品格,“长大”指有了这些品格。其答案: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2)语句选自倒数第二段,这段通过大西北、南方的对比,表现北方有高阔天空、茁壮的生命绿洲等。由此推断作者认为南方没有北方的这种粗犷。答案: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第二类考查方式: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思维误区:答题片面,盲目扩充,妄加揣测。技巧点拨:题干中要求“赏析”重要语句,答题时就应注意从思想

22、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入手。从“思想内容上”入手:(1)联系本句的含义。(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例如:比喻的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感情,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

23、的某种感情。对比,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从“结构上”入手:(1)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如余秋雨都江堰一文,第一段为:“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如鲁迅的祝福一文,先写祥林嫂死了,然后追忆祥林嫂生前的事。再或者“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不直接点明观点,而是为观点的出现服

24、务,或者为下文的叙事与抒情奠定感情基调。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为下文游荷塘做铺垫,并为下文抒发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感情奠定基调。还有的“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例如杨朔荔枝蜜从“被蜜蜂蜇了一下,从小怕蜜蜂”到对蜜蜂“有好感”到“作者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蜜蜂”,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或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起“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总结上文”,议论文中往往在结尾部分

25、。“呼应上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含蓄地表达主旨”,往往是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解题示例: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2007年高考天津卷第19题)相关段落: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

26、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篷帆轻易降落。解题分析:解答时要从对句子本身关键词含义的理解入手,要分析本句所采用的表达技巧以及本句所包含的作者情感。“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是小花的顽强生命力。“灿烂”一词则表明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第三类考查方式:分析作者说文中某一重要语句的原因。思维误区

27、:东抄西摘,概括不全,总结失误。技巧点拨:所谓“重要句子”,一般是指:在篇章结构上,起总领作用的起始句,起收束、总结作用的收束句,起承前启后作用的过渡句;在句子内容上,能概括段落大意的中心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论点的主旨句、中心论点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寓意句。分析作者说文中重要语句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只从内容进行分析,不涉及艺术手法。考生分析时要注意三点:(1)留心句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分析本句的结构,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2)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义。(3)关键是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与文对应的解说句,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理解把握。解题示例:作者

28、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2007年广东卷第17题)相关段落: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

29、神。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解题分析:通观全文,文章是围绕着“我热爱泥泞”这一思想感情来铺写行文的,因此“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一句显然是本文的主旨句。从篇章结构上看,第四段描写了早春时光泥泞不堪的山村生活场景,并以独立段抒发了“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的情感。然后,再展开联想(“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因此,这一句在篇章结构上又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答案:因为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

30、;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使人自然想起土地的广博和祖国的含义。第四类考查方式:解释文中语句的重要词语。思维误区: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照抄原文。技巧点拨:解答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类题,需借助有关词语知识,根据特定语境,对考查的词语加以揣摩、辨析。一般不涉及表现手法。具体说来:1、从词语的本义出发,结合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特定的临时义。2、确认相关语境的范围,分析相关语境的内容,揭示词语的含义。3、利用上下文辨析词语的指代义。要辨析代词的意义,应该从代词的上下句入手,由近及远地从上句或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的指代义。辨析那些非代词类词语的指代义

31、,也应该利用上下文。一般说来,在这类词语的上下文里,一般会有阐释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到了这些阐释性语句,答案也就出来了。总之,理解词语含义不要总停留在某个词上。要仔细把句子读完,根据全句的意思、邻近句子的含义甚至前后段落的段意确定语言环境,然后从这些语言环境中找出与词语相关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来推知词语含义。解题示例: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沉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2007年高考北京卷第19题)相关段落: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解题分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