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38.09KB ,
资源ID:2589390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8939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docx

1、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第 1 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第 1 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问题探讨1.粉色。 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 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 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 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2.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 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 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 ,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 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二)实验1.与每个小组

2、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 DD : Dd : dd=1 : 2 : 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 3: 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 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 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 1 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2.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 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 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

3、了 3: 1 的结果。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三)技能训练 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 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四)旁栏思考题 不会。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 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 3: 1 的性状分离比。(五)练习基础题 1.B。 2.B。3.(1)在 F1 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 传因子。在 F1 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

4、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 1 : 1。( 2)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即在 F1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 3)2。4.( 1 )白色;黑色。(2)性状分离;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在自交时会产生性状分离现象。拓展题1.( 1 )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 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2.提示: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

5、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曾使用 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此发现了遗传的基 本规律。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研究杂交实验的特点,例如,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 杂交实验;豌豆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易于区分、统计实验结果。3.提示: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原子核中含有中子和质子的发现过程等,都是通过假 说演绎法得出结论的。 1 9世纪以前科学家对遗传学的研究,多采用从实验结果出发提出某种理论或学说。而假说演绎法,是从客观现象或实验结果出发,提出问题

6、,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 证假说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促进了生物科学的研究,使遗传学由描述性研究进入理性推导 和实验验证的研究阶段。第 2 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问题探讨 提示:问题探讨的目的是活跃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通过水稻杂 交育种等实例,使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特征可以是两个亲 本性状组合的结果。进一步地思考讨论,双亲的性状是遵循什么规律进行组合、传递给后代的?在 育种实践中人类如何获得所需的性状组合?为导入新课做好准备。(二)思考与讨论1.提示:豌豆适于作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有: ( 1 )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

7、相对性状,如高茎和 矮茎,高茎高度在1.52.0 m,矮茎高度仅为0.3 m左右,易于观察和区分;(2)豌豆严格自花受粉, 在自然状态下可以获得纯种,纯种杂交获得杂合子; ( 3)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孟德尔正是因为选用了豌豆做杂交实验,才能有效地从单一性状到多对性状研究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才 能对遗传实验结果进行量化统计,所以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2.提示:如果孟德尔只是研究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很难从数学统计中发现遗传规律,因为如 果研究 n 对相对性状,将会有 2n 个性状组合,这是很难统计的,也很难从数学统计中发现问题, 揭示生物的遗传规律。这也是前

8、人在遗传杂交实验中留下的经验与教训,孟德尔恰恰借鉴了前人的 遗传研究经验,改变实验方法,从简单到复杂地进行观察、统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发现问题、 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3.提示:如果孟德尔没有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他很难做出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因为通 过统计,孟德尔发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在数量上呈现一定数学比例,这引发他揭示其实质的兴趣。 同时这也使孟德尔意识到数学概率,也适用于生物遗传的研究,从而将数学的方法引入对遗传实验 结果的处理和分析。4.提示: 作为一种正确的假说, 不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 还应该能够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 可参考教科书对“假说演绎法”的解释。5.提示:(

9、1)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对科学的热爱。孟德尔在维也纳大学进修学习时,通过对自然 科学的学习,使他具有生物类型是可变的,可以通过杂交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等进化思想。同时孟德 尔还学习数学,使他受到“数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各门自然科学之中”的思想影响,产生应用数学方 法解决遗传学问题的想法,使孟德尔成为第一个认识到概率原理能用于预测遗传杂交实验结果的科 学家。( 2)严谨的科学态度。 孟德尔对杂交实验的研究是从观察遗传现象出发,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研究方法。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光是豌豆的杂交实验,他就没 有局限于对实验结果的简单描述和归纳。( 3)勤于实践。孟德尔在豌豆的遗

10、传杂交实验研究中,连续进行了 8 年的研究,并且对每次实验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和规律。( 4)敢于向传统挑战。孟德尔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颗粒性遗传”的思想,这是对传统的遗 传观念的挑战。(三)旁栏思考题从数学角度看,(3 : 1) 2的展开式为9 : 3 : 3 : 1,即9 : 3 : 3 : 1的比例可以表示为两个 3 : 1 的乘积。对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如果对每一对性状进行单独的分析,如单纯考虑圆和皱或 黄和绿一对相对性状遗传时,其性状的数量比是圆粒:皱粒 =(315+108):( 101+32) =3: 1;黄 色:绿色 =(315+101):(

11、108+32) =3: 1。即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这无疑说明两 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可以表示为它们各自遗传结果的乘积,即 9: 3: 3: 1 来自于( 3: 1) 2。(四)练习基础题1.(1)X; (2)XO2.C 。拓展题(1) YyRr ; yyRr 。 (2)黄色皱粒,绿色皱粒; 1 : 1; 1/4。 (3) YyRR 或 YyRr ; 4;如果是YyRR与yyrr杂交,比值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 =1 : 1;如果是 YyRr与yyrr杂交,比值为黄色圆 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 =1 : 1 : 1 : 1o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一、概念检测判断题 1.Xo 2

12、.Xo 3.Xo选择题 1.Do 2.Co 3.Do 4.Bo二、知识迁移因为控制非甜玉米性状的是显性基因,控制甜玉米性状的是隐性基因。当甜玉米接受非甜玉米 的花粉时,非甜玉米花粉产生的精子中含有显性基因,而甜玉米的胚珠中的极核含有隐性基因,极 核受精后发育成胚乳,胚乳细胞中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故在甜玉米植株上结出非甜玉 米;当非甜玉米接受甜玉米的花粉时,甜玉米花粉产生的精子中含有隐性基因,而非甜玉米的胚珠 中的极核含有显性基因,故在非甜玉米植株上结出的仍是非甜玉米。三、技能应用由于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所以在生物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如果没有自然选择的作 用,一般在一个群体中显

13、性个体数多于隐性个体数。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蝴蝶的绿眼个体数 多,并且绿眼:白眼接近于 3: 1;同样蝴蝶的紫翅个体数多,并且紫翅:黄翅接近于 3: 1,所以判 断蝴蝶的绿眼和紫翅是显性性状,白眼和黄翅是隐性性状。四、思维拓展1.提示:一对皮肤颜色正常的夫妇,生下白化病患儿,说明白化病属于隐性基因控制的疾病。 同时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携带白化病致病基因且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其后代是白化病患者的几率为 25%。以此可以判断,人类正常皮肤与白化皮肤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2.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具有普遍性,因为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可分解为每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的乘积,即两对相对性状遗

14、传产生的性状组合类型数为 2X 2=22,性状比例为(3 : 1)2;故n对相对性状遗传产生的性状组合类型有 2n ,其比例为( 3: 1) n o第 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 1 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问题探讨1.配子染色体与体细胞染色体的区别在于:( 1 )配子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2)配子染色体是由体细胞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分别取出一条组成的。二)旁栏思考题1.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间期不复制。2.初级精母细胞两极的这两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自由组合的。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出现了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

15、叉互换,同 源染色体分离,使得细胞两极各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从而使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减少为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等行为。上述过程可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这样再通过以后发生的两性配子结合成合子的受精作用, 就能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遗传的稳定性。上述过程还可以使经过减 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多样,从而增加了生物的变异,增强了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生物的 进化。4.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一个卵原细胞会分裂成一个较大的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较小的极体。 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会分裂成一个含细胞质多的卵细胞和一个含细胞质少的极 体,而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

16、的极体也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成为两个含细胞质少的极体。最后三个极 体退化消失,只剩一个卵细胞。(三)想像空间不一样。受精过程中,仅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而精子的头部除了细胞核外,只含极少量的 细胞质。而细胞质中线粒体含少量 DNA (植物细胞质中的叶绿体也含少量 DNA ),对生物的遗传 也有影响。(四)实验1.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 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等现象。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位置,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 含染色单体。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

17、排列在细胞赤道板的两侧,末期在细胞两极的 染色体由该细胞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 染色单体构成。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的位置。末期细胞两极的染 色体不含染色单体。3.同一生物的细胞,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增殖的过程相同;不同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 阶段。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多个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推测出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 的连续变化。(五)模型建构讨论一1.代表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同源染色体联会。2.4条。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 2 条。3.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同源染色体联会, 形成四分体, 同源染

18、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双排列, 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 赤道板上,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4.2个。 2个。讨论二1.每个配子都含有两种颜色的染色体。 2.4种。 3.8 种。(6)技能训练精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时期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染色体数目(条) 8 8 8 16 8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细胞类型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染色体数目(条) 8 8 4 4(7)第一小节练习基础题 1. (1)v; (2)X; ( 3)x; (4)Xo 2.B。 3

19、.D。4.(1) 这个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因为该细胞中出现了四分体。2该细胞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3该细胞有2对同源染色体。其中染色体 A与C,A与D,B与C,B与D是非同源染 色体。 细胞中a与a , b与b , c与c, d与d是姐妹染色单体。5该细胞分裂完成后,子细胞中有 2条染色体。6参见教科书图 2 2。(2) 4 条。 B, D ; B , C o拓展题提示:不一定。若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比如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联会的同源染色体, 有一对或几对没有分别移向两极而是集中到一个次级精(卵)母细胞中,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 生的精子或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会比正常的多一条或几

20、条染色体。再如减数分裂过程(无论第 一次分裂还是第二次分裂)中,染色体已移向细胞两极,但因某种原因细胞未分裂成两个子细胞,这样就可能出现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加倍的现象。如果上述现象出现,则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就会出现异常,由该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细胞中染 色体数目也不正常。由于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生物体的性状又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那么当 该个体的遗传物质出现异常时,该个体的性状也会是异常的。例如,人类的“ 21 三体综合征”遗传 病患者就是由含有 24条染色体(其中 21号染色体是 2 条)的精子或卵细胞与正常的卵细胞或精子 结合后发育成的。(八)第二小节练习基础题 1. (1)v; (2)v

21、; ( 3)2。2.提示:配子形成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能互换部 分遗传物质;中期时,同源染色体随机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两侧,导致了配子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 组合,因此,配子中染色体组成是多样的。受精作用又是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因此,后代的 性状表现是多样的。由于减数分裂是有规律的正常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 连续分裂两次。这样每个物种正常的雌、雄配子都含有该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半的染色体,并 且都是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而受精作用时精卵结合使受精卵及其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又 可以恢复该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性状是由染色体

22、中的遗传物质控制的,生物前后代细胞中染色体 数目的恒定,保证了前后代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拓展题提示: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两条 21 号 染色体没有分离而是进入了同一个次级精(卵)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就会形成含有 2 条 21 号染色体的精子或卵细胞;如果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时 21 号染色体的着丝 点分裂,形成了 2 条 21 号染色体,但没有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而是进入了同一个精子或卵细胞。这 样异常的精子或卵细胞就含有 24 条染色体,其中 21 号染色体是 2 条。当一个正常的精子或卵细胞 (含 23 条非同源染色体

23、,其中只含有 1 条 21 号染色体)与上述异常的卵细胞或精子结合成受精卵, 则该受精卵含 47 条染色体,其中 21 号染色体为 3 条。当该受精卵发育成人时,这个人的体细胞中 的染色体数目就是 47 条,含有 3 条 21 号染色体。第 2 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 问题探讨这个替换似乎可行。由此联想到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 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很相似。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二) 技能训练不同的基因也许是 DNA 长链上的一个个片段。(三)练习基础题 1.D 。 2.B。拓展题1. 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虽然减少一半, 但仍具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

24、这一组染色体, 携带有控制该种生物体所有性状的一整套基因。2.提示:人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会严重影响生殖、发育等各种生命活动,未发现其他染色 体数目变异的婴儿,很可能是发生这类变异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或在胚胎早期就死亡了的缘故。第 3 节伴性遗传(一)问题探讨该问题只有在学完本节内容之后,学生才能够比较全面地回答,因此,本问题具有开放性,只 要求学生能够简单回答即可。1.提示: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这两种遗传病在遗 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2.提示: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 D 佝偻病基因尽管都位于 X 染色体上,但红绿色盲基因为 隐性基因,而抗维生素 D

25、 佝偻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因此,这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不相同, 红绿色盲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而抗维生素 D 佝偻病则表现为女性多于男性。(二)资料分析1.红绿色盲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2. 红绿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三)练习基础题1.C。 2.B。 3.C。 4.( 1) AaXBXb(妇),AaXBY (夫)。 (2)既不患白化病也不患红绿色盲的孩子的基因型: AAXBXB,AAXBXb,AaXBXB,AaXBXb,AaXBY,AAXBY 。拓展题 提示:雌果蝇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在 2 0003 000个细胞中,有一次发生了差错,两条 X 染色体不分离,结果产生的卵细胞中,或者含

26、有两条 X 染色体,或者不含 X 染 色体。如果含 XwXw 卵细胞与含 Y 的精子受精, 产生 XwXwY 的个体为白眼雌果蝇, 如果不含 X 的 卵细胞与含 Xw 的精子受精,产生 OXw 的个体为红眼雄果蝇,这样就可以解释上述现象。可以用 显微镜检查细胞中的染色体,如果在上述杂交中的子一代出现的那只白眼雌果蝇中找到 Y 染色体,在那只红眼雄果蝇中找不到 Y 染色体,就可以证明解释是正确的。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概念检测选择题I.Co 2.C0 3.B0 4.A (该显性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5Q二、知识迁移1.设红绿色盲基因为 b ,那么( 1) XbY ;XBXB ,XBXb 0 (

27、2) 1/402.( 1 )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后代均正常;夫妇一方是患者,子女有 1/2 为患者0( 2)选择生男孩0( 3)不携带0一对等位基因中,只要有一个是显性致病基因,就会表现为患者(真实遗传) 03.是父方, 可能是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 复制的 Y 染色体没有分开, 产生了含有 YY 的精 子03.1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和提示(1)问题探讨 1.提示:遗传物质必须稳定,要能贮存大量的遗传信息,可以准确地复制出拷贝,传递给下一代等0 2.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答案并不惟一,只要提出正确的思路即可0(2)旁栏思考题 因为硫仅存在于 T2 噬菌体的蛋白质组分中,而磷则主要存

28、在于 DNA 的组 分中0 用 14C 和 18O 等元素是不可行的, 因为 T2 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 分子的组分中都含有这 两种元素0(3)思考与讨论1.提示:细菌和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的优点是: ( 1 )个体很小,结构简单,容易看出因遗 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0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2)繁殖快。细菌2030 min就可繁殖一代,病毒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2.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把 DNA 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 DNA 或蛋白 质的作用。3.艾弗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细菌的培养技术、物质的提纯和鉴定技术等。赫尔希采用的

29、主 要技术手段有噬菌体的培养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以及物质的提取和分离技术等(学生可能回答 出其他的技术,但只要回答出上述主要技术就可以) 。 科学成果的取得必须有技术手段做保证,技 术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原理为基础,因此,科学与技术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4)练习基础题 1.( 1) (X) ;(2)(X)。2.Co 3.D。拓展题1.提示:实验表明,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时,进入大肠杆菌内的主要是 DNA ,而大多数蛋白质却留在大肠杆菌的外面。因此,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是利用亲代噬菌体的遗 传信息,以大肠杆菌的氨基酸为原料来合成蛋白质外壳的。2.提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感

30、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作为遗传物质至少要具备以 下几个条件: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具有 贮存遗传信息的能力;结构比较稳定等。3.2DNA 分子结构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 提示:本节的问题探讨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的能力。(二)旁栏思考题1.(1)当时科学界已经发现的证据有:组成D N A分子的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 N A分子是由含4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长链构成的; (2)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3)美国生物化学家鲍林揭示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方法( 1950年),即按照X射线衍射分析的实验数据建立模型的方法

31、(因为模型能使生物大分子非常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完整的、简明扼要的形象表示出来),为此,沃森和克里克像摆积木一样, 用自制的硬纸板构建D N A结构模型;(4)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 :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 )的量这一碱基之间的数量关系。2.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最初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双螺旋和三螺旋结构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他们将碱基置于螺旋的外部。在威尔金斯为首的一批科学家的帮助下,他们否定了最 初建立的模型。在失败面前,沃森和克里克没有气馁,他们又重新构建了一个将磷酸核糖骨架安 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

32、双链螺旋。 沃森和克里克最初构建的模型,连接双链结构的碱基之间是以相同碱基进行配对的,即 A 与 A 、T 与 T 配对。但是,有化学家指出这种配对方式 违反了化学规律。 1952年,沃森和克里克从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 于是,沃森和克里克改变了碱基配对的方式,让 A 与 T 配对, G 与 C 配对,最终,构建出了正确 的 DNA 模型。 (三)思考与讨论 2.提示:主要涉及物理学(主要是晶体学) 、生物化学、数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涉及的方法主要有: X 射线衍射结构分析方法,其中包括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