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5.13KB ,
资源ID:253188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3188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桃花源记》复习题详细版.docx)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桃花源记》复习题详细版.docx

1、桃花源记复习题详细版一、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

2、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

3、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人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二、文学常识1、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2、作者: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渊

4、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 3、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

5、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渊明集。三、语音豁然(hu)开朗俨然(yn)阡陌(qin m)此中人语(y)云诣(y)太守邑人(y)黄发重髫(tio)间隔(jin)问津(jn)便要还家(yo)四、通假字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五、古今异义词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2、无论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表示条件的连词。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及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鲜艳关丽今义:(味道)新鲜5、不足为外

6、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里,如“不足为奇”。今义:不充足,不满。六、词类活用七、一词多义1、舍:便舍船,从口入(动词,舍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名词,房子)2、属:有良田美池桑田之属(名词、类)神情与黄不属(动词、类似)3、寻: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寻向所志(动词,寻找)4、志: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名词,标记)5、向:寻向所志(名词,先前)眈眈相向(动词,对着)6、之: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渔人所看到的景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 何陋之有(倒装的标志,不翻译)7、为:武陵人捕鱼

7、为业(动词,作为、当做)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八、重点词语解释1、欲穷其林穷:穷尽2、具答之。具:详尽3、悉如外人。悉:全部、完全。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咸,都5、黄发(老人)垂髫(小孩)。6、并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并:都。7、渔人甚异之。捕鱼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异:对感到诧异。8、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豁:开阔。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10、问所从来。所:处所。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邑人:同乡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13、缘溪行:缘:沿着。1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15、甚异之:异:诧异。16、豁然开朗:豁

8、然:开阔的样子。17、俨然:整齐的样子。18、阡陌交通:交错相通。19、不复出焉:复:再。20、欣然规往:欣然:高兴的样子。21、无问津者:津:渡口。九、特殊句式倒装:不复出焉 判断:子骥,高尚士也十、朗读节奏十一、理解性默写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

9、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5、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6、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7、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8、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9、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10、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1、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12、“

10、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3、“村人”不知有汉,无论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15、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6、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17、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18、选用原文句子,概括渔人在桃花源所见的景和人。景:土地平旷,屋舍俨

11、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衣:悉如外人貌:黄发垂髻行:往来种作神:(见人)大惊情:怡然自乐。十二、重点语句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2、: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8、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晋了。1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13、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1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十三、具体问题: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13、,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3、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4、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答: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5、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6、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7、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容?答:(1)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好客风尚。(2)写村人自叙时避乱来此经过。8

1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答: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9、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10、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11、子骥与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12、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

15、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1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1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1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16、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

16、人们进行描写的?*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增添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1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之后尚有汉,之后方为晋。”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晋”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渊明的语言风格。19、“诣太

17、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容?*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20、课文结尾处写道:“寻向所志,遂迷”,“子骥欣然规往,未果”说明什么?*这篇文章带有传奇色彩,而非实事实记。作者生活于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动乱不安,民不聊生。文章中描绘的桃花源景象,只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社会。课文结尾的几句话,说明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21、课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

18、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分析说明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章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形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写得详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22、举例说明文章的前后呼应之处。*“忘路之远近”跟下文的“处处志之”是相互照应的,说明渔人此前没有到过这个地方。从“问所从来”可以看出,通向桃源的路一向不为“外人”所知;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也可以看出,在此之前的确没有“外人”来过。渔人离开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下文重寻桃源的行动埋下伏笔。“处处志之”是指做了记号,“寻

19、向所志”,寻的正是这些标记。23、“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24、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作者主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25、桃花源记是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答:(1)环境奇美。(2)与世隔绝多年。(3)待渔人如此热情。26、(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答:(1)自然环境:优美

20、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文环境:自由快乐。(2)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定(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27、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答:桃花源山洞口位于武陵源桃花林小溪尽头。28、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答: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字定,快乐。29、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答: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30、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人物的?答:*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31、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

21、景?答: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2、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热情好客、民风纯朴。)33、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 答:说明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34、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子骥是否多余?答:文章最后一段对桃花源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

22、效果。35、第一段中“渔人甚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答:*这桃花林以前从未见过;桃花林面积广(夹岸数百步);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中无杂树);景色奇美。十四、开放性试题1、成语:(1)世外桃源:原指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

23、凋的暮春天气。(5)怡然自乐:形奈和悦而自得其乐。2、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答: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2)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3)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4)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答:*渔人说的是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联系上

24、下文,我们可以知道渔人说的是桃花源人并不知道的世事变迁,即末以来汉、晋的历史,以及世人在历史的改朝换代的战争中遭受的磨难。)4、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晋”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5、作者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答: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6、作

25、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答: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7、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答: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8、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答:*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

26、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9、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桃花源外的美景。答:考查语言运用水平。描写要有文采。10、“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答:先写心中圣景,后叙实现途径。11、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12对联:美好理想寄桃源,黄发垂髫享太平。13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7、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答: 豁然开朗。14你怎样看待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答: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15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答: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16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17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18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答: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