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43.96KB ,
资源ID:2584029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8402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二氧化碳的补集.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二氧化碳的补集.docx

1、二氧化碳的补集氧化碳的捕集摘要: 全球气候变暖日益显著,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话题。 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重要。 本文详细 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二氧化碳捕集系统以及二氧化碳分离技术, 分析了各自的优 势。最后对我国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 捕集 分离引言近年来,低温雨雪冰冻、暴风雪、海啸、飓风等灾害性气候事件在世界范 围内频频出现,北极地区冰川消融速度不断加快,北半球冻土带面积持续缩 减,, 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在2007 年初发表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人类活动

2、“很可能”是导 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对全球气候变暖进行建模分析的结果表明, 仅仅考虑 自然因素,当前全球气温升高很难解释,只有同时考虑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才能够很好的解释当前的全球变暖现象。根据 IPCC 报告,引起全球变暖的 1 CO2、CH4 、 N2O 、氢氟烃四类气体中, CO2 产生的温室效应占 60% 1。随着 人们对气候变暖现状的认识,减少温室气体 CO2 等的排放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中国政府也 作出承诺,要在 2020 年把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在

3、2005 年基础上降低40%-45% 。一般来说, 减少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三种方式: ( 1)推动节能减排的基础。CCS是最终解决达到或接近 CO2零排放的根本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有 75%-80%的运行成本是集中在 CO2 捕集(或分离)阶段上的,因此,有必 要开发低能耗的 CO2 捕集技术。从捕集系统的技术基础和实用性来看,通常将 CO2 的捕集系统分为以下四种:燃烧后脱碳( post-combustion )、燃烧前脱 碳( pre-combustion )、富氧燃烧技术( oxyfuel )以及化学链燃烧技术( CLC )。 3-7 1.1 燃烧后脱碳 3-7 系统如图1所示,

4、是在燃烧系统的烟气通道上安装 C02分离系统,对烟气中的C02进行捕集。其基本过程是:从锅炉出来的烟气首先通过脱硝、除尘、脱硫等净化措施,并调整烟气的温度、压力等参数,以满足 C02分离设备的要求。净化后的烟气进入 C02吸收装置,烟气中的 C02被脱除,不含或含少量 C02的烟气通过烟囱排放。富含 C02的吸收剂经过解吸后,释放出高纯度的 C02,并实现吸收剂的再生。图1:燃煤电厂燃烧后 C02捕集系统理论上讲,燃烧后C02捕集系统能够对各种燃烧系统所排放的烟气脱碳,其优点是只需在现有电厂污染物脱除装置下游增加 C02捕获装置即可,不需要对原来的系统进行较大改动, 是未来短期内针对已有设备的

5、具有较大潜力的技术。但是对于目前的电厂来说,燃烧后捕集系统还是面临许多问题,包括烟 气的流量大、温度高、杂质多、从而对现有分离技术提出来诸多挑战。巨大的 烟气流量和流速,使得安装在烟道上的 C02捕集系统体积庞大,产生巨大的投资,吸收过程中要求吸收剂供应速度快、流量大,从而也提高了运行费用和技术难度。烟气中的 CO2 浓度低( 8%-16% ),并且燃烧在常压下进行,分离 出得 CO2 需要消耗大量的压缩功进行输送。1.2 燃烧前脱碳燃烧前脱碳的基本原理是在碳基原料燃烧前, 采取合适的方法将化学能从 碳中转移中出来, 然后将碳与携带的能量与其他物质分离, 从而达到脱碳的目 的。典型的燃烧前 C

6、O2 流程一般分三步实施:合成气得制取,水煤气变换和 H2/ CO 2 分离。 IGCC( 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 )是最典型的可 以进行燃烧前脱碳的系统,同时也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发电系统 :8o IGCC是一种先进的动力系统, 主要由气化和联合循环系统组成。 其中气化系统又可分 为空分设备、气化设备、合成气净化部分、水煤气变换及 CO2 分离部分;联合循环系统主要由燃气轮机、 余热锅炉和蒸汽轮机等部分组成。 具体的工艺流程如图 2 所示:燃料首先进入气化炉气化,生产出合成气,合成气得主要成份 是CO和H2,然后再将合成气进行重整,使煤气变

7、为 C02和H2,将燃料的化学能转移到H2中,然后再对 H2和C02进行分离。燃料的能量全部以 H2为载能体,在燃气轮机室中燃烧,形成零排放系统 :9二一般IGCC系统所需分离气体体积较小、 C02 体积分数较大,同时还可以联合脱除其他酸性气体,从而 大大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使 IGCC成为未来电力行业发电技术的优选。美国的未来电力、中国的绿色煤电、日本的鹰计划以及澳大利亚的零排放发电技术 均计划采用IGCC作为基础,进行燃烧前脱碳。图2: IGCC脱除CO2流程1.3富氧燃烧CO捕集系统在常规的煤粉燃烧方式下,烟气中的 CO2体积含量较低,使得 CO2分离过程复杂,成本很高。因此,如何提高燃

8、烧产物中的 CO2浓度是降低CO2捕集能耗的关键。如果在燃烧之前,就将空气中的 N2去除,采用纯氧作助燃剂,则燃烧得到的烟气主要成分将是 CO2和水蒸气,从而能够容易的捕集 CO2,这正是富氧燃烧捕集系统的基本想法 :10 :0富氧燃烧技术是针对燃煤电厂特点所发展的CO2减排技术,其原理如图 3所示。该技术利用空气分离获得的高纯氧和部分 再循环烟气的混合物代替空气与燃料燃烧,从而提高了排烟中 CO2的浓度。通过循环烟气来调节温度, 同时循环烟气又替代空气中的 N2来携带热量以保证锅炉的传热和锅炉热效率。富氧燃烧技术是一种既能直接获得高浓度 CO2,又能综合控制燃煤污染物排放的新一代煤粉燃烧技术

9、,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采用富氧燃烧技术捕捉 CO2,设备上主要增加空气分离装置, 烟气再循环 装置和CO2压缩净化装置。富氧燃烧技术的主要能量损失在于空气分离制取氧气,目前常采用的冷却分离空气技术,耗能巨大,要占到整个发电量的 18%左右,同时由于烟气流量减少,排烟热损失降低,锅炉效率可提升 3%左右,综合下来,整个电厂的效率会下降 20%-30%。目前正在研究新的低成本制氧技术,如离子传送膜技术,一旦突破,可以大幅降低富氧燃烧技术的成本。图3:富氧燃烧技术1.4化学链燃烧技术化学链燃烧技术是一种具有 CQ内分离性质的新型燃烧技术,它打破了传统空气燃烧的基本观念。 该技术不直接使用空气中的氧分子

10、, 而是利用氧载体(通常是一种金属氧化物)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交替来实现燃料的化学能释放过程。如图4所示,整个化学链燃烧系统由空气反应器、燃料反应器和载氧体组成。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空气反应器内低价态金属氧化物 MexQy-i和空气接触,进行氧化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MexOy ;然后金属氧化物 MexOy进入燃料反应器,与燃料接触,进行还原反应,将金属氧化物中的晶格氧传递给 燃料,燃料反应器的气体产物为 CO2和出0 (汽),冷凝出水就能得到高纯度的C02;被还原后的 MexOy-i返回空气反应器,进行氧化反应,完成金属氧化 物 MexOy 的再生。 与传统燃烧方式相比, 化学链燃烧技术具有

11、以下优点 11-13 :( 1)化学链燃烧过程释放的总热量和氧气直接接触燃烧的放热量相同,该技 术可在没有额外能耗的前提下,将 CO2 从燃烧产物中分离出来,实现 CO2 的高浓度捕集。( 2)化学链燃烧基于两步化学反应,实现了燃料化学能的梯级利 用,降低了燃烧过程中的火用损失,从而提高了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 3)由于燃料与空气不直接接触,并整个系统的反应温度远低于热力型 NOx产生温度,因而可以有效地控制 NOx的生成和排放。张 0? Cg HiO空气反应器内反应:2机J】斗一2血*0卩燃料反应器内SS; C0H2ro+ (2n+m)皿0厂nC03 + mH20 + (2n + m) M

12、exOy_j图4 :化学链燃烧原理2.CO2的分离方法无论是采用燃烧前还是燃烧后的技术路线, CO2分离都是其关键技术。根据其机理,CO2分离方法一般包括吸收分离法(包括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两方面)、吸附分离法、膜吸收分离法等,其中比较常用的是化学吸收分离法。近年来还研究开发出了许多新方法如电化学方法、 酶法光生物合成法、催化剂法等。2.1CO 2的物理吸收CO2物理吸收法的原理是通过交替改变 CO2和吸收剂之间的操作压力和操作温度以实现 CO2 的吸收和解析,并不发生化学反应,在解析塔内通过降压 实现溶剂的再生,因此所需再生能量相对较少。常用的吸收剂有丙烯酸酯、甲 醇、乙醇、聚乙二醇和噻吩烷等

13、 14 。由于物理吸收服从亨利定律,此法只适 用于 CO2 浓度较高的情况,且去除率较低。2.2CO 2 的化学吸收化学吸收法是利用 CO2 为酸性气体的性质,以弱碱性物质进行吸收,然后 加热使其解吸,从而达到脱除 CO2 的目的。其主要优点是吸收速度快、净化度高、C02回收率高。目前工业中使用较广泛的是热钾碱法和烷基醇胺法 :15二其中热钾碱法主要用于 CO2 分压和总压较高的气体中 CO2 的捕集,在中型化 工厂应用较多。烷基醇胺法主要有 MEA 、 DEA 法等,主要用于电厂、石灰窑 排放气中C02的捕集,可用于 C02分压和总压均较低的气体中 C02的捕集。2.3C0 2 的吸附吸附法

14、主要是基于吸附剂对 C02的选择性和可逆吸附作用来分离回收烟气中的C02。吸附法又分为变温吸附法( TSA )和变压吸附法(PSA),吸附 剂在高温(或高压)时吸附 C02,降温(或降压)后将 C02解压出来,通过周期性的温度(或压力)变化,从而使 C02 分离出来。吸附剂主要为多孔的活性炭、沸石、分子筛和类水滑石化合物,然而这类传统吸附剂普遍存在受其他气体干扰而吸附选择性差,或因温度升高导致吸附量低等缺点2.4膜吸收分离膜用于气体分离是基于气体和膜之间不同的物理或化学作用, 即允许一个 物质比另一种物质通过膜的速度更高。 膜模块既可以作为常规膜分离装置又可 作为气体吸收塔。 在前一情况下,

15、脱碳是通过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对膜的内在 选择性的不同进行的, 常用的分离膜主要有无机的多孔膜和致密膜等, 气体分 离过程遵循努森扩散、表面扩散、毛细冷凝和分子筛作用四种传质机理 16。而在后一种情况下,脱碳是通过膜对气体的吸收进行的,通常是多微孔、疏水 性和非选择性的膜被用为固定的 CO2 传输界面。与其他传统吸收过程相比,吸收膜技术有以下特点 17:( 1)气液相互不干扰, 流动特性可各自调整; ( 2) 膜结构有效提高的气液接触面积。 吸收膜技术通常采用耐高温、 耐酸碱的高分 子聚合膜结构,如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聚砜等。2.5CO 2 分离新工艺的开发氨法是近几年得到广泛开发的 CO2分

16、离技术。有研究者提出使用氨水作为传统 MEA 吸收法的替代吸收剂 18。随后,众多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对氨溶液 脱除烟气中CO2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进行了探索研究,指出利用湿氨法对电 厂烟气中污染物进行联合脱除有望在较低程度降低电厂效率的同时, 将电价上 涨控制在 20%以内。与传统 MEA 法相比,湿氨法脱碳具有多个优势,正引起广泛关注。氨法具有以下优点 19:(1)可同时脱除多种酸性气体污染物,降 低气体排放体系的总成本和复杂性。 ( 2)主要产物是可作为化肥的碳酸氢铵、 硝酸铵、 硫酸铵。( 3)脱除效率高, 担载量高, 吸收能力强。( 4)再生能耗低。 NH3 吸收 CO2 后生成产物能在较

17、低温下进行再生,避免再生过程中热消耗大。 (5)补充成本低廉。相同重量下,工业 NH3 溶液的价格大约为 MEA 溶液的六分之一。3 结论与展望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 控制 CO2 的排放对于解决全球变暖、温室效应问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必 将继续增加,C02排放量还将持续增加。 我们必须重视 C02的减排和综合利用, C02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气体, C02及其衍生产品应用广泛、前景广阔。作为从现有的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减排 C02最直接、有效地手段,C02的捕集分离技术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尤其对于我国这种煤炭消费大国, 但大规模应用仍 存在很多困难

18、, 如能耗大、 成本高。因此我们在积极跟踪国外技术和活动同时, 要加强国内研发,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适合中国的 C02 捕集技术。参考文献1刘嘉,李永,刘德顺碳封存技术的现状及在中国应用的研究意义 J 环境与 可持续发展, 2009 , 22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气候变化 2007 综合报告 R ,日内瓦: 20083IEA C02 CAPTURE AND STORAGE A Key carbon abatement optionR Pairs :2008and technologyJ Environ Geosci,2001,8(3) : 1525, ISBN92-64-

19、10881-5.2004IEA : Prospects for CO2 capture and storageplants , report2005/1 , Jan.20057IEA GHG , 2004 : Improvements in power generation with post-combustioncapture of CO2 , report PH4/33 , NOV.2004.8许世森,郜时旺 . 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J . 上海节能,2009,249 ( 9): 8-12.9ProductionShoko E , Mclellan B , Dicks A

20、 L , et al.Hydrogen from coal2006,65 (3-4 ): 213-222.10McDonald , M.and M.Palkes. A design study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O2/O2combustion to an existing 300MW coal-fired boiler , Proceeding ofcombustion Canada 99 Conference-Combustion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1999.11金红光, 王宝群 .化学能级利用机理探讨 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1、2004,25 ( 2):181-18412Ishida M , Jin H.G. CO 2 Recovery in a Power Plant with Chemical LoopingCombustion 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 1997,38 ( 9 ): 187-19213M.J.Tuinier ,M.van Sint Annaaland ,G.J.Kramer, J.A.M.Kuipers CryogenicCO2 capture using dynamically operated packed bedsJ ChemicalEngineering Science , 2010 , 65: 114 一 11914房昕 . 温室气体 CO2 的分离回收与综合利用 J 环境科技 2009 ,19( 1):34-3915963-970.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32 ( 7): 68-74scrubbingJ.Ind.Eng.Res.1997,36(6):2490-2493工程系, 2009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