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23.63KB ,
资源ID:251840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1840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气气传热综合实验操作讲义.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气气传热综合实验操作讲义.docx

1、气气传热综合实验操作讲义气气传热综合实验讲义一、 实验目的:1 通过对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 i 的测定方法,加m 0.4中常数 A、m 的值;2 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和采用螺旋扁管为内管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m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3 了解套管换热器的管内压降 p 和 Nu 之间的关系;二、 实验内容:实验一: 测定 56 个不同流速下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 i 。m 0.4 测定 56 个不同流速下简单套管换热器的管内压降 p1。实验二: 测定 56 个不同流速下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 i 。m 测定 56 个不同流速下强化套管换热

2、器的管内压降 p 2 。并在同一坐标系下绘制普通管 p1 Nu 与强化管 p 2 Nu 的关系曲线。比较实验结果。 同一流量下,按实验一所得准数关联式求得 Nu0,计算传热强化比 Nu/Nu0。三、 实验原理实验一 普通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测定1. 对流传热系数 i 的测定对流传热系数 i 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实验来测定。 iQi t m Si(2-1)2Qi管内传热速率,W;2 t mi 内管壁面温度与内管流体温度的平均温差,。平均温差由下式确定: t mi t w ( ) (2-2)2式中:ti1,ti2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tw壁面平均温度,;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

3、,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 tw 来表示。管内换热面积:Si di Li (2-3)式中:di内管管内径,m;Li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由热量衡算式:Qi Wic pi (ti 2 ti1) (2-4)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求得:Wi (2-5)36003cpi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 / (kg);3cpi 和 i 可根据定性温度 tm 查得, tm 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ti1、ti2、2tw、Vi 可采取一定的测量手段得到。式中: i 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Si管内换热面积,m ;ti1 + ti 2Vi i式中:Vi

4、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 / h;i冷流体的密度,kg /m 。ti1 + ti 22. 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流体在管内作强制湍流,处于被加热状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m(2-6) i物性数据 i、cpi、i、i 可根据定性温度 tm 查得。经过计算可知,对于管内被加热的空气,普兰特准数 Pri 变化不大,可以认为是常数,则关联式的形式简化为:m 0.4i通过实验确定不同流量下的 Rei 与 Nui ,然后用线性回归方法确定 A 和 m 的值。实验二、强化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及强化比的测定强化传热又被学术界称为第二代传热技术,它能减小初设计的传热面积,以减小换热器

5、的体积和重量;提高现有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使换热器能在较低温差下工作;并且能够减少换热器的阻力以减少换热器的动力消耗,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和资金。强化传热的方法有多种,本实验装置是采用在换热器内管插入螺旋线圈的方法来强化传热。螺旋线圈的结构图如图 2-1 所示,螺旋线圈由直径 3mm 以下的铜丝和钢丝按一定节距绕成。将金属螺旋线圈插入并固定在管内,即可构成一种强化传热管。在近壁区域,流体一面由于螺旋线圈的作用而发生旋转,一面还周期性地受到线圈的螺旋金属丝的扰动,因而可以使传热强化。由于绕制线圈的金属丝直径很细,流体旋流强度也较弱,所以阻力较小,有利于节省能源。螺旋线圈是以线圈节距 H 与管内径 d

6、的比值为主要技术参数,且节距与管内径m经验公式,其中 B 和 m 的值因螺旋丝尺寸不同而不同。Nui = A Rei Prin .其中: Nui = , Rei = i i i , Pr =Nui = A Rei Pr(2-7)比是影响传热效果和阻力系数的重要因素。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总结了形式为 Nu = B Re 的图 2-1 螺旋线圈强化管内部结构在本实验中,采用实验 2-1 中的实验方法确定不同流量下的 Rei 与 Nui ,用线性回归方法可确定 B 和 m 的值。单纯研究强化手段的强化效果(不考虑阻力的影响),可以用强化比的概念作为评判准则,它的形式是: Nu Nu0 ,其中 Nu 是

7、强化管的努塞尔准数,Nu0是普通管的努塞尔准数,显然,强化比 Nu Nu0 1,而且它的值越大,强化效果越好。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评判强化方式的真正效果和经济效益,则必须考虑阻力因素,阻力系数随着换热系数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导致换热性能的降低和能耗的增加,只有强化比高且阻力系数小的强化方式,才是最佳的强化方法。四、 实验装置与流程1 实验流程图及基本结构参数:如图 2-2 所示,实验装置的主体是两根平行的套管换热器,内管为紫铜材质,外管为不锈钢管,两端用不锈钢法兰固定。实验的蒸汽发生釜为电加热釜,内有 2 根 2.5kW 螺旋形电加热器,用 200 伏电压加热(可由固态调压器调节)。空气由旋涡气泵

8、吹出,由旁路调节阀调节,经孔板流量计,由支路控制阀选择不同的支路进入换热器。管程蒸汽由加热釜发生后自然上升,经支路控制阀选择逆流进入换热器壳程,由另一端蒸汽出口自然喷出,达到逆流换热的效果。2021东图 2-2 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A 型)实验装置:1普通套管换热器;2内插有螺旋线圈的强化套管换热器;3蒸汽发生器;旋涡气泵;5旁路调节阀;6孔板流量计;7、8、9空气支路控制阀;10、11蒸汽支路控制阀;12、13蒸汽放空口;14传热系数分布实验套盒(本实验不使用);15紫铜管;16加水口;17放水口;18液位计;19热点偶温度测量实验测试点接口;20普通管测压口;21强化管测压

9、口2 实验的测量手段1) 空气流量的测量空气主管路由孔板与差压变送器和二次仪表组成空气流量计,孔板流量计为标准设计,其流量计的计算式为: P t 0式中: P 孔板流量计两端压差,KPa;t 0 流量计处温度(本实验装置为空气入口温度),; t 0 t 0 温度下的空气密度,kg/m3;实验装置结构参数见下面说明:东实验内管内径 d i (mm)第 套 16第 套 20实验内管外径 d 0第 套 17.92第 套 22实验外管内径 D i (mm)20实验外管外径 D 0 (mm)22总管长(紫铜内管)L(m)1.20测量段长度 l(m)1.20加热釜操作电压200 伏操作电流200 伏Vt

10、0 = 23.8 *东由于被测管段内温度的变化,还需对所测得体积流量进行进一步的校正:(2-8)273 t032) 温度的测量实验中壁面温度是用铜-康铜热电偶测量的,温度与热电势的关系为:T()=1.2705+23.518E(mv) (2-9)冷流体进出口温度是用 Cu50 热电阻温度计测量得到的。五、 注意事项1 由于采用热电偶测温,所以实验前要检查冰桶中是否有冰水混合物共存。检查热电偶的冷端,是否全部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2 检查蒸汽加热釜中的水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特别是每个实验结束后,进行下一实验之前,如果发现水位过低,应及时补给水量。3 必须保证蒸汽上升管线的畅通。即在给蒸汽加热釜电压之

11、前,两蒸汽支路控制阀(见图 2-2)之一必须全开。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开启需要的支路阀,再关闭另一侧,且开启和关闭控制阀必须缓慢,防止管线截断或蒸汽压力过大突然喷出。4 必须保证空气管线的畅通。即在接通风机电源之前,三个空气支路控制阀之一和旁路调节阀(见图 2-2 所示)必须全开。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关闭风机电源,然后开启和关闭控制阀。5 调节流量后,应至少稳定 510 分钟后读取实验数据。6 实验中保持上升蒸汽量的稳定,不应改变加热电压,且保证蒸汽放空口一直有蒸汽放出。六、 实验报告1 实验一的原始数据表、数据结果表(换热量、传热系数、各准数以及重要的中间计算结果)、准数关联式的回归过程、结果与

12、具体的回归方差分析,并以其中一组数据的计算举例。2 实验二的原始数据表、数据整理表(换热量、传热系数、各准数、Nu0 和强化比,还包括重要的中间计算结果)、准数关联式的回归结果。3 在同一双对数坐标系中绘制实验一、实验二的 NuRe 的关系图。4 在同一坐标系中绘制实验一、实验二的东PNu 的关系图。Vi = Vt0 273 + tmVt0 冷流体进入换热器时的体积流量,m / h;5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七、 实验步骤传热实验仿真主要设备介绍图如下图 2-3 所示:真仿传热实验仿真设备介绍图 真普通套管实验操作: 检查水槽液位计,若发现水量较少,打开注水阀 VA102,补充水量至 2/

13、3 处; 打开连通阀 VA101,使水槽与蒸汽发生器相通; 打开普通套管蒸汽开关阀 VA104,确保蒸汽管路畅通; 打开电源总开关,启动蒸汽发生器开关,加热蒸气; 等待若干秒,待水蒸气进入套管换热器外管,当蒸气排出口有恒量蒸汽排出时,标志实验可以开始; 打开漩涡风机旁路阀 VA106 至最大; 打开普通套管空气开关阀 VA107,确保空气管路畅通; 启动漩涡风机开关; 通过调节漩涡风机旁路阀 VA106 的开度,调节流量所需值,待数值稳定后,到“实验数据一”面板点击“普通套管数据记录”按钮,记录实验数据至“实验报表” 按照阀门 VA106 开度由大到小的顺序,记录 56 组实验数据强化套管实验

14、操作: 关闭风机电源;图 2-3 缓慢开启强化管道蒸汽开关阀 VA105,再关闭普通套管蒸汽开关阀 VA104,使强化管路蒸汽畅通;待蒸气排出口有恒量蒸汽排出,标志强化套管传热实验可以开始; 将漩涡风机旁通阀 VA106 开至最大,接通漩涡风机开关; 调节漩涡风机旁通阀 VA106 的开度,调节流量至所需值,带数值稳定后,倒“实验数据二”面板点击“强化套管数据记录”按钮,记录实验数据至“实验报表” 按照阀门 VA106 开度由大到小的顺序,记录 56 组实验数据 关闭蒸汽发生器加热电源,待蒸气放空口没有蒸汽逸出,将漩涡风机旁通阀 VA106 至全开,并关闭漩涡气泵开关,关闭总电源开关 实验结束

15、参数设置:到“参数设置”面板,改变强化套管、普通套管的半径、长度、蒸汽温度,重复以上步骤;八、 思考题1 下列属于传热基本形式有:A. 间壁换热B. 混合换热C. 辐射答案:C2 热能总是:A. 由热能高的物体传向热能低的物体B. 由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C. 由比热大的物体传向比热小的物体答案:B3 间壁换热时,壁温总是:A. 接近温度高的流体B. 接近温度低的流体C. 接近传热系数大的流体答案:C4 在本实验中的管壁温度 Tw 应接近蒸汽温度,还是空气温度?可能的原因是:A. 接近空气温度,这是因为空气处于流动状态,即强制湍流状态,a(空气)B. 接近蒸汽温度,这是因为蒸汽冷凝传热膜

16、系数,a(蒸)a(空)。C. 不偏向任何一边,因为蒸汽冷凝 a 和空气温度 a 均对壁温有影响。答案:B5 以空气为被加热介质的传热实验中,当空气流量 Va 增大时,壁温如何变化?A. 空气流量 Va 增大时,壁温 Tw 升高。B. 空气流量 Va 增大时,壁温 Tw 降低。C. 空气流量 Va 增大时,壁温 Tw 不变。答案:B6 下列诸温度中,哪个做为确定物性参数的定性温度?A. 介质的入口温度B. 介质的出口温度C. 蒸汽温度D. 介质入口和出口温度的平均值E. 壁温答案:D7 管内介质的流速对传热膜系数 a 有何影响?A. 介质流速 u 增加,传热膜系数 a 增加B. 介质流速 u 增

17、加,传热膜系数 a 降低C. 介质流速 u 增加,传热膜系数 a 不变答案:A8 管内介质流速的改变,出口温度如何变化?A. 介质流速 u 升高,出口温度 t2 升高B. 介质流速 u 升高,出口温度 t2 降低C. 介质流速 u 升高,出口温度 t2 不变答案:B9 蒸汽压强的变化,对 a 关联式有无影响?A. 蒸汽压强 P,a 值,对 a 关联式有影响B. 蒸汽压强 P,a 值不变,对 a 关联式无影响C. 蒸汽压强 P,a 值,对 a 关联式有影响答案:B10 改变管内介质的流动方向,总传热系数 K 如何变化?A. 改变管内介质的流动方向,总传热系数 K 值增加B. 改变管内介质的流动方向,总传热系数 K 值减小C. 改变管内介质的流动方向,总传热系数 K 值不变答案:C九、 参考文献1 冷士良. 化工单元过程及操作.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 张金利等. 化工原理实验.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3 杨祖荣. 化工原理实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东 方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