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33.96KB ,
资源ID:2517645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17645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点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点汇总.docx

1、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点汇总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汇总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 中国文化基础一、 文化的涵义(一) 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对 文”作解释较早的是易经 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二) 文化的汉语词源:化 化者,人由生而死,由死而生(三) 文化的拉丁文词源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的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物 质生产活动)的意义。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精神活动)的意义,包括人的技能的练习,性情、品德的 陶

2、冶、教养,蕴含有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蒙昧和纯自然状态。(四) 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二、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关于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概括起来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种。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 大文化”。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等。 四层说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

3、的准则。 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 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 小文化”最早的权威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 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 杂整体。文化的特征(1) 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2) 文化具有超个人性(3) 文化具有时代性和超时代性三、 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

4、点与思维模式, 在认识与改造自然、 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六个方面: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 睿智的宗教哲学思想 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 辉煌的音乐艺术成就 浩 瀚的文化典籍最早萌生并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一一最能体现一个区域一个空间范围特点的文化类型。中国地域文化的划分和特点1燕赵文化混血”的文化融合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2、 三秦文化 一一自古帝王都,中国文化的3、 三晋文化 中华民族的根祖文化4、 齐鲁文化一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齐鲁文化 圣人之乡5、 吴越文化尚文的部落6、 荆楚文化能文能武的部落唯楚有才,于斯为

5、盛”绍兴的师爷湖南的将”7、 巴蜀文化兼容、开放的文化8、 滇云文化一一汇合各民族特色的文化9、 岭南文化 汇合古今;融贯中西的文化兼具山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10、 闽南文化中原文化为主体,移民文化为实质11、 青藏文化 神秘的高原文化南北文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地理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 ”(二)中西文化差异1中西文化差异如民族性格(谦和与好斗)、人际关系(中庸与张扬)、家庭关系(重视亲情与凸现自我) ,2、中西文化差异的成因:(1 )地理环境(大陆型与海洋型)(2 )经济形态(农耕与商业)(3 )政治形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和以契约和财产为基础的城邦社会) ,.

6、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一)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2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创造美好未来。3有助于全面提高人文素质。(二) 学习中国文化的意义削弱和取消人文教育,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等专业教育的危险 :第一,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下降。第二、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科学主义泛滥。第三,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发掘传统文化的底蕴,促进经济发展。其一,传统文化可以也应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文化资产和文化资本。其二,历史传统文化是塑造区域文化气质的重要基地。其三,发掘利用传统文化, 不仅可以经济经营活动注入价值巨大的文化资产, 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感召力,而且能够直接促进商标、广告、包装等

7、文化资产的迅速增值,同时提 高经济领域的文化资产意识。 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二讲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 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及气候等人文地理环境 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疆域、政区、民族、人口等方面的特征。1气候特征:一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国土的大部分处于温带地区。二是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多刮北风,夏季多刮南风,降雨量多集中在 7、& 9三个月。三是大陆气

8、候强。冬冷夏热,气温年差较大。中国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是节气文化与气候。我国古代以农立国,节气文化是适应农业需要而很早就发展起来的。二是中医文化与气候。中医学把外感病邪分为 风寒湿热燥火”俗称六淫”大部分与气候有关。三是诗词与气候。2地形、地貌特征: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二是险峻,如华山。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 三大阶梯”中国特有的地形地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3 疆域特征:疆域:各朝代的疆界变化,有哪几

9、个朝代的疆域比现在的大呢?西汉、唐、元、清疆域的广大,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4政区特征: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是人为划分的 。我们了解政区划分,主要是探讨了解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机构组织及权利分配。(1)商周: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制度最早产生于奴隶制时代。(2 )西汉初年,采用 郡国并行制”(3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级。(4)隋唐:恢复郡县两级制。(5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8 )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省、府、县三级。(9) 近代,辛亥革命前后废除了府一级、州、所都改为县,又重划了道区,所以成了省、 道、县三级制。(10) 现代:1949

10、年建国后地方行政机构分省(包括自治区和直辖市) 、地(包括自治州、 盟)县(包括自治县、旗、自治旗)。(6) 元朝:由于疆域辽阔,确立了行省制度。(7) 明:明洪武九年废除行中书省。4.民族特征:首先要明确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中华民族是定居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 中华民族现有56个民族。 其次要明确中国辽阔的疆域和富饶的土地是靠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开拓的。再次,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互相接近和融合,共同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4人口特征:历史上,中国人口有三大特点:第一是人口众多。第二个特点是人口迁移频繁。第二是分布不均衡。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

11、与影响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可以细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农业。 从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都是依靠优越的农业环境养活了大量的人口,供养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人口。正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 传统的中国文化才得以形成和延续。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 大而传播。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

12、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 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其次,自然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标准条件。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闭的。第三,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中国人的优越感和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所以,改革开放的最大阻力应该是这种思想观念,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大陆地形。第二节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就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式的经济,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它是由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的。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文

13、明是指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而逐步形成的人类文明。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中国的农耕文明同时发祥于黄河、 长江流域。由于黄河流域更适合于农耕, 故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得到发展,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既有长期的对垒, 也有相互的融合。 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常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 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 在对垒的同时,两种民族也在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3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中国是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的,同时农耕经济包容着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包

14、括手工业、 水利、采矿、冶铁、纺织、造船、建筑、贸易等。4.为什么会形成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呢?或曰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呢?1.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2.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 精细。3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影响 之大,导致道德论与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互摄互涵,畛 zhen3域不清。1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鼓励人人都加强道德修养;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积极作用表现在:2对包括君主在关于文明的肇始中西比较:六、 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中国

15、文化以 人”为核心,它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 成德,文以载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鲜明的重人 文、重人伦的特色。 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对中国文化特征的影响对教育的影响七、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中国伦理型文化还有一个突出的外在形式上的特点,这就是它的经学传统。所谓经学传统,是指中国文化长期以儒家经学为主流, 有着一以贯之的传统, 形成了独自的特色。 经,本来是孔子所整理的古代文化典籍。到了汉代,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的地位被大大提高了。训解和阐述六经及儒家经典的学问, 称之为 经学”是学术文化领域中压

16、倒一切的学问, 成为汉以后历代的官学。孔子编辑整理的古代文献称之为 六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乐、春秋。首先,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广泛渗透。其次,在经学的影响下,科学未能充分独立。再次,经学传统对中国宗教的发展,也产生着一定影响。中国文化的这种经学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第四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一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包括器物、制度、习惯、思想意识等层面,无不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 而最重要的是周易大传的 辅相天地的学说。4 天人协调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 是民族凝聚的功能。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

17、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 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第三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一、民族凝聚功能中国文化中刚健自强的精神, 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 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 不断前进,坚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中的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此时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秦以前这段时期。远古期:野蛮时期和蒙昧时期。五帝上古期:170万年前一前221年可知朝代有:夏、商、周t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距今约

18、250万年-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约为公元前 7000年公元前2070年。t奴隶社会:(青铜时代)。始年约为公元前 207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观点)元谋猿人”:距今已有170万年。一、 中国人的起源北京猿人: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以前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文化。二、 原始物质文化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出现的时期。 共经历了大约二三百万年。主要特征是猿人使用的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块。二、原始物质文化新石器时代,约开始于公元前 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

19、器也广泛出现。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巡览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 大汶口文化” 其次是:血缘群婚(形成血缘家族的婚姻关系称血缘婚)母系氏族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母系氏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2.氏族关系: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地皇神农氏人皇伏羲氏天皇燧人氏说法不一极其混乱!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五帝是指黄帝、颛顼( zhuan xu)、帝喾(ku)、唐尧、虞舜。说法不一。禹的时代开始了 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是

20、:(1 )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2) 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3) 私有制确立;(4 )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 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五、上古文化分布中华民族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 它发祥于黄土高原、 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1)华夏文化集团黄帝、炎帝就生活在这个区域。黄帝和炎帝是传说中的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两个部落首领。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 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 区。射日的后羿就生活在这个生活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后人有

21、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日日心”的诗句)。蚩尤也生活在东夷文化区域 商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一、 殷商神商部落原是一个活动在山东半岛渤海湾的从事畜牧业生产的部落。大约在公元前 14世纪,长期流动不定的商族多次迁都。到盘庚(商代第十代君主)在位时,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 小屯村),所以历史上又称商王朝为殷商。据考古所及,南越长江,北达辽西,西抵陕西, 国土面积大大超过了夏王朝。 神商朝的文化观念,集中体现在 尊神重巫”表现出强烈的神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二、 周人的文化维新周部

22、落原来活动在渭河流域,周的始祖是姬弃,后经周文王姬昌广求人才, 四面征战,统一了一些部落,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在河南孟津与 800诸侯会盟,兴兵灭商。从公元前 11世纪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存世约 800年,共传30代37王。商周的分界是公元前 1046年。(1)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周朝为了有效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 分封姬姓贵族子弟和功臣、 还有殷商后代(兴灭国、继绝世的文化传统)到各地去建立政权。西周初年一共分封了 71个诸侯,其中姬姓的达 53个之多。另外,规定周天子的王位和诸侯的封爵由嫡长子继承。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2)确立了礼制。就是

23、周公着手建立的周王朝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 周礼的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 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公元前 221年)这500多年间,习惯上 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公元前476年以前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孔子所编的鲁国史书春秋的时间大体上差不多。公元前 475年到秦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为什么称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 轴心时代”呢?之所以称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 轴心时代”,是文化史家借用了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的 概念。其主要含义是指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 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 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了。主要依据有:(1 )

24、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2) 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3) 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4) 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那么,怎么又会出现这样一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巅峰时代呢?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二、 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所谓诸子百家, 诸”

25、是指各个; 子”是对士”的尊称,百家是指学派林立的现象。西汉司马谈将诸子百家概括为 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 ”,刘歆又补充了 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一)儒家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孔子思想内容 :(1) 仁”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其内容有四个含义,一曰 仁者,人也。”二曰 仁”即爱人,并进一步阐明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为 仁”,应该做到 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三曰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四曰: 克己复礼为仁。(2) 礼”孔子曾经说: 殷因于夏礼,

26、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yi4)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3) 中庸”孔子的 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孔子所谓 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 适度”恰如其分”而 适度”和 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

27、际出发。孔子主张 君子和而不同”(子路)。他所谓 和而不同”就是指不同事物之间,不是单纯 的一方依顺另一方, 而是两方在地位和伦理关系上、 责任和义务上各有不同, 甚至在对待事物的观点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通过彼此间的谅解与协调,可以达到关系的和谐与统一。孔子还提出了 和为贵”的观点。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礼”本来是用来显示不同等级之间人们身分差别的,强调 和为贵”就是强调差别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4) 教”与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28、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5)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又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2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儒家思想是以 仁”为内在思想核心,以 礼”为外在行为规范,以 中庸”为其辩证思维方法, 以知、行、学、思”为认识论的一套严密

29、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学说,他们重视血亲人伦,重视 现世事功,重视道德修养,(1)在天道观方面,儒家继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 天命”与 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生的从属地位 ;(2)在历史观方面,他们将捍卫三代的典章文物当作自己 神圣的使命,同时也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修改。 (3)在社会伦理方面,他们以 仁”释 礼”,试图把社会外在的规范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4)在修身论方面,他们设计出一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邦定国的方案, 为巩固封建政权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二)道家文化先秦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思想的核心是

30、道本体论”,其学派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道”是万物之本源(2) 有”与无”的辩证统一。(3) 无为而治”的思想(4)在认识论上,老子主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庄子的社会思想:怎样才能达到无我的境界呢?第一是忘:忘掉世俗的成见,忘掉人世的伦理道德,忘掉名利和外物,忘掉父母和亲人,忘掉自我,最后连本身也忘掉。第二是守:即要守己之说,守己之意,守己之神,不予外泄。第三是游:这是指心灵不受任何俗务和俗世规则的约束, 使之处于一种不负责、不拘泥和绝对豁达、绝对自由的状态。(三) 法家法家的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集法家之大成者是韩国的韩非子。韩非是法家最后的也是最大的理论家, 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 提出了以法为中心的”法、势、术”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统治术。韩非的法治思想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封建中央集权专制提供了政治理论的根据。 秦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虽然不再公开打法家的旗号, 然而,法家思想的精髓却被历代统治者延传下来,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封建地主阶级便采取了儒表法里、 或阳儒阴法的治国策略。韩非子(四) 墨家:其创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