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7.39KB ,
资源ID:251564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1564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农民丰收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关于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思考与建议农业经济学及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农民丰收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关于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思考与建议农业经济学及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资料.docx

1、农民丰收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关于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思考与建议农业经济学及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资料农民丰收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关于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思考与建议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每年的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和举办农民丰收节,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办好农民丰收节活动,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农民丰收节文化内涵的认识,着力彰显农民丰收节的时代价值,不断丰富农民丰收节的内容和形式。一、深刻认识农民丰收节的丰富内涵深刻认识农民

2、丰收节的丰富内涵,需要对农民、丰收、节庆三个关键词以及传统小农经济时代的农耕文明与市场经济时代的现代文明两种文明形态交融发展的理解和把握。(一)深刻认识农民的涵义及其变化农民是一种古老的职业身份。管子小匡云:“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春秋谷梁传云:“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辞海对农民的定义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在当代中国,农民主要包括三大社会群体或阶层:一是传统职业农民。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农民都是中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从职业划分的本来意义上说,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建立,中国农民具有农

3、业职业农民和户籍身份农民二重性。据统计,2019年我国仍有77871万农业户籍人口,55162万乡村人口;在33224万乡村就业人口中有20000万人从事农业生产,占乡村就业人口的60%,占农业户籍人口的25.7%。二是农民工。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但由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这些进城务工经商的人虽然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但他们仍然保留农业户籍身份,从而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农民工阶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9077万人,占农业户籍人口的37.3%。三是新型职业农民。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发展,我国又出现了各类城镇人员返乡入乡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他们

4、虽然没有农业户籍身份,但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据人民日报社报道,到2019年3月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占我国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7.5%。(二)深刻把握丰收的涵义及其拓展丰收是与歉收相对的,指的是收成好。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所获得的粮食丰收,既是农民的生存保障和生活喜悦,也是国家的稳定之基和发展之源,所以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和广大农民,都虔诚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豆,泛指粮食或粮食作物;六畜指猪、牛、羊、马、鸡、狗,泛指各种家畜、家禽。传统农业社会确保粮食丰收的关键因素,一是需要风调雨顺、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二是需要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5、的社会环境,三是需要食为政首、农为邦本的政策环境;四是需要人丁兴旺、勤劳协作的家庭环境等。自1970年代末市场化改革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民传统丰收观念和现实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简言之,传统的粮食丰收已经远远不能使农民满意和幸福了。为此,必须与时俱进地丰富和拓展丰收的内涵。第一,要从单纯重视农产品数量丰收向更加重视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双量”丰收转变。传统农业都是生态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突出。现代农业则是通过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实现质量兴农,显得尤为重要。第二,要从片面重视粮食增产向更加重视粮食增产与农民

6、增收的“双增”形态转变。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增产并不意味着农民收入的增长,相反,农民往往面临着增产不增收、增产反减收等市场难题和现实困境。实现农民在增产基础上的收入增长,既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农民丰收的重要内容。第三,要从简单重视满足农民的物质需求向更加重视满足农民精神需求和美好生活需求的“双需”格局转变。人们不仅需要物质的丰收,也需要精神的丰收。如果说物质的丰收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的话,那么精神的丰收则是为了满足心灵归属的需求。要使人们享有更多精神层面的丰收体验和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三)深刻把握节庆的涵义及其升华节庆活动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

7、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节庆活动种类很多,从节庆性质上可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节庆;从节庆内容上可分为祭祀节庆、纪念节庆、庆贺节庆、社交游乐节庆等;从节庆时代性上可分为传统节庆和现代节庆。节庆活动不仅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同时也包括了文人墨客、知识分子的文学成就与精神追求。节庆活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它体现了人们对所庆祝对象的关注与重视,在喜庆和欢乐的氛围下,参与者的民族精神和性格被有效塑造、文化得以传承和进一步深化,治理秩序得到整合,民族凝聚力也得以加强。世界各地人民为庆祝丰收设立有各种各样的丰收节庆。我国传统的丰收节设在每年农历十月初十

8、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民间认为这是“十全十美”的吉日,人们借此庆祝一年的丰收,祭祀丰收神“炎帝神农氏”。在当代中国,举办农民丰收节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承载,可以也应当在农业节庆活动中实现文明的再传承与价值的再升华。首先,要从传统的区域性节庆活动向新时代全国性节庆活动的升华。要更加彰显在传统民间地域性庆祝丰收节活动基础上,形成全国性庆祝丰收节活动的最具特色的中华乡村文化符号;要更加突出国家层面的主场节庆活动与全国各地丰富多彩节庆活动的交相辉映,主场节庆活动就像中秋节的月亮团圆而明亮,而各地举办的丰收节庆活动如同满天繁星璀璨耀眼。其次,要从传统喜庆性庆祝活动向现代多功能性庆祝活动升华。特别是要更

9、加突出文化传承功能、社会教化功能、城乡融合功能、市场经济功能、法治规范功能、科技支撑功能等。再次,要从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结晶向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升华。举办农民丰收节庆活动,要体现连接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人类文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搭建打通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通道与平台功能,推动我国在弘扬传承农耕文明基础上建设更加灿烂的现代文明。二、着力彰显农民丰收节的时代价值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设立和举办农民丰收节,承载着中华儿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崇高使命和责任担当,迫切需要着力彰显新时代农民丰收节的时代价值。(一)增进农民与市民的相互交流农民与市民原本就是相互依存、合

10、作共赢的生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农民为市民源源不断提供每日生活必须的农副产品需求,市民也为农民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和各类服务。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也是市民的主要来源,绝大多数市民的前身或前前身就是农民。随着逆城市化的发展,一些市民也下乡转变身份和职业成为新型的职业农民。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影响,被贴上农业户籍身份的农民和非农业户籍身份的市民被人为的政策制度割裂了,农民与市民之间天然的紧密联系和自然的相互交流受到了严重影响。新时代举办农民丰收节,就是要消除农民与市民之间的政策制度障碍,搭建有利于农民与市民不断增进相互交流和联系的新平台,形成农民与市民和谐共存、团结互助的新纽带,实现农民与市民平

11、等交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型和谐阶层关系,使农民与市民既有物质上的相互交流,又有精神上的相互交流,更有制度上的平等互通与角色转换。(二)促进乡村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乡村与城市虽然存在功能上的不同和差异,但城乡之间始终是一个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谁也离不开谁。但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却造成了城乡关系的空前隔离和扭曲。当前,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最大的发展差距是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为2.64:1。新时代举办农民丰收节,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城乡发展

12、一体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实现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形成平等、开放、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通过举办农民丰收节庆活动,要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重新唤醒乡村的意识,重新发掘乡村的文化,重新激发乡村的活力,重新审视乡村的建设,重新增强乡村的自信,使城与乡成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交相辉映的美好生活家园和诗意栖居之所。(三)推进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人们生活在地球上,既需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维持生命和生活,也需要保护生态环境以保护生命和生活。在中华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中,传统的生态

13、农业实现了人们生产与生态的有机统一与协调发展。但改革以来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却因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大量投入以及工业废弃物的输入,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致命的破坏。近年来有的地方因过度强化环保督查整治也使一些乡村的农民被禁止从事任何形式的农业生产,生产与生态的对立和矛盾日益突出。新时代举办农民丰收节,就是要充分认识和利用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生命等多重功能,恪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核心价值,最大限度地借鉴传统生态农业的显著优势,克服现代化学农业的严重弊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传承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有机农业,让农民变成生态农业的建设

14、者、生态环境的维护者、生态产品的提供者,努力建设既传承农耕文明又超越工业文明的现代生态文明,实现生产与生态的有机统一,确保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四)推动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改变中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贫困落后面貌,始终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渴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并将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新时代举办农民丰收节

15、,就是要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新要求,推动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还富“心灵”;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既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又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推动广大农民群体在神州大地上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五)加强传统与现代的文明对接传统与现代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一条河流,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传统是现代之源,现代是传统之流。传统文明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源泉和滋养,现代文明实现了对传统文明的传承与超越。那种将传统与现代进行人为割裂、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进行刻意对立的观念和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极其有害的。新时代不是孤立的时代,是在深厚的中华传统文明基础上

16、发展而来的,新时代也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创造、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断走向更加辉煌的远方。新时代举办农民丰收节,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共同文明成果,打造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融通对接的有效载体和传承创新的宝贵平台,从而有效贯通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中国与世界,为传统与现代打通隧道、为乡村与城市连接纽带、为中国与世界架起金桥,推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效对接、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互促互进、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共存共荣、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同灿同辉。(六)实现强农与强国的和谐统一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村是祖国

17、发展的辽阔空间,农民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将“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1982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已出台了22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三农”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三农”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短板。农业还没有成为富国安邦的强势产业,农村还没有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民还没有成为有尊严有吸引力的崇高职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仍然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突出短板。新时

18、代举办农民丰收节,就是要抓紧补齐“三农”领域的短板,使中华民族在强农的基础上实现强国,在强国的进程中实现强农,推动强农与强国的有机统一。为此,必须围绕建设强国的目标,加强强农惠农富农建设;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强国的目的,在于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举办农民丰收节就是要进一步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尽快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三、不断创新农民丰收节的对策建议举办农民丰收节庆活动,需要进一步丰富农民丰收节的内容和形式,推动农民丰收节庆化风成俗,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为塑造和形成新的中华文

19、明贡献力量。(一)更加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丰收节,顾名思义,农民是丰收节的主体。农民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丰收节日的庆祝主体上,而且体现在丰收成果的劳动主体上。没有农民的辛勤付出和身心投入,就不可能有农业的丰收;没有农民参与的丰收节庆,就背离了农民丰收节的初衷和本意。在农民丰收节庆活动中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增强农民参与丰收节庆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双重功能和价值导向。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发展引领、政策支持、制度规范、环境营造、平台提供、服务保障等方面,农民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农民组织健全、农民决策民主、农民意愿自主、农民参与积极等方面,同时要激活社会力量的

20、积极参与。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不是要包办代替农民的主体作用,也不是要取代社会的积极作用。二是要构建“1+N”的丰收节庆活动新格局。“1”是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丰收节庆活动,重在体现国家对“三农”工作重视的政策导向以及对农民丰收节庆活动主题的引领作用。“N”是各级地方层面以及广大农民群众自主组织举办的丰收节庆活动,重在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特别是要体现和形成广大农民群众自主举办和欢庆丰收节日的喜庆氛围和节日习俗,像欢度春节一样欢庆丰收节。三是要建立健全农民组织和其他涉农社会组织。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既需要发挥农民个人的积极性,也需要发挥农民组织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

21、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已有农民组织在组织农民参加丰收节庆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适应现代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允许、鼓励和规范新型综合性农民组织以及其他涉农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和诉求平台。(二)更加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保障。在中华农耕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农业发挥了根本性的基础作用。农业也是农民丰收文化的根本源头,农耕文明本身就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之上。在农民丰收节庆活动中,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凸显农业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上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农业稳则天下安,基础牢则国家兴,粮食丰则社会宁。

22、在国家层面,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要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在社会层面,通过各种形式唤起人们敬畏自然、亲近农业、爱惜粮食的认知和情感。在个体层面,要使人们认识到,如果没有工业和服务业,我们的生活可能极大不便;但如果没有农业,我们则可能无法生存下去。二是要切实改变以GDP指标来衡量和评价农业价值的观念和做法。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就是第一重要的产业。农业是母产业,其他产业都是从母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好像高楼大楼的基座,二三产业好像是基座上建立起来的楼层。以GDP指标来衡量和评价农业的价值和地位,是以工业的价值标准来审视和评判农业的价值,这就像以鸭的水中生存能力标准来

23、审视和评判鸡的生存能力一样,实质上是对农业基础性地位的极端漠视和歪曲。我们通过农民丰收节庆活动,要使人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农业的价值,不能再简单地以GDP数量和占比来衡量农业的价值,因为农业的多功能价值和极端重要性,无法通过GDP的数据来衡量和体现,就像我们不能以奔跑的速度标准来衡量和评价乌龟的价值一样。长期以来我们以GDP指标来衡量和评价农业价值的做法,导致了政府、社会和农民对农业价值认识的严重扭曲,从而造成政府决策的轻农化、农民选择的去粮化、社会认知的离农化。三是要超越现代化学农业,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实现质量兴农。如果说忽视农业是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背离的话,那么污染农业和农副产品,同样是对农业基

24、础地位的破坏与背离。中华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都是建立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之上的,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生态农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农药、化肥等大量化学品投入为标志的现代化学农业,造成了前所未有农业污染、乡村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凸显,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损害,这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对农业基础地位的信心和信仰。我们要通过丰收文化的传播,深化农业供给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引导人们超越现代化学农业,走现代生态农业之路,鼓励农民转变生产方式,推动更多的农民自觉从事生态、有机、绿色农业的生产,成为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提供者,既保障粮食的数量安全,又保障粮食的质量安全,真正实现质量

25、兴农。(三)更加重视乡村的文明价值乡村是集合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文明体,既是农业的生产空间,也是农民的生活空间,同时也是市民的休闲旅游度假空间。乡村具有独特的生产生活节奏,是感受天、地、人之间紧密联系,回归大自然、净化心灵的生活空间、文化空间、生命空间。乡村文化是最贴近人类自然本性的文化和文明,乡村文化的密码值得现代人深思和破解,乡村农耕文明值得人类挖掘和传承。在农民丰收节活动中,要将传播和体现乡村价值作为重要内容。一是要展示和挖掘乡村的文明价值。乡村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生命、文化等多重价值和功能,是集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种文明于一体的文明体,是中华农耕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和承

26、载空间。乡村文明孕育、产生和滋养了城市文明,乡村文明是母文明,城市文明是子文明。由于长期城乡二元体制的消极影响,我们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了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政策制度安排,从而导致人们对乡村价值的忽视与扭曲。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特别是随着城市病的爆发,乡村独特而巨大的价值开始为人们所认识、认可和认同。通过举办农民丰收节庆活动,充分展示乡村文明的魅力和价值,既使市民充满对乡村的向往,也使农民增强对乡村的自信。二是要正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健康生态宜居乡村。特别是要重点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27、化、便利化,使乡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一样享有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美丽乡村,必须防止以建设乡村之名行破坏乡村之实,决不能简单地以工业思维建设农业、以城市思维对待乡村、以市民思维要求农民,特别要认真贯彻落实民法典刑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坚决制止违背农民意愿的强征农民土地、强拆农民住宅、逼迫农民上楼等严重损害农民权益的现象,要依法追究侵犯农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组织及个人的违法犯罪责任。三是要加强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传统村落承载着农耕文明的遗传密码,是历史留给我们鲜活的乡村建筑艺术博物馆,具有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我们要以乡村美学的眼光看待乡村,以乡村艺术化的心灵建设乡村,将传统村落作为乡

28、村文化印迹、乡村文化符号加以珍视、保护和利用,作为农民的居住权利和财产权利予以尊重、敬畏和保障。必须防止对空心村、闲置农宅一拆了之的粗暴行为。对待空心村、闲置农宅的正确做法,应当是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制度通道,真正放活市场和社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四是要发展乡村民宿业和乡村旅游业。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形成乡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精品路线、精品节点和精品品牌,融合艺术家的眼光、企业家的经营,让农产品变成乡村文化产品,让乡村文化价值变为农民增收的源泉。在农民丰收节庆活动中,通过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和旅游线路的推介,让市民与农民

29、一道共同体验和感悟乡村文化的魅力和乡村文明的价值。(四)更加彰显劳动的创造之美威廉配第指出“土地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马克思指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就是按照劳动的贡献作为财富分配的主要依据,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再辅之以其他的诸如按照知识技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对财富进行分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明显降低,人们对劳动的尊重明显弱化,远离劳动、轻视劳动似乎成为时尚,劳动价值论被边缘化。一个不可忽视的突出社会问题是农民付出的艰辛劳动没有得到应有收入回报。在农民丰收节庆活动中,一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劳动的

30、价值和劳动之美。天道酬勤,丰收的果实都是人们的劳动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都是劳动创造的。应大力弘扬勤劳节俭、艰苦创业、精益求精、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是要通过各种农耕体验活动,形成全社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参加劳动的良好氛围。既让农民认识到农业劳动的艰辛与光荣,又让市民体验到农业劳动的不易与乐趣。特别是让人们体验到在优良的生态环境中,农业劳动是最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劳动。三是要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收入在初

31、次分配中的比重,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重塑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社会主流思想。(五)更加突出乡村的地域特色。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伟大国家,14亿人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6个民族以及在华各个国籍的人员携手并肩在神州大地上工作生活、劳动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乡村地域文化,这既是举办农民丰收节庆活动的宝贵源泉,又是举办农民丰收节庆活动的重要载体。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各地乡村优秀文化习俗资源的独特优势,促进丰收节庆活动与乡村地域特色有机结合。一是要彰显乡村文化习俗的特色。鼓励和支持全国各地乡村紧密结合自身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举办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

32、民丰节活动,将各地独具特色的乡村风土人情作为重要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农民丰收节庆活动中,继承和弘扬各地区各民族庆丰收的优良传统和形式,充分展示乡村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风采,形成具有乡村区域特色的庆丰收活动品牌。二是要突出乡村特色产品的特色。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国各地都有各具特色、品质优良、众口皆碑的著名农副产品。这些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既是农民丰收节活动展示的重要依托,又是农民丰收节庆活动展销推介的品牌。三是要突出现代科技创新的特色。各地乡村的特色不仅体现在传统丰富多彩的习俗文化上,也体现在现代异彩纷呈的科技创新上。农民丰收节庆活动既要立足于历史文化名村,又要面向科技创新名村,像电商淘宝村、直播网红村等在现代化进程中崛起的科技创新乡村,不断为农民丰收节活动提供新的内容和支撑。(六)更加体现农耕文明的传承发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因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而生,也必将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壮大。农民丰收节本身蕴含着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思想资源和人文精神,也承载着在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时代使命和光荣职责。一是要传承发展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举办农民丰收节活动,要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核心思想融入其中,并且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思想理念基础。可以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