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27.13KB ,
资源ID:25647096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6470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建史提纲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建史提纲答案.docx

1、中建史提纲答案华侨大学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 复习提纲(2011年)一、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中国古代主要建筑体系(四种)生土建筑体系,石构建筑体系,毡包式建筑体系,木构架建筑体系2、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主要形式(四种,特点+简图)抬梁式木构架 多见于北方柱子上搁置梁头(有斗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栱上)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穿斗式木构架 多见于南方用穿枋将柱子串联,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用斗枋将柱子串联井干式木构架 东北、西南等林区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受木材长度限制之故,通常面阔和进深较小干阑式木构架 炎热潮湿的山区或水域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生活层

2、架空,防潮、防虫蛇野兽3、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优缺点优点:.取材方便,易于积累储备材料.工期短,易施工.便于修缮、搬迁、扩建.承重与维护结构分工明确.有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适应性强(气候、地形、功能)缺点:.木材消耗量大,致使生态环境恶化.易遭火灾、腐蚀(白蚁)、腐朽.简支梁体系,空间体量和功能受限.存在技术局限4、庭院的作用及其多元功能作用:营造宁静、安全、私密的生活环境方便采光、通风、排泄雨水提供室外活动场所种植花木,美化生活多元功能:空间聚合、气候调节防护戒卫、场所调适礼仪伦理、审美怡乐自成天地、引入自然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主要特点(四项)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多为单数)柱网和结构布置

3、简洁明确真 实暴露梁架、柱子等部件,结构可见 有 机室内空间可灵活分隔,满足不同功能室内、外空间相互流通渗透,与环境融为一体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建筑外观须和平面、结构同时考虑:-决定进深时要考虑屋架梁长度和檩条数量-画立面时要确定剖面梁架,得出屋顶高度。6、中国古代建筑两种发展模式官式建筑:工官掌管建造官员统一掌管设计、预算、施工等建造有图纸、法式和条例加以约束建筑式样统一,无地区差别性人力、财力、技术集中反映当时全国的最高技术和艺术水平民间建筑:各地工匠参与设计并承担施工因地制宜,地方特色鲜明建筑式样变化多端呈现我国古代建筑丰富多彩的面貌7、李诫、营造法式、样式雷、烫样(基本概念

4、)李诫: 宋,字明仲,官至“将作监”,编修营造法式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为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工程,颁行的一套规范。涉及建筑设计、结构和施工样式雷家族:始祖雷发达,共有六代人供职于清廷,负责建造故宫、三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西陵等烫样:施工前用1100 或 1200 的模型作设计8、牌坊、华表(基本概念)牌楼与牌坊:一种标志性建筑物,面阔一到七间牌楼由柱、梁枋、斗拱、屋顶组成,没有斗拱和屋顶的牌楼称为牌坊位置显著,通常位于一组建筑群的最前面,一座城市的中心或通衢大道的两端华表:一种标志性建筑,位于重要建筑群大门之外,或桥头和建筑的四周组

5、成:柱头:承露盘 + 神兽柱身:巨龙盘绕,龙首向上,龙身布满云纹,柱身上方横插一块云板基座:须弥座二、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茅茨土阶(基本概念)夯实素土台阶,茅草屋顶2、高颐太守墓石阙(立面简图)3、河北赵县安济桥(概况、建造者、立面简图)又名赵州桥,位于河北赵县城南,横跨洨水南北两岸隋代石匠李春建造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敞肩拱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桥装饰雕刻精美,造型平缓舒展、轻盈流畅4、唐代建筑风格比例宏大宽广造型富于弹性和张力屋顶平缓,出檐深远建筑色彩以红、白两色为主气魄宏伟,严整开朗朴实无华,庄重大方,轻灵潇洒5、宋代建筑风格建筑造型多变,比例偏于纤细装饰繁密复杂,色彩绚丽风格秀美、轻

6、灵华丽,柔美细腻三、第2章:住宅与聚落1、我国民居住宅的主要构筑类型(十种,分布地,基本概念、主要特征)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主要特征:抬梁式木构架 多见于北方柱子上搁置梁头(有斗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栱上)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穿斗式木构架 多见于南方用穿枋将柱子串联,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用斗枋将柱子串联竹木构干阑式(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地区潮湿的山区或水域)主要特征: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生活层架空,防潮、防虫蛇野兽木构井干式(东北、西南等林区)主要特征:原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受木材长

7、度限制,住房开间较小砖墙承重式(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主要特征:砖用于砌墙承重、围护碉楼(西藏、青藏高原、内蒙古,多山地区)主要特征:外墙为厚实高大的收分石墙内为密梁木楼层 土楼(福建、广东、赣南等地)主要特征:红壤(质地黏重、有较大韧性) + 硬木 + 竹片(拉筋)+ 糯米、红糖(凝固剂)+ 沙石、石灰窑洞(豫西、晋东、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干旱少雨)主要特征:利用黄土断崖挖出横穴向土层方向求得空间,少占覆地以天然土起拱为结构特征阿以旺(新疆南部)主要特征:带天窗的大厅(夏室),中留孔井采光,天窗高出屋面40 80 厘米,供起居会客,后部作卧室(冬室)土墙木构,密

8、肋平顶,带外廊毡包(内蒙古、新疆)主要特征: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牧民的移动式房屋搭建方便,构造简单,便于迁徙“ 一颗印 ”(云南昆明一带、高原地区)主要特征:墙厚瓦重外墙为厚重的土坯砖、夯土墙或外砖内土穿斗式屋架2、三坊七巷(基本概念)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

9、坊制度的活化石”。3、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成就(三进四合院平面图,标注主要建筑名称)建筑形式:抬梁 + 硬山色彩:灰顶、青砖房屋墙垣厚重,对外不开放靠朝向内院的一面采光院内噪声低、风沙少、私密性好成就: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布局严整、建筑质量高装饰、装修华丽讲究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素朴、实用,是理想的人居环境4、明清北京居住建筑大门(六种,等级)屋宇式 等级高墙垣式 等级低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随墙门5、抄手游廊、垂花门(基本概念)抄手游廊: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正房的廊子,沿院落外缘而布置,是开敞式附属建筑,形似抄手而得名。垂花门:位于住宅中轴线上的内宅门,

10、外院和内院的分割点,造型多华丽。6、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作用体现身份地位是中国建筑最主要的构成要素门的等级和门弟观念很深 引导秩序门是建筑主题的序曲,是艺术序列的起点 分届内外门在建筑组群里是转折点和变换封闭空间景象的中介,建筑群平面布局中的节奏和韵律依靠门来体现四、第3章:宫殿、坛庙、陵墓1、三朝五门(基本概念)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的由来。三朝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但是一些疏于朝政的皇帝,往往不定期举行朝会,也就无所谓三朝之制了。2、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结合实例)宫殿发展的四个阶段茅茨

11、土阶,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高台宫室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纵向布置“ 三朝 ”3、明清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设计方法及成就缺设计手法总体布局 宫殿所在地区称皇城,位于北京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形状,宫城之内,大致分成外朝和内廷两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内廷以乾清宫为界,其北属帝王生活区,内廷以乾清宫,乾宁宫为主体,位中轴线上。其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嫔妃居住处。成就规划设计严整,造型壮丽,功能完备体现建筑组群布局的高超艺术院落式建筑群的最高典范中国宫殿建筑完全成熟的典型4、明堂(基本概念)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的建筑

12、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5、我国古代坛庙建筑的基本类型(三种)祭祀自然神,祭祀祖先,先贤祠庙6、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设计方法及成就(总平面简图)总体布局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设计方法建筑设计遵循严格的思想要求,在艺术上表现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

13、的密切关系。(圆形平面、附会天为“阳”使用奇数,屋面使用蓝色琉璃瓦)在空间组织上,通过轴线及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明确突出主体。(举例分析)大片的松柏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成就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建筑符号是中国建筑艺术上的成功作品总平面布局、单体建筑设计和细节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性7、黄肠题凑(基本概念)古代帝王和诸侯王墓葬的一种葬式。黄肠,柏木黄心,应为去皮后的柏木。题凑,木头的头部按一定方向聚集在一起。“黄肠题凑”是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后逐渐发展成为木构地宫。作为一种葬式,“黄肠题凑”始于上古,多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8、北京明十三陵的特点、设计方法及成就五、第4章:宗教

14、建筑1、山西五台山唐代建筑佛光寺东大殿的空间、结构与艺术(立面、平面简图)2、佛塔类型(按形式分,六种,特点)楼阁式塔从楼阁发展而来塔的平面,晚唐以前以方形为主,宋、辽以八角形为主,塔内多为空心密檐塔分塔身、塔檐、塔刹三部分底层最高,约为总高的13檐口为单数,叠涩出檐,逐层收分,外轮廓呈抛物线形喇嘛塔双层塔座 + 瓶形塔身 + 塔刹台座多呈亚字形塔身为白色,俗称 “ 白塔 ”金刚宝座塔数量较少,仅见于明清方形高台上置五座塔中心一座最高大,一主四从单层塔多作墓塔,或供奉佛像平面:方、圆、六角、八角等仅有基台,不筑基座小乘佛教佛塔3、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概况,结构成就)同佛光寺大殿、独乐寺成为中

15、国古建中的三颗明珠、北方四宝之一 (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是我国现存唯一最早、最完整的木塔概况位于山西应县城内建成于辽清宁二年(1056)平面:八边形;底层副阶周匝立面:五层六檐;两层砖石基座结构:金箱斗底槽,殿堂结构结 构 成 就八角形平面:利于抗风内外槽结构高宽比较小:1 / 2底层加固包砌厚达1米的土坯墙,增强柱子的稳定性设置夹层四个夹层利于结构稳定门窗四个正面开门,斜面不开佛像首层设置最大的佛像建筑构件较小,层高低,自重轻4、经幢(基本概念)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用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5、明清时期佛教四大名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6、中国四大名窟(省、

16、市、窟名)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7、摩崖石刻(基本概念)以石刻为主要内容的佛教造像,置于露天或浅龛中,以群组形式出现或与石窟并存六、第5章: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1、面阔七间清式建筑各“间”的名称明间:正中一间次间:明间左右两侧梢间:次外一间 尽间:最外一间2、中国古代建筑台基的作用防水避潮抬高地面标高,御潮防水,抬高木构架,防碰撞稳固屋基露在地面上的基础(柱高的15%),防止房屋不均匀沉降调适构图取得造型上的稳定感,形成强烈、独特、纯净的色彩构成扩大、调节体量具扩展余地,强化殿堂的崇高感、宽阔感调度空间组织空间,突出重点标志等级以高为贵等级制度的

17、需要独立建坛可构成独立单体,用于祭祀建筑3、宋式、清式须弥座(特点+简图)宋式1、分层多,九层2、秀气精致3、主次分明4、有不合理线条,易积水清式1、分层少,六层2、粗壮3、不分主次4、有所改进,线条合理4、宋式、清式栏杆(特点+简图)宋式配件多间距大、细长、空大栏板空,仿木构柱头形制:写实雕刻(狮子)宋式栏杆分类单勾阑:只用一层阑版;重台勾阑:用两层阑版清式配件少间距小、粗大、空小浅线条,石头化柱头形制:图案化雕刻园林建筑的栏杆5、木结构建筑的出廊方式(四种)无廊前出廊前后出廊周围廊6、中国古代大木作基本构件(五种,详部名称)由柱、梁、枋、檩、椽等组成7、宋营造法式四铺作斗栱(两种形式,简图

18、)P276 图8-128、中国古代屋顶的主要形式(五种,等级,透视简图)1.1 庑殿(四阿顶、五脊殿)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一条正脊 + 四条垂脊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形式单檐、重檐1.2 歇 山九脊殿最基本、最常见的建筑屋顶形式两坡顶 + 周围廊一条正脊 + 四条垂脊 + 四条戗脊等级仅次于庑殿顶风格多样1.3 悬 山挑山、出山两坡顶的一种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以外,保护山墙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等级次于庑殿和歇山顶一般用于较次要的建筑店肆、民居1.4 硬 山两坡顶的一种山墙与屋面相交,屋面不悬出山墙以外砖石山墙,高出屋面应用广泛于民居和北方地区1.5 攒 尖斗尖屋面较陡,无正脊,以数

19、条垂脊交合于顶部,形成尖顶,其上覆宝顶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宫殿、寺庙、园林、塔、亭、阁(单坡、平顶)9、古建筑中柱的特殊做法(定义、平面简图、实例)内外柱高相等柱径基本一致,柱网规则柱与上部屋架通过铺作层连接多用于高等级、大体量建筑宋营造法式 殿堂内外柱高不等柱径不等,柱网灵活按不同要求、荷载选择长度和断面结构进步多用于低等级、小体量建筑宋营造法式 厅堂生 起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檐口呈一缓和曲线做法:当心间柱不升起,次间柱升两寸,以下各间依此递增侧 脚宋营造法式前、后外檐柱向内倾斜柱高10/1000两山墙向内倾斜 8/1000角柱在两个方向都有倾斜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金箱斗底槽平面柱网

20、由内外两圈柱组成实例: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单 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实例:山西晋祠圣母殿双 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实例:北京清故宫太和殿分 心 槽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常用在门屋建筑中实例: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移 柱 造将若干内柱移位实例: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减 柱 造减少部分内柱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一般用于较隆重的建筑实例:山西晋祠圣母殿10、中国古代斗栱组成、宋清名称、发展趋势(五项)、作用组成:1、斗、升2、栱3、昂趋势:由大而小由简而繁由雄壮而纤巧由结构而装饰由疏朗而繁密作用:结构作用支撑挑檐檩、远挑屋檐将屋面荷载传递到柱子上使

21、孤立的柱子形成有机柱网减少净跨装饰作用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模数作用建筑尺度的衡量标准等级制度的象征11、木结构采用模数制,宋代以“材”为标准,清代以“斗口”为标准12、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建筑的区别大木作(概 述):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椽等组成,是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决定因素小木作(装 修):作用:分割室内外空间,采光、通风,保温、防护,装饰美观13、清代建筑色彩(七种,按等级)以黄色最为尊贵等级:黄、赤、绿、青、蓝、黑、灰14、清式彩画(三种,等级)和玺彩画等级最高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等构图:以龙风为主题旋子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画用于官衙、庙宇的主殿、坛庙的配殿

22、和牌楼建筑等构图:以带旋涡状的几何图案为主苏式彩画等级最低用于园林建筑和住宅构图:由图案和写生两部分构成15、檩数分配图清式营造则例(十二种,简图)五架无廊六架前檐廊七架无廊八架卷棚九架无廊四架卷棚六架卷棚七架前后廊八架前檐廊九架前后廊16、收山、推山、梭柱、叉手、托脚、卷杀、抱鼓石、雀替、生起、侧脚、抱厦(基本概念)收山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目的:使屋顶不过于庞大推山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正脊向两端推出,加长正脊长度,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合曲线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六朝至宋官式建筑上见之,明代仍见于江南民间建筑,见图8-10叉手(

23、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托脚宋代建筑上各*均用斜杆支撑固持。其中支撑脊*的斜杆称为叉手,其余称为托脚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有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又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抱鼓石使用部位:踏步下端石栏杆结束处,垂带栏杆或桥座栏杆的端部;组 成:圆形古镜为主体;装饰:卷瓣曲线的外轮廓作 用:顶住最末一根望柱,保持栏杆的持久稳定;栏杆队列的尽端造型处理;角度可任意调节,适应不同坡度栏杆雀替宋称绰幕枋,置于梁枋下与檐柱相交处的短木;可缩短梁枋净跨距离,改善节点构造,防止方形框格变形。(艺术过渡 :直线 柔和的曲线;做 法:雀替长度为该间面阔的 1/

24、4,各开间雀替高度相同。)生起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檐口呈一缓和曲线侧脚把建筑物得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侧倾。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抱厦即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一间(或三间),见图5-6七、第6章:建筑意匠1、五行基本概念及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影响和应用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 认为大自然由这五种要素构成,其盛衰使大自然产生变化,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次序: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

25、生木、木生火;相克次序: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2、中国古代通过什么方法获得“天人合一”的建筑意匠实施方法(1)善择基址 建造之前,先对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小气候、环境容量等方面进行勘察,究其利弊做出抉择(2)因地制宜随地势高下、基址广窄以及河流、山丘、道路的形势布置建筑与村落城镇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因地制宜、节省人力、保存自然天趣(3)整治环境对环境的不足之处作补充与调整,保障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开池引流、修堤筑堰、植林造桥、兴建楼馆(4)心理补偿采用文学和风水的手段进行心理补偿满足心理平衡的需求3、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为什么一直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要建筑体系中国长期采用木构架体系的

26、原因,主要有下列原因: 1.可以满足封建帝王大兴土木的需要。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咸阳城,明成祖朱棣建北京城等,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力,全国取材,全国集中工匠,大规模施工。而木构架系统可采用模数制,可用定型构件,施工时可预制,可拼装。 2.可以满足封建社会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封建宗法、礼制、等级制度和一些哲理思想,观念,包括建筑的布局、规模、开间、高矮,屋顶形式以及色彩等。 3.封建传统的正统观念和审美观念主宰着建筑的结构和形象,如古代建筑中的台基、柱廊、屋顶一套做法已形成为正统(即宫式)建筑的制度4、中国古代建筑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的借鉴或指导意义古人选择建筑、村落、城市基址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在建筑营造中对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是一套有关营造选址、处理建筑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环境的处理,达到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既有符合客观规律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有部分迷信成分古建筑中的若干个“最”中国古代建筑史纲 考试题型(2011年)一 填空(20分,二十题)二、名词解释(20分,五题,50个字左右)三、绘图(10分,二三题)四、简答(30分,五六题,150字左右)五、论述(20分,二题,300字左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