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43.47KB ,
资源ID:2590409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9040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6课逍遥游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6课逍遥游教案.docx

1、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6课逍遥游教案逍遥游解读与探究(上)预习提示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的小动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部分,共有三段,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铺陈,主旨是为了说明文

2、章最后提出来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至人,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文学家,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庄子的文章深赜古奥,对于中学生,难度很大。阅读时,要注意下面两点:第一、把握庄子的风格。这是一篇谈论人生哲学的文章,但除了在关节眼上点明意旨外,几乎全用寓言,借助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这对初读庄子者造成一定的障碍。

3、因此,阅读逍遥游首先应对本篇的思想主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不被文中各个恣意变化的故事所牵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第二、理清文章的思路。本文主旨较难理解,但是“遵路斯得真”,只要理清思路,就不难把握。文章所叙述的几个故事,如大鹏展翅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和列子的故事,等等,其实是从反面说明他们的不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即有所依赖。直到文章的最后,庄子才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文章由反而正,由外而内,尽管千变万化,诙诡谲怪,但只要抓住这一点,便可理清思路,明确主旨。课文解读北冥有鱼,其名

4、曰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北冥:北海。冥,通“溟”,大海。下文“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鲲:kn,本指鱼卵,这里借代大鱼之名。)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鲲很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本为古“凤”字,这里借代大鸟之名。)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垂天之云:各家注释不同,一解,悬挂在天空的云,可意译为“遮蔽天空的云”。垂,悬挂。另解,天边的云。垂,边远,通“陲”。)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只

5、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海运:海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有大风鹏鸟始可借风力而南徙。则:连词,表因果,相当“于是”。徙:迁移。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文章起笔气势非凡。浩渺无垠、咆哮奔涌的北海之上,瞬间,“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鲲化为“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鹏。“怒而飞”,遮天蔽日“徙于南冥”,这是何等雄奇壮阔的景象。作者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鲲的自由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把读者带入一种雄奇深邃、好似绝对逍遥的境界。齐谐者,志怪者也。(齐谐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书名,齐国俳谐之书。一说是人名,姓齐,名谐。志:记载。)谐之

6、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齐谐中的话说:“当鹏奋飞而起迁往南海的时候,双翼在水面上拍打飞行三千里,然后它乘着旋风环旋向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的。”水击三千里:指鹏鸟双翼在水面上奋力拍打向前飞行三千里,才能升入高空,有点类似现在的飞机起飞之时先在跑道上滑行。击,拍打。另解,水击,指鹏鸟奋力起飞双翼拍打时水浪被激起三千里。击,通“激”。三千里,古文中的三、九,常表虚数,不是实指。抟,tun,环旋着往上飞。一说“抟”当作“搏”,拍击的意思。扶摇:旋风,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尔雅:“扶摇谓之飙。”去:离,这里指离开北

7、海。以:用、凭。息:气息,这里指风。“六月息”与上文“六月海动”之说照应。)庄子引证齐谐这部书的记载,继续对大鹏的形象极力渲染,同时又补出其能够高飞的原因:“以六月息者也”。补出的这句话很重要,它说明大鹏向南飞行,需要乘着六月的大风,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条件的,是有所“待”的。它虽然能够在天空翱翔,看似自由自在,但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受到风的制约。如果没有大风,大鹏是不可能飞翔的。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天空中的尘埃,所有这些空中的活动之物都是凭借风的吹拂。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尘

8、埃:扬在空中的土粒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生物:这里是概指天空中各种活动的东西。息:教材和一般版本释为“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本书认为当与上文“六月息”的“息”同义,也是指“风”。吹:吹拂。)这是庄子从“以息”,即“有所待”这一思路出发,由鹏“去以六月息”推而广之,联想到天空中的其他东西也是“以息相吹”。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其他活动之物(包括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与鲲、鹏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先说大,次说微,由大的事物推及到小的事物,说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鹏鸟在九万里

9、的高空向上看,天空高远处颜色青青,这是天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太高远而看不到它的极顶呢?苍苍:青色。诗经黍离:“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无所至极,没有用来到达极点的办法。极,顶点,尽头,意思是最高处。其邪,其邪:表示选择关系,相当“是呢,还是呢”。)这个句子几乎所有注家都以为是描写庄子在地面向天空看,本书认为实际上是庄子想象鹏鸟在九万里的高空向上看。句前省略了“其视上也”。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鸟再从九万里的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向上看天空这样罢了。其:指代鹏。若是:像这样,像“苍苍”之色。)此数句写鹏飞在九万里的高空,先向上看,见不到天的极顶,再向下看,见不到地面。作者从侧面极力形容鹏飞

10、之高,又让人想象宇宙之大,“不知其几千里”的鹏在不知有多少个“九万里”的天空中飞翔,只不过是一个小点罢了。作者写大鹏高飞是以广袤无际的高空为背景,为下面的议论作铺垫。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且夫:他转连词,表示从这一句开始转换一个话题。负:负载、承载。)如果说“天之苍苍”几句是描写鹏飞之高之遥,那么下面这几句则是分析鹏凭什么飞得这么高这么远,进一步说明鹏“有所待”。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只能拿小草当作它的船,如果在它上面放一只杯子就贴着地面了,这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

11、故。覆:倾倒。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低洼处。坳,坑凹。芥:小草。焉:于之,在杯水之上。胶:粘,指贴着地面。)这是用比喻说明不同的物需要有不同的凭借。地上的一个小水洼,放一根小草可以当作船,但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则粘着地了。由此说明,物的大小不同,对凭借之物的要求也不同。风之积也不厚,则负大翼也无力。(如果风聚积得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负:承载。)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所以鹏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是因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鹏背负浩渺无际的青天,因而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飞。则:是因为。斯:就。而后乃今:意思是这

12、之后方才。乃今,而今、现在。培:通“凭”,凭借。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莫,指“没有什么力量”。夭阏,yo,又写作“夭遏”,遏阻、阻拦。图南:计划向南飞。)这是说明鹏为什么能够飞得那么高那么远的原因。“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照应上文“去以六月息”;“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照应上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因为在下面风厚“培风”,故能有力地托起大翼,因为在上面天高莫能“夭阏”,故能升上九万里的高空向南飞行。这是进一步说明鹏飞不仅需要大风,而且还需要青天作为凭借,没有这两个条件就不可能“徙于南冥”。关于这一点一般人没

13、有感性经验,故而作者先用水与舟的经验事实来作证明。尽管这个例证在今天稍具物理知识的人看来似乎没有必要,但符合当时人的认知水平。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蝉和学鸠嘲笑大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到树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蜩:tio,蝉。学鸠:斑鸠,这里泛指小鸟。决:xu,通“趐”,迅疾的样子。抢:qin,触、碰、撞;又解,突过。榆枋:榆树和檀树。则:或。控:投下,落下来。之:去、到。南:南行、向南飞。奚以为,何以为。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14、)有人认为蜩与学鸠嘲笑鹏的这段文字当出于齐谐。但是庄子为什么在这里要引述这个寓言故事呢?传统的说法是,庄子写蜩与学鸠嘲笑大鹏,一方面说明小虫小鸟拘于自己活动的天地,另一方面也说明,与大鹏一样,小虫小鸟在自己活动的一方天地中,也是自得其乐,适性逍遥。如晋郭象所说,“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这两种自以为逍遥的动物之游弋,“大小虽殊,适性一也”。本书认为从上下文的联系来看,这种说法不合作者本意。前面庄子写道,大鹏“之九万里而南”,需要青天和大风作为凭借,没有达到真正逍遥的境界。因此,这里写蜩与学鸠讥笑大鹏,就是是讥笑大鹏“有所待”,因而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它们以为自己在附近飞来飞去,既不需要风,也不需

15、要高空,仿佛对外界什么条件也不要,它们才是真正达到了“无所待”的逍遥。它们真的“无所待”吗?庄子在下面对此加以评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到郊野去的人,路上只须三顿饭的时间就可以返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远处去的人,要在头天晚上就捣米储积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储积干粮。适:往、去、到。莽苍者: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三餐:即一日的意思。形容时间很短,不需带粮。反:同“返”,返回。果然:很饱的样子。宿:这里指一夜。舂:chn,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作者以行路备粮作比喻说明。外出旅行,行程远近不同,需要携带粮食

16、的多少就不同,但无论走多远的路程,都需要准备食物(依赖于食物),这一点又是相同。由此说明,蜩与学鸠飞行,不是不需要青天和风,只是大小不同罢了。之二虫,又何知?(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虫,古代泛指动物。)作者批驳蜩与学鸠,正是因为它们没有认识到自己也是需要凭借,需要外界条件,反而以为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其实,这也是庄子对世人的警告,要人们时时刻刻认识到人是处在各种制约之中,是不自由的。若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自由,并嘲笑别人不自由,那就无异于蜩和学鸠了。第一段,开篇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体大背大;“若垂天之云”,言翼大

17、;“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之大。大鹏展翅,左右荡漾,展现了磅礴壮观,好似达到了逍遥的境界。接着分析大鹏南徙需要大风和青天作为凭借,它和细微的“野马”“尘埃”一样,“生物之以息”,并没有真正达到逍遥。然后笔锋一转,写蜩与学鸠决起而飞,自鸣得意,笑大鹏之不逍遥,好像它们才是逍遥。作者用外出旅行作比,说明行程远近不同,凭借大小也不同。“之二虫,又何知?”尖锐地指出蜩与学鸠这些小东西其实不逍遥,它们不知道己身也同样有所凭借,是一种无知的表现,由此而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小知不及大知”的结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知:zh,通“智”,智慧。年:

18、年寿。)这是文中很重要的一个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小知不及大知”结上,“小年不及大年”启下。由上段论“知”很自然地过渡到此段论“年”,衔接自然,天衣无缝。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道一个月的开头和结尾,蟪蛄不知道一年中有春季和秋季。这是寿命短的。然:指代“小年不及大年”。奚以也:凭什么呢,反问句。朝菌:一名大芝,早晨长出来,见到太阳就死去。朝,zho,清晨。晦朔:月末和月初,这里代指一个月。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的最初一天。一说“晦”指黑夜,“朔”指清晨。“晦朔”代指一天。蟪蛄:hu,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春秋

19、:指春夏秋冬四季,代指一年。)“朝菌”“蟪蛄”指代小年,“晦朔”“春秋”指代大年,这是用第一个事例证明“小年不及大年”。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天,以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天;远古时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天,以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天:这是寿命长的。冥灵:树名。一说是指传说中的大龟。以五百岁为春:意即以二千年为一年。下“以五百年为秋”“以八百年为春”“以八百年为秋”照此类推。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椿,chn。此大年也: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当有此句。但传统版本均无此句。)而彭祖乃今以

20、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羡慕他的长寿,岂不可悲吗?彭祖:传说为尧之臣,名铿,历虞、夏、商、周,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现在。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匹:配,比附。)在上文庄子指出,朝菌、蟪蛄与晦朔、春秋相比是小年与大年的关系,这里进一步指出彭祖与冥灵、大椿相比,普通的人与彭祖相比也是小年与大年的关系。为什么“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是可悲的事情呢?这是因为众人只知道彭祖是大年,而不知道冥灵、大椿更是大年,也就是说众人不知道大年之外还有大年,其识见的短浅和局限不是非常可怜的吗?汤之问棘也是已。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

21、?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商汤询问夏棘是这样的。商汤询问夏棘说:“上下四方有极限吗?”夏棘回答说:“无极之外,还有无极。”汤:商汤,商朝开国之君,子姓,名履。棘:商汤时的贤大夫。列子汤问篇作“夏革”。革,j。革、棘,古代同声通用。是:代词,这样。已:同“矣”。按:据闻一多先生考证,“汤之问棘也”后当脱汤问棘事一段:“唐僧神清北山录曰:汤问革曰:“上下四方有极乎?”革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僧慧宝注曰:语在庄子,与列子小异。”本书据闻一多先生的说法补上。)补充的这个句子,对于我们理解逍遥游的思想极为重要,无极之外复无极,即大知之外复大知,大年之外复大年,反过来,小知之外复小知,小年之外复

22、小年,任何事物都处在一种相对的状态之中,这是庄子在逍遥游中告诉我们的基本观点。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极北之外的地方还有极北,那里有黑色的深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穷发之北:一说指传说中极北处荒远不长草木的地方。穷,终、尽。发,毛,指草木。一说“穷发之北”当是“终北之北”,即极北之外复有北。本书认为,从“无极之外,复无极”来看,当以“终北之北”为是。)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那里有条鱼,它身宽数千里,没有人能知道它的长度,它的名称叫鲲。修:长。)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那里有只鸟,它的名

23、称叫鹏,鹏的背宽大像泰山,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飞,将要到南海去。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与“扶摇”同义反复。绝:横渡、穿越。)这段话应当还是商汤问夏棘的话。列子汤问:“终发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斥鴳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我跳跃着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中飞来飞去,这也

24、就是飞的最高境界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斥鴳:鴳雀,一种小鸟。鴳,yn,也写作“鷃”。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蓬蒿:两种草名。蓬,飞蓬;蒿,蒿子。至:极点。)此小大之辩也。(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辩:通“辨”,辨别、区分的意思。)文章至此已经不避重复地三次引述大鹏、两次引述斥鴳(包括“蜩与学鸠”)的寓言故事。开篇叙大鹏,创设一种逍遥的境界。后引齐谐,说明大鹏南飞要有凭借,叙蜩与学鸠笑鹏,是说明不仅大的事物需要凭借,小的事物也需要凭借。文章写到这里,为什么再次引用列子里的说法呢?我们看这段文字,写鲲鹏只是突出其逍遥,写斥鴳表现其“飞之至”,也是逍遥。斥鴳笑大鹏,

25、意思是说,我这样不是很逍遥吗?大鹏还要到哪里去寻找逍遥呢?庄子认为斥鴳只是小的逍遥,而鹏则是大的逍遥,斥鴳不知道逍遥之外还有逍遥,无极之外复无极。所以庄子说“此小大之辩也”,要区别大小两种不同境界的逍遥。第二段说明的中心,也是全篇的中心是“无极之外复无极”,即文中所说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文章列举朝菌、蟪蛄说明什么是小年,列举冥灵、大椿说明什么是大年,指出彭祖对于众人是大年,而对于冥灵、大椿则是小年,但是众人只知道彭祖是大年,不知道大年之外还有大年,所以“可悲”。接着叙述汤问棘的典故,点出中心“无极之外复无极”,并再次描写大鹏、斥鴳两种不同的逍遥之境,说明逍遥之外还有逍遥,用“小大

26、之辩”归结,强调要区别小与大两种不同境界的逍遥。在上述两段文字里,作者紧紧扣住小与大的相对关系展开议论。第一段文字,侧重说明,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都需要外界的凭借,都“有待者”,不可能有真正的逍遥,强调的是它们的共同之处。第二段则是侧重指出“小大之辩”,小的与大的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之九万里”的大鹏与“不过数仞而下”的斥鴳,活动空间大小不同;“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年寿长短不同,生存时间不同。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各类物种,形状不同,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斥鴳笑大鹏,众人攀比彭祖,只不过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而

27、已,是十分可悲的事情。庄子通过这样的分析,强调了小与大的相异之点。庄子既强调“有所待者”,说明逍遥的相对性,又强调“小大之辩”,承认逍遥的不同境界,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人的精神有境界的差别,人的认识有层次的高低。所以庄子的分析是非常深刻也是非常全面的。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善行能够调协、统一全乡百姓意志、道德符合做一个君主的要求、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之类一样。知:通“智”。效:功效,这里含有“胜任”的意思。官:官职,是指一种职务,一种社会分工,与现在的“官”意义不同。行:xn,品行。比:合。

28、乡:在当时是仅次于诸侯国的一级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下句“国”即指诸侯国,“君”即指诸侯国国君。而:通“耐”,能耐,能力。征:信,这里是“取信”的意思。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意思是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和斥鴳之类一样,所见甚少,见识短浅。其,指上述四种人。此,指斥鴳。)从这段开始,文章进入主旨部分,从自然现象推演到人事现象,“故夫”为承上启下之词。“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不是很好吗,庄子为什么说他们像斥鴳一样无知?这是因为他们以世俗之见自视,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作者以为,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只如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而已,是低层次的境界。对这四种人,庄子按照社会地位

29、从低到高,影响范围从小到大来排列,更能表现他们对名利的追求,这是作者笔下的众人、凡人。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宋荣子轻蔑地嗤笑这些人。宋荣子:一名宋钘,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犹然:讥笑的样子。)宋荣子讥笑这些人不能摆脱世俗之见。前面写小虫笑大鹏,是小知笑大知,这里写宋荣子笑众人,是大知笑小知。小知笑大知,固然没道理;大知笑小知,就有道理吗?请看庄子在下文的分析。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举:全。加

30、:更。劝:劝勉,努力。非:责难,批评。沮:j,沮丧。内外:这里分别指身内和身外之物。在庄子看来,自主的精神是内在的,荣誉和非难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贵的。分:fn,分际,合适的界限。境:界限。)“誉之”“非之”句说宋荣子与众人不同,他完全摆脱了世俗功名利禄的束缚。“定乎”“辩乎”句说明宋荣子的思想所已经达到的境界。“斯已矣”,是说宋荣子的思想境界也不过达到如此境界罢了,言下之意是,他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即真正逍遥的境界。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他对于世俗的功名利禄,没有拼命追求什么。彼其:两个代词叠用,指宋荣子。数数然:犹“汲汲然”、“弊弊焉”,急急忙忙的样子。数,shu

31、。)此句照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为什么说摆脱了世俗功名利禄观念的宋荣子“犹有未树也”?从下文来看,宋荣子虽然“于世,未数数然”,但是“于致福者”,却是“数数然也”。所以说,他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未能实现真正的逍遥。宋荣子是庄子所说的圣人,他讥笑众人不逍遥,实际自己也是不逍遥。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列子乘风飞行,飘然轻巧,心随意转,十五天后才返回。列子:列御寇,郑国人,战国时代思想家。御:驾驭、乘。泠然:轻盈美好的样子。泠,ln。善:善于、擅长。旬:十天。有:又。)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他对于致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致福:招福。致,罗致,这里有寻求的意思。)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这虽然避免了步行,但还是要有凭借的东西。待:凭借,依靠。)读这几个句子,难点在于“致福者”“所待者”指什么?“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见于列子黄帝篇,现抄录如下,对理解这句话有帮助。“自吾事夫子(老商氏)、友若人(伯高子)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而已。五年之后,心庚(更)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