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决定与主体选择 历史决定与主体选择 班级: BE1204 姓名: 张丽 学号: 121004520410 历史决定与主体选择 以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为例 阅读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 是一个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 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 而对于为什么中国最后走向社会主义, 一直以来是人们讨论的焦点。 究竟是历史决定还是主体选择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呢? 所谓历史决定论即承认社会现象、 历史事件具有必然性、 规律性、 因果制约性的哲学观点。 而主体选择论则是指主体在历史发展中具有能动性、 创造性、 选择性的哲学理论。 中国走向社会主义, 历史决定论在某种程度
2、上占据主要作用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 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 面临新兴起的先进西方工业文明, 开始动摇。 农耕文明必然无法阻挡工业文明,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继续统治, 中国的能人志士纷纷开始试图变法。 林则徐、 魏源等人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 提出了师夷之技以制夷的主张。 随后以李鸿章、 曾国藩为主的地主阶级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展开了历时 30 年之久的洋务运动, 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来兴起, 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证明了, 这一改良在中国行不通。 后来梁启超、 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 希望中国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制, 以实行资本
3、主义政治体制,结果在保守派的镇压下宣告破产。 然后又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希望自此走上资本主义。 然而却被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由此可见, 无论是农民起义、 封建统治阶级实行变法, 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 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都没有在中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根据马克思所说, 资本主义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相对于封建制度而言, 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的进步, 而为什么最后中国没能走上资本主义, 而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人类社会中, 个人的影响不能改变社会整体所表现出的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的改变只取
4、决于宏观 上的历史规律, 在当时, 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 一是实现国家富强, 人民富裕。 换句话而言, 能实现这两大任务的的理论就是人民的选择。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的经济政治情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 资产阶级依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 靠清政府存在, 以维护清王朝为根本目的, 没能成为独立的力量。 另一方面他们所具有的软弱性、 动摇性, 决定了没有彻底推翻封建统治、 推翻帝国主义、 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 只能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来寻求生存和发展。 而直到国民党取得政权, 这种状况也没有因此好转, 反而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处
5、于 对国民党政权的完全失望, 广大中国民众和革命家选择了共产党。 而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 知识分子的赞同, 和各民主党派的拥护。 邓小平同志指出: 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 题, 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 而走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 让我们看看历史吧。 国民党搞了 二十几年, 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 走自 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 。 这一表述, 充分说明了 社会主
6、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另外, 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被迫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帝国主义为了是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以不平等条约的形式强行进入中国市场。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促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 同时, 一战的爆发,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也是资本主义面临各界的质疑。 而苏联在此时, 提出了社会主义并因此走上强盛。 故而, 中国的有识之士纷纷效仿, 希望通过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使中国复兴。 最后, 中国的革命力量决定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遍观中国各阶级、 各阶层, 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是民主革命的最大力
7、量。 因此, 中国的民主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作为领导阶级、 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者, 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 必然要把这一革命引向社会主义方向。 正如毛泽东所说: 在这两个阶段中间, 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 。 这就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综上所述,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历史决定论体现了其主导性。 并且, 人类历史是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黑格尔认为, 历史运动的规律可以简单地规定为人类历史由不完善、 不完美的境界向更完善、 更完美的境界进步的过程。 首先, 这种历史的进步表现为人类精神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前进的过程。 其次, 历史的发展又表现
8、为新的时代精神取代旧的时代精神的上升运动。 再次, 历史的发展又表现为人类自我意识由盲目到自觉的运动。 最后, 历史发展的这种前进运动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矛盾运动。 在黑格尔看来, 这四个方面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类从自在走向自为的历史过程的基本特征, 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 它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任何个体意志都无法抗拒的客观规律。 中国社会从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 直到现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不就是一种进步, 一种完善吗? 而清末民初的改良家们,从最初的器物层面学习西方, 到后来的, 政治制度层面学习, 再到思想文化上的学习西方, 就是一种人类精神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
9、段不断前进的一个过程。 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制度被打破, 先进的西方文明与制度传入,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各个阶层想要变法图存, 最后明白只是简单的变法而不从制度, 思想层面改变是无法是中国走向强大, 这一系列的过程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 封建制度无法阻挡资本主义制度的到来, 农耕文明无法抵挡工业文明的巨轮, 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2 黑格尔历史哲学 导言 2 即使没有虎门销烟, 也会有鸦片战争, 即使没有鸦片战争, 古老的东方与改变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也会开始碰撞。 落后的封建制度必然会在历史中泯灭,而时代的巨轮滚滚而下, 中国要想存在, 就必须要改变, 必须要发展。 而不是一个人, 一件事就
10、能改变这一切的进程的。 就像麦哲伦环球航行, 证明地圆说,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一样, 没有麦哲伦世界一样会被发现, 地球总会从孤立走向整体。 然而由于人类社会或者某一个特定民族所表现的复杂性和有限性, 它的发展也并非严格地在历史规律的引导下循序发展。 在一个具体民族的现实生活中, 其内部的基本矛盾与外部的各种因素、 条件往往交织在一起, 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正是这种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为该民族提供了由多种可能性所构成的可能性空间 。 这时主体选择性表现出其在社会形态更替发展中的作用。 另外, 恩格斯曾经指出: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 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而其中
11、每一个意志, 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 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 即历史结果, 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成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自主的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象一种自然过程一样的进行, 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所以, 社会发展的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是内在统一的。 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一基本前提出发, 认为历史是英雄人物创造的, 从而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宣扬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是唯意志论。 唯意志论是主观唯心主义在英雄史观中的表现。 唯
12、意志论者总是极力贬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在他们看来, 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 英雄人物是历史的主宰。 另一种是宿命论。 宿命论则是客观唯心主义在英雄史观中的表现。 宿命论者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 上帝神绝对精神 等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的, 英雄人物则是上帝神绝对精神 等神秘力量的执行者、 体现者, 人民群众只能俯首听从这些神秘力量的支配。 唯意志论某一程度而言即主题选择论, 而宿命论则更倾向于历史选择论。 故而可见, 历史决定论与主题选择论一直以来备受争议。 同唯心主义英雄观相反,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前提出发, 主张群众史观
13、。 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市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范畴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在不同社会形态和统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 然而, 不论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 从事物质资料成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活动的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然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因此,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总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正如马克思深刻指出的那样: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 并不是在他
14、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 既定的、 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创造。 择。 主体选择受历史进程一般规律的支配, 不能从随意决定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3 4 5故而主体选择, 并非随意的选择, 而是在一定客观规律影响下的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 176 页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 177 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第 603 页 演进的顺序。 主体的选择虽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然而, 它绝不因此失去意义, 在必然性面前无所作为, 原因在于, 人的选择是社会规律起作用的一个基本条件。 这不仅表现在, 只有人类的选择, 才会有社会规律存在, 更主要表现在人的选择可以使社会
15、规律起作用的前提发生改变, 从而造成极为不同的历史结局。 所以中国人民拥护和选择社会主义, 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在中国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 主体的选择往往会不自觉地对社会规律做出反映, 反映正确, 人的选择就可以顺应社会规律, 从而使选择成功。 为更好地建设新中国, 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 的确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使中国的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其矛盾。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它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方面面, 而且贯
16、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 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我国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 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 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邓小平继承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 并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 找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形式, 指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在总结社会
17、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 的教训的基础上, 多次强调不改革不行; 不制定新的政治的、 经济的、 社会的政策, 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 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就国内来说,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 我们在很长的时间里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追求所有制的一大二公三纯, 同时始终未能完全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中国周边国家及地区迅速发展, 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就是证明。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 是理论上的创新, 是时间上的创举。 1992年, 在南方谈话中, 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 标准, 既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18、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总之, 三个有利于 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 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 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 三个有利于 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的统一。 同时,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这是由改革的历史进程和人民的主题选择决定的。 在生产力落后, 经济不发达的那个局面下, 改革有农村拉开序幕。 对改革抱有希望的农民们, 纷纷响应政策变人民公社制度为家庭联产承包为主, 统分结合、 双层经
19、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之后, 乡 镇企业突起, 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 为提高农民收入、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 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的整个经济6 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 102 页 体制的改革。 经过多年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到20世纪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确立。 与此同时, 政治、 科技、 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另外, 改革开放以来, 在研究和探索怎样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快一些的过程
20、中, 邓小平重视对外开放的问题, 多次论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中国在西方工业革命后变得落后, 重要因素在于闭关锁国。 历史告诉我们, 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 要发达,必须对外开放。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两个市场。 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的优势, 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 管理方法。 社会主义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创造出来的优秀成果上, 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作, 才能顺利建设成功。 总而言之, 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 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它既是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 又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它符合中国国情, 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纵观历史,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 历史决定占据主要因素,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忽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历史决定与主体的选择在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中, 相互统一, 相互作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