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7 ,大小:827.94KB ,
资源ID:2522046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2204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市场导向的企业研究院的建立与管理模式探讨毕业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基于市场导向的企业研究院的建立与管理模式探讨毕业论文.docx

1、基于市场导向的企业研究院的建立与管理模式探讨毕业论文基于市场导向的企业研究院的建立与管理模式探讨 独创性(或创新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邮电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本人签名: 日期:2009.2.10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邮电大学有关

2、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北京邮电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一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非保密论 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本人签名: 日期:2009.2.10导师签名: 日期:2009.2.10 基于市场导向的企业研究院的建立与管理模式探讨 摘要 企业科研机构作为一股新兴的科研力量,正开始在我国高

3、科技产业中发挥力量。纵观西方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历史,企业技术创新一直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在近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领域,几乎所有重大技术突破都是在企业完成的。我们在关注这些企业的同时,更看到了他们背后的技术创新基地:微软研究院、 INTEL 研究中心、 IBM 研究中心、贝尔实验室.正是这些世界知名的企业研究院,在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着具有长远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的同时,成为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中坚力量。针对企业研究院的管理方法,本文通过对于国内外企业研究院的研究现状的概括和分析,以及国内大型企业技术创新形势的总结和认识,对国内大型制造企业如何建立与管理企业级研究院提

4、出了相应的观点。本文总体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来源:第二章为对国内大型企业科技创新现状的探讨;第三章分析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企业研究院的管理模式,并从中得出企业研究院的普遍特点和功能,以及对现有的研究院管理经验进行总结;第四章是在前几章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国内大型企业对于建立研究院应具备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以及如何建立并管理企业研究院。其中第四章为本文的核心,从三个方面,对于企业研究院的管理和发展做出了详细的阐述,通过一些基本的模型和原理的应用,提出相应的观点。关键词 大型企业 企业研究院 研发管理 RESEARCH ON MANAGEMENT OF LARGE ENT

5、ERPRISE INSITUTE ABSTRACT 目录第1章 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1.2 文献综述1.2.1 企业研究院1.2.2 国内大型企业集团1.3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章国内大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2.1国内大型企业科技发展概况2. 1.1 企业科技研究现状概述2.1.2 与国际优秀企业的差距2.2 国内技术创新环境与演化趋势2.2.1 国内市场的创新环境概况22.2 国内创新环境的演化趋势2.3 存在的问题2.3.1资金条件2.3.2制度因素2.3.3企业内部环境2.4针对技术创新现状引入企业研究院2.5本章小结第3章 国内外企业研究院发展经验借鉴3.1国外著名企业研究院的管理

6、与发展研究3.11GE研究发展中心3.1.2贝尔实验室3.1.3施乐企业研究技术部3.1.4惠普实验室3.1.5微软(亚洲)研究院3.2国内企业研究院建立与发展研究3.2.1NEC中国研究院3.2.2摩托罗拉中国研究院3.2.3联想研究院3.3国内大型企业建立研究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3.1研究院缺失的状况及原因分析3.3.2企业研究院低效的状况及原因分析3.4企业研究院管理经验3.5本章小结第4章 企国内大型企业研究院管理策略4.1大型企业研究院建立的行业与企业选择4.1.1行业选择分析4.1.2企业选择指标及评估模型4.2国内大型企业研究院的构建模式分析4.3企业研究院的管理运行机制研

7、究4.3.1企业研究院的机构设置4.3.2技术开发体系分析4.3.3研究院的管理原则4.3.4企业研究院的研发管理4.3.5人力资本管理模型4.4本章小结第5章 结论与展望5.1结论概述5.2企业研究院发展的前景展望参考文献 第一章绪论1.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多年来,我国的科研院在国家的支持、帮助下,获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面对当今世界的快速发展,如何取得更大的成就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新问题。从全球的发展趋势看,知识资本与自然资源资本之间,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之间,智力资本与体力资本之间,前者越来越重于后者。在某种程度上,企业研究院集中了前者的优势,但如何

8、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获得更大的发展,需要研究院不断地探索新的运行模式,以适应学科的发展及市场经济的需要。研究院与企业合办公司是一件新生事物,也是研究院深化改革的有益尝试。随着企业自有知识产权的不断形成,企业研究院己经开始为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提供核心价值。企业研究院作为一种新兴的科研机构,己经在中国的经济社会中形成独特现象。在 863 等国家重点科技创新项目中更多出现的企业研究院身影,正是这种关注的体现。企业研究院的不断成熟,必将为中国科技创新体系注入新的力量,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价值的成功链中的关键一环。 企业研究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企业研究院的兴起,不仅为提高企业整

9、体竞争能力开创了有效的途径,还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过去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独立的科研院所通过改革,逐步与市场接轨,一大批过去独立的研究院所正在通过改革,向企业化转制。另一方面,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国内己经有一批企业具备了一定实力,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如何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上,这些企业纷纷建起企业研究院。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的框架逐步形成,一批技术创新型企业己经基本建立了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也渐显雏形,企业研究院在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明天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

10、着全球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转型升级的阶段,科学技术对企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国内的大型企业能否迎接全球化的激烈技术竞争,并带动相关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国内创新体系的发展,是每一个大型企业都必须面对和回答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国内企业在企业研究院的定位、功能、建立以及管理策略等方面,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于这些方面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对于国内研究环境进行客观、仔细的调查,详细分析大型企业尤其是国外优秀企业研究院建设与发展的成功经验,探讨鼓励企业研究院建设与发展的外部环境要素,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对于提高大型企业集团的生命力、提升整个社会

11、与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战略和实现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2 文献综述1.2.1 企业研究院 目前众多的大型企业为了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企业研究院,由于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所建立的企业研究院在定位及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在称呼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有些称为企业研究院,布些称为实验室、发展中心,如 GE 研究发展中心、贝尔实验室、施乐企业研究技术部等等。然而对于它们的区分不能仅仅依靠名称,而要从其在企业科研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作用来进行区分。从以上企业对其企业中央研究机构的定位及功能作用的设定上看,都相当于现实意义上的企业研究院。 张亚勤

12、认为,企业研究院应该肩负着三个主要角色:企业技术战略的智囊团:企业研究成果的诞生地飞企业未来核心技术的孵化器。同时承担的三大使命:第一,帮助企业制订长远的技术发展战略:第二,吸引一流的人才,创造新的知识:第二,把握技术趋势和市场发展动向、大胆创新。威利斯惠特尼(1900) 在担任 GE 实验室主管期间指出,企业研究院是独立于业务集团研究机构以外的中央企业研究机构,在其总共的产品质量计划中扮演重要角色。 GE 实验室的研究员汤姆安东尼认为实验室在协助 GE 公司在各个行业中展开竞争的同时,也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活动,向公司提供科学知识以外,更要向它提供提高公司利润的方法,而且这种盈利方法还不只是短

13、期的,同时让公司得到实现长期盈利的方法。 GE 实验室负责人阿特布伊奇(Art Bueche. 1965 ) 认为,实验室的研究要与公司业务需求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为现布的技术找到新用途。实验室从事探索性的基础研究,但其动机应该是针对商业利益方面,让这些实验室能够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的优势。在惠特尼、库利奇以及兰米尔时代, GE 研究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重就一直不停变化。 彭齐亚斯 (Penzias Arno) 认为,企业研究院是企业经营现实和长远的目标之间的一个平衡机构。强调应用研究和为企业盈利服务,与公司业务部们以及公司顾客紧密合作,并将研究活动与公司的利润联系起来。在整体上对

14、整个公司所有的业务部门作出更多的贡献和提供更好的服务。阿伦奈特拉瓦利(1999) 指出研究院的研究目标应该在于是否与公司的需求相一致,而不是基础科学研究多少。该实验室的职能主要在于:在大范围内综合吸收和消化实验室内外的技术成果,并将这些成果迅速地纳入自己的系统中:提供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现有产品的性能或者能够创造新的商机的技术;主要的精力用在短期的应用项目上,给公司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小范围内从事一定的基础研究。约翰西利布朗(1982) 认为,企业研究院应该是公司的中央技术研究中心。起因于现实的商业问题,研究工作紧紧地围绕着找到前所未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进行,为公司未来的巨大市场利润奠定了

15、基础的科研机构。目标不是进行基础性研究,而是追踪有意义的现实问题,直至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意义的基础研究。威廉 J 斯潘塞(1999) 认为,企业研究院的职能在于使得企业技术研发从发明转变为创新:包括引导研究成果跨越公司和市场的重重障碍,倾听公司内外认识的建议,以及尽一切努力把产品最终交到顾客手中。乔尔伯恩鲍姆(1980) 认为,作为中央企业研究机构的企业研究院,不应该着迷于做基础研究,而主要以应用性研究为重点,把精力放在满足企业内部各大业务集团的不同需求上,这样就会拥有更多的时间和自愿去进行长期的研究,而不必受制于企业目前的业务领域。戈登穆尔认为范围广泛的基础研究很少能给

16、所在的公司带来经济利润,他坚决认为,这种研究只能带来社会效益,因为支持基础研究的应该是政府,或者一些私人研究机构,无论如何,都不是企业应该投资的领域。 贺志强认为,科技企业做研究院,是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战略上必须做的一个决策。作为一个技术型的企业,一定得有研究机构定期负责当时的技术开发,也为未来发展做一些前瞻性工作,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 陶建幸认为,企业研究院光做本企业的平台不行,只做国内的高平台也不行。应该朝着建立充满开放精神、能够汇聚世界一流科研力量的高平台方向前进。 综合分析众多知名企业研究院的定义及定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z 企业研究院是由企业自主设立的具有高层次和高水平的企业中央

17、研究机构,属于企业技术开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司的技术创新战略服务,是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要技术依托之一。与企业内部各业务集团的科研分支机构相比,具有更高更大的战略意义和作用,其主要的职能在于间接地为企业创造短期以及长期的盈利。以中短期的应用技术研究为基础,从事行业基础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载体和成果转化的孵化器。1900 年底,但公司设立了美国第一座出色的中央企业研究实验室一-GE 研究发展中心。 AT&T 公司则是在 1912 年设立了正式的企业研究部门,然后便开始大力扩大研究在公司中的作用,并于 1925 年设立了贝尔电话实验室,如果不算化学工业领域中的杜邦公司所

18、设立的实验室, GE 公司和 AT&T 公司的企业研究实验室,就是 20 世纪上半页工业研究的主宰,他们不仅为卓越的研究工程制定了标准,更孕育了科学的圣地一他们拓展了固态屋里、核能研究甚至天文学研究的范围。GE 和 AT&T 公司早在 20 世纪初期就设立了企业研究实验室,而施乐和惠普公司却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的科学盛世时期才设立企业中央研究机构,后两家公司所走的企业研究之路也与前者截然不同,因为在企业研究机构成立的 20 多年里,后两者彼此之间并没有展开竞争,而是直到近代,他们才在某些领域展开了竞争。 目前,施乐和惠普公司都已经在欧洲、日本和美国设立了研究实验室。 20世纪 80 年

19、代,由于施乐公司无法很好地利用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开创性的个人电脑研究成果一一一图形用户界面、局域网以及激光打印技术等,致使 PARC 这一中央研究机构备受指责。以后,在威廉斯潘塞和马克 B-迈尔斯的领导下,施乐公司终于成为了富有创意的、以研究为导向的企业。 惠普公司的实验室就一直是由重视研究的工程师负责经营的。和贝尔实验室不同,甚至也和施乐公司的研究机构不同,惠普公司的研究机构一向不做基础研究,而主要以应用性研究为重点。它的应用研究实验室一再为公司在电脑、打印机以及精密测量仪器等方面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并使公司一直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 与 GE , AT&T 以及杜邦等公司一样,英特尔和微软

20、也是在公司业己成长为行业巨人以后,才开始设立自己的中央企业研究机构的。英特尔公司采取的是比较谨慎、偏向于工程的研究方式。 1995 年该公司建立了-座小型的中央实验室,实验室的经理人是从公司内部提升的,实验室的发展战略是尾部发展为大学式的企业研究实验室-即研究人员能在这里从事基础科学和理论的研究。目前在国内拥有研究院或者研究中心的外企有微软、 SUN、 IBM、摩托罗拉、朗讯、阿尔卡特、惠普、英特尔、西门子等,而国内的企业开设了研究机构的主要有联想、方正、大唐,除此之外,就是一些中科院、国家相关部门设立的老牌的研究机构。企业研究院在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明天将发挥更大的作用。1.2.2 国内大型

21、企业集团我国对企业规模的划分标准一直以定量划分为主,目前,我国采用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个标准共同作为划分企业规模的依据,并将企业划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个档次。其中,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例,要求同时满足从业人员数 2000 人及以上,销售额 3 亿元及以上,资产总额 4 亿元及以上。在非工业企业中,以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企业为例,要求同时满足从业人员 300 人及以上,销售额 3 亿元以上这两个标准。2008 年 8 月 30 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评选并发布了2008 中国企业 500 强。其中前 20 名名单如表 1 寸。表 1-1 有统计结果表明, 2008 中国企业

22、500 强净利润达1. 37 万亿元,较上年大幅增长了 74.2%; 收入利润率为 6.4%,显著高于上年 4.6%的水平:净资产收益率为 12.2% ,也高于上年 10.1%的水平。同时,企业的自主创新也取得积极进展。2008 中国企业 500 强平均拥有专利 302 项,其中发明专利 76 J 页,分别比上年增加 43 项和 5 项:有 431 家企业填报了研发投入数据,平均研发投入 5.6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8.47%; 2008 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 强中有 471 家填报了研发技入数据,平均研发技入 4.49 亿元,比上年增长 27. 7% 。然而数量指标还只是企业成长的外部表

23、现,更重要的是企业硬实力方面的差距。深入到影响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素质方面,与世界领先企业相比,我国大企业的差距更大。比如在本土市场的创新不足,研发投入水平与世界级大企业相差很大,跨国经营的能力更显薄弱,供应链的管理水平还比较低等。 在中国的产业越来越深地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的今天,如果中国大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品牌,不能占据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则这种规模意义上的一流企业依然处在低质高耗、低附加值的产业链条中,就意味着有可能受制于人,处于被动和跟随的地位,甚至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因此,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国的大企业首先要立足自主创新,

24、提高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增强企业发展的技术驱动力o 要着眼于整合全球资源,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增强对所在行业的理解能力和把握能力,逐步建立全球化的采购体系、全球化的生产体系和全球化的研发体系。1.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从国内大型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切入,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大型企业建立及发展企业研究院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然后借鉴著名企业研究院尤其是国际大公司研究院的建立与发展经验,为后续的分析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国内企业研究院管理与发展的改进措施分析是本文的主线,在综合分析大型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的内外环境,以及国内外著名企业研究院建立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企业研究院建立与发展的策略。 本文分几个

25、步骤对大型企业建立和管理企业研究院的策略进行分析研究。第一部分针对国内大型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国内大型企业科技发展状况、国内技术创新的特点,解答建立企业研究院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问题。第二部分是对国内外著名企业研究院的建立与发展经验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企业研究院的定位及功能,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探讨大型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的行业及企业选择,以及企业研究院的机构设置、科研体制及管理模式等,解决后续发展管理问题,为企业研究院的建立提供现实理论依据。这部分研究是在对内外环境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建立企业研究院的模式及战略对策。该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针对企业研究院的定位及基本功

26、能,对建立和管理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 本文的重点在于综合分析当前著名的企业研究院的发展经验,针对目前国内创新体系以及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探讨大型企业研究院的建立与管理策略问题。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 1-1 所示。 本文以规范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借鉴大量的现实数据以及管理经验,通过数理模型以及文献数据,为结论的获得提供现实依据。同时用标杆方法探讨大型企业研究院的建立与发展策略。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和材料,这些数据和材料主要来源于文本文献资料和电子文档资料。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获得了西门子中国研究院无线通信部的直接指导,并获取了部分有价值的材料。 图 本文的研究框架图第二章

27、国内大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2.1 国内大型企业科技发展概况2. 1. 1 企业科技研发现状概述 按熊彼特的定义,企业创新不是发明,而是企业提供以技术、知识为基础的新商品或新组合是新的商业成功。商业创新过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需要覆盖价值链的能力和各种知识(科学、技术、制造、市场),又要能识别和掌握关键能力和知识,受企业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企业的创新动力主要源于创新的利益机制和对创新成功的预期,创新利益机制因中国企业改革推进、基本产权制度逐步完善和企业内部创新组织制度逐渐形成而强化,成功预期主要源于对创新机会的发现判断和实现能力,部分企业或因基础较好,或因边干边学己形成制造和设计能

28、力,开始具有创新的决策和资源整合能力。 调查表明, 90 年代中期以后,中国许多企业己初步具备市场导向的创新机制,开始建立自己的创新体系。最近的一项调查说明,中国企业目前主要基于市场因素进行创新。如表 2-1 所示。 表 2-1 中国企业创新动机2.1.2 与国际优秀企业的差距 国内大型企业创新及创新能力已有较大提升,但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目前,中国企业产品开发供给能力水平己有较大幅度提升,但有竞争力、较高利润的产品仍然较少。轻纺日用品品牌、材料能力尚弱:规模全球领先的口电子产业,在中国市场高端终端产品以国外品牌为主,重要器件主要靠进口:设备领域,高端产品主要靠外国公司供应或提供技

29、术:冶金、化工材料,产业规模很大,高端产品主要靠进口。 专利数量己大幅度上升,但专利水平不够高。中国专利申请总量, 1985 年为1. 44 万件,到 2005 年增长约 30 倍,达 42.6 万件:企业申请专利比重, 1985-1994年为 43% ,而 1995-2005 年则升至 82%。但 1985-2005 年,在中国申请的专利中,中国企业申请的且占 82% ,但发明专利不到三分之一,在市场地位重要的发明专利更少。 企业创新投入有较大幅度提升,但与国外企业差距仍然很大。中国的研发费1995 年全国只有 349 亿元, 2005 年上升到 2367 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 20% ,占

30、DGP 比重同期从 0.6%上升到1. 3% (表 2-2) ,其中企业占比己达 60%。企业研发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大中企业为1. 5%左右(2004 年) ,水平较低,研发费绝对规模水平更低,一些产业代表企业研发费规模一般都只有外国同业主要公司1/10 到1/5 的水平,甚至更低。 表 2-2 中国企业研发投入情况2.2 国内技术创新环境与演化趋势2.2.1 国内市场的创新环境概况 中国企业实力和创新能力较快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市场高速成长的激励。到90 年代后期,中国市场的基本特点是迅速扩大、竞争日益激烈,同时有一定的保护。市场的快速成长给了中国企业成长机会激励和竞争发展激励,同时市场的一定保护

31、又使企业有边干边学机会。 1990 年代初期以后,根据产业的不同,企业日益重视创新。成长机会激励的环境在中国加入 WTO 后,在一些领域己发生明显变化,外资企业能更方便地进入中国,中国不少产业己从保护下的竞争转为更加开放下的竞争。环境变化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强化国内竞争激励、激励企业创新,但亦可能限制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空间、降低成长激励。在产业设立成本高,中国企业能支持企业生存发展、能有一定竞争力的制造和应用开发能力尚未真正形成的某些产业和环节,如航空航天及新能源、 IT 器件、汽车业某些领域,由于存在规模经济、技术和市场的复杂性及不确定等因素,研发、制造、经营投入大、风险亦大,是否有足够的成长激励将成为影响企业创新的关键。据统计, 2007 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总额突破 2000 亿元,达到了 2113.5 亿元。比上年增加 425 亿元,增长 25.2% ,继续保持 2000 年以来的高增长态势。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 4.25% 。如图 2-1 所示。2.2.2 国内创新环境的演化趋势(1)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