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0.96KB ,
资源ID:251736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1736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二章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二章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docx

1、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二章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第二章 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哲学第一节 汉初黄老之学一、黄老之学 1基本内容:无为而治,道法兼容。 2代表人物:曹参、盖公、司马迁父子。 3思想特点:与原始道家的同异。二、淮南子的思想 1自然天道观:道,元气。 2对黄老道家的继承。三、一篇重要作品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了解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的思想主旨、特点和得失。第二节 董仲舒 一、“人副天数”说 1“天”的多重属性:自然属性、神性、道德属性。 2人副天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 “数” ,是指天与人在构成的各部分上的数量指标。“副” ,就是“符合” 、“副本” 。人副天数,

2、既包括形体躯干的肉体一面,也包括情感意志的精神一面。 二、天人感应论 1意志性的天。 2阴阳五行与人的关联。 3天谴,灾异。 三、性三品说 1性受之于天。 2人性三品:“圣人之性” ,“斗筲之性” ,“中民之性” 。唯中民可名性。 3“禾米”之喻 :“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 四、汉代公羊学 1以春秋公羊传为主来讲春秋的学问,阐发其中的微言大义。 2汉代主要代表:董仲舒、何休。 3主要思想:大一统说,三世、三统说。 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三策的主要观点,儒学独尊。第三节 扬雄和桓谭 一、今古文学之争 1古文经学、今文经学的含义、特点、代表著作

3、、代表人物。 2西汉以今文经学为盛,东汉以古文经学为兴。 3今文经学之弊,古文经学的批判。 二、谶纬之学 1“谶” ,隐语;“纬” ,纬书。 2纬书(乾凿度)的象数之学。 三、白虎观会议和白虎通 1白虎观会议的时间、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2白虎通的主要内容:阴阳五行,“三纲” 、“五常” 、“六纪” 。 四、扬雄的哲学体系 1太玄对周易的模仿 ,太玄的宇宙论 、元气论 。 2最高范畴:“玄” ;“玄”的展现途径:“三起” 、“三生” 。 3性善恶混,调和孟 、荀 ,强调后天的学习 、教化 。 五、桓谭的形神论 1反对谶纬。 2烛火之喻。第四节 王充一、“疾虚妄”而“归实诚”1对“九虚” 、“

4、三增”的批评。2重效验、实证。 3批评“圣人生而知之”之说。二、自然元气论 1元气本根论。 2天道自然论。 3对天人感应说的批判。三、人性论 1气性基础上的人性论:人性有善有恶。 2对前人人性论的批评总结:孟子、荀子、董仲舒、刘向等。 3命定论。第五节 通论玄学一、玄学的主要论题和方法 1主要论题:有无之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言意之辨,圣人有情无情辨。 2基本方法:得意忘言,寄言出意,辩名析理。二、玄学的主要流派和发展阶段 1主要流派:崇有派(裴頠),贵无派(何晏、王弼),无无派(郭象)。 2发展阶段:正始玄学、竹林玄学、中朝(元康)玄学。三、玄学主要的著作 “三玄”(周易 、老子 、庄子),

5、论语集解 ,周易注 ,周易略例 ,老子注 ,老子微旨略例 ,庄子注 ,释私论 ,达庄论 ,崇有论 ,言尽意论等。第六节 王弼一、主要著作 老子注 、老子指略 、周易注 、周易略例 、论语释疑。二、“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1“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2“一”以统“多” ,“寡”以治“众” 。 3体用不二论:“无”和“有”是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不可偏废,“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三、得意忘象 1周易系辞关于言与象、意关系的论述题:“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 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2王弼的观

6、点:(1)“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强调得意。(2)“尽意莫如象,尽象莫如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不否定言与象的作用。四、圣人有情 1何晏认为:圣人“无情而有性” ,圣人“无喜怒哀乐” 。 2王弼:“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但圣人能“物物而不物于物” 。五、“大衍义” 周易系辞说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 王弼的新解:“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充分发挥了

7、他“以无为本”的观点。第七节 郭象一、重要篇章 庄子序对庄子思想的概括与评价:“夫庄子者可谓知本矣。” “庄生虽未体之,言则至矣。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 另,注意庄子序与庄子注序的区别。二、万物独化论 1“有” 、“无”之辩:“有之不能为有,而自尔耳。” “非唯无不得化而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为无矣。” 2万物自然独化:“块然而独化。” “生物者无物,而物自生耳。” 3玄冥之境:“万物独化于玄冥之境。” “玄冥者,所以名无而非无也。”三、性分说 1“物各有性” ,是“性” ;“性各有极” ,是“分” 。 2“各安其分” ,“各适其

8、性” 。 3名教即自然:自然是万事万象的本性,名教是现实社会中的伦理规范,也即名分,本身即是天理自然。四、圣人境界:“宏内游外” 1有无的玄通:“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2儒道的会通:“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第八节 僧肇、道生一、佛教初传及慧远的思想 1格义:佛教早期进入中国的过程中运用的解释经典义理的方法,以中国思想比拟佛教的教义。 2慧远的佛学思想:(1)因果报应论;(2)神不灭论;(3)法性论。二、六家七宗 本无 、即色 、心无 、识含 、幻化 、缘会六家,其中“本无”一家又分为本无宗与本无异宗,故称七宗。三、僧肇肇论 1不真空论:(1)万物皆因缘和合而成

9、,没有自己的真实本性,所以虽无而有,虽有而无,非有非无,总之是“不真” ,“不真”即是“空” 。(2)对六家七宗中的三个主要流派心无宗、即色宗、本无宗进行总结性评价。 2物不迁论:从事物的“动”与“静”的关系中论证“物不迁” 。 3般若无知论:论述佛教智慧的无知无相,而又无所不知,洞彻万物。四、道生的顿悟说 1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2渐修顿悟:“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忘释,谓之顿悟。”五、范缜神灭论 1形神相即。 2形质神用。 3人之质有知,木之质无知。 4知、虑皆是神之分,不能离“本”(形体)而有知、虑。第九节 道教哲学一、早期道教 1经典:太平经 、周

10、易参同契 、老子想尔注。 2张道陵:五斗米道;于吉、张角:太平道。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 1葛洪抱朴子 :玄道本体论 ;道教神仙思想与儒家礼法思想的结合。 2寇谦之创立新道教:(1)革除“三张伪法” ;(2)儒家“中和”思想;(3)佛教轮回思想。 三、隋唐道教重玄学 1成玄英的重玄说:“一玄”是“不滞”(不执着),不滞于有,也不滞于无,是谓“玄” 。是否定。“重玄”是“非但不滞,亦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日玄之又玄” 。是否定之否定。 2司马承祯坐忘论:“敬信” 、“断缘” 、“收心” 、“简事” 、“真观” 、“泰定” 、“得道” ,修道的七个步骤和层次。第十节 天台宗、唯识宗一、弄清中

11、国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经典 1宗派:三论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密宗、律宗。 2著作:成唯识论、摩诃止观、大乘起信论、华严金狮子章、坛经等。二、天台宗的思想 1止观说:止,即“定” ;观,即“慧” 。三种止观: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 2一心三观说:“一心” ,即能观之心;“三观” ,指空观、假观与中观。一心三观,即于一心中修三观,观圆融之三谛。 3一念三千说:一念,即指现前妄念;三千,即指一切万法。一念介尔之心,自然具足性理的三千诸法和事造的三千诸法,即叫“一念三千” 。“三千”由“十法界” 、 “十如是” 、“三世间”相乘所得。三、唯识宗的思想 1万

12、法唯识,唯识无境:“我”和“法” 。“能缘” 、“见分” ,“所缘” 、“相分” 。皆是识。 2八识说:(1)眼识。眼能见,不是眼能见,而是识能见。(2)耳识。耳能听,不是耳能听,而是识能听。(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7)末那识,又称为“染污识” 。第七识的任务是把第六意识的用,交给第八识。(8)阿赖耶识。无论是善是恶,是染是净,都放在第八识里,所以叫含藏识。阿赖耶识转变过来,就是如来藏性。 3“三性” 、“三无性” :(1)“三性” ,亦称“三自性” ,指“遍计执自性” 、“依他起自性” 、“圆成实自性” 。(2)“三无性” ,亦称“三无自性” ,指“相无性” 、“生

13、无性” 、“胜义无性” 。第十一节 华严宗、禅宗一、法界缘起说 1一真法界:宇宙万法皆是一心缘起,复为一心所摄,这个唯一、真实的心就是“一真法界” 。 2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3法界缘起:一法而成一切法,一切法而起一法,是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是法界之一与一切互为主从,相人相即,圆融无碍而重重无尽。法界缘起的四个特点:圆融,无尽,自在,难名。二、“十玄六相”说 1“十玄缘起”“十玄门” :(1)同时具足相应门;(2)因陀罗网境界门;(3)秘密隐显俱成门;(4)微细相容安立门;(5)十世隔法异成门;(6)诸藏纯杂具德门;(7)一多相容不同门;(8)诸法相即自在门

14、;(9)唯心回转善成门;(10)托事显法生解门。 这十玄门总的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人、重重无尽的道理。 2“六相圆融” :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六者。由于一切诸法皆具足此六相,而法法尘尘无碍自在,故称为六相圆融。三、禅宗的南北之分 北宗:神秀倡导,讲“清净心” ,讲渐修。 南宗:慧能倡导,讲“本心” 、“佛性” ,讲顿悟。四、慧能的禅宗思想 1“本性即佛” 说:“本性是佛性,离性无别佛。”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本心,自性,道,真如本性,含藏识,这在慧能看来即是一个。 2“顿悟成佛”说:慧能的顿悟说与道生顿悟渐修

15、说有别,更直接。“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一悟即至佛地” 。 3“三无”说:禅宗的认识论、工夫论:“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是于念而不念,无相是于相而离相,无住是于一切之上念念不住。第十二节 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一、唐代经学的统一 1南北朝时经学的二分:南学和北学。 2五经的统一和整理:五经正义。孔颖达,义疏学的昌盛,“疏不破注” 。 3陆德明:经典释文 。二、韩愈的儒家道统说 1佛老之盛的背景。 2道统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3性三品说:上品,纯善不恶;中品,可善可恶;下品,居恶不善。情也有三品。三、李翱的复性说 1性是纯善无恶的。 2性善,情恶,性情一体。“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 3。复其性而节其情。不动心。四、柳宗元的天论 1气一元说,天地就是元气、阴阳。 2“生人之意”的历史进化论。五、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 1天和人都是形器之物,“大凡人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 2人“与天交胜” 。“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