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5.13KB ,
资源ID:252731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2731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发展专业服务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需要.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发展专业服务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需要.docx

1、发展专业服务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需要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2014年第3期发展专业服务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需要 汪沛沛 曾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关键词:专业服务业 经济结构 调整 一、经济结构调整理论与演进1经济结构的内涵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影响一国经济结构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而评价一国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建立在合理的经济可能性之上。经济结构合理能够充分发挥一国经济的资源优势,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协调、持续发展。通常,经济结构状况也被视为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经济结

2、构具有多重含义。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领域来看,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等)、劳动力结构、消费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生产要素结构、交换结构及区域结构等。研究经济结构调整首先需要对经济结构的内涵加以界定,明确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范围。通过对经济结构的历史演进进行分析,确定经济结构调整的科学规律。(1) 产业结构的内涵产业结构是指特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及各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各产业之间联系不仅仅体现为具体经济活动中的相互作用,更重要的是社会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分配比例以及由此形成的产品产量或产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这也是决定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核心

3、要素。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的基础理论认为,通过社会资源在各个产业之间的重新配置,能够提高社会效率,实现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并逐步向更高水平演进,即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即通常意义上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基础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生产资料生产与生活资料生产之间、原材料产业与加工工业产业之间的协调、共赢发展关系。产业结构的内涵通常还包括产业的技术结构,即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体系中,各种类型和水平的技术手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量比例。技术结构反映了产业投入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2) 劳动力结构的内涵劳动力结构是指特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劳动力的分布组合即不同类型的劳动就业

4、人口在总劳动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经济运行的规律来看,各种社会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产品)的需求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这要求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行业投入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一般而言,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规律,决定了各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结构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素质结构、职业结构等,其中与一国经济运行最为密切相关的是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即不同产业的劳动力就业人口在总劳动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劳动力就业结构被广泛用于国际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国际上

5、一般采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划分口径。或者进一步细分为劳动力的部门结构、行业结构。影响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经济类型、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再生产、自然资源及地理因素、经济发展目标及投资方向和劳动力政策及劳动力管理制度等。劳动力结构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面貌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劳动力结构的合理化,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3)消费结构的内涵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消费支出中吃、穿、用、住、行、保健、旅游娱乐等项

6、目各自所占的比重,是消费结构的内涵之一。本文所述的消费结构涵盖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即总体的消费数量和比例关系。消费结构由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通常,影响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商业结构、居民收入水平、人口数量和构成、物价水平、消费方式、消费政策等。合理的消费结构反映的是一定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相互作用。同时,消费结构又会对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或者促进社会供给的改善与需求的满足。 (4)收入分配结构的内涵收入分配结构是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所得的构成比重,反映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收入分配结构反映了国民收入实际使用额的具体去向及其相互之间的构成比例。收入分配结构可

7、以细分为基本结构和具体结构两个层次。其中,收入分配的基本结构是指积累基金(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后备)与消费基金(用于个人和社会公共消费)的比例关系,该比例表明国民收入分配最直接的整体结构状态,是国民收入使用额的两大方向。收入分配的具体结构是指积累基金内部和消费基金内部的分配比例关系。收入分配结构的具体结构是基本结构的基础。具体结构决定了一国的宏观调控同民收入分配结构以及调控投资结构的最终作用对象。国民收入分配的具体结构是否合理,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存在很大制约作用。通常,影响一国收入分配结构的因素涵盖政治、经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国家财政、税收、投资政策、居民投资倾向、社会

8、阶层分布、商业运作模型等多项内容。 (5)生产要素结构的内涵通常,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生产力构成的最基本单元即生产过程中的各要素的比重结构与相互关系。生产要素结构合理化,是生产力结构合理化的基础。因为只有生产要素结构符合质与量的要求,才能形成合理的生产力结构。根据生产要素的不同,生产要素结构可以被细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

9、重较大。资本密集型产业,又称资金密集型产业,是指需要较多资本投入的行业、部门。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知识密集型产业,又称技术密集型产业。需用复杂先进而又尖端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工作的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它的技术密集程度,往往同各行业 、部门或企业的机械化 、自动化程度成正比,而同各行业、部门或企业所用手工操作人数成反比。影响生产要素结构的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现实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业结构、企业外部和内部管理体制等。(6)交换结构交换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各经济单位之间的进行单位产品交换的数量比

10、例和相互关系,包括商品流转结构、价格结构和进出口结构等。交换结构反映的是国民经济中各种产品(包括中间产品、服务等)通过纵向行业衔接和横向贸易连接所组成的交互关系,特别是不同产品之间的制约均衡关系。贸易结构是交换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贸易结构指一定时期内贸易中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构成情况。影响贸易结构的因素包括技术差距、要素禀赋差异、人力资本差异以及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市场结构、产业部门、产品生命周期的差异等。(7)区域结构的内涵区域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不同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数量比例和相互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着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区域经济结构不仅受

11、自然资源条件、历史发展因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布局规划、区域分工、区际利益分配机制、区域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和国家生产要素分配机制、国家的产业政策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区域经济研究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梯度发展的规律。所谓梯度发展,是指在整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首先是那些发展条件最好的少数地区集中和吸引大量的资本及其他资源要素,获得迅速的经济增长。在这一阶段,其他区域的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会不断流向经济发展条件最好的地区,并会出现区域贫富差距拉大。这种情况将持续到经济发达地区的

12、市场和投资环境出现相对饱和,各种生产要素将会逐步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转移,促使这些地区的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是从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开始发展,然后逐步向不发达地区推移的。整个国家经济在区域之间的发展就呈现出由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向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逐步推进的梯度状态。在整个梯度发展的非均衡过程中,资源配置优化始终是推动整体经济发展的第一原则。经济结构的上述内涵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是因为一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作用影响着经济结构各层面的资源配置,形成不同组合,确定不同的经济结构。实证研究也表明,上述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

13、关联联系,并且互相影响,共同决定了一国经济发展机制的增长性与可持续性。2经济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1)产业结构演进分析人类社会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先后经历了原始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不同阶段。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始于工业文明发展时期,英国经济学家费舍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产业划分理论,并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和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顺序将国民经济部门划分为三次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菲舍尔的理论奠定了通用产业结构分类的基础。之后科林克拉克提出将整个国民经济划分

14、为三个主要部门,即现在普遍称作的三次产业:即农业为第一产业,制造业为第二产业,服务业为第三产业,并认为劳动人口从农业向制造业、进而从制造业向商业及服务业的移动,即所谓克拉克法则。根据产业结构理论,工业革命前,人类社会长期处于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发展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状态,这段漫长时期的产业结构概念仅限于第一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比重。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快速发展逐步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而进入工业化发展后期,受到日益明显的资源环境约束,工业生产成本无法通过继续扩大规模而降低,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社会生产消费的价值链重心逐步向服务领域

15、转移。工业的服务化、传统服务业的产业化以及新兴服务业的快速成长成为“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绝对位置逐渐被服务业所替代。产业结构的演进表明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即随着价值链的延伸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价值在生产链条中的分布结构也发生变化,产业结构比重不断发生变化,由第一次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针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学家提出了很多理论分析模型,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基准,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机构变动的规律,提出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

16、响,也被称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罗斯托首先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认为无论经济发展处于哪一时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是那些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的迅速发展,并产生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罗斯托的这些理论被称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霍夫曼对工业化问题进行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了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根据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工业净产值的比例,可以把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消费品工业降到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或以下,霍夫曼比例为(2.

17、5 +/- 0.5)。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并已达到和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状态,霍夫曼比例为(1 +/- 0.5)。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被认为实现了工业化,霍夫曼比例为1以下。在实际应用中,霍夫曼比例往往用轻工业品净产值与重工业品净产值的比例来表示。霍夫曼的工业阶段论阐述的主要是工业过程中重化工业阶段的演变情形。对于产业技术结构而言,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农业社会,农业发展本身对技术的需求也低,技术进步速度缓慢。进入工业社会后,技术发展逐步加速,但在发展初期,那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发展更为迅速。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发展,资本密集型行业开始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

18、位置。信息技术出现爆炸式发展以来,尖端技术、先进技术比重大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开始蓬勃发展,并逐渐成为推动一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主要的动力。也有研究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附加价值生产率在不同技术类型行业之间存在逐步演进,即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的演进过程,劳动力附加价值生产率呈现阶梯递增的趋势,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2)劳动力结构演进分析工业革命之前的农业社会阶段,由于社会生产率相对落后,经济发展长期处于缓慢增长状态,劳动力人口集中与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从事其他手工业、小规模商贸活动的劳动力人口占极小的部分。技术进步被认为是影响劳动力产业

19、分布结构演进的第一因素。技术进步首先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对较少的农业劳动力投入就能满足整个社会需求的农产品, 从而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释放出来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工商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工业革命之后,大部分劳动力投入工业生产第一线。技术进步随后又推动了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全面、持续提高, 为劳动力再次从第二产业释放出来创造了条件。研究表明,第一产业劳动力比例下降的速度同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收入差距有关。在进入工业化进程之后, 差距越大农业劳动力比例下降的速度越快。随着人均收入在技术进步推动下不断增长, 农业人均收入会逐步靠近非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 随着这种差距的逐步缩小, 农业劳动力向非

20、农业部门的转移速度也会逐步放慢。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的劳动力优先进入第二产业或是第三产业, 则取决于各国的经济体制。(3)消费结构演进分析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衡量消费结构的关键指标,也是最被广泛接受的指标。该指标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一个家庭的收入越少,这个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水平越低,这个国家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富裕水平

21、的逐步提高,该比例呈将呈现下降趋势。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富裕生活水平进行了简单划分,通常认为一个国家的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型国家;50%-60%为温饱型国家;40%-50%为小康型国家,30%-40%属于相对富裕国家;20%-30%为富足型国家;20%以下为非常富裕型国家。(4)分配结构演进分析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并非自动实现在全社会的再分配,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首先有利于中产阶级和富人们的利益分配,只有当一国经济发展达到中等收入阶段之后,相对低收入人群的绝对收入才开始上升。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当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技术社会的演进过程中

22、,相对高收入的非农业部门一直处于加速增长状态,这些部门会缓慢地吸引来自低收入的、相对停滞的农业部门中的人口,导致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上收入分配相对不平等趋势趋于扩大。考虑到农业产业和第二、三产业之间要素生产率差异,第二、三产业加剧了分配上的不平等。之后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一国政府的市场干预,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机制在保持平等的前提下,从农业贸易条件的改善、鼓励从乡村向城市迁徙、贸易政策优化等方面逐步消除收入分配中的不平等。(5)要素结构演进分析一般来说,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区域,则主要靠活劳动投入的增长来实现;而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区域,企业效益及规模的增长主要依靠物化劳动的投入来实现,

23、相对而言,活劳动投入产生的企业边际效益增长远低于物化劳动,并降低和阻碍物化劳动投入边际效果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早期,社会生产要素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创造收入方面所占比例高,要素投入相应比重大。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演进,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完善,资本要素投入比重逐步增大。近20年随着技术进步加速,促使技术密集型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更多的要素投入才能满足这一趋势。因此,可以说面对的市场总量、结构、需求层次的不同,对企业生产要素结构差异起着导向性的影响。现代经济理论还认为,企业要是长期面对一个低层次的市场,势必影响企业生产要素结构的优化及效益的提高,例如两家设备能力完全一样的钢铁企

24、业,其中一家主要以机械制造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另一家则以民用建筑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前者由于产品的附加值能力高于后者,使其资本的有机构成高于后者,而且,其不变资本的技术层次也高于后者。(6)交换结构演进分析交换结构体现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社会产品之间的制约均衡关系,与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生产要素结构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交换结构主要体现为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的产业产品定价机制及与其他产业产品的定价关系。从历史演进来看,农业社会及工业社会早期,占国民经济比重最大的是制造业,具有附加值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特点;而随着技术进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增大,高附加值、低能耗、低

25、污染、高效益的产品在定价机制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并逐步成为社会需求的主导产品。以贸易结构为例,发展中国家在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早期出口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为主要依托,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制成品占据较大比重,人力资本优势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之后随着国际贸易的逐步升级,人力资本要素价格的合理化、自然资源发展保护,资源产品比重逐步下降,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人力资本成本不断上升,出口也受到约束。从进口来看,早期进口产品多以技术附加值高的产品为主,随着贸易的不断深化、对自然资源、基础农产品等原材料的进口开始出现激增势头,并影响到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7)区域结构演进分析根据区域经济的研究理论,区域

26、经济的发展呈现梯度发展规律。以最为典型的区域产业结构为例,在发展初期,产业结构的初始状态是第一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初级产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优势比重。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区域分别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条件向不同产业扩展,产业结构也不断地置换和演进,出现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从上述分析可见,无论是经济结构的那一层次的内涵的演进发展,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趋势而言,始终遵循有效配置资源的原则,以实现

27、经济发展健康、可持续为目标,通过切实的经济增长实现自我完善,不断优化。二、我国经济结构的阶段特点与发展分析1我国经济发展概述自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我国经济实现并维持了高速增长,被誉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1979到2011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8%,201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综合国力跻身世界第二位。2011年的进出口额(36420.6亿美元),外汇储备31810亿美元。伴随经济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在逐步调整,符合经济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占比相对平稳,第三产业比例持

28、续上升。1978年我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8.2%、47.9%和23.9%,到2009年,第一产业占比下降到10.6%,下降了17.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略有下降,降幅1.1个百分点,第三次产业占比却提高到42.6%,上升了18.7个百分点。三类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各产业内部也逐步发生结构性变化。如第一产业,农业地位逐渐下降,林业、牧业、渔业地位相对上升。1978年,我国农业、牧业总产值在第一产业中分别占80%和15%,而林业和渔业合计占比重仅有5%。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不断恢复和调整,2007年农业在第一产业占比下降到 50.4%,较1978年下降了29.6个百分点;而牧业

29、、渔业占比则呈现显著上升态势,2007年,牧业、渔业占比分别比1978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和7.4个百分点。从劳动力结构看,我国经济的就业结构也呈现出与产业结构大体相同的变动趋势。据统计,1978年,我国三次产业吸纳就业人口占比分别为70.5%、17.3%和12.2%。到2007年,第一产业吸纳就业人口占比就下降到40.8%,下降了29.7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占比却分别提高了9.5个百分点和20.2个百分点。从消费结构看,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不断下降,由1978 年的57.5%下降到2005 年的36.7%。这种变化趋势总体上反映了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

30、情况也相似。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食品消费量提高,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主要耐用消费品趋于饱和,交通通讯支出持续增长支出比重变化最大,住房消费比重上升较快。医疗及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比重上升趋势明显。我国的资本形成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32%左右上升到2009年的46.8%,最终消费率则由同期的67%左右下降到48.6%。从收入分配结构看,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2005年的10109元,增长55.71倍。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中,工资增长是最主要的因素。同时随着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居民金融资产增加,从而致使居民财产收入的较快增长。其次从再分配看,居民收入主要是财政救济和补贴

31、等福利支出,和企业对居民的收入转移。从生产要素结构看,以“低效高耗”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着来自能源和原材料等的资源瓶颈约束日益凸显,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倍增。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26.5亿吨标准煤,占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一半,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强劲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缺口日益放大。与此同时,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问题日益突出,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上升,2000年该数据为30%,到2007年已经提高到50%。数据统计表明,200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为8.33标准油吨/万美元,同期美国、英国等相对发达的经济体数据分别为1.99和1.11标准油吨/万美元,我

32、国仍处于低收入国家能耗水平。从区域结构看,2005年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1,与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发展之初,全国经济发展趋于一致的情况相比出现了明显的东西部经济发展分化。其中,东南沿海依靠进出口贸易起家,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推动下,经济迅速起飞,而其他地区囿于地理位置,传统重工业发展启动缓慢,虽然自然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2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我国经济发展也受到冲击,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矛盾日益突出。从统计数据来看,2008年下半年我国出口出现下滑,出口总额由10月的1364.32亿美元下降至2009年2月的648.95亿美元,累计降幅52.4%。其中,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尤为明显,同比降幅超过20%。面对危机,我国积极应对,采取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从实际执行效果看,这些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产业结构的局限,在投资落实到位的同时,部分加剧了某些特定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这也使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性更为突出。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