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2 ,大小:60.89KB ,
资源ID:2521706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2170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油气储层自学自查知识点.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油气储层自学自查知识点.docx

1、油气储层自学自查知识点。二次采油secondary recovery of crude oil依赖地层天然压力采油称为一次采油。随着地层压力的下降,需要用注水补充地层压力的办法来采油,称为二次采油。据计算,一次采油的采收率在2030,二次采油可使采收率达到40。油砂体油砂体是指地下深处含油的砂体,由很多不规则的砂体组成。在岩性油藏中,油砂体是地下油层的最小含油单元,也是控制油、水运动的最基本单位。因此,在油田地质工作和油田开发工作中,必须首先查清砂体及油砂体的形态分布状况,主要有延伸长度、方向、形状、厚度、面积等,以及储油物性,主要有渗透率、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等。从现代沉积中可以看到,沿着河流

2、两岸的陡壁,往往有一些呈层状的不同颜色岩石露头,粗看上去,它们是一层一层地分布着,如果仔细观察,沿着砂岩去追索,就可以看到,在一个层中,它们的横向变化大,一段是砂岩,一段是泥岩,看起来是泥岩包围砂岩,或是泥岩被砂岩所分割。也就是说,在某一个岩层内,不是单纯的砂岩或泥岩,而是既有砂岩,又有泥岩,砂岩部分叫做砂体,砂体的平面延伸由几十米、几百米到几千米,厚度由几十厘米到几十米。油砂体的形和砂体本身沉积时的水流条件有关。简单地说,江河的上游水流湍急,对河床河底的冲刷切割能力很强,在河床里多见到鹅卵石,沙子少见;到了中下游,一般都进入到平原地区,河床变宽,水流变缓,河水中携带的沙子开始在河床里沉积,一

3、般形成长条状断续分布的沙洲、沙滩,在它们中断的地方分布着泥质沉积。尽管油砂体的特征错综复杂,但并不是没有规律的。石油地质工作者发现,在同样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的油砂体具有大体相同的分布特点和储油性能。例如,有的呈大面积分布的厚层油砂体,从平面上看,油层延伸稳定,大面积连片分布,油砂体内的大片砂岩中有时也混杂一些泥岩或不渗透岩层的部分,但这些部分是彼此孤立、局部分布的。从总体上看,砂岩体是大面积分布的,这种油砂体的砂岩颗粒较粗,分选性好,孔隙度、渗透率都比较高,油层性能好。纵向上看,大厚层砂岩当中往往有一些较薄的泥岩夹层,但是这种泥岩夹层延伸不远即消失,又被含油的砂岩所代替,这类油砂体是油田开发中的

4、主力油层。注水利用注水井把水注入油层,以补充和保持油层压力的措施称为注水。油田投入开发后,随着开采时间的增长,油层本身能量将不断地被消耗,致使油层压力不断地下降,地下原油大量脱气,粘度增加,油井产量大大减少,甚至会停喷停产,造成地下残留大量死油采不出来。为了弥补原油采出后所造成的地下亏空,保持或提高油层压力,实现油田高产稳产,并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必须对油田进行注水。油田注水方式注水方式即是注采系统,其指注水井在油藏所处的部位和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的排列关系,可根据油田特点选择以下注水方式:边缘注水,其分为缘外注水、缘上注水和边内注水三种;切割注水;面积注水,可分五点法注水,七点法注水,歪七点法注

5、水,四点法注水及九点法注水等。沉积学sedimentology沉积学是研究形成沉积地层的沉积作用、沉积过程及沉积物的地质学分支学科。沉积学是从沉积岩岩石学中的沉积作用部分发展、演化而来的,并形成了更广泛的研究内容和应用范围。它解释沉积地层的垂向和横向的关系,从多方面探讨沉积地层中构成地质记录的特征,作出成因分析,并使之上升为理论。探讨沉积岩物理与化学性质及其移动、沉积、岩化(转化为岩石)等形成过程的一门学科。沉积学的众多研究的共同目的是解释沉积物源区域和沉积地的古代环境条件。沉积学家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中沉积物堆积的成分、组织、构造和化石含量。藉此他们可以区别地质学纪录上大陆的、海岸的和海洋的沉积

6、物。沉积岩岩石学著作中历来都把对现代沉积物及其沉积作用过程的研究内容作为基本内容。1932年沃德尔提出沉积学一词,并定义为研究沉积物的科学。20世纪3050年代特温霍费尔先后发表的沉积作用论和沉积作用原理全面、详细论述了现代沉积物的形成阶段,形成环境,以及不同介质条件下所形成的沉积物的不同特征,为沉积学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石油开发中人们认识到现代沉积的研究对油气勘探至关重要。由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倡导的对大型现代三角洲、河流沉积物和碳酸盐沉积物等的研究,以及对有价值的资料的出版,推动沉积学迅猛发展。盖洛韦和霍布迪于1983年发表的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全面总结了基于现代沉积研究的沉积体系

7、。此外,对海洋的调查和研究也日益普遍和深入,提出了浅海性的风暴沉积和深海性的平流沉积等开拓性的研究领域等。沉积学主要结合土壤学研究风化作用;结合流体力学、水文学、大气科学、化学和生物化学等研究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结合矿物学、岩石学、化石岩石学等对研究各种碎屑颗粒、粘土矿物和异化颗粒的类型和成因标志,研究陆源沉积物和内源沉积物类型和成因,尤其对各种已知环境的沉积相特征分类、相模式的建立和沉积体系的研究等;结合岩石圈动力学等,研究大构造单元或大地理环境中的沉积特征,主要研究整个沉积盆地,岩石圈板块,褶皱带等的沉积特征。这项研究内容也有人称之为宏观沉积学。沉积学把对现代沉积研究取得的多方面的资料,特

8、别是沉积类型和成因标志等同古代沉积进行对比,分析古代沉积地层中有无相类似的沉积岩、沉积相或相标志,以及沉积体系等;阐明其相同、相异,或有若干变化之处,以解释地质时期的演化趋势。自从50年代以来沉积学便由纯科学向应用科学方向转变,并得到迅速发展,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沉积学的研究已成为油、气勘探获得成功的关键。沉积矿床勘查常必须作出古环境分析,而沉积学的研究对古环境的分析是极有价值的。如铅、锌等层控矿床,可能局限在生物礁母岩中,或藻硫酸盐岩中,铀矿等砂矿床常集中在古河床沉积中。在现代深海沉积的调查和研究中,也重视结合研究锰结核等有远景的矿产。沉积学与沉积岩岩石学密切相关,有很多研究方法是相通的。沉

9、积岩岩石学中运用的许多现代的分析和测试方法,如 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探针分析,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阴极发光显微镜观察等都可用于沉积学研究。大范围沉积的研究通常采用地震地层学的方法,它对于含煤、含油盆地,海洋沉积和三角洲沉积等研究都起很大的作用。在深海取样和分析研究中,使用回声探测仪、声呐等工具。沉积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沉积学的研究成果充实和促进了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沉积学研究海洋沉积物不但采用海洋学的调查和取样方法,而且直接应用了海洋学关于海洋环境及其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特性等的研究成果。沉积学还和生物学及古生物学、生态学及古生态学密切相关。因为不仅古代沉积物的沉积

10、环境与古生物的生存环境是一致的,而且某些沉积物本身就含有生物,或其遗体,或基本上就是由生物体组成的。沉积学中关于沉积物在陆地、大气、水体中的搬运、沉积过程的研究必须借助于大气和水文科学的研究成果,所以沉积学与大气科学、水文科学的关系也较密切。沉积学借助土壤学的研究了解风化作用某些特征和识别古土壤层;借助空间科学研究了解到火星表层沉积物和地球上的荒漠特征颇相似;凭借着物理学的进展,包括同位素年代测定在内的多种现代测试方法在沉积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沉积学与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更是密切相关。沉积作用常为构造所控制,反之,沉积学的研究也可证实或解决大地构造问题。沉积学在今后的发展、研究中,将与构造地质

11、学和大地构造学研究更多结合。其中需着重研究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类型和特征,研究板块缝合带和俯冲带的沉积,研究各分离板块沉积的异同,用沉积学方法研究和证实板块移动的时间和趋向等。在对比沉积学中,将注意定量的和统计的研究古代和现代沉积的差异性。更加注重沉积学的实用意义,尤其在与层控矿床和深海沉积矿床的成因、分布有关的方面将更快的发展。圈闭圈闭 trap一种能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能在其中聚集的场所。一个圈闭由 3部分组成:储存油气的储集岩;储集岩之上有防止油气散失的盖岩;有阻止油气继续运移的遮挡条件。这种遮挡条件可由地层的变形如背斜、断层等造成,也可以是因储集层沿上倾方向被非渗透地层不整合覆盖,以

12、及因储集层沿上倾方向发生尖灭或物性变差而造成。但是圈闭中不一定都有油气,只有油气进入圈闭才可能发生聚集并形成油气藏。油气藏是指在单一遮挡条件控制的圈闭中,形成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或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见附图:“油气藏示意图”)。油气藏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位。若油气聚集的数量足够大,具有开采价值,则称为工业油气藏,否则称为非工业性油气藏。圈闭的大小可用其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容积大小取决于闭合面积和闭合高度。闭合面积是指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所谓溢出点系指流体在圈闭中开始外溢的点。闭合高度是指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间的海拔高差。可见闭合面积和闭合高度越大,圈闭的

13、有效容积也越大。此外,圈闭的有效容积也与储集层的孔隙度有关。油气藏的大小是用油气的储量来度量,它主要取决于圈闭的大小和油气在圈闭中的充满程度。圈闭的分类目前,中国基本上采用 A.I. 莱复生(1967)提出的圈闭分类,即根据圈闭的成因把圈闭分为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和复合圈闭等 3大类。有的石油地质学家还加上水动力(流体)圈闭。构造圈闭储集岩层及其上盖层因某种局部构造形变而形成的圈闭。主要有褶皱作用形成的背斜圈闭,断层作用形成的圈闭,裂隙作用形成的圈闭,刺穿作用形成的圈闭和由上述各种构造因素综合形成的圈闭。地层圈闭由储集层岩性横向变化或地层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主要有由透镜体砂岩、岩相变化、生物

14、礁体等形成的原生地层圈闭,由地层不整合、成岩后期溶蚀作用等形成的次生地层圈闭。水动力圈闭储集岩层中水动力发生变化造成流体遮挡而形成的圈闭。如酒泉盆地北部单斜带的单北油田,即属于这一类圈闭。复合圈闭上述两种或三种圈闭因素共同形成的圈闭。主要有构造-地层复合圈闭,构造-水动力复合圈闭,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和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油气藏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圈闭的成因分类,相应地把油气藏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 4大类。构造油气藏包括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裂缝性背斜油气藏和刺穿油气藏 4个亚类。地层油气藏包括岩性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和生物礁块油气藏

15、4个亚类。水动力油气藏包括构造型水动力油气藏和单斜型水动力油气藏两个亚类。复合油气藏包括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构造-水动力复合油气藏、地层-水动力复合油气藏和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油气藏 4个亚类。中国有人把油气藏按圈闭成因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3大类,甚至也有简单地分为构造油藏气和地层油气藏两大类。这一分类方案认为,在复合油气藏中总可以找到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圈闭因素,没有必要单列一类,而水动力圈闭发现不多,还不足以独立为一类。油气藏除按圈闭成因分类外,还有曾在中国流传甚广的 . 布罗德(1951)分类。 他根据储集层的形态把油气藏分为层状、块状和不规则状 3大类。层状油气藏包括

16、背斜穹窿油气藏和遮挡油气藏(构造遮挡、地层遮挡和岩性遮挡)两个亚类。块状油气藏包括构造突起油气藏、侵蚀突起油气藏和生物成因突起油气藏 3个亚类。不规则油气藏包括在正常沉积岩中的透镜体油气藏,在古地形凹处的砂岩体油气藏,在孔隙度和渗透率增高地带中的油气藏,以及在古地形的微小突起中的油气藏。圈闭的成因不同,油气藏的类型也就不同,对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方法也就不同。通常认为,圈闭的成因分类较之于形态分类更科学而且更具实际意义。单纯的形态分类往往把成因上互不相干的油气藏归为一类,不能真正反映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和工业发展的初期,世界上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是背斜构造油气藏。后来,由于1930年发现了美国

17、的东得克萨斯大型地层油气藏,地层油气藏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体积的比值,称为该岩石的总孔隙度,以百分数表示。储集层的总孔隙度越大,说明岩石中孔隙空间越大。从实用出发,只有那些互相连通的孔隙才有实际意义,因为它们不仅能储存油气,而且可以允许油气在其中渗滤。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提出看了有效孔隙度的概念。有效孔隙度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显然,同一岩石有效孔隙度小于其总孔隙度。目前生产单位所说的孔隙度,都是指有效孔隙度。总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叫绝对或总孔隙度。它包括岩石中所有的

18、孔隙,不管它们是否连通。但在研究油贮的孔隙度时,所测量的孔隙度为连通的孔隙空间与岩石的总体积之比,即有效孔隙度。在一般情况下,有效孔隙度要比总孔隙度少510%。岩石的渗透性取决于有效孔隙度。多数油贮的孔隙度,变化在530%之间,最普通的是1020%范围之内。孔隙度不到5%的油贮,一般认为是没有开采价值的,除非里面存在有取出的岩芯或岩屑中所没有看到的断裂、裂缝及孔穴之类。根据现场经验中粗略的孔隙度估计,储集岩可以分为:孔隙度 05% 无价值孔隙度 510% 不好孔隙度 1015% 中常孔隙度 1520% 好孔隙度 2025% 极好孔隙度的测定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用的是小块的岩芯或岩屑。此外,还有

19、几种估计孔隙度的定性方法:(1)电测 测量岩石的自然电位(SP),计算单位为mv(毫伏)。对非渗透层,电位低;对孔隙岩层,电位较高。(2)放射性测井 伽玛射线测井是测量岩石中放出的自然伽玛射线,中子测井是测量由于中子的作用而从岩层中感应出来的伽玛射线。中子测井曲线主要是受了氢的影响,也就是因为岩石中有气、油及水等流体的反映;而流体的存在就证明岩石中有孔隙。这两类测井曲线已广泛的用来证明石灰岩及白云岩储集层的孔隙性。(3)其他测井 微电极测井及声波测井对确定孔隙度是非常有用的。井径测井也可以对孔隙带给予定性的指示,并且对于有其他测井定量的孔隙度的确定也可提供数据。(4)钻井岩屑的显微镜检查 微小

20、裂缝中的油可以从它在紫外线下发出萤光而检查出来对其相对数量用:紧、密、晶洞、针点、孔隙、多孔、晶间孔隙、粒间孔隙等术语进行区别。(5)钻井时间录井 钻时记录上进尺突然增加,表示钻遇的是孔隙岩石。孔隙越多,就越不致密,就越容易钻穿。(6)岩芯的短缺 岩芯短缺是因为储集层不坚实、有断裂和孔隙,而这些掉失的部分无法由岩芯筒取出,只能作为钻井岩屑由泥浆带出。所谓孔隙度是指岩石中孔隙体积 (或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 的比值。陆相层序地层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层序地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陆相盆地沉积受多种因素控制,而且不同类型盆地的主要控制因素又各不相同,造就了陆相盆地沉积类型多、相变

21、快、横向连续性差、纵向上层序厚度变化大,频繁的湖侵湖退使湖盆沉积垂向上韵律变化快;因此陆相层序地层的形成、结构和模式更为复杂,研究更为困难.在研究与实践中,中国学者根据陆相盆地的边界特征、体系域边界特征、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是否有坡折带等因素,建立了符合中国盆地沉积实际的坳陷型盆地和断陷型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和模式.控制陆相地层层序发育的因素主要是湖平面的变化、构造、气候、基准面的变化和物源的供给,特别是构造和气候显得十分重要,它们直接控制了湖平面的变化.陆相地层层序研究的方法体系主要包括露头层序研究方法、实验观测和分析方法、测井层序地层分析、地震层序地层分析和层序地层的数值模拟方法.在油气勘

22、探中的区带勘探阶段、目标勘探阶段和开发阶段,层序地层学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孔隙度是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之一核磁共振(NMR)孔隙度只对孔隙流体有响应,在确定地层孔隙度方面具有其他测井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在中国陆相复杂地层的应用中常常发现NMR孔隙度与地层实际孔隙度存在差异,有时差异甚至很明显,影响了NMR测井的应用效果介绍了NMR孔隙度的理论基础,在对NMR孔隙度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国内现有的NMR孔隙度测井方法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通过对大量人造岩样和不同:占性的天然岩样的实验测量,提出了适合中国陆相地层的孔隙度测井方法,改善了NMR孔隙度的测量效果针对中国陆相地层的复杂性,建

23、议不同地区应根据;臣体情况进行岩心分析,确定恰当的NMR测井方法,以获得比较准确的NMR孔隙度渗透率permeability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质称为渗透性;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叫渗透率。渗透率(K)用来表示渗透性的大小。 分类:油藏空气渗透率/(m D) 气藏空气渗透率/(m D)特高 1 000 500高 5001 000 100500中 50500 10100低 550 1.010特低 5 1.0 绝对渗透率用空气测定的介质渗透率叫绝对渗透率,也叫空气渗透率。它反映介质的物理性质。 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多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渗流时,其中某一项流体的渗透率叫该

24、项流体的有效渗透率,又叫相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多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渗流时,其中某一项流体的相渗透率与该介质的绝对渗透率的比值叫相对渗透率,用百分数表示。含油饱和度在油层中,原油所占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孔隙体积之比。各向异性编辑本段简介晶体的各向异性即沿晶格的不同方向,原子排列的周期性和疏密程度不尽相同,由此导致晶体在不同方向的物理化学特性也不同,这就是晶体的各向异性。晶体的各向异性具体表现在晶体不同方向上的弹性模量、硬度、热膨胀系数、导热性、电阻率、电位移矢量、电极化强度、磁化率和折射率等都是不同的。各向异性作为晶体的一个重要特性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常用密勒指数来标志晶体的不同取向。沉积微

25、相沉积微相 microfacies指在亚相带范围内具有独特岩石结构、构造、厚度、韵律性等剖面上沉积特征及一定的平面配置规律的最小单元。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按沉积环境可分为大陆沉积与海洋沉积两类;按沉积作用方式可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物质沉积三类1。广义指造岩沉积物质进行堆积和形成岩石的作用。包括母岩的解离(提供沉积物质)、解离物质的搬运和在适当场所的沉积、堆积,以及经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成岩的)变化,固结为坚硬岩石的作用。狭义的指沉积物进行沉积的作用。更为狭义的指介质(如水)中悬浮状物质的机械沉淀作用。在沉积学中,常使用

26、比较狭义的概念,把沉积作用定义为沉积物质在地表温度及大气压力下以成层方式进行堆积或形成的作用及过程,包括沉积物埋藏以前(即成岩作用开始以前)自风化、搬运以至堆积的全过程。很多人使用广义的沉积作用的概念,如矿床学中常把沉积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矿床统称为沉积矿床,这是相对岩浆作用或变质作用等与内动力有关的作用而言的。在流水的的搬运途中,由于水的流速、流量的变化以及碎屑物本身大小、形状、比重等的差异,沉积顺序有先后之分。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因此,在不同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砾石、沙、粉沙、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层。当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27、在河流的中下游常常造成宽广平坦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如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埃及的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尼罗河三角洲等。我国的黄土高原就是风力沉积的杰作。强劲的西北风从遥远的蒙古高原搬来粒粒沙尘,经过上百万年形成深厚的黄土分布区。沉积作用(sedimentation) 编辑本段一、地面流水的沉积作用地面流水的沉积作用以机械沉积作用为主,由于地面流水总是处于较快的运动与循环状态,其中的溶运物在搬运过程中一般不具备沉积条件,故化学沉积作用微弱。(一)河流的沉积作用河流的沉积作用,自上游至下游普遍存在。发生沉积作用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流速减小,二是流量减小,这二者都会使河流活力降低而发生

28、沉积;三是进入河流的碎屑过多,超出河流的搬运能力而发生沉积。据此分析,河流发生沉积作用有三个主要场所:一是河流汇入其它相对静止的水体处,如河流入海、入湖以及支流入主流处;二是河床纵剖面坡度由陡变缓处,一般来说河流中、下游地势较平坦,沉积作用明显;三是河流的凸岸,由单向环流侵蚀凹岸,其产生的碎屑在凸岸沉积。滞留砾石沉积在河流上游,由于坡降大,河流具有较大的动能。细粒物质被冲走,粗粒物质留下来成为滞留沉积。其沉积物以河床砾石为主,成分复杂,砾石呈叠瓦状排列,一般厚度不大,常呈透镜体分布于河道之中。边滩沉积与河漫滩河流在迁移弯曲的过程中,所携带的碎屑物在凸岸一侧沉积下来。开始仅仅形成浅滩,随着河流不

29、断侧向迁移,浅滩也不断增长,最后形成宽阔的边滩。边滩沉积物成分复杂,常含有植物碎片。粒度变化范围大,规模较大河流的边滩沉积,都是以砂为主,有少量的砾石和粉砂;较小河流的边滩沉积,粒度可粗至砾石级。边滩沉积中的层理以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为主。边滩沉积是单向环流侧向加积的产物,当洪水期来到时,水位增高,边滩被没于水下,洪水中的细粒物质(粉砂、亚粘土等)就会叠积在边滩沉积物之上,形成河漫滩,并一般具有水平薄层层理。因此,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即底部为边滩沉积,顶部为河漫滩沉积。心滩沉积辫状河或网状河的特点是发育一系列心滩。心滩形成于洪水期,此期间形成双向环流,表流从中央向两侧流,底流从两侧向中心汇聚,然后

30、上升,由于水流的相互抵触和重力作用,使碎屑在河心发生沉积(图6.7)。每一次洪水期,使心滩扩展、加高,最后露出水面,造成河流分叉。这种分叉过程在河道内反复进行,即形成了心滩密布的、网状的游荡性河流。心滩沉积物成分复杂。粒度变化范围比边滩大得多,也更粗一些,可以有砾石、粗砂,有时还有粉砂和粘土夹层。心滩沉积物中的层理发育,常见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层理的底界面常为明显的冲刷面,并有砾石分布。天然堤与决口扇沉积洪水期河水漫越河岸,由于河水变浅、流速骤减,河水所携带的大量悬浮物质,很快在岸边沉积下来,形成天然堤。天然堤主要发育在蛇曲河流中,沉积物为粉砂和泥,两者常呈互层。决口扇是洪水冲决天然堤,在天然堤

31、外侧斜坡上形成的扇状堆积物。它在剖面上呈透镜状,厚度自数十厘米到几米。沉积物的粒度比天然堤的粗,主要为细砂和粉砂。牛轭湖沉积由河流的改道、截弯取直或由于河流衰老所形成的湖泊称为牛轭湖。其沉积物底部是侧向加积形成的河道沉积物,往上为垂向加积的粉砂和粘土,富含有机质,一般具水平层理。这些垂向加积的细粒物质是由洪水期河流所带来的。山口沉积来自山区的河流,在流出山口时,由于坡降明显减小,水流无地形约束而散开,河流的搬运能力显著降低,所携带的大量碎屑物便堆积在山口开阔的平地上。沉积物堆积成半圆锥形或扇状地貌,称为冲积锥或冲积扇。山口沉积是在水位突然退落,动力变小过程中沉积的。因此在锥顶的沉积物粒度粗,以砾石、砂为主,向边缘逐渐变细。河口沉积河流入海、入湖的地方叫河口,它是河流重要的沉积场所。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便大量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故称为三角洲。三角洲内部从纵剖面上看常具有三层构造,即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前积层是河水到达河口后,最先在汇水盆地边缘沉积的较粗泥、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