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5.12KB ,
资源ID:2573362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7336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愚公移山 5.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愚公移山 5.docx

1、愚公移山 5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介绍文学常识1简介有关寓言的知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2简介列子和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太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较广

2、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二、阅读分析(课文内容)1学习第一自然段。本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写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的特点和本来的地理位置。为愚公移山之难设伏,以此反衬愚公移山的决心很大,其精神可嘉。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方(见方,指面积)仞(古代以六尺或八尺为一仞)河阳(黄河北岸。河,黄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2学习第二自然段。本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部分,写愚公移山,得到全家人和遗男的支持帮助。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同:惩(苦于) 汝(你,文中作“你们”之义)许(赞许) 易(交换)曾(乃,并)此(换牙)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指直 反返本段应掌握的文言虚词:且:年

3、且九十(副词,将近)且焉置土石(副词,况且)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语气助词)诸:(兼词,之于)以:(介词,凭)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句式。习惯句式。(“如何”,其意思是“把怎么样”。)3学习第三自然段。本段是故事情节的高潮,写愚公面对智史的嘲笑,理直气壮地驳斥智史的观点。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彻(通)苦(愁)匮(尽)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惠慧 亡一无本段应掌握的修辞手法:顶针(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6学习第四自然段。本段是故事情节的结局,写愚公移山之举感动了无地,他在神的帮助下,实现了移山的愿望,照应了上文。“不已”照应了上文愚公对智叟说的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照

4、应了第一段的内容。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盾措,放置。三、随堂练习(略)第二课时一、阅读分析(愚公人物形象)1.愚公为何移山?其原因是愚公“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愚公为何坚信一定能把大山搬走?愚公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他懂得“子子孙孙无穷匾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即人力目前来看是有限的,从长远来看是无穷尽的;而自然条件在一定时间内甚至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把大山搬走;自然是能够被征服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愚公这种移山的信心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3.愚公“愚”、智叟“智”吗?愚公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而智

5、空对移山是“笑而止之”,在他看来,自然条件是无法改变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两相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谁聪明谁愚蠢,愚公、智良二人命名的深长意味蕴含其中。小结:文章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运用对比、烘托等手法刻画了愚公的形象,成功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4.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一样吗?这两个人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两人的语言,朗读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比较。(1)两个人对愚公的称谓一样吗?其妻称愚公为“君”,言语间表达的是对愚公的尊重;而智叟称愚公为“汝”,言语间

6、流露出对愚公的轻视态度。(2)两人说话时所采用的句式相同吗?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里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两句诗句式相同,但内容有很大的差异。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讲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意味,“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她不反对愚公移山。智史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以残年余力”显出十足的轻蔑,“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强烈,毫无掩饰地讥笑愚公。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妻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

7、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3)两人所说的话哪一句最不相同?其妻说“且焉置土石”,提出了土石放哪里的疑问;而智叟开口则说“甚矣,汝之不惠”,他用一个倒装句,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其妻对自己丈夫移山之事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忧,智叟对愚公移山之事全然否定,对愚公十分轻视。二、难点分析对京城氏之于“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在从“跳往助之”来看,他是出自真诚、高高兴兴地去的。孩子阅世不多,不了解事情的艰巨性,所以用天真的态度来对待移山一举,其中也含有“愚

8、”的成分;但反过来看,这种“愚”却表现了他对有意义的事业的热情。三、难点分析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四、总结、扩展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脸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讨论一,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

9、公精神?为什么?今天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胜利。讨论二,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健,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是“实事求是”的,其实不然。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这篇寓言所要说明的是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说愚公不愚,就是因为愚公懂得这个道理,并决心将它付诸实践,不怕困难,挖山不止;如果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岂不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么?这种观点所反映的是某些人害怕困难的心理。五、布置

10、作业 l熟读课文,背诵“河曲智叟止之曰亡以应”一段。2完成课后练习。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播放歌曲,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 二、学习目标:1、 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2、 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的精神。三、知识回顾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年且九十(将近)惩山北之塞(苦于) 指通豫南 (通“直”)寒暑易节(交换,交替)始一反焉(通“返”,往返)汝之不惠(通“惠”,聪明)2、读句子,注意停顿:(1)惩 山 北 之 塞(2)曾 不 能 损 魁 父 之 丘(3)遂 率 子 孙 荷 担 者 三 夫(4)邻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 有

11、遗 男(5)命 夸 娥 氏 二 子 负 二 山四、讲授新课(一)看图抢答: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二)思考并回答:1、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愚公要把这两座山移到何种程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三)合作交流1、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能看出来?a.杂然相许b.杂曰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说明愚公移山代表群众的意志,有群众基础2、愚公要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说明。任务之艰巨,更能衬托出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3、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愚公妻 智叟性质: 同意 阻

12、止情感: 关切 嘲笑态度: 忧虑 讥讽(四)细研课文:1、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愚公以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分析对话:智叟:目光短浅 片面 静止 冷漠逃避愚公:目光长远 全面 发展 积极奋斗对移山的态度也就是对困难的态度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五)故事结局: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文章重在移山的顽强意志,而不在于移山的实践五、回顾内容(板书设

13、计)愚公精神愚公移山撼天地改造自然为子孙(对联形式)六、探究交流愚公精神指的是什么?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七、课后探讨在科技发达、讲求效率效益的今天,愚公精神是否还有积极意义?八、生活寄语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2、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4、有志者事竟成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能梳理故事情节,体会故事波澜起伏,曲折多姿的特点。2、能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3、能通过对人物的描写的分析体会本文通过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4、能

14、根据情节背诵片段。重难点分析: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体会本文通过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学习重点。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教学设想:1、本文是传统名篇,内容深刻,可以采取反复诵读,启发讲解的教法。2、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可以用图画(或幻灯)显示故事场景及地理位置。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堂学习: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大上的讲话为媒介,引出本文的学习。介绍列子及其作品。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 听讲,思考。 学生补充。 2 教师范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写了怎样的故事内

15、容。组织明确文章主要内容 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故事内容。交流齐读课文 二、合作探讨,把握文意: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布置阅读任务:1、 梳理故事情节过程,体会情节安排特点,并加以故事复述。2、 找出能说明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的句子,了解其原因和目的。3、 找出移山困难的地方,分条归纳说出。4、 移山的结果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阅读、梳理。复述勾画批注 勾画批注学生朗读,思考交流。 2 深入探究:1、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是否相同?2、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这个人物有什么意图?他跳往助之说明了什么?3、愚公与智叟在对待移山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你认为到底谁愚谁智?4、结局用天神

16、帮助愚公移走两座大山,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5、在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要不要学习愚公精神? 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交流。 三、拓展延伸: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阅读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并与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 2 而今你想对愚公说些什么? 思考表述。 3、 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学评论。 阅读思考,写作。 课后学习:经典背诵片段。 教学目的:一 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虚词且、焉、诸、以。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

17、(甚矣,汝之不惠)。二 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教学设想:一 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二 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三 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四 “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

18、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五 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 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二 学生自读全文。教学内容和步骤:一 解题。(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老愚

19、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二 学生自读。教师板书要特别注意的词语(见“教学目的一”),学生边读边在这些词语下加着重号。教师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三 布置作业: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一 人物分析。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比较,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二 在人物分析的过程中落实若干文言词句。教学内容和步骤:一 检查自读:(一)学生齐

20、读全文,结合正音:仞()、惩()、塞()、迂()、荷()、箕畚()、龀()、匮()、亡(,同“无”)、厝(,同“措”)(二)学生质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字典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求得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二 教读新课。(一)初步理清“人”和“事”: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说明预习是认真的。许多问题经过大家一起思考,都得到了解决,可见只要开动脑筋,同学们是能够自己读懂的。现在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课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样。1.提问: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人物表: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2.提问:老愚公有多大年纪

21、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年且九十且,将。智叟叟,老头。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龀龀,齿旁,小孩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读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

22、这样看来,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4.提问:“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方圆、面积,方七百里,写山之大,是约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虚指,极言山之高。山又高又大,说明移山之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即一年),才返家一次。说明劳动的紧张、艰苦,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教师小结: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

23、。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物表”里的这些人,在“移山”这个巨大的困难面前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第三课时;教学要点:一 人物分析:愚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二 这则寓言的深刻教育意义。三 继续学习和巩固若干文言词句。教学内容和步骤:一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一)提问:愚公多大年纪?(年且九十)太行、王屋二山有多大多高(方七百里,高万仞)凭愚公的一点力量能不能把山移掉?(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那么愚公坚决主张移山,是不是太笨了呢?二 课堂练习:(一)学生齐读全文,要求:从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立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深刻寓意。(二)指定一个学生口译第3自然段,如有误译,共同订正。(三)发课堂练习

24、资料: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并概述大意。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身先死矣,焉能自受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以利己之心观之,则谓愚公不惠;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大智大勇也。”生甲亡以应,默然而思。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我十二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发给学生时不加标点)检查练习结果:1.指定学生加标点并口述大意。2.要求学生找出其中两个倒装句(“甚矣,愚公之愚”、“善哉,君之所言”)并作解释。3.要求学生找出这一段文字中的关键句(我十二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教师点明: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奋斗不懈,这就是我们从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中受到的有益启示和深刻教育。三 布置作业:(一)背诵全文。(二)结合作文教学,写老愚公的故事(不是翻译)。(三)“思考和练习三”(适当补充内容)。附 教学参考资料:1.文言文的语言分析愚公移山,(南通师专中文科科学与研究丛书之一,张拱贵、黄岳洲著。)2.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见语文战线1981年第8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