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8.76KB ,
资源ID:2563709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6370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闻两则》 1.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闻两则》 1.docx

1、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

2、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

3、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

4、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

5、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 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

6、,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1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课文悟读 读罢晏子故事两篇,使人不得不折服于晏子超人的胆量及机巧善辩的才能,使楚不辱使命。全文运用多种对比手法,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晏子的雄辩口才。表面上两则故事仅是对话式的白描,实是各方斗智斗勇。 在第一则故事中,可谓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在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晏子的雄才大略。一开

7、始,“楚人以晏子短”,欲以小门迎之来辱其人格,显示出楚王的用心良苦。可哪知晏子机敏地将“狗国、狗门”与“楚国、大门”巧妙地用一个三段论的形式联系起来,使得楚王自讨没趣,不得不打开大门。紧接着;楚王又欲以“齐无人耶”“何为使子”来辱其国格。面对楚王的傲慢,晏子却冷静自若,先是虚夸声势予以回击,接着又用一个严密的假设三段论,得出自己的“宜使楚”的原因,乃楚为“不肖主”,反辱其楚,楚王无言以对。本文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除了这种严密的逻辑力量之外,还在于对比手法的成功应用,这突出表现在楚王的傲慢与晏子的自信有礼,严峻的环境与晏子的沉着冷静,楚王的自负与自食其果等方面。 在第二则故事中,楚王

8、及众人绞尽脑汁,精心设计,诬齐人善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尴尬局面,晏子另辟蹊径,不予正面驳斥,反而将计就计,巧换概念,设喻论证,将外形相似,实则不同的橘、枳说成是因水土异而产生了变化,暗含“民生长于齐不盗”,而“民入楚则盗”之义,推论出即便是齐人善盗也是“水土异”所致,将责任推给楚国。晏子始终以守为攻,化解了正面冲突,迫使楚王就范,直到“自取病焉”。在这则故事中,多种对比与衬托被巧妙运用,如楚方群策群力与晏子的势单力薄,楚王的精心策划与晏子的随机应变,楚方的咄咄逼人与晏子的不卑不亢,结果是楚王“自取病焉”,而晏子是“不辱使命”。 二、亮点探究 1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是朗诵,朗诵就要注意读音的准确

9、、语音的停顿,同时更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请问下列5个句子各应读成哪种语气? (1)然则何为使子?(2)所以然则何?(3)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4)何为无人? 探究学习: 这是分布在两则故事中的几个问句,表面上是要明确4个句子的语气,实则要理解这4个句子分别在各个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句(1)是楚王基于晏子前面的回答内容而想知道其使楚的原因,是疑问语气;句(2)是晏子对生于淮南、淮北的橘“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产生的原因的自问自答,是设问语气;句(3)是晏子反问楚王“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原因,暗含“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之意,反问语气;句(4)也为反问语气。 2从文中找出现在还使用的成语,写一段

10、话用上这几个成语。 探究学习: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积累,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首先要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然后进行迁移运用。出自本文的成语有:挥汗如雨、比肩接踵、张袂成阴。 3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具有一词多义现象,有的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已演变成一个词语,有的已由文言文中的一个词演变成两个词,请指出下列各个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故宜使()楚矣。 (2)然()则()何为使之? (3)所以然()者何? (4)“谓左右曰”、“左右()对曰”。 研究学习: 准确把握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及作用对读懂文言文十分重要,也是难点。上述问题旨在明确古汉语的特点及把握

11、重点词语的含义,同时理解句意。各个加点词的含义为:(1)使者、派遣、出使;(2)既然这样,那么;(3)这样;(4)在君王左右侍奉君王的人。 4结合课文说说晏子某一方面的说话技巧。 探究学习: 两则短文叙事简洁明快,在对话中展开矛盾冲突,在反驳中展示晏子的雄辩口才。晏子十分注意说话的分寸,寓刚于柔。晏子是在楚强而齐弱的前提下出使楚国的,由于肩负着国家利益的使命,因此,在他面临人格侮辱的时候,用十分肯定的反击语言借助一些弱化的语气,以疑问的形式表现出来,多次运用了“得无”、“耶”、“乎”等虚词及疑问句,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打击了楚王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国家的根本利益。他凭着自己的聪

12、明才智,义正辞严从容自信反击对方,顺利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5晏子对楚王回击的目的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读晏子的这两则故事,你有哪些感想? 探究学习: 纵观全文,晏子始终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一次又一次伤及国格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因他忠于齐国又机灵善辩,所以他与楚王的斗争始终是针锋相对,但又很注意分寸,有理有节,他回驳的出发点及选材均是站在国家利益这个至高点上,文中的“狗国”推论,对齐国人才的虚夸以及对“楚王水土使民善盗”的讥讽均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三、选题设计 1文中有这样两句话: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以此类比齐人到楚国,受楚国环境的

13、影响才成为盗贼,请问:文中的“橘”与“枳”是同一植物吗?若是,有何根据?若不是,为什么楚王又被晏子说服了? 研究方法: 可采用.文献查阅法、讨论法研究,重点考查两字的本义,然后结合课文讨论楚王被说服的原因。 参读书目: 辞源; 辞海; 说文解字。 2结合课文,参考有关资料,谈谈晏子的辩论技巧。 研究方法: 可采用归纳法、.文献查阅法、分组讨论法研究。 参读书目: 晏子春秋; 史记; 左传; 古文观止。 四、备教卡片 卡片 齐有得罪于景公者,公大怒。缚至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谏者诛。晏子左手持头,右手磨刀,仰而问曰:“古者明王圣主肢解人,不知从何处始。”公离席曰:“纵之,罪在寡人。” (摘自晏子

14、春秋) 卡片晏子使吴 晏子使吴,吴王谓行人曰:”吾闻晏婴,盖北方辩于辞、习之礼者也。”命傧者曰:“客见则称天子请见。”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予请见。”晏子蹴然。行人又曰:“天予请见。”晏子蹴然。又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敝、邑之君,将使于吴王之所,以不敏而迷惑,入于天子之朝,敢问吴王恶乎存?”然后吴王曰:“夫差请见。”见之以诸侯之礼。 (摘自晏子春秋) 卡片晏子不死君难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

15、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摘自晏子春秋)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晏子故事两篇备课笔记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30 诗 四 首(方案A)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16、。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 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 影仪。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

17、”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 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

18、田园。来到南山 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 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游山西村陆游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

19、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 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 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 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

20、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 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竞背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教

21、学内容 学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

22、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 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

23、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 渡荆门送别李 白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

24、一句?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教学建议一、谋篇立意自古以来,灿烂的星空就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小行星从发现以来只有200年的历史,可已有8000多颗被观测记实。本文作者以详实的资料和科学的分析向读者介绍了小行星的发现史和命名方法,增强了我们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天文工作者的观测和研究,尤其是对1号、2号、5号介绍较为详细。之后重点说明了小行星的编号和命名:“在不同的年

25、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据预报观测到一颗小行星时,才给予正式编号,同时,发现者获得小行星命名权。”最后,文章还说明了小行星在宇宙中的位置:“绝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还有近地小行星。关于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以及有待研究的新课题,文章在最后也作了简单介绍。 二、结构内容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体介绍了小行星的存在及存在的位置。在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运转的,除了九大行星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小行星。它们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第二部分(第2至第9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小行星的情况。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第2至第4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小行星的发现史。这一层首先说明了

26、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在 1801年1月1日被意大利西西里岛北部巴勒莫天文台台长皮亚齐发现的详细经过,揭开了小行星的发现史。接着在第4自然段中介绍了小行星发现过程中遇到的各方面的困难,说明在科学技术还不很发达的时候小行星的发现是一件比较艰难的工作。最后说明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已发现并获得永久编号的超过8000颗。这就是小行星的发现史。第二层(第5、6自然段)介绍了小行星的命名方式。其中,第6自然段又介绍了有趣的“中华”星的命名情况。第三层(第7、8自然段)介绍了小行星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近地小行星的发现情况。第四层(第9自然段)介绍了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第三部分(第 10、11自然

27、段)介绍了科学家们对“为什么在九大行星间夹杂着这么多的小行星,而不是一颗大行星呢”这一问题的两种不同的见解,并鼓励我们进一步去更多地了解小行星。三、说明重点与说明顺序课文围绕小行星,主要谈了两大方面和几个小的方面。两大方面是:小行星的发现史。小行星的命名方法。几个小方面有:小行星的位置。绝大多数都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它们比较集中在距离太阳2.3-3.3天文单位间的几个区域内,另有4颗近地小行星。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并由此提出新课题:为什么众多的小行星不是一颗大行星呢?简单介绍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及意义。全文从总体上看是逻辑顺序,由总到分。文体部分是并列关系。每一层次的顺序又不尽相同,在说

28、明小行星的发现史时,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四、列数字说明方法的运用本文主要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其中最大的1导小行星的直径也只有1000千米”。在列数字的过程中又使用确数和约数。确数和约数有不同的作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达到了全面、精确的程度,应用确数予以说明,如“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2.8个天文单位”,其中“2.8个天文单位”准确说明了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程度,应用约数加以说明,如“约在50万颗以上”。确数和约数的合理使用,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五、精当的用词课文用词精当,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例如,在说明

29、第一颗小行星被发现时用了“陌生天体”一词,照应“发现”照应“任何星图上都没有标注”等语。说明它闯入了科学家的视线,闯入了科学研究领域,开启了天文观测的新篇章。又如,“1804年和1807年,3号和4号小行星又相继被发现”“相继”一词,既说明了先后顺序,又说明两颗小行星的发现相隔时间之短。另有“风采”、“着实”、“杳无音讯”、“雨后春笋”等用得都很精当。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教学方法建议要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感悟,提高自学品质,形成适宜的学习策略。在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应是:使用一切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用语言暗示、趣事导入或设置富有逻辑关系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在

30、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时,适时予以点拨。要突出学习过程的意义。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感受语言的过程,而感受语言是达到领悟语言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拥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阅读经历,才会形成对语言敏感性、联想性、想像性的认识,才会积累属于自己的阅读经验,也正因为如此,才可能会在其中蕴藏着可贵的独立性、独创性,才会克服消极被动学习等弊端。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应真正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诚心作学生探究问题的伙伴,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敢于挑战书本与权威,敢于发表一己之见。教学设计示例1一、导入新课学生活动:以“我知行星有多少”为题,课前说话三分钟。师评议并导人:晴朗的夜空,灿烂的群星中,除了大家熟悉的九大行星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小行星,它们大多都分布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那么你想知道小行星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回答)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请教科普作家卞德培,听他漫话小行星。二、明确学习目标1掌握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2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3激发求知欲,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三、检查预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