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34.56KB ,
资源ID:2569868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6986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马哲模拟题.docx)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马哲模拟题.docx

1、马哲模拟题二、模拟试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 庸俗唯物主义 C 近代唯物主义 D 宗教哲学 (A)2 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 多元论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 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D)3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 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B 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C 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D 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B)4 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 唯心主义 B

2、经验主义C 不可知论 D 二元论(C) 5 “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悬而未决”是 A 唯物主义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C 可知论观点 D 不可知论的观点 (C)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古希腊、古罗马哲学 B 中世纪经院哲学C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D 17、18世纪资产阶级哲学 (C)7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 A 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 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 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 (D) 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B 唯物主

3、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C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D)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 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B 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C 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D 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10 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 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B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 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B)11 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A 主观唯

4、心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12 实践是 A 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 B 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C 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D 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B)13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 A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实现的 B 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C 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D 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活动所实现的 (A)14 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是 A 自然界的产物 B 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C 自在之物 D 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D)15 “信息是与物质、意识并列的第三个更为广泛的概念”

5、,这是 A 唯物主义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C 多元论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16 “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A 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 唯心主义的时空观C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D 客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A)17 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 A 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 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C 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 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和可变性 (D)18 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 A 存在先于本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C 世界统一于存在 D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A)19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矛盾的同

6、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20 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 事物的内部矛盾 B 事物的特殊矛盾C 事物的主要矛盾 D 矛盾的主要方面 (D)21 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 A 唯物主义的 B 唯心主义的C 形而上学的 D 相对主义的 (D)22 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 A 矛盾的观点 B 矛盾对立无限性的观点C 一分为二的观点 D 对立统一的观点 (B)23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则是 A 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B

7、 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C 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D 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C)24计算机网络技术既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又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 A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C 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D 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25 “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古人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B 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C 人可以得于长处,也可以失于长处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A)26 “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

8、,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A 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 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展示的 (B)27 错觉和假象的区别是 A 前者是客观范畴,后者是主观范畴B 前者是主观范畴,后者是客观范畴C 二者都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范畴D 前者是本质的规定,后者不是本质的规定 (B)28 “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规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这种观点是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B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决定论 (C)29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A白天和黑夜的关系 B闪电和雷鸣的关系 C阳光和植物的关系

9、 D阴电和阳电的关系 (C)30或然率是对 A可能性在本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一种说明 C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D可能性在实践意义上的说明 (C)31 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 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 B 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 C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 (D)32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B) 33 在认识活动的形成中,首要的因素是 A 认识的客体 B 认识

10、的主体C 认识工具和手段 D 认识工具的程序和方法(B) 34 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 A 主观性原则 B 主体决定客体的原则C 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D 客体依赖主体的原则(C)35 “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是越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A 自由是必然的根据 B 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 C 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 D 必然是自由的限度 (C)36 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就 A 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 可以防止科学发展受到阻碍C 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D 必然归结为相对主义 (B)37 根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关系,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

11、上的正确观点是 A 熟知即真知 B 熟知不等于真知C 熟知起源于真知 D 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B)38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这种观点是 A 重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 重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C 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 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B)39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 A 自然的既定的关系 B 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C 纯粹的功利关系 D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的关系 (D)40 在真理观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 真理的客观性 C 真理的辩证法 D 物质

12、世界的可知性 (C)41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 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B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 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 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C)42 思维方法在本质上就是 A 实践方法 B 科学认识方法C 理性认识方法 D 纯粹的客观知识 (C)43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 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B 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C 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D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D)44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 人类必须依赖自然,因为自然

13、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 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C 人类能够维护生态平衡D 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D) 45 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 传统意识 B 阶级关系C 生产方式 D 政治制度 (C) 46 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部分是 A 政治法律制度 B 国家政权C 国家 D 军队 (B)47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A 一切思想观点的总和B 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C 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观点的总和D 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情感、风俗习惯、情绪的总和 (C)48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A 前者反映社会存在,后者不反映社会存在B 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

14、,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C 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D 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C) 49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C 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 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C)50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 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的性质 B 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性质C 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 上层建筑本身是否完善 (C)51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是要指对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 科学文化的反映C 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 社会发展规律的科

15、学反映 (A)5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A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B 社会意识是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C 各种社会意识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D)53 “在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是 A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 历史唯心主义观点C 历史机械观点 D 历史辩证法观点 (B)5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A 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原理 B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B)55

16、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上,宿命论的错误在于 A 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夸大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B 否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夸大人的自觉活动 C 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 D 承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A)56 科学技术革命作为社会动力体系中一种动力,它是 A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 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 D 历史的有力的杠杆(D)57 人的价值中的基本关系是 A 工具和目的的关系 B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 反映和创造的关系 D 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A)58 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这两重性是指 A 人既具有自然

17、性又具有社会性 B 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C 人既存在正当的个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观念 D 人既有社会性又有阶级性 (B)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关系中具有哲学基本问题性质的有 A 天人关系 B 名实关系C 理气关系 D 形神关系 (ABCD) 2 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 世界是毫无规律的堆积 B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C “理在事先” D 道生万物 (BC) 3 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 感觉是与外界隔离的屏障 B 事物是组成该事物成分、要素的组合C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D 数学逻辑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的理性的创造

18、 (AD)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这是指在内容上它实现了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B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C 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D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AD)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 A 它是“科学之科学” B 它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 C 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D 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BCD)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是: A 前者主张科学精神;后者主张科学主义 B 前者主张科学主义;后者主张科学精神 C 前者主张人文精神;后者主张人本主义 D 前者主张

19、人本主义;后者主张人文精神 (AC)7 人类世界在内容上是指 A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 B 劳动C 人的对象世界 D 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的统一体 (ACD) 8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二者相互作用的关系体现了 A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B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C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 D限定和超越的关系 (BCD) 9 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的关系表现为 A 人类世界不能脱离自在世界 B 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前提C 人类世界就是自在世界 D 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统一和分化 (ABD) 10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此诗句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 静中有

20、动,动中有静 B 动不是静,静也不是动 C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 动就是静,静就是动 (AC) 11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了 A 时间和空间是在头脑之外的客观存在 B 时间和空间是在头脑中存在的观念 C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D 时间和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AC) 12 下列各项对无限的含义正确理解的是 A 无限大和无限小 B 在有限之外C 在有限之中 D 对有限的超越 (ACD) 13 下列哪些见解引导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A 按图索骥 B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C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D 意

21、见支配世界(BC)14 “克隆羊”的诞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个“技术的创造物”,引起世界各种媒介的关注。人可以复制生命生物工程学的这一重大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A 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是对“神创论”的新的挑战 B 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观点又一次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C 证明了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 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限定 (ABC) 15 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A 不是纯粹的生物学过程 B 是社会的产物C 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D 人类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 (ABD) 16 从意识和物质的

22、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 纸上谈兵 B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C 实事求是 D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CD) 17 在下一命题中,属于唯物辩证法观点的是 A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B 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C 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D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BCD)18 “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 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混为一谈 B 用逻辑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普遍性 C 割裂了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的内在联系 D 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对立起来 (ABC) 19 承认一切事物

23、都是可以转化的观点是 A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一切唯物主义观点C 一切唯心主义观点 D 某些唯心辩证法观点 (AD) 20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ABD) 21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论点是指:A 偶然性对事物发展不是可有可无 B 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C 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 D 历史人物的个人性格对历史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ABCD) 22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

24、的有 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C 由于温度升高水变蒸气 D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进化 (ACD) 2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 A 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B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C 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D 否定是抛弃旧事物 (ABC) 24 现代西方哲学中有人主张“绝对否定”,认为任何肯定都是对辩证法的“背叛”;经过否定,一切对立面都将消灭,剩下的仅仅是“哀落和虚无”。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 把否定看作全盘抛弃 B 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对立起来 C 把否定的结果看作发展的消灭 D

25、 把否定看作联系环节 (ABC) 25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指 A 在某一具体的、特定关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B 在任何情况下原因和结果的区分都是不确定的C 在现实世界的普遍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 在世界复杂联系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关系中则可能是原因 (ACD)26 在下列观点中,正确表明了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条件的有 A 在现实世界中一切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都是需要条件的 B 在现实世界中一切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都需要人的自觉活动C 在自然界中人干预的自然过程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需要人的自觉活动D 在人类社会一切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都需要

26、人的自觉活动 (ACD) 27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体现在 A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客观的 B 实践的中介是客观的C 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D 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ABCD) 28在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的作用表现在 A主体选择和设定客体的结果 B主体通过认识工具作用于客体,使客体信息被主体所接受 C主体对客体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并对客体信息的意义、含义作出解释和概括 D主体创造客体信息 (ABC) 29 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表现在 A 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 主体反映的超前性C 主体反映的创新性 D 在人的头脑中再现出一个物质世界 (ABC)30 主体认识活动包含有选择、重构等成分,这里的

27、选择和重构是指 A 与客体相符合的选择、重构 B 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创造性的选择、重构C 在主观范围内的选择、重构 D 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择、重构 (ABD)31 下列观点包含有唯物主义认识思想的是 A “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则行” B “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C “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 D “缘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 (ABD)32 黑格尔说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不如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说明了 A 认识来源于经验 B 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C 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D 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的积累有密切联系 (BCD) 33

28、 关于反映、信息和选择的关系,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A 反映、信息和选择是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属性 B 反映是接受、选择、传输信息的过程C 只有人才具有选择和反映信息的能力 D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能动选择、加工信息的高级反映形式 (ABD) 34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 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 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 理论对实践不起作用 (BC) 35 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就是在哲学上坚持 A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ABCD) 36 下列说法属于唯物主义知行观的是 A 知先行后 B 知行合一C 知行终始不相离 D 知之不若行知(CD)37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因此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 A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不同 B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追求不同 C价值选择是主观随意的不具有客观性 D价值能否实现是主观确定的 (AB) 38 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