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39.09KB ,
资源ID:2563457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6345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考必修二条目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考必修二条目解析.docx

1、学考必修二条目解析2015年必修二学考条目解析(必考部分)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P5-P6)(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采用的技术,落后的南方直到西汉还在采用该技术。(2)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战国策记载,秦国“以牛田”,就是用牛耕种,所以国强民富。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曲柄锄和大镰也出现了;及播种工具楼车;西汉的耦犁(两牛抬杠);东汉:一牛挽犁。唐代:曲辕犁(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着耕作技术的成熟)(3

2、)评价: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亩产量的提高,推动农业的发展。但是,中国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发展。【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 )(P8-P9)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在四川岷江上,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郑国修建的郑国渠(在渭河流域,灌溉了关中平原),两者都是秦国的水利工程,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汉代关中地区的灌溉渠道规划合理,成效显著;创造“井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使黄泛地区的土地得以重新耕种。【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 (第一条P2,后面两条是概括所得)(

3、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2)耕作方式历了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但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3)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 (P12-P13)新时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商周:重视蚕桑生产,“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汉代:丝织业相当发达:纺织品的花色品种达20多种;素纱襌衣是精品;丝织品轻柔华美,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并且影响到后世。唐代: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纺织作

4、坊兴起。宋代:丝织工艺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元代:黄道婆对纺织工艺的革新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清: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b) (P13-P14)1、 商周青铜器:商代青铜器分布相当广泛,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大,司母戊鼎是现存最大的青铜器。西周的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与秩序,铸造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青铜器上的文字就是铭文。2、 汉代的冶铁技术:汉代:武帝时期推行铁业官营制度;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

5、皮囊鼓风,然后又发展到畜力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水力鼓风装置水排,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b) (P15)(1)唐代的陶器:釉陶制品唐三彩是中国古代独特的美术陶制品。(2)唐代的瓷器:越窑的青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来赞美。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据说“天下无贵贱通行之”。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在瓷器中名列前茅四川大邑的白瓷:杜甫“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3)唐宋以来,各地瓷器各具风格。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

6、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名窑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4)唐宋以来,瓷器成为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有“瓷路”之说。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市”在历代的发展:(d)(P18-P19)1、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汉代,把商业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市”,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中央有亭楼,四面有墙,管理很严格。都城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3、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形成民间集市“草市”,南齐书提及“草市尉”一职,说明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草市”普遍,作为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也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

7、市”比较繁荣,反映了商业的发展。5、宋代:突破了原先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市”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在宅屋之间,形成繁荣的商业街,原先不允许设置“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方便了交易。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6、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往往“千街错绣”,“灯火连昼”。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 (P22-P23)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1、开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从此,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2、含义:主张重视农业,发展农耕

8、,以农为本,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经济政策。3、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安定人心,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4、影响:积极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推动农业经济向前发展,为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进而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消极:打击了工商业,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c) (P24)1、 含义: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2、 概况:明王朝在对外贸易方面,注重建立一种“朝贡”贸易体制,对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

9、则严加禁阻,颁布“通番禁令”。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 清朝乾隆22年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仍然禁止。3、 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b) (P30)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是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2】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b) (P31)(1)产

10、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途径:一、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二、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三、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3)著名企业: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 (4)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3】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b) (P35与概括所得)(1)发展不均衡:集中于沿海地区,内地很少;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2)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封建自然经济(

11、传统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4)总体特征,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4】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c) (P32)(1)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同时继续增加商品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扩大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商品销售和劳动力市场,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机。(2)初步发展的时间:18951913年(或“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

12、战爆发”),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3)著名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张謇被誉为“一代工商巨擘”;荣宗敬、荣德生在江苏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是这一时期著名的民族工业企业,被称为面粉大王。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时间和主要表现(c) (P34-P35)(1)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运动,对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

13、中国的经济侵略,外资竞争减弱,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时间:一战期间(民国初期,1912-1919)(3)主要表现:新建厂矿470多家,新增资本1亿3千多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总和。纺织业是当时最大的新式企业。纺织业中心由长江下游的上海等地向西向北发展,天津、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面粉业是当时的第二大工业。火柴、榨油、造纸等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重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增长。【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c) (P36-P37)(1) 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给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2)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

14、;(3)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造成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因素。(4)官僚资本的压迫是民族工业陷于困境的重要原因;(5)沉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b)(P47) 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生产资料所有制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中共八大的召开(b)(P48)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社会即将到来。内容:主要矛

15、盾的变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P48-P49)原因: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开展:1958

16、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为了片面强调公有制的规模和程度,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极大破坏。【4】“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P49-P51)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持续发展时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

17、展机遇。启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b)(P53)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b)(P54-P55)形成:经济特区: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来,增设海

18、南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经济开放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d )(P56-P57)过程:(1)1992年南方谈话奠定思想基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

19、济的著名论断: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两者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目标和原则具体化: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4

20、)中共十五大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1997年,中共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5)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是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是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对促进中国经

21、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意义。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b)(P62-P63)总体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变化原因:a.随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b.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入;c.政局变化;d.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e.思想和审美观念的转变。表现: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男装的变化: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b.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c.民国时期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女装的变化:

22、20世纪20年代,改良旗袍的流行。特征:中西合璧,多元化与土洋并存。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立后-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干部装盛行。特征: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民众服饰趋于单调。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变化:由防寒保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特征:与世界接轨,由封闭走向开放美观大方、彰显个性、异彩纷呈。 【2】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b) (P65-P66)原因:近代西方文明传入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

23、化。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作用。婚俗:a.古代: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b.近代以来,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c.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丧礼:a.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农村多为旧式葬礼。 b.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其他:a.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b.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c.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d.民众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

24、女子获受教育权利,并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b)(P68-P69)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A.人力牵引: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自行车王国”。B.机械牵引:a.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b.1872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c.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d.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e.19世纪末20世纪初

25、,伴随着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铁路建设得以较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69年,北京地铁开通,2003年投入商业运营的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2006年,青藏铁路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f.中国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覆盖大半个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b)(P69-P70)A.邮政: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加快了通信建设的步伐;b.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c.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

26、;d.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B.电报:a.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b.1906年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c.1932年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并得到发展。C.电话:a.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b.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迅速发展;c.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数居世界第一位。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a.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b.加速了城市化进程;c.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d.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1】迪亚士、哥伦布

27、开辟的新航路(b)(P83)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远航到达美洲,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c) (P82-P84)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许多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同时市场扩大有力地刺激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成立了一批特权贸易公司,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新航路的开通,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随着新航路

28、开辟,西欧市场的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这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价格革命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航路的开辟,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来又传到欧洲和美洲之外的世界。欧洲的植物、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新航路的开辟还极大地冲击了西欧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正确宇宙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打击了教会的威信,证

29、明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们科学探索的热枕,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新航路开辟后,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影响下,各文明世界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不断发展,不断前进。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1】殖民扩张的方式和影响(c) (P89-P91)(1)殖民扩张的方式:开拓殖民地,发动殖民战争,进行强盗贸易(野蛮的掠夺、屠戮和不平等贸易,贩卖黑奴)(2)殖民扩张的影响:对殖民国家来说,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加速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

30、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对殖民地来说,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3、“蒸汽”的力量【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b) (P93)(1)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英国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2)条件: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这是英国工业革命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2】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b) (P95)时间

31、发明者国别发明成就1765年哈格里夫斯英国手摇纺纱机(珍妮纺纱机)1769年阿克莱特英国水力纺纱机1782年瓦特英国改良蒸汽机(联动式蒸汽机)1807年富尔顿美国汽船1814年史蒂芬孙英国蒸汽机车(火车)【3】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 (P97-P98)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空前发展。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工业革命引发的技术革新,打破国界、洲界,超越大洋,向欧美及亚洲扩展。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3)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先后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