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方法的演变商业银行资金三性平衡目标及其管理方法的演变第一章 绪 论1.1 选题的背景自上个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业经历了金融自由化、市场全球化、信 息技术革命、 金融创新浪潮等一系列重大变革。 在商业银行领域, 传统业务的利 润空间持续下降, 同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频繁, 金融 风险不断加剧,同时以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国际间统一监管方式开始逐步实施, 种种因素, 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更为严峻。 若商业银行固守于传统的业务领 域和经营模式,则必将难以在日趋复杂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因此,面对不断变化的新环境, 如何进一步开拓多样化的
2、业务品种, 创造新的利 润增长点,而同时又提高风险控制水平,成了现代商业银行共同面对的新课题。 正是针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管理手段和方法方面的局限性, 金融工程的相关方 法应运而生。 金融工程是市场追求效率的产物, 它本着以问题为导向和不断创新 的基本原则,将工程思维引入到金融领域,设计、开发出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 手段及相应的策略方法,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金融业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 1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和特殊企业的双重身份, 决定了商业银行在资金的来 源和运用上具有高负债、高风险、逐利性等特点,因而必须把对“安全性” 、“盈 利性”、“流动性” 三性之间的合理协调与均衡作为日常经营的基本目
3、标。 商业银 行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围绕着“三性”均衡目标,其经营管理方法也在不 断地发展创新。 金融工程方法在商业银行的运用是围绕着如何规避风险、 创造利 润、增强流动性等方面来展开的, 金融工程方法是商业银行在新的经营环境里不 断追求效率的必然选择。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的落后, 导致其在管理 手段与方法上的落后, 存在着业务品种少、 经营效率低下、 风险控制意识薄弱等 诸多问题。当前,我国已加入 WTO面对金融业国内外竞争不断加剧、利率市场 化以及混业经营趋势增强的市场环境,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树立风险管理与创新意 识,研究并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
4、方法、操作技术等。金融工 程在我国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一些有关金融工程 方法的研究也主要停留在纯理论层面以及纯技术层面的介绍, 较少有从商业银行 经营管理与金融工程方法相结合的角度来进行系统的研究。 基于此种背景, 本论 文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 分析研究了如何运用金融工程方法来实现商业银行资金“三性”平衡目标尽管目前金融工程方法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广泛运用尚存在着较多的制约 因素和较大的难度, 但从方法论的角度看, 任何一门先进学科或技术的引进, 都 必然会经历一个从零星介绍 系统介绍 结合本国国情深入研究 展开 广泛应用的过程 2 。研究金融工程的原理和方
5、法及其在现代商业银行中的应用, 是对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水平的一种提升, 尤其能增强商业银行的风 险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对新型金融工具的开发利用, 能够促进商业银行金 融产品的多样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通过提高贷款、 投资、融资方面的管理技巧及经营效率, 能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与服务向现 代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1.2 研究的思路与文章结构安排目前,金融工程在国外的应用范围广泛分布于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 公司财 务、甚至个人金融业务 ( 零售) 层面。本论文研究的角度是金融工程方法在商业银 行中的应用, 因此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如何实现商业银行资金 “三性”
6、均衡这个 核心原则来展开。文章首先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 分析了商业银行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和 阶段,围绕资金“三性”平衡目标,其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所经历的一系列演变 过程,并对促使金融工程方法大量涌现和迅速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一定的分 析。由于金融工程是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 因此接下来文章对金融 工程的涵义、 金融工程建立的金融理论基础、 基本实体工具以及金融工程产品的 设计原理与特点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阐述。在前面几章所作铺垫的基础上,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金融工程方法与现代商业 银行资金“三性”平衡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代商业银行的各项具体业务, 提出如何利用金融工程方法创造
7、性地解决商业银行的安全性、 盈利性以及流动性 问题。虽然金融工程方法种类繁多, 但本文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研究,目的不在于详细介绍各种金融工程方法操作上的细节与技术上的具体实 现,而是要把握其脉络, 理解其运作思想, 掌握各种表面上纷繁复杂的金融工程 方法背后所包含的基本原理与实质。在文章的最后部分,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分析了在我国商业银行 经营管理中推行金融工程方法的必要性以及金融工程方法推广应用的现实条件, 包括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并提出要分层次、 有步骤的引入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发 展状况的金融工程方法, 同时强调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运用金融工程方法要解决好金融资产价
8、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微观主体的重塑 , 创新与监管,人才培养等几 个关键问题。在本论文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到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工程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力求对问题有一个较为清晰、准确和深刻的阐述。第二章 商业银行资金“三性”平衡目标及其管理方法的演变2.1商业银行资金“三性”平衡目标商业银行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占据着主体地位。自 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商业银行历经了 300多年的发展史,其管理体制、经营模式、业务范畴较之 于最初传统的商业银行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早期的商业银行业务主要是基于真实 的生产性和商业性活动的短期自偿性贷款。 发展到目前,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不 仅包括短期和
9、中长期存贷款、票据贴现、同业拆借、债券发行、各种中间业务等, 有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还涉及到证券投资、 保险以及基金等方面。因此,能够提供广泛金融服务的现代商业银行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 “金融超市”或“全能银行”,见图1.1 o图1.1现代全能商业银行承担的职能尽管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业务范畴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其作为特殊企业和金融中介的基本性质并没有变。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必然将 利润最大化(效益性)作为日常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又 决定了商业银行高负债与高风险的经营特点, 必然要求商业银行将保持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作为其日常经营的基本前提条件。 从理论上来
10、说,要同时实现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最大化是很困难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这三者之间 往往存在着此消彼长,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其统一性表现在流动性是实现安全 性的必要手段,安全性是实现效益性的基础,追求效益性是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最 终目标;而另一方面,流动性和安全性较强的资产,盈利能力往往较差,高收益 的资产一般伴随着高风险。这使得商业银行在经营抉择中经常处于一种两难的境 地,单纯强调其中的某一个目标都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 因此,商业银行在资金的来源和运用上必须寻求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三者之间的统一协调和合理平 衡。资金“三性”平衡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具有一定范围的空间来反映, 见图1.2 o
11、处在W空间的经营点可认为是合理的。具体确定某一个平衡点既不可能也不必要(这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现实情况是相符的),关键是“三性”之间应相 互制约,互促发展。在一定的经营范围 W内,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都得到一 定的保证,从而使商业银行能处于良性循环的发展之中。 一旦经营点偏离了这一空间W,商业银行就需要通过一定的经营管理手段把经营点拉回到空间 W内。反映商业银行资金“三性”平衡的空间 W不是固定的,不同的商业银行的 W不同, 同一商业银行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 W也不一定相同,故称动态的“三性”平衡。 从长期意义来看,动态的“三性”平衡能保证商业银行取得最大的利润 o2.2商业银行资金“三
12、性”平衡管理方法的历史演变追求资金的“三性”平衡,这既是商业银行在多年经营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同时又一直是商业银行资金管理方面的一个决策难题。 围绕着这个难题,商业银行在其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其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2.2.1资产管理方法20世纪 60年代以前, 资产管理理论在西方商业银行管理领域一直占据着统 治地位。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一个外生变量, 银行对它的控制力相 对较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在资产方面而不是负债, 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对 资产的管理来满足流动性需求, 保证银行取得利润。 这主要是基于当时商业银行 负债来源较为固定, 业务范围狭窄, 国际国内金
13、融市场不够发达, 非银行金融机 构尚未形成足够市场威胁的背景之下而产生的。 在此阶段,银行家们先后推出了 真实票据理论、 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等几种资产管理理论。 在商业银行 资产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各中管理方法也应运而生。主要有:(1)资金汇集法资金汇集法最初应用于 20世纪 30年代大危机之后。因为当时银行经历了资 金周转不灵的危机后, 更加强调经营的安全性。 资金集中法的基本做法是: 银行 将各种渠道的资金集中起来, 形成一个“资金池”或称作资金总库, 将“资金池” 的资金统一视为同质的单一来源, 然后在各种资产之间, 按流动性的要求进行分 配。采用资金集中法,资金分配一般按下列顺序
14、进行:首先,安排一级储备,主 要包括库存现金、 中央银行的存款、 同业存款及托收中的现金等项目, 这部分分 配主要用来保证资产的流动性和清偿力。 其次,建立二级储备, 主要由短期国库 券、地方政府债券、 金融债券等安全性较高, 流动性较强的证券资产组成。 再次, 发放各类贷款及投资于盈利性较高的长期有价证券。 资金集中法把安全性、 流动 性置于盈利性之上, 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它强调资金分配的先后顺序, 但没有明 确指出每一部分资产究竟应占多大的比重, 没有提供评价流动性的标准; 另一方 面,仅注重了银行安全方面的需求, 没有提供反映和控制盈利性的机制, 它忽视 了各种不同资金来源具有不同的流
15、动性需求这一事实, 从而制约了商业银行盈利 性的实现,而事实上银行真正和长久的安全性是建立在它能否取得足够收益的基 础之上的。(2)资产分配法 二战后,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创新性活动, 资金来源的独特、多变的性质使得的资金集中法中把全部负债作为一种单一同质 的资金来源的看法已经不再适用, 资产配置法则应运而生。 资金配置法的基本思 想是根据不同资金来源的流动性和法定准备金的要求, 决定资产的分配方法和分 配比例,建立资产项目与负债项目的对应关系, 为各个相互对应的部分制定相对 独立的资产分配政策。 活期存款由于法定准备金比率最高、 周转速度快, 因而主 要分配于一级储
16、备和二级储备, 用于贷款部分极少, 并不能用于去购买长期证券 和固定资产投资。 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流动性需求相对较小, 故主要用于贷款 和投资,极小一部分也可分配于一级储备和二级储备。 资本金则主要用于长期贷 款、长期证券投资或购置固定资产等。 资产分配法的优点在于它依据负债流动性 和周转速度来分配资产, 使资产和负债在规模上、 结构上保持一致, 而且它相对 资金集中法减少了多余流动资产的比重, 相对增加了对贷款及证券投资的资金分 配,从而提高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把资金来源和资金 运用独立看待,割裂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实践上束缚了银行经营的主动性。2.2.2负债
17、管理方法20世纪 60年代和 70 年代,西方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出现了紧张局面,这 主要是因为高通货膨胀导致银行资金成本增大, 同时迅速成长起来的非银行金融 机构与商业银行争夺资金来源导致 “脱媒”现象的出现; 另一方面西方经济持续 繁荣,商业银行面临较强的贷款需求。 在这样的双重压力驱使下, 商业银行不得 不开发新的资金渠道, 对资本金、 存款及非存款借入等各种资金来源进行适当组 合,实施负债管理战略。 负债管理理论突破了资产管理的固有观念, 注意控制负 债成本,注重负债种类的多样化, 拓展了通过负债管理满足商业银行流动性需要 的新思路。 负债管理理论又经历了存款理论、 资金购买理论等发展阶
18、段。 有关负 债管理的方法主要有:(1)被动负债的管理方法被动负债管理指商业银行组织存款时, 顺应存款人的意愿吸收资金, 存款的 选择由存款人自主决定, 并强调存款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基础, 必须注意维持 其稳定性。被动负债管理方法的重点在于进行市场调查研究、 制定相关营销策略、 分析控制筹资成本以及风险估计等。(2)主动负债的管理方法 主动负债是指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流动性的大小, 主动安排负债的数量和期限 结构,以适应资产负债方的各种流动性需求,即通过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发行金融债券、 向同业借款、 向中央银行借款等途径来满足流动性需求。 银行对 于负债不再是消极被动, 而是通过主动地负
19、债, 主动地购买外界资金以确保流动 性需求。商业银行通常仅在需要时才借入资金, 从而避免了大量的流动性储备的 闲置。为了绕开当时存款管制条例的限制, 借入银行通常采用隐蔽补贴、 变相利 息和免服务费等实际高于一般存款利息的价格, 吸引资金供给者。 商业银行借入 流动性的主要来源是各种非存款借入,其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包括同业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 财政机构、国际金融机构等。 金融产品的销售管理也是负债管理战略 的重要内容, 是把商业银行视为一类生产自己特有的金融产品的特殊企业。 商业 银行针对客户的需要, 实现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并通过努力推销这些产品, 获得 银行所需要的资金和相应的效益。 当时
20、由美国第一花旗银行率先创新出来的可转 让大额定期存单便是一种极受市场欢迎的金融产品, 对扩大商业银行资金来源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 资金购买管理在西方商业银行取得较大的成功, 其中一个重要 的条件就是当时高通货膨胀环境下的实际利率很低甚至为负。 但商业银行在资金 购买管理过程中, 存在着利率风险和资金可得的风险, 从而容易导致盈利目标的 不稳定和流动性问题的出现。总之,相对于传统的银行业来说, 负债管理是对银行界传统的稳健保守作风 的挑战,它强调进取, 并鼓励不断创新, 为后来一系列的金融创新活动以及金融 工程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2.3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20 世纪 70年代末,西方
21、商业银行开始推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商业银行资 产负债管理在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领域有着特定的内涵, Joseph F.Sinkey 在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将其定义为: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全方位的管理方法, 即为了达到银行已确定的目标, 对银行的各种业务进行协调管理。 这一管理过程 的实质在于对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各账户包括各种资产、 负债以及资本金的资金水 平、变化和相互之间的组合进行规划、 支配和控制。 资产负债管理综合运用会计 模型和经济模型两种分析方法, 其关键变量在短期意义上是银行的净收入, 长期 意义上是银行的市场价值 7 。资产负债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把资产和负债两方面进 行综合考虑, 利用
22、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 而合理的资金运用反过来又能扩大资 金的来源,力求使资产与负债达到规模对称、结构对称、偿还期对称。当然这种 对称并不是绝对的一一对称, 而是在考虑资金流动性的实际需求、 资金的盈利性 和安全性基础上的一种资金优化配置方式。 正因为实际经营中资金三性之间存在 着的矛盾关系, 因此最佳的结合只能是三性之间互相补偿来达到一定的均衡。 盈 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三者存在着共同的特性,即效用。银行管理的目的就是通 过对这三者不同组合的选择分析, 来实现银行经营总效用的最大化, 这就是目标 替代原则与互补原则的基本内涵, 也是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原则之一。 另外,商 业银行在筹集或分配资
23、金时,要进行合理的分散,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 即所谓的资金分散化原则。常用的方法有:(1) 差额管理法差额管理法又称为敏感性缺口管理法。 指商业银行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 期,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缺口, 从而保证商业银行收益的 稳定增长。 利率敏感性缺口指利率敏感性资产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后的差额。 利 率敏感性缺口管理的重点是银行的短期净利息收入。 缺口为正,利率上升时, 净 利息收入增加;缺口为负,利率下降时,净利息收入也增加;只有缺口的符号与 利率变化量的符号相反时, 银行净利息收入变化量为负。 这为商业银行在预测利 率变化的基础上, 通过协调、 控制资产负债表中
24、的各个项目, 利用敏感性缺口来 增加利润提供了机会, 同时银行也必须承担相应的利率风险。 如果商业银行只是 为了使资金不承担利率变化的风险, 可将利率缺口调整得比较小或接近于零, 这 是一种保守型的缺口管理方法。 积极的缺口管理方法是指银行根据自己对利率变 化的预期, 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 争取获得更大 的净利息收入,但同时也承担更大的风险。(2) 比例管理法 比例管理法是西方商业银行于 20世纪 80年代采用的一种资产负债协调管理 方法。为了实现商业银行短期的和长期的资产负债管理战略目标, 保持银行的竞 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做到兼顾资金的效益性、 流动性和安
25、全性, 通过建立指 标体系来指导、评价和管理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促进资产负债管理的开展。 根据资产负债管理的监管性要求及资金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资金来源项目之间、 资金运用项目之间以及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之间确定一定的比例, 并注意安排资 产负债结构,以规范资金营运。 资产负债比例指标体系是综合反映商业银行战略 目标和工作策略的指标体系, 包括反映资产结构、 负债结构、 资产质量、 安全性、 流动性以及盈利性的一系列指标。资产负债管理方法一直在不停地发展, 有关久期缺口和线性规划等资产负债 管理方法也属于金融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进一步分析。 2.2.4 金融工程方法的产生纵观
26、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到,随着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发展, 相应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也在不断 推陈出新,目的无非都是寻求新的条件下资金来源与运用之间盈利性、安全性、 流动性三者的最佳平衡, 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商业银行动态的 “三性” 平衡的 原理。同样,金融工程方法的产生与发展正是由参与金融活动的经济主体所面临 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来共同影响和推动的。一方面,自上个世纪 70 年代以来,受当时货币主义学说和新古典主义经济 学说的影响,以自由竞争和金融自由化为基调的金融创新浪潮席卷了整个西方世 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金融机构的利率管制放松甚至取消
27、, 使得利率、 汇 率、股价等要素波动频繁, 商业银行处于极大的价格变动风险当中, 这必然产生 了创新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的强大需求。 另一方面, 西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趋势 增强,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减少, 巴塞尔协议的出台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要 求,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这都使得商业银行对资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需求大大 增强,对低成本、多样化的融资方式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改 善经营和管理, 寻求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来有效控制成本, 同时还要去发现和争 取更多的盈利机会。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 现代科学技术 (尤其是计算机和通讯技 术)的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全球化,提高了金融产品交易的
28、速度,加快了金融 机构业务多样化的进程, 使得现代金融业务活动的范围更为广泛, 内容更为复杂, 必然要求更为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凯恩斯还通过对金 融业的技术创新、 金融竞争和金融管制之间关系的考察, 提出金融管制和金融创 新呈互动的螺旋上升关系。 在金融业激烈竞争的条件下, 对管制的规避倾向引发 了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则使管制的作用大大降低, 这促使监管当局采取新措施将 既有的金融创新产品纳入自己的管制范围, 而新的管制又促使金融机构去进行金 融创新,其结果便造成管制创新再管制再创新的格局 8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内部和外部因素, 使得传统的商业银行的管理方法与技术 已越
29、来越难以应付日趋复杂的经营环境, 因而众多的金融创新手段和金融衍生工 具应运而生。促使金融工程产生和迅速发展的因素有很多, 但从本质上分析, 金 融工程是金融业不断追求效率的产物。 20世纪 80 年代,西方一些大银行(主要 是伦敦银行界) 开始成立金融工程师小组, 致力于设计全新的金融产品来规避管 制,进行风险管理,拓展利润来源,使之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9 。金融 工程的创新性活动增强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与安全性, 降低了代理成本与交易成 本,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伴随着金融创新浪潮发展起来的金融工程从另 一方面又极大的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广度与深度,是金融创新的核心内容。因此, 约
30、翰. 芬尼迪在马歇尔所著的金融工程一书的序言里开宗明义地指出:金融 工程是金融创新的生命线致力于调整已有的金融工具和操作, 并开发出新的 品种,以便于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能更有效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1 。第三章 现代商业银行金融工程方法的理论基础与实体工具3.1 金融工程的涵义由于金融工程发展的历史并不长, 对于它的理论概括尚未达到完全统一。 比 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91011 “金融工程包括新型金融工具与手段的 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进行创造性地解决” (约翰. 芬纳迪, 1988); “金融工程创造的是导致非标准现金流的金融合约” (克里弗德 . 史密斯和查尔 斯.史
31、密森,1993);“金融工程是应用金融工具,将现有的金融结构进行重组 以获得人们所希望的结果”(洛伦茨.格利茨,1994);“金融工程是 金融 与工程的创造性结合,金融包括金融工具元素和现代金融理论元素, 工程则涵盖了数理分析、 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 系统工程技术等的综合运 用”(李茂生,1998);“金融工程师为开发新型金融产品,解决投资、筹资和 风险管理等金融问题, 而形成的一系列典型的实用的定量化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 创新金融工具的设计、 价值评价和风险度量方法, 投资组合的构造方法, 风险管 理方法等。”(范龙振, 2002)。目前金融理论界以约翰 . 芬纳迪的定义最受公认和推崇,
32、它把金融工程的应 用范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与开发(如远期、互换、期货、 期权等基本衍生金融工具和由它们组合而成的更复杂的结构化衍生工具, 就是金 融工程师们根据不同的收益 / 风险状况进行定量、分解、选择、剥离、再重组的 过程);二是为降低交易成本的新型金融手段的开发(包括金融交易过程中套利 机会的发掘、 套期保值和有关的风险管理技术、 金融交易与支付、 清算系统的创 新等);三是创造性地为解决某些金融问题提供系统完备的解决办法(如为融资 双方实施资产证券化战略、 为公司重组和并购提供杠杆赎买等方案, 为公司融资 结构做合理策划等 )。本文也是以据此定义作为进一步展开分析讨论的立足点。综合而言, 金融工程是为了解决特殊问题, 满足特殊要求, 基于特定环境而 设计出金融产品和解决方法的金融技术,同时在这过程中突出创造性和创新性。 金融工程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 设计、 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 既包括 金融商品,又包括金融服务等。金融工程的产品进一步经过标准化、流通化、交 易集中化之后, 运行成本大幅降低, 成为今后运作金融工程的重要工具, 不断改 进和创新的金融产品的涌现是金融工程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