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36.37KB ,
资源ID:254237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42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1、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21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被人们看做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 题西林壁从整体上概括地抒写自己浏览庐山时的总体印象,从中生发出一定的生活哲理,正如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3.能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识字。 2.通

2、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重难点分析: 理解古诗的意境是本课的重难点,主要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设计说明第一课时(学习登鹳雀楼)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一)教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交流预设:作者登上鹳雀楼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3、作者带着怎样的感情写这首诗(二)学生简要介绍鹳雀楼,并根据自身经验,谈一谈自己登高的经历,感受是怎样的?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进行适当地补充、引导。 (三)简要介绍作者王之涣,走进课文。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教师范读古诗登鹳雀楼,提示学生要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 初读要求: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2.自由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三)教师检查学生初读的情况。1.指名朗读古诗。2.交流学生读不懂的字词的意思。3.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交流预设: 第一句写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

4、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世界的尽头渐渐隐没。第二句写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景,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层楼。三、再读诗句,入境悟情。(一)再读诗歌要求:1.学生再读诗歌,在文中勾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表示颜色的词、表示数量的词。2.根据诗意展开想象,把想象的景物画下来,体会作者的情感。3.小组讨论、思考这首诗蕴含的哲理。(二) 出示填空题,学生填写。1.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尽、入、流、目、上)。

5、2.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3.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三)展示学生的画作,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诗歌。(四)学生交流这首诗表达的作者情感及诗中蕴含的哲理。 交流预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四、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1.读出诗的节奏韵律。2.根据诗的字面意思想象诗的意境。3.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古诗所蕴涵的哲理。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五、拓展延伸。 (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二)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写一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第二课时(学习题西林壁)一、回忆

6、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一)背诵登鹳雀楼,思考: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哲理。(二)交流查阅的庐山的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庐山的美丽风景。(三)教师介绍诗人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擅长行书、楷书。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二、根据上节课总结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自学古诗题西林壁。(一)明确学习任务: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读出诗的韵律。小组内互评。 2.理解古诗的大意,了解

7、作者的思想感情。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勾画出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二)教师在小组学习时进行适当指导。(三)教师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1.指名朗读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交流古诗大意: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方向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认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三、体会作者在这首诗中蕴涵的哲理,并谈一谈在什么情况下会运用到这个道理。交流预设:从中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四、再次领略庐山、鹳雀楼的美丽风光,谈感受,教师指导学

8、生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五、学习本课生字。“缘”字要认真观察结构、笔画,注意把字写紧凑。“岭”和“峰”这两个字可以在比较中学习。“庐”是个半包围结构。六、拓展阅读。 (一)背诵并默写登鹳雀楼、题西林壁。(二)很多古诗都蕴涵着哲理,查找几首这样的古诗,先积累在采蜜集中,然后背诵。(三)在历史上关于苏东坡的故事有很多,课下也可以读一读。就题目质疑,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以及梳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教师的范读将学生带到学习古诗的语境中。明确学习目标,通过不同层次 的朗读,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好习惯。 这首诗主要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

9、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在老师的引领下明白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进行总结,为学生自学古诗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回顾,在头脑中形成整体的印象。也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一首古诗,在学习第一首古诗的基础上总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自学第二首古诗打下基础。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知道了学习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是最有效的学习引领。让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指导学生写字抓住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规律,促进写字能力的提高。 将学生在课上的情感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的习惯。2

10、2 一个新家本篇课文写了爷孙俩在森林里的发现,全篇以人物对话为线索,向我们介绍在一棵枯树周围生活着许多新的生命,有美丽的啄木鸟、小松鼠、猫头鹰、林貂,还有鲜红的草莓、新鲜的木耳、肥壮的蘑菇,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而画面的背景就是这棵死去的大树。在生命与死亡的强烈反差下,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死亡的恐惧和无奈,而是生命的希望和力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5个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自然界中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自主识字,提

11、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自然界中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重难点分析: 本课生字比较多,主要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自主交流或教师点拨来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可以借助字、词典来理解,还可以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 这篇课文对话较多,应重视对话朗读练习,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情感是文章的难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进去,抓住重点词、句读出相应的情感,以语感引发情感,以情感带动语感,尝试达成声情一致

12、的朗读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设计说明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一)教师板书课题:一个新家。学生就课题提问。交流预设:这个新家指的是什么? 这是谁的新家?一个新家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说是一个“新”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读书解答。(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一) 初读课文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达到读正确、读流利。2.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二)教师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2. 出示词语:林貂、残骸、灌木、抚摩、猫

13、头鹰、又甜又酸、粪便。3.学生在文中将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出,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进行全班交流。“灌”和“罐”、“摩”和“磨”等字可以通过对比联想记忆。“粪”可采用熟字部件合并法记忆字形,拆成“米”和“共”来记。 4.学生自由练读词、句,指名练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一)小组讨论如何记忆本课生字的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左右结构:壮、抚、肥、残、颗、帽、刺。上下结构:粪、窝。半包围结构:趣。“壮”:注意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土”。“刺”字的左半部分不要写成“束”。“趣”、“窝”、“粪”等字要写紧凑。(二)学生独立练习书写。四、再读课文,解决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的问题。(一)再读课文要求:

14、 1.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2.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个新家指的是什么? 这是谁的新家?(二)全班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预设: 新家指的是一棵枯死的大树。这是猫头鹰、林貂、松鼠、啄木鸟,还有鲜红的草莓、新鲜的木耳、肥壮的蘑菇等的家。五、作业。查阅木耳、蘑菇、草莓的生长条件和文中提到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一)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二)采取分组方式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三)全班交流查阅到的木耳、蘑菇、草莓的生长条件和文中提到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说明 。 二、读中感悟,深入品味。(一)品读课文要

15、求: 1.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个新家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说是一个“新”家?2.针对这两个问题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然后全班交流。(二)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说是一个新家?”抓住关键的词句来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交流预设: 1.小孙子说:“我原来以为它死了以后就没有什么用途了,其实并不是这样。”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新”字的含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棵已经死了的树是什么样的。由此跟进,引导学生找出大树死后待在地上还有哪些作用?2.一棵大树死了,更多的生命在这儿住下来,不仅有动物,还有植物。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有关的语句,结合课前同学们查阅的资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理解自然界中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再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对大树的情感。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3.老爷爷望着这棵成为动物新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