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2 ,大小:33.96KB ,
资源ID:2542423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4242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思考.docx)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思考.docx

1、山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思考山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始终高度关注农村建设,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农业的现状及其面临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党的宗旨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和区域。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社会和经济的双重含义,决定了党和政府必须在相当程度上将“三农”问题作为最深远、更广泛和更长期的问题来考虑和对待,这不仅会在相当大的规模上影响着未来、影响着长远,而且也在相当大程度上支配和影响着人们当前活动的质量。 在人类刚刚跨入新世纪之初,在“十一五”

2、开局的起始之年,党和政府统揽全局,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恰逢其时地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这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宏伟工程,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也是一项与时俱进的战略谋划;这是对经济规律在认识上的一次升华和飞跃,不仅确立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而且明确了当代农民的实践舞台,标志着中国在发展道路上的战略新提升;这是改革历程上富有转折意义的宣言,标明了农业支持工业的历史阶段的基本结束和工业反哺农业条件的初步成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方向,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内涵的全面性、影响的全

3、局性和任务的艰巨繁杂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过程;既不能急于求成,又要有强烈的紧迫感;是机遇,也是挑战。必须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加以认真地深层次地分析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分步骤实施,分阶段推进。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宏伟的系统工程已经在全国全面启动并在积极稳步的推进之中。山西同全国一样,今年上半年以来,山西全省及各市县相继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进行安排部署,动员发动,周密谋划,组织实施。为此,山西调查总队在组织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大调研活动中,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农村,深入运城、临汾、长治、晋城等市的农村、社区、企业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重点

4、对山西省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村医疗卫生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其目的是为山西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提供参考,使山西新农村建设的步履迈的更大、更快、更稳健。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已经站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这种新的历史起点,表现在它对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历史成就的一种肯定和继承,同时强调它是未来发展的基础;这种新的历史起点,体现在面向未来,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时期,我们已经站在黄金发展的门槛上;这种新的历史起点,应看到过去发展中积累的某些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改革成果分享不均等,中国社会

5、发展正在进入一个矛盾凸显期,面临一个大的调整。 中国目前主要有两大矛盾,一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二是城乡矛盾不协调。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三农”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这是中央对新时期加强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的时期,一般就正在进入“矛盾凸显期”,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表现为:贫富分化、分配不公、城乡差距、就业困难,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不断遭遇新的挑战。据统计,我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年支配收入的比率在1985年是12.57,到2004年为13.23,目前实际收

6、入的差距接近5倍。城乡教育差距即获得高等教育的社会整体差距,目前达到5.8倍,在全国重点院校中则高达8.8倍,这种城乡教育资源的巨大反差已严重影响农村的发展步伐。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如果面积和人口均占80%以上的农村依然贫穷落后,不能尽快富裕起来,那么小康建设与和谐社会就会落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农村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也直接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更直接影响到广大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 党和政府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十一五”计划提出的建设

7、“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明确要求加大农村建设的政府投入,这是多年来以城市建设为主的投资方向向农村的转变,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进一步延续,表明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党和政府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路。这个思路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完全符合农村的实际,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农民是一种福音,对农村是重大变革,对农业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身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说法,但当时所描述的新农村却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犁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等

8、物质方面的目标。目前我们所讲的新农村建设,与50年代初期的新农村概念相比,内涵和外延具有巨大变化甚至有质的区别,不可同日而语。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继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做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这20个字高度概括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符合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客

9、观要求,也为未来农村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宏伟工程,涉及到农村的方方面面,牵涉到千家万户。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总体目标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其内容涵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是我们党的“三农”工作任务的集成和拓展,是支农惠农政策的延伸和强化。按照中央和“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这20个字方针的要求,农村既要加快发展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生产关系;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既要加强物质

10、文明建设,又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将其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作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必须切实保持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农民得到实惠,受到农民的拥护;必须认清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而不是短期的任务,是必须坚持的事业而不是权宜之计,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科学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和丰富内涵,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以农民为主体,以

11、政府为主导,切实把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作为关键,把改善村容村貌作为突破口,把夯实农业基础作为切入点。总之,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尊重农民意愿,发挥政策导向,选好突破路径,走出一条符合现阶段城乡和谐发展之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条件 中国的改革开放发轫于农村,率先在农村突破并取得了极大成功,经过20多年特别是“十五”时期的发展,各地农村的自然面貌、生产面貌、经济面貌乃至农民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与改革之初相比,山西农村现在的基础条件和内部潜力均大不同于前。

12、(一)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 一是交通状况与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十五”时期的5年间,全省共完成通乡油路5000公里,加上村内巷道硬化,共建村村通水泥(油)路76000公里,并对3000公里县乡公路增设了标志、标线和防护设施;大力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先后建成乡镇汽车站105个、农村候车亭1797个、招呼站牌11534个。到2005年,全省已实现乡乡通公路,100%的乡镇、80%的建制村基本通了水泥(油)路,特别是“双通”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仅解决了广大农民长期以来行路难、乘车难、运货难的问题,而且为未来新农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邮电与通讯业发展迅速。“十五”期间

13、,山西省各级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农村邮电、通讯业的发展,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出发,出台优惠政策,制定相关措施,全省农村邮电、通讯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到2005年,全省设在农村的邮电所(局)达到1029个,全省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单程)达到10.58万公里,广播电视覆盖全省城乡,农村电话年末达到267.27万户,农村移动电话百户平均27.52部。邮电和通讯业的发展,使信息流通速度大大加快,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要求。 (二)农业生产条件和机械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一是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规模大、速度快。“十五”期间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入建设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时期,期间累计

14、完成各种投资近17亿元,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00万亩,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度已达到45,年治理度达到4,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1.18 亿吨。与此同时,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期间共建设治沟骨干工程222座、淤地坝3345座、坡面水系等小型水保工程38万处。全省69个水保重点县达到水利部监督规范化建设标准,54个县开展了封育保护并建设封育面积1.9万平方公里,太原市、晋城市和偏关、隰县等15个市县(区)以及167条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目前,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88.59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715.9千公顷,比2000年增长0.7%;机电排灌面积达到946.

15、46千公顷,比2000年增长0.8%。 二是对农业的投入数额大、成效显著。“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用于农业投资的比例逐年增高,2005年全省支援农业生产及农业事业费支出达46.17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9倍。五年间,省财政对农业投入169.4亿元,着力实施特色农业、龙头企业、扶贫增收、基础设施改善、饮水解困、减负增收、科技兴农等工程,逐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强化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期间初步建成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经济区、东西两山干果及优质杂粮经济区等特色农业基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大户达1.97万户,辐射带动150多万农

16、户;完成移民搬迁21万人,120万人实现脱贫;农村548万人口摆脱了饮水困难;推广农业先进技术125项,覆盖全省85的乡镇和农村;在全省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对粮农实行直接补贴,农民人均年受惠100元。此外,十五”期间,各地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中现代化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物质基础,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出水平。2005年化肥施用量达到362.38万吨,比2000年增长3.5%,期间全省五年累计施用化肥总量达1751.74万吨,比“九五”期间五年的累计数1733.83万吨增长8.3%;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33515吨,比2000年增长59.6

17、%,农药的使用量22792吨,比2000年增长8.5%。 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快、步伐稳。到2005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288.70万千瓦,平均每年递增6.1%。全省大中型拖拉机35928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达到74607部,比2000年增长71.7%,配套比由2000年的1:1.87上升到1:2.08。小型拖拉机台。在运输机械中,农用运输车持续增长,达到88041辆。同时,农业机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程度继续提高,全省植保机械(机动喷雾器)达到31539部,比2000年增长58.6%,机械植保面积达到568.22千公顷,比2000年的411.29千公顷增长38.2%。全省畜牧机械已

18、达到4万余台(件),其中牧草收割机达到905台,比2000年增长6.5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给农民特别是农机经营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农村固定资产持续增加,基础条件有了很大提升 一是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份额增加。2005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160.10亿元,比2000年增长1.4倍,平均年增长19.4%。其中: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8.84亿元,比2000年增长1.32倍,占到本年投资总额的55.5%。农村住房建设、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已成为农村投资的主要方向,在农村投资中占主导地位。 二是农民增收投资建房热情不减。“十五”期间,随着农村基础设施

19、的逐步完善、农民生活水平及消费水平等方面的逐步提高,农村的住房逐步城市化,设施齐备,档次提升,造价越来越高,农户投资住房的热情依旧。2005年全省竣工房屋投资完成额达60.72亿元,比2000年增长1.23倍,其中:竣工住宅投资完成额45.56亿元,占竣工房屋总额的75%。农户竣工房屋投资完成额达45.69亿元,比2000年增长93.5%,其中住宅投资完成额44.89亿元,比2000年增长97.5%,占农户房屋总投资的98.2%。由此可见,农户住宅投资是农村居民投资的重点,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是农村企业投资持续增加。“十五”期间,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

20、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份额逐年增加,在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中占重要成分的农村企业的投资比例持续上升。 2005年,全省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84.39亿元,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增加52.68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1.6%。在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农村各种类型企业完成投资48.56亿元,比2000年增长90.88%,占非农户投资的57.5%,农村企业投资已成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突破束缚中取得重大进展 “十五”期间,山西农村十分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农村劳动力继续保持由种植业向林牧渔业转移,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好势头,全省农村经济结构调

21、整效益显现。 优势农产品种植区域化步伐不断加快。2005年,山西水果产量达到245.5万吨,全省肉蛋奶总产量依次达到90.59万吨、56.88万吨、73.75万吨,水产品产量2005年达到37542吨,肉蛋奶小杂粮、水果、蔬菜及水产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有效地改善了人们的膳食结构,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重大跨跃。一是非公经济的投资呈逐年大幅度增长的势头。进入“十五”以来,山西非公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潜力已经远远大于公有经济。从投资增长上即可看出这一趋势。2005年全省非国有投资达到1023.2亿元,与“十五”期初的205.56亿元相比,增长近4倍,而同期国有投资由419.6亿

22、元增加到836.1亿元,仅增长不到1倍。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也由2000年的29.3%上升到55%,而同期国有企业所占份额却由70.7%下降为45%。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说明山西非公经济发展已进入空前发展的快车道。 二是非公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由“三分天下有其一”到超出“半壁江山”。非公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部分。“十五”期初的2001年山西非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达到35.4%,初步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进入“十五”以后,非公经济加快了发展步伐,到2003年,全省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1205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占全省GD

23、P的49.3%;到2004年一季度,非公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增速为19.3%,增加值占到全省GDP的51%。 三是非公经济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期间,山西非公有企业规模不断提高,2001年,山西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从业人员在500人以上的为405家,企业实收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为9559家,其中1亿元以上的870家,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数为8511家,超亿元的为1371家。经过五年的发展,这些企业的规模不断提高,崛起了像海鑫、粟海、华翔、安泰、三佳等一大批经济巨头。从企业规模角度看,到目前为止,全国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已有24605户,亿元以上的已有380户,

24、企业集团也有2185个。可以说,在规模和实力上,非公有制经济均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五)农民收入在爬坡中实现稳步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十五”期间,山西农民收入呈现稳步持续增长的曲线,在全国的位次明显前移。2000年到2005年,山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依次为1905.6元、1956.1元、2149.8元、2299.2元、2589.6元、2890.7元,5年间增长51.7%,年平均长8.6%,年均增加197元。从在全国的位次来看,从2000年到2005年,依次为20位,22位,18位,17位,18位,18位,在徘徊中前进,在循环中增长,农民收入增长经过恢复调整和能源积蓄,走出了徘徊低迷的困

25、境,步入了快车道。 收入的稳步增长,带动了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活状况持续改善,呈现出“食物结构优化、衣着打扮时尚、居住条件洁雅、交通通讯顺畅、家电较为普及”的特点。2005年,山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1877.7元,比2000年增长728.69元,增长63.4%,年均增长10.3%,5年间,农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降到44.2%,下降4.4个百分点,表明消费质量明显提高。 (六)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全省不少市县的农村实行义务教育“两允一补”政策,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免除杂费,为贫困学生提供科技书,为贫困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部分市县开展了城市卫生支援农

26、村卫生工作,认真解决家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高平市为例,近3年来,累计用于教育投入3.3亿元,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投入8300万元,社保、医保、低保投入5100万元。 农村是发展商品生产的第一线和主战场,党支部村委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指挥者,组织者、推动者,目前全省农村基本完成了村委会换届选举,村级组织建设得到新的加强。通过大力开展矛盾排查调处工作,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农民的安全稳定感增强。同时,农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幸福指数提升,许多市县注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全省农村涌现出一大批农村文化大院,农民书屋和民间剧团,不仅活跃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加强了农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27、设。 以上这些变化和成绩的取得,是改革的成果,是党和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的结果。解决好三农问题仅靠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力量和资源是不够的。从总体上讲,我国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条件,必须要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去回报农民,支持农民,帮助农民。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省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农村发展落后,农民收入偏低,已成为整个社会最薄弱的环节和最突出的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山西省城乡差距也在逐渐拉大,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2005年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13.9元,比上年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

28、为2890.7元,比上年增长11.6%。农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1/3,而且增长速度也长期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收入差距呈不断拉大的趋势。上世纪80年代,二者差距为200元,90年代拉到2000元,目前已达到6000元。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综合生活能力不强,相当程度上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不快,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上学难、看病难,社会保障水平低等问题突出。这些困难和问题不仅制约着农业农村的发展,而且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四、新农村建设的外部环境 唯物辩证法认为,

29、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一定的外部环境,这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能够起到加速和延缓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全局的任务、全党全社会的任务。需要全党全社会重视,需要有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做保障,需要得到各行各业各部门的理解、配合和支持;需要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支农惠农和改革开放政策的牵动和推动,需要城乡联动,工农对接。从目前山西农村的主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分析,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证条件,准备条件和驱动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内外部环境良好。 (一)保证条件基本具备 1.决策正确,政治稳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一项顺民心、得民意的正确决策,是一项

30、合乎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科学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省委、省政府迅即相继召开新农村建设动员会议和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作了部署,强调山西要把“三农”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强化农村经济产业支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并且加大了对农业的财政支持,2006年省财政支农资金安排了16.3亿元,比上年增长63%,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略,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这些举措,集中反映了全省人民的意愿,得到了全省人民的普遍拥护和广泛支持。这是最大的优势和前

31、提。大家知道,改革的难点在于能否找到一条正确的路径。2006年初召开的山西省第九次党代会规划了“十一五”山西发展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不仅找准位置,而且寻觅到了另辟蹊径的钥匙,明确了当代山西农民的实践舞台,特别是把“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加强了农村政策的科学性和预测性,而且保持支农惠农政策的持续性;不仅是政策鼓励,而且财政大力帮扶。我们认为,这些举措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得力,不仅对推进山西新农村建设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为山西加快改革开放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 2.实力增强,经济稳定。从全国来看,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使我国具备了

32、较强的综合国力,二三产业比重占到87.6%,财政收入达到3万亿元,城镇人口达到43%。从山西来看,二三产业份额占93.7%,财政收入达到近900亿元,城镇人口逐步攀升。特别是“十五”时期山西农村建设的积极发展,为山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继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从农村经济的主要指标看,一是农产品有效供给有了较大幅度增加,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粮油果,肉蛋奶基本做到了数量充足、品种齐全,供应均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二是非公企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生产条件得到改善。这都是经济保持长期稳定的基础和前提。 3.群众拥护,人心稳定。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力量,在此项复杂而艰巨的建设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已从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中看到改革开放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巨大推动力,特别是从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支农惠农活动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开阔了眼界,对改革开放更加理解,拥护和支持,广大农民热切企盼新农村建设尽早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全省农民的普遍愿望。特别是农民的价值观,参与竞争和驾驭市场能力的十分强烈,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