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小题狂做专练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112748514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1(2019高三高考真题训练)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2(2017高考浙江卷)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A农业生产的发达B对外交流的繁荣C西域都护的设置D泉州口岸的开放3(2018江苏卷)右侧是18世纪一位法国贵族肖恩公爵“最重要的中
2、国藏品”目录,从中可以推测A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B中国已陷入落后挨打的局面C其收藏受到中国文化热影响D其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而来4(2018高考卷1)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5(2019安徽省皖中名校联盟高三10月联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朝中期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洪武八年(1375年)“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
3、者罪之”明史食货五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洪武实录宜德十年(1435年)“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明史食货五宜德十一年(1436年)“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正统实录A民众赋役不断增加B白银渐趋货币化C政府强化经济调控D纸币退出了市场6(2018广东省惠阳一中实验学校高三历史强化训练)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C重农抑
4、商政策的废除D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7(2018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由节俭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妇女,甚至农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这些现象说明,当时中国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经济结构出现质的变化C拜金享乐为社会普遍认同D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8(2018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明朝初期“非世家不架高堂,衣饰器皿不敢奢侈”。明中后期则一改“简质”的社会风尚,靡然向奢,甚至
5、“以俭为鄙”。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松弛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下层百姓易染奢靡风气9(2019广东省惠州市第一次调研考试)有学者指出,古代城市修建的外在空间形态受王权至上的权威严格限制,然而这种权威却难以制衡人性的内在力量,人们往往不自知地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攫取无限的终极价值关怀。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城市手工业发展B坊市界限的突破C工商业市镇的兴起D草市夜市的出现10(2018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文综)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滞,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
6、堂也很少见。造成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南北方战乱的影响程度不同B宗法观念强弱存在地域差异C儒家进步思想影响区域变化D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11(2018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高三三模考试)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郑和航海活动遍布欧亚沿海B明太祖遣郑和远航海外诸国C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D郑和下西洋为追求经济效益12(2018河南省濮阳市高三第三次模拟)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微商、晋商、粵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导
7、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地缘意识更加突出B商业竞争异常激烈C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D重农抑商政策加强13(2018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模拟考)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A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B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C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D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14(2018山东省日照市模拟考试)清政府长期实行“怀柔远人”政策。1764年,下令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出海商船,每船准带生丝以两千斤为限,准许外国
8、商船每次可带出生丝一万斤,又严禁闽、皖、浙等省出产的茶叶从海路运销广州或海外。该政策A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B有利于外国商人垄断中外贸易C导致中国农产品失去国外市场D使中国对外经济联系日益萎缩15(2018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从东水门外虹桥以东的田园开始,向西是汴河上的市桥及周围的街市、城门口的街市、十字街头的街市。画面人物达770多人、房屋楼阁100多间、大小船舶20多艘,街道两旁随处可见各类商店的招牌幌子,酒楼、茶坊与“瓦子”都通宵营业。这些可以佐证开封城A设计体现皇权至上风格B“瓦子”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C布局凸显浓厚商业色彩D市场监管相对宽松16
9、(2018山东省微山县第二中学高三学段考试)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史实与此论断无关的是A宋都东京高度繁华B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海外贸易空前活跃D形成晋商徽商等大商帮17(2018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明清时期,新兴的中小市镇大多突破了传统“王制(国家城市建设中的宫殿、住宅及街道的制度性规定)”规划下的城市建设,呈现出无计划的无序性建设状态。这主要是由于A工商业经济的发展B国家不重视市镇的管理C封建君主专制走向衰落D城镇建设技术极度落后18(2018名校联盟高考第二次适应与
10、模拟)明仁宗时科举取士一度南北分卷,“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这实质上反映了A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B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经济发展的不平衡D南北的长期对峙19(2018安徽省铜陵一中、阜阳一中高一联考)阅读下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A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B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D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20(2018湖北省鄂南高中、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等八校联考)下表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年份建置作用开皇三年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将
11、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大业元年开通济渠。接驳洛阳与淮河。开元二十二年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21(2017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模拟)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省区嘉靖至万历顺治至雍正乾隆至道光集市数集市数集市数直隶132527537陕西(关中
12、)143238264江西福建(不含台湾)459131545205976511广东/12701959A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B经济重心完全南移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22(2019云南省昆明市高三摸底调研测试)1387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田块为单位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肥沃程度,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鱼鳞图册的编制A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B开创了土地财产登记制度C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D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23(2018年高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
13、返之害”的弊端;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提示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对此历史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税制改革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B田赋始终是古代朝廷最主要的财税来源C“税外杂派”多出自地方官吏贪腐行为D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24(2018湖北省鄂南高中、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等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
14、。材料旨在说明A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B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C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25(2016四川遂宁射洪中学期中)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A“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1【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A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
15、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B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C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反映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项正确。【答案】D2【解析】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提示语。来自世界各地的蔬菜大量种植,反映的是唐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发达、对外交流的繁荣。【答案】B3【解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及提炼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关键词“18世纪”,联系已学知识可得出18世纪,中国还是一个独立主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当时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由此分析可判断出ABD的表述是不合史实的,故C为正
16、确答案。【答案】C4【解析】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传统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图中属于古代绘画中的动物画,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观念仍然是“天朝上国”的观念,故D项错误。【答案】B5【解析】材料并未涉及赋役问题,故A项错误;明初“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到明中期“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说明白银渐趋货币化,
17、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朝货币的变化,政府强化经济调控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白银货币化不能说明纸币退出了市场,故D项错误。【答案】B6【解析】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租佃制不像北方发达,所以出现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较多,地主占有土地较少,故B项正确;材料出现的原因并不是小农经济发展,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废除,故C项错误;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故D项错误。【答案】B7【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才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反映了消费观念的变化,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项错误;人们普遍认同的是“追求享受”,
18、而不是“拜金享乐”,故C项错误;材料中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普通市民参与到旅游浪潮中,说明了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中国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故D项正确。【答案】D8【解析】根据“明中后期则一改简质的社会风尚,靡然向奢,甚至以俭为鄙”,结合所学,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冲击了传统的消费观念,冲击了“非世家不架高堂,衣饰器皿不敢奢侈”的等级秩序,故B正确;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A不符合史实;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并非传统伦理,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下层百姓易染奢靡风气”,排除D。【答案】B9【
19、解析】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城市的外在空间受限,但人性的内在力量会逐渐突破这一限制,从而获得无限的价值关怀。具体所指是城市的空间与商业价值的成长问题,故B项符合,坊市界限的突破是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这是人们追求利益所带来的变化。城市手工业发展,工商业市镇的兴起,草市夜市的出现,都没有涉及到城市空间的发展与突破问题,故都排除。【答案】B10【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不同地区宗族组织的发展状况来看,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华北地区“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反映出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对宗族组织发展状况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明清时期的战乱与这种南北方宗族组织发展差异无关,排除A项;B项是现象,
20、题干所问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排除;儒家思想在这些地区的影响没有区别,排除C项。【答案】D11【解析】根据“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两奉敕驾海舶人西洋封诸夷国”“所历占城凡三十余国”可知,不同史籍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C正确;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A错误;郑和下西洋东南亚、西亚和非洲东海岸,B项“远航海外诸国”表述不恰当,排除;郑和下西洋为了宣扬国威、发展友好关系,属于政治目的,D错误。【答案】C12【解析】“商帮”属于同一地域商人群体,“会馆”属于居住商人地方,说明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商业竞争异常激烈不是材料背景,B错
21、误;重农抑商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答案】C13【解析】从材料来看,主要介绍的是唐朝的坊市格局。可以看出,唐朝的坊和市有明显的分区,布局清晰,体现出便于控制的理念,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宏大”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儒家思想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军事的内容。【答案】B14【解析】材料表明清政府对中国商人的限制较为严格,对外国商人的限制相对宽松,该做法更有利于外国商人操控中外贸易,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国内市场的消费问题,A说法不准确;材料允许国内外商人从事海外贸易活动,C说法不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不允许海外贸易,因此“使中国对外经济联系日益萎缩”
22、的说法不准确,D错误。【答案】B15【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之作,展现了北宋都城的市井生活和繁荣的商品经济,所以此题选C;画卷上的建筑多为商店、酒楼、茶坊等,这是无法体现皇权至上的建筑风格的,故可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在宋代以后还在推行,B的说法明显违背史实,故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对市场进行监管的问题,故可排除D。【答案】C16【解析】根据所学,明清时期形成晋商徽商等大商帮,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A、B、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D17【解析】“新兴的中小市镇大多突破了传统王制规划下的城市建设,呈现出无计划的无序性建设状态”表明城市突
23、破坊市界限,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正确;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答案】A18【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南方文化发展程度高于北方,因此科举取士南北分卷,适当照顾北方,这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结果,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导致文化发展程度高于北方,故答案为C项。A项反映的是现象,不符合题干中“实质上”的要求,排除;科举取士本身就是为君主专制服务,南北分卷照顾北方对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没有影响,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中明朝的制度调整无关,排除。【答案】C19【解析】南方的亩产不断增加,面积也增加了,可以看出南方逐渐得到了开发,C
24、正确;从材料中看出隋唐时期北方的亩产和面积较魏晋南北朝都有增加,看不出盛极而衰,A错误; 虽然南北方的亩数相当,体现不出耕作技术先进,B错误;古代中国经济重心最终实现南移是在南宋;D错误。【答案】C20【解析】A材料无从体现。经济中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故B错。材料“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可知政治军事重心并未南移,故D错。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而军事政治重心仍在北方,故C正确。【答案】C21【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见当时州县集市的密度是南方超过北方,说明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故选A。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是在宋朝,排除B。材料无从
25、体现当时在集市上流通的有大量农产品,排除C。从明清各地集市变化反映不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排除D。【答案】A22【解析】鱼鳞图册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科学的土地赋税管理办法,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多少防止了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的弊端,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故A正确;材料没有以前朝代土地财产登记制度信息的说明,无法体现“开创”,B错误;鱼鳞图册制度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C错误;鱼鳞图册制度明确土地的面积及归属等信息,与土地的商品化程度无关,排除D。【答案】A23【解析】根据材料“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
26、税除费杂派又起”可知是财税制度改革后出现的结果,小农经济社会农民不仅承担田赋,还要承担徭役和各种地方摊派,各种费的产生成为必然,故D项正确。税制改革成功与否对政治统治产生一定影响,但不能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故A项错误。改革后出现费用高于税收情况,由此推知田赋不是一直占最主要的地位,故B项错误。政府改革认可杂派,杂派不一定是官员个人行为,故C项错误。【答案】D2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哲学家思想中的“本”“末”之别是由当时小农生产形态决定,故B正确。材料强调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与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无关,排除A。材料强调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并不是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信息,而是强调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排除D。【答案】B25【解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主要根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答案选B。A项错误,官办手工业不进入市场;CD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答案】B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