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3.14KB ,
资源ID:2566736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6673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历史二轮研讨交流材料精准把握学情提高教学质量.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历史二轮研讨交流材料精准把握学情提高教学质量.docx

1、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历史二轮研讨交流材料精准把握学情提高教学质量2019年潍坊市高三历史二轮研讨交流材料精准把握学情,提高教学质量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思路与策略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张宗波 伦新明 郑小华精准把握学情,提高教学质量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思路与策略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学情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学情分析,更要在行为上为提高学情分析的质量而付出应有的努力。高三教学主要是复习课和讲评课两种课型,如何精准把握学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一、把握方向我们要到哪里去?明确学科目标和高考考核目标,研究 “考纲”和高考试题,明确备考的方向。 研究“考

2、纲”不仅要研究所要考查的知识点,注意今年与往年的变化,更要研究“考纲”的指导思想。关注点一:这就提示我们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不能丢;关注点二:不拘泥于教科书,教材不是标准,教材知识不是全部;关注点三: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为大学选拔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关注点四:坚持科学历史观的指导,以唯物史观为主导下的多元史观为指导。明确考纲的意图才能在高考备考不至于迷失方向,可以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研究高考试题。一是我们教师要研究,研究近几年高考知识点的分布状况,研究高考命题的特点和发展的趋势,通过研究高考试题我们就可以按图索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学生要反复做高考试题,特别是近几年的全国甲、乙两卷和海

3、南卷。一轮复习我们把高考试题按照专题史的顺序编制成册,一个专题复习完紧跟着让学生研做高考题;二轮复习我们依据通史的顺序把高考试题重新编制成册让学生再次揣摩;三轮复习我们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完整的呈献给学生进行限时训练,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每一个高考试题都熟记于心,进入高考考场的学生就会对高考试题不再陌生而是成为“朋友”,二、立足学情我们现在在哪里?(目前教学和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在哪里)(一)一轮复习中的得与失:1.从知识方面看:(1)基础知识掌握有缺陷,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回答问题时张冠李戴,只会死记硬背不会应用。(2)知识梳理不到位,没形成知识网络,对主观题大切入点的题知识点把握不好。(3)

4、知识面拓展不够 。2从应试方面来看:(1)阅读信息、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较差,知识迁移能力差;(2)读题能力差,无法将情境材料和教材有关知识点密切联系起来。(3)提炼、概括能力严重不足。(4)答题技巧问题,理论、材料两张皮。(5)照搬教材,缺少变通。(书背的好与得分没有必然联系)3学生目前的复习现状 :(1)很多学生知识比较散,核心不突出,不能从本质上把握体系核心。(2)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答题方法不够规范,缺乏必要的技巧性。表现在:审题能力差;概括能力差;语言繁琐或不规范等。(3)思考问题不深入,浅尝辄止;考试成绩不稳定,应考素质不过硬;文综历史部分题目做不完。(二)教师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1.课

5、程研究力度仍需加强,教学的深度、针对性和灵活性仍有欠缺。2.集体备课不能做到每次都全部提前演练,导致会商效率和效果不够理想。3.与学生的一对一交流面比较窄,有时仅仅是目标生,精准帮扶落实不到位。4.课堂讲的太多,留给学会反刍落实的时间太少,有时几乎没有。 三、优化方法我们怎样到那里?(一)二轮复习的建议:1.立足单科,着眼综合;强化文综意识。2.基本思路:专题+通史。建通史:强化时空观念,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 理专题:专题设计突出重点、研究精深,宏观与微观结合;主干专题:三大板块十三个专题 史学研究专题:史料、史观、史法;热点专题:长效热点与年度热点相结合;联世界:坚持唯物史观,注重中外联系

6、。3.既要强化高频点的复习,又要适当补充高考常考教材欠缺的知识。4.强化体系建构(横纵),把握知识核心。5.分散集中相结合强化研做高考题。6.关注关心,陪伴学习。(二)精准定位、提高质量我们努力的方向。教师针对性的指导体现在教学中精准性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也即要精准的把握学情。把握学情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前是备课的基础,方式上:谈,师生对话,如与学生交流,师师对话,如与前任教师、任课教师交流等,问,如采用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方式、认知等,测,采用前测,预测学情,看,观察学生课前学习学案、课后学案完成的情况等。课中,评价与教学同步,随时根据学情调节教学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

7、使教学过程最优化。方式上:听,通过师生对话,聆听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参与学生的交流,聆听学生对问题的见解等。看,观察学生“学习学案”的完成情况,学生展示、板书的情况等。读,读懂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等。特别是目前在基于学案的学生自主性学习下,更要充分发挥学案的显现化作用,通过学案的分析,精准性把握学情,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课前和课中都需要教师关注学情的把握,从现状看,还是停留在口头上,教师还是比较忽视,没有真正体现在教学中。为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把握学情的策略与方法。1分析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水平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很大程度上决

8、定了教学的成效。例如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与技能以推导出还没有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哪些;哪些知识是通过努力自己能学会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在教师点拨和引导下才能学会;怎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等。 主要的方法利用学案,学生提前预习,教师提前批阅。2分析学生的心里需求。试想,一个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怎么可能主动参与学习?一个不能主动参与的学生,又如何去体验和感受?所以学情分析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这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认为,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9、学生的心里需求就是非智力因素之一,它是学情的重要组成部分。3分析学生的“可能”进行预测。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不仅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动提高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尽可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可能”进行准确全面的预测,同时精心做好应对相关“可能”的预案分析,以便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做出合理的处置和有效的引导。 4分析课堂效果。真正的学情源自于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一方面,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为,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地调整教学问题和适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另一方面

10、,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完整、鲜活的个体,教学中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 5分析课后效果。对学生课后的联系也是进行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从学生对待练习的热情,可以感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堂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态度,这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

11、的学,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附:专题五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考点解析】本专题是高考命题密集区之一,高考考查的比重相当大,列强侵华的影响及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是高考考查的主题内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共民主革命的历程、抗日战争等是命题的重点。本专题的命题将会立足基础,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多是链接性考查。命题多会运用新情境、新材料设计考查问题。本专题考查将与社会现实热点紧密结合,特别是突出中华民族独立复兴的历程,渗透着爱国主义精神。该部分中党对革命的探索、抗战及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成为命题热点,复习时要注意国共两党关系发展演变的历程、影响及变化的因素和国共关

12、系变化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影响等。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政治跌宕起伏,一方面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步步“沉沦”,迈向屈辱的深渊;另一方面中国的仁人志士面对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求与抗争,促进了中国的“觉醒”。十月革命的炮声,给在黑暗中苦苦求索的先进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终使苦难的中国望见曙光。沉沦、探索和抗争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时代特征。线索梳理近代中国的一百多年,始于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终于独立、民主、自由、统一的新中国的建立。其间,列强通过不断侵华使中国日益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中国各阶层则为救亡图存、

13、维护国家主权进行着前赴后继的抗争,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而且实现了人民民主,从而形成了近代史上的三条知识主线。线索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经历了蚕食边疆、间接控制到全面侵略的过程。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外国势力开始侵入东南沿海一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遍布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通过清政府间接控制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则以灭亡中国为目标,占领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直接实行殖民统治。线索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经历了由单阶级独斗、多阶级联合到全民族抗争的过程。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主要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统治

14、势力。最初表现为某一阶级独自进行的反抗,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后来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其中五四运动是城市工人、市民、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斗争;国民革命运动则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最后是抗日战争,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全民族各阶层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战。线索三: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参与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

15、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重点、热点问题突破线索1列强侵华近代前期让中华民族蒙辱的“四战争”理清发展线索阶段发展历程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2)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虽然拥有政府并是独立国家,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大量主权沦丧。“半封建”是指虽然形式上仍然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但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不断发展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英法

16、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2)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2)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3)影响: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深化历史理解】1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1)19世纪4060年代:列

17、强以发动战争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主要国家为英、法、美、俄。(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妄图独霸中国。(3)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方式主要从“以华治华”到一国独霸中国;侵华主要国家是日、美;侵华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美国分别独霸中国。2近代前期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历史影响(1)政治上:一方面中国主权日益遭到破坏,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

18、斗争。(2)经济上:一方面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输出资本,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另一方面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诱导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3)思想上: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另一方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3“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线索2抗争探索近代中国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

19、理清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新旧交替时代反封建反侵略(1)起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2)重要文件:前期: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宗法等级制度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否定,强调平均主义,带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落后性后期: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3)评价: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19世纪末期义和团运动民族危机加深抗击八国联军(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剧(2)斗争: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

20、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3)口号:“扶清灭洋”具有抗击侵略的爱国性与对先进文明的排他性20世纪初期辛亥革命民族危机空前资产阶级革命(1)条件: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多次起义(2)过程: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建立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革命失败: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

21、妥协,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3)意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深化历史理解】1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促进作用(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2)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3)催生了洋务运动的产生。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阻碍作用(1)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22、(2)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3)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2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1)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主要源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革命性则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进程中,一开始资产阶级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表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起民主共和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许多措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性和进步

23、性。(2)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原因: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特定社会环境决定了资产阶级具有同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妥协的一面。表现:辛亥革命中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更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线索3民族复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揭开中国历史新篇章【理清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中共创立时期新的开端,新的领导阶级(1)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3)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开始:1924年国民党

24、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高潮:1926年7月,国民政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2)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3)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4)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展开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5)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开始,1935年遵义会议使革命转危为安,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

25、,战略转移完成(6)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1)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2)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4)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1945年,争取和平与民主的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2)1946年6月,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3)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转折)(4)194

26、8年秋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战略总决战胜利完成(5)1949年4月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深化历史理解】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革命探索与自身建设(1)革命道路探索: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但在革命道路上照搬了苏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模式。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经受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考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党的自身建设: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国民革命运动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

27、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做指导。2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2)甲午中日战争民族意识逐渐强化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首先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是农民阶级发动的义和团运动,最后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民族意识逐渐强化。(3)五四运动民族意

28、识的升华五四运动是一次全民族各阶级共同参与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空前团结,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使民族意识进一步升华。(4)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高涨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3对国共关系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认识(1)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缓和”的曲折发展历程。(2)规律性认识:“分则两伤”“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十年对峙时,国民党疯狂进攻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虚而入,严重危害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

29、退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合则两利”:国民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4全国认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1)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

30、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2)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

31、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蒋介石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尽管国民党抗战的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在此时期钳制了大量的日军,并使敌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中国军民以重大牺牲换来了国际尊重,美英等国先后放弃了租界和其他在华特权,中国基本取得了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终止了晚清以来的屈辱状况。【训练提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