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38.53KB ,
资源ID:2527166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2716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DOC 38页.docx)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DOC 38页.docx

1、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DOC 38页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了加快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繁荣农村牧区经济,促进农牧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及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全面总结“十五”时期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成就、经验和分析“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要求,制定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一、“十五”成就和经验(一)主要成就 “十五

2、”时期是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农牧民收入增加速度最快、广大农牧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两大任务,坚持深化农牧区改革,调整农牧业结构,加快农牧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特色农畜产品规模和布局更趋合理,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取得全面发展,完成或基本完成了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为“十一五”全省农牧业和农牧区

3、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5年,全省农牧业增加值达到62.7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4.6%。粮食产量达到93.26万吨,油料31.85万吨,蔬菜84.46万吨,比2000年分别递增2.43%、10.42%和6.98%。肉类产量达到25.75万吨,奶类25.02万吨,年均分别递增4.33%、3.28%。水产品产量为878吨,年均递减5.5%。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5.42、5.67和5.73个百分点,母畜比例提高了4.15个百分点。2、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2005年,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65元,较“九五”增长

4、45.25%,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5. 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第一产业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及二、三产业收入分别为561.27元、1209.12元、175.3和219.38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248.97元、268.22元、116.80元和40.48元。农牧民从事农牧业生产所得到的纯收入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为55.85%,较“九五”比重下降7.27个百分点,但农牧业生产收入仍然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3、农牧业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十五”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投入农牧业的基本建设和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累计达到60多亿元,比“九五”投资增长了67.98%。5年来,全省共实施农牧业建

5、设项目210项,建成日光节能温室7.75万栋、3335万平方米;新建畜用暖棚363.45万平方米;围栏草场保有面积达到447万公顷,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29.6万公顷,分别比“九五”末增长88%和87%;草原灭鼠933万公顷,为“九五”的1.5倍;完成退牧还草186.8万公顷,减畜183.3万个羊单位;青南牧区“四配套”建设户达到42275户;全省80%的牧户实现了定居;建成农村沼气4.2万户,23.1 万农民受益。4、农牧业结构日趋优化。“十五”期间,全省继续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农牧业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建设。种植业初步形成了油菜、马铃薯、蔬菜等8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杂交油菜、脱毒马铃

6、薯推广面积分别突破5.33万公顷、4.67万公顷,设施农业面积0.33万公顷,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65%,比“九五”末提高15个百分点;畜牧业基本形成了以牛肉、羊肉、猪肉、牛奶、绒毛为主的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业产值占到全省农牧业总产值的57.5 %,比“九五”末提高了4个百分点。5、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认真实施良种工程和科技兴农战略,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新技术,开展了“阳光工程”、“绿色证书”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培训,累计培训农牧民技术骨干1.68万人,跨世纪青年农牧民2万多人,使农牧民科学种养水平和农牧业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农牧业的贡献率

7、达到42%,比“九五”末提高了4个百分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7.6%,畜牧业完成畜种改良478.55万头(只),引进推广良种畜25190头(只),良种畜占牲畜存栏总数的37.11%,比“九五”末提高了5.6个百分点。科技推广应用取得明显进展,脱毒马铃薯、优质杂交油菜、球根类花卉、“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得到了推广应用。同时,对10.8万人(次)的农牧民进行了劳动技能培训,为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创造了条件。6、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05年,全省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40家,带动农牧户35万户,比2000年增加25万户;省上以马铃薯、牛羊肉、奶制品、藏地毯

8、、绒毛加工为重点,培育和扶持了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和16家省级龙头企业,新建扩建了9家较大规模的农畜产品专业市场。成立了马铃薯、蚕豆、畜牧养殖等15家省级行业协会,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九五”末的90家发展到268家;订单农业规模扩大,履约率不断提高,2005年全省农业订单面积达到10万公顷。7、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十五”期间,实施了47个州、县级畜牧兽医站的动物防疫冷链体系项目;初步建立了省动物疫病控制与诊断中心,完善了省兽药饲料监察所、省动物防疫监督所和20个县动物防疫监督站的基础设施;完成了637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兽医站的改造。全省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

9、加强,服务手段得到明显改善。8、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高。“十五”期间,全省共建成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站4个、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2个、动物疫情测报站8个、环境监测基地8个;认定了4家环境、产品监测机构,确定了8个国家级农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7个,无公害种植面积达到5.60万公顷,无公害品种达到22个,3家农垦企业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垦100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修订和制定农牧业地方行业标准480项,有17家企业3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全省每年对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密度均在98%以上,并对16种动物疫病开展了常年监测工作。大多数农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质量达

10、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产品。9、农牧区改革不断深化。“十五”期间,全面推行了农牧区税费改革,取消了农牧业税和特产税,农牧民负担比“九五”末人均减少78元;开展了海西州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农牧区改革积累了经验;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完善农牧区土地(草场)承包制度,强化了农牧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推进农垦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增强了发展活力;开展了6县农牧业科技推广机制创新综合试点,强化了农牧业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开展了封湖育鱼、草原监理、农机安全、兽医卫生监督、兽药饲料监察、农资打假等行业执法行动,使农牧业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得到规范和净化。(二

11、)基本经验回顾“十五”时期全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基本经验是:1、高度重视 “三农”问题,积极为农牧民办实事。“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全省经济工作的首位,全面贯彻执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这个中心,安排部署各项工作,精心组织指导,整合资金投入,积极为农牧民办实事,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全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十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青海的生态环境建设,并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经国务院批准,从200

12、5年起,启动实施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加强了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实施了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一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开始得到改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建成一个山清、水秀、人富的新青海。3、加大农牧业投入,保持农牧业经济较快发展。“十五”期间,全省农牧业投入的稳定增长,为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后保持农牧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建设资金的筹措力度,千方百计加大农牧业投入,更加重视项目建设,实

13、现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以项目支撑带动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促进农牧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4、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不断调整和优化农牧业经济结构。“十五”期间,通过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催生出一批特色农畜产品,布局进一步区域化,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农牧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发展农牧业生产必须尊重经济规律,顺市而行,积极引导农牧民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工业和劳务经济。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目标。5、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科技创新与推广步伐。科技进步是实现农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实施科技兴农兴牧战略,大力推广农牧业实用技术,是青海省长期以来始终坚持的

14、战略措施,是“十五”期间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继续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快科技创新与推广步伐,从根本上转变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现代农牧业建设,保障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有效途径。近几年,随着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的加快,农牧民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农牧民从中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提升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一项行之有效的现实选择。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新型农牧民,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加快推进

15、农牧业产业化进程。7、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十五”期间,在行政执法、科技信息服务、重大病虫害和疫病防治、农畜产品质量监测等为农牧民服务的体系建设方面全省上下做了大量工作,为农牧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牧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为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竞争力,促进农牧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十一五”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既面临“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机遇,又面临资源、市场约束增强和体制性矛盾凸显

16、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判断面临的形势,既要看到发展潜力和良好的政策、市场环境,又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推进农牧业增产增效、农牧民增收。(一)发展潜力1、支农惠农政策潜力。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党把 “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重中之重。在发展方略上,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在发展阶段上,做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在发展措施上,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 “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的政策措施,为今后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农牧业的扶持力度,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17、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这为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国务院批准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全面启动实施,环青海湖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即将纳入全国的生态建设规划,国家还将加大对我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所有这些,都为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2、发展特色农畜产品潜力。一是青海省有3160万公顷天然可利用草原,发展藏羊、牦牛等优良畜种的前景广阔。二是青海省夏季气候冷凉,适宜喜温凉性蔬菜、中藏药材、球根类花卉等作物的生长,且产品质量好

18、、单位面积产量高。三是青海省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是较为适宜的生态制种区。四是青海省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少,是生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畜产品的理想生产区。近年来,全省在优化农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潜力很大。3、农畜产品加工增值潜力。农产品加工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全省农畜产品加工尚处在初级产品粗加工阶段,精深加工产品品种很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全国农产品加工率在40%左右,青海省只有17%,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因此,青海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潜力很大。4、

19、农畜产品市场需求潜力。目前,青海省农畜产品产量自给水平比较低,“十一五”时期虽然有一定增长,但仍不能满足全省的实际需求,尤其是面向全国,特色农畜产品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全省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市场空间很大。(二)主要矛盾1、生态环境恶化与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青海省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草地退化严重,全省草地中度以上退化面积达1633.3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2%;二是水土流失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3.4万平方公里,且以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0.2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继续扩大;三是土地沙漠化严重,全省沙化面积已达13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三位,并以每年1300平方公里的速

20、度扩大。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治理,严重制约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农牧业资源约束日益加剧与农牧民人口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全省90%以上的草场分布在海拔3200米以上,一、二等草地只占可利用草地的10.42%,生产条件差。全省耕地54.2万公顷,人均占有不到0.1公顷,其中:水浇地面积18万公顷,占33.2%, 65%以上的农田为山旱地,中低产田面积大,耕地质量不高。2005年,全省农牧业人口357万人,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49,比全国平均水平5.9高3.6个千分点。今后五年全省农牧业人口每年新增出生人数仍在3.5万人左右。农牧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来自资源约束增强

21、和人口增长过快的双重压力,已成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刚性制约。3、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青海省广大农牧区自然条件差,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的改善。由于地方财力有限,致使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支撑农牧业生产的大型骨干水利设施少,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不能发挥正常效益,天然草场的灌溉条件更差,制约人工草地的建设和天然草地的改良。到2005年全省设施农业面积只有0.33万公顷,仅占耕地面积的0.62%;围栏草场面积447万公顷,仅占可利用草场的14.9%,人工草地保留面积29.6万公顷,仅占可利用草场的0.95%,畜

22、均占有围栏草场和人工草地分别为0.17公顷和0.013公顷。“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加上干旱、冰雹、霜冻、雪灾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严重制约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4、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与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之间的矛盾。现代农牧业是农牧业发展的方向,运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牧业,通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是大势所趋。而青海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对农牧民的带动能力不强。农畜加工产品质量档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低,驰名品牌少,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协会覆盖面小,有

23、的领域甚至是空白;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基地和农牧户不够,产业链条短。5、农牧业科技水平低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矛盾。农牧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条块分割,不能相互有效衔接,科技研发创新能力不强,导致真正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储备不足,成果转化慢,而且利益分配机制不活,农牧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体制和机制不能很好地适应农牧业科技创新的需要;农牧民素质普遍较低,接受农牧业高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不足。6、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多与加快农牧民转移之间的矛盾。城镇化滞后,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多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结构性问题,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加之土地回报率

24、低,农牧民收入总量难以有较大增长。一方面是劳动力供给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日趋下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压力越来越大。全省有100多万剩余劳动力,寻找农外就业,而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力只有24万多人,还有80多万人需通过省内外劳务输出实现就业,而农牧民劳动技能低,只能搞一些体力型劳动,就业岗位极不稳定。7、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间的矛盾。2005年,青海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165元,在全国排26位,在西部12省排第7位,与全国的差距由2000年的763元扩大到2005年的1085元。到2005年底,全省还有63.2万绝对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57.3

25、万低收入人口没有稳定解决温饱,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差距很大,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全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与转化,推进农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为此,必须坚持以

26、下原则: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农牧业和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发挥城市对农牧区的带动作用,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农牧业科技进步,着力提升农牧业科技创新及应用转化能力,推进农牧业从自给型向商品型转变,从粗放经营型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效益型转变。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加快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建设,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农牧业产业

27、化经营,以培育主导产业为切入点,加大对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延长产业链,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提高农畜产品加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坚持以人为本,让广大农牧民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在农牧业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农牧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意愿,切实维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从农牧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一心一意为农牧民谋利益,让农牧民能够分享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增进农牧民福址。培育新型农牧民,提高农牧民素质,努力促进农牧民的全面发展。要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主体作用

28、。坚持不懈地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是维系孕育中华民族江河流域水资源平衡的“调节器”,被誉为“中华水塔”。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青海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关系全国、东南亚乃至世界的生态环境。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农牧业生态建设,保护好土地、草原、水面等自然资源和动植物野生资源。要紧紧抓住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有利时机,加快恢复天然草原植被,提高天然草原生产能力,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加大封湖育鱼工作力度,积极开展人工增殖放流,进一步改善渔业生态环境。(二)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全省农

29、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农牧业经济稳定较快发展。全省农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以上。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到2010年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年均增长7%。粮食等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到201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达到54.67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26.67万公顷,总产达到100万吨;油料总产达到44万吨;蔬菜总产达到100万吨。畜牧业效益显著提高。母畜比例达到55%,出栏率达到38%,商品率达到32%,肉、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0万吨和28万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到2010年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25%以上,比“十五”末提高8个百分点。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

30、到的收入达到15%以上。农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取得新突破。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农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化肥、农药利用率和良种率分别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四、发展重点“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迈出重要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牧区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突出以下重点:(一)发展现代农牧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这是现代农牧业建设的战略重点,要按照“稳面积、攻单产、优结构、提能力”的要求,粮食播种面积

31、保持在26.67万公顷左右,努力提高单产水平,确保农牧民基本口粮实现自给。积极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牧业。种植业要立足高原冷凉气候,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基地建设,扩大无公害绿色产品生产规模,加快品种更新换代。畜牧业要以设施畜牧业和基地建设为重点,切实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加强标准化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布局,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环湖地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业,青南地区稳步发展草地生态和有机畜牧业。着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以奶业、牛羊肉、藏地毯、马铃薯、油菜、中藏药材等加工为重点,创立和打造50个市场占

32、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培育5-10个有市场前景、竞争能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培育和扶持100个较为规范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牧民组织化水平。规范订单农牧业,建立完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风险保障机制,推行“公司+中介组织+基地”的经营模式,强化龙头企业为农牧户服务功能,每年农牧业产业化对农牧户的带动能力提高1个百分点,农牧民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大力提高农牧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能力。深化农牧业科研体制改革,以省级农牧业科研单位为龙头,事业单位为依托,着力构建农牧业科研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基地。围绕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开展科研攻关,力争在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治、资源节约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动物营养与饲料饲养技术、无公害生产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要大力推广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深入实施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构建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快速通道,特别要重视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等技术的组装集成配套,促进农牧业节本增效。切实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发展循环农牧业。积极开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油,努力提高农牧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发展节约型农牧业。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