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29.62KB ,
资源ID:2515563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1556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吉林省松原市届高三历史适应性练习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吉林省松原市届高三历史适应性练习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

1、吉林省松原市届高三历史适应性练习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吉林省松原市2019届高三历史适应性练习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选择题)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载,公元前651年,因周王力

2、不能及,齐桓公乃召集诸侯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流通;孟子中提到治水的有11次,其中有一段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德行为。这些史实反映了A. 王权衰微分封制被破坏B. 建立统一国家的必要性C. 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D. 儒家学者高度关注民生【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齐桓公乃召集诸侯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流通、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德行为”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周天子衰微,导致了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来兴修水利,对抗天灾,材料中的“盟誓”和指责,客观反映了人们对统一的愿望,B正确;王权衰微分封

3、制被破坏,只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 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C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水利问题及天灾,D与材料无关。2.关于“对人私犯”的制裁,十二表法规定严重伤害保留同态复仇,较轻伤害支付固定罚金。但到查士丁尼时期,取消了同态复仇,无论是较重的或较轻的侵害,一律改为罚金制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A. 法律体系的形成B. 社会文明的进步C. 人文主义的传播D. 阶级矛盾的缓和【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十二表法规定严重伤害保留同态复仇、查士丁尼时期,取消了同态复仇”可以判断,B正确;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而材料的问题是“这一变化主要反映”,A与材料无关;不管是十二表法

4、的规定,还是查士丁尼时期的法律,都是人文主义的体现,C错误;法律本身就是矛盾尖锐的产物,材料没有体现阶级矛盾的缓和,D错误。3.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 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B. 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C. 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D. 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八星”代表汉人居住的18个行省,是因为晚

5、清时期的革命家对革命有“上下两策”,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复清朝的全部领土;下策是革命政府收复中原十八个汉族人省份的主权,把满蒙疆藏“出卖”给列强,以换取他们对革命的支持。但最后选取了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说明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故D选项正确;武昌起义时期中国还没有恢复国家主权的完整,故A选项说法有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旗帜由“十八星旗”到“五色旗”,体现了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无法体现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故B选项错误;材料问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五色旗”体现民族平等、团结,但无法体现旗帜的变化从本质

6、上反映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4.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基本原理。这A. 直接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秘密B. 明确肯定了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作用C. 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重要的影响D. 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看到,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对唯物史观的论述,这对1848年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C项正确;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秘密的是19世纪60年代出版的资本论,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因此A项错误

7、;B项说法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此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尚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因此D项错误。5.下表是部分国家与中国建交的时间,导致这种情形出现的关键因素是国家与中国建交时间国家与中国建交时间加拿大1970年10月13日意大利1970年11月6日奥地利1971年5月28日比利时1971年10月25日日本1972年9月29日联邦德国1972年10月11日A. 中国重返联合国B. 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C. 中苏关系正常化D. 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1969年上台尼克松为摆脱内外困境,调整了对华政策,中美关系趋于缓和,到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

8、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推动了日本、联邦德国与中国建交。可见,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了部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这是关键因素。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但不是导致日本、联邦德国与中国建交的关键因素,只是一个重要因素,排除;C项,从表中不难看出,20世纪70年代部分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联系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对的态度,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中国迎来了与西方国家建交的高潮。所以导致题干中情形出现的关键因素是中美关系的缓和。“20世纪70年代”

9、之前美苏争霸就白热化了,且中苏关系自20世纪60年代恶化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步缓和,排除;D项,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主要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与材料中时间阶段不符,排除。【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6.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发展了万隆精神,团结了

10、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1974年,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述现象A. 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 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C. 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D. 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显示出第三世界国家强劲的生命力及联合国大会中几乎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参与,这都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有利于推动国际民主化进程,故D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下国际政治力量并未发生质变,发达国家仍然主导国际事务,故B项错误;题干并不能表明国际上意识

11、形态分歧的弱化,故C项错误。7.下表是宋代书院及宰相籍贯分布情况统计。从中可以得出,宋代A. 科举录取人数南北差距明显B. 思想文化的地域性色彩突出C. 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地位优势渐失D. 南方地区在学术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表可知,北宋至南宋期间,中原书院分布较少,南方书院分布较多,南宋时期南方宰相人数居多大大超越了中原地区,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南移,国家的文化中心不断偏向南方,中原的文化优势地位逐渐丧失,故C项符合题意。A项,科举录取人数在图表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图表未涉及地域性文化特征,故排除。D项,图表未体现相关的学术成就分布,故排除。8

12、.下表是洋务企业部分决策者的职衔背最,据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姓名任职情况职衔、功名盛宣怀1885年任轮船招商局督办曾任津海关道监督张翼1892年接任开平旷务局总办候补道员衔杨宗翰1891年主持上海机器织布局翰林院编修袁大化1890年继任漠河金矿总办候补知府郑观应1880年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候选郎中(据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整理)A. 政府官员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B. 洋务企业摆脱了列强经济控制C. 官督商办成为主要管理方式D. 洋务企业缺乏近代化管理经验【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用封建官吏来管理洋务企业,而这些人大多具有商人的背景,但不管是官职还是

13、商人身份都是封建性质的,他们没有接触到相关近代化的管理,说明当时洋务企业缺乏现代管理经验。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很多洋务企业都由官员来管理,但没有体现出促进企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洋务企业是否受到列强的控制,排除;C项,从材料可以看出盛宣怀等人都有官职,没有看出官督商办是主要的管理方式,排除。9.近现代很多学者认为“孔门论学,主要在人心,归本于人之性情”“人道本于人心,而人心始于人情,自然可言五伦皆本于情。五伦如此,五常之德亦如此”。这说明孔子创立的儒学A. 旨在探究人之性情B. 蕴含着一定的人文精神C. 具有浓厚的思辨性D. 注重讲求人的政治事功【答案】B【解析】【详解】从

14、“孔门论学,主要在人心,归本于人之性情”“人道本于人心,而人心始于人情,自然可言五伦皆本于情。”看到,儒学蕴含着重视人的人文精神,因此B项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到孔子学说的宗旨是否为探究人之性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思辨性,C项错误;材料信息与“政治事功”无关,排除D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孔门论学,主要在人心,归本于人之性情”“人道本于人心,而人心始于人情,自然可言五伦皆本于情。”联系所学孔子的思想以及特点分析解答。10.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

15、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A. 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B. 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C. 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D. 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可知,嘉庆、道光皇帝都认为小说影响了民风,导致社会上违法乱纪现象增多,说明小说在社会影响力增加,故B正确;理学一直是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故A错误;材料只体现小说影响民风,并未体现社会混乱,故C错误;材料表达的是清代查禁小说的原因是影响民风,未体现文化专制阻碍小说发展,故D错误。11.“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区经

16、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A. 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B. 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C. 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D. 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力图运用经济手段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排除A;材料表明赫鲁晓夫一定程度上改革计划经济体制,BC项“深刻改变了”“根本上突破了”表述不准确,排除。12.197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17、爆发,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显著下降、通货膨胀加剧等长期并存的局面。美国经济“滞胀”持续时间长达10年,供给学派应运而生,并盛行于80年代,它强调A. 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过多干预经济B. 扩大政府开支,增加政府预算赤字C. 供给应适应需求,重点是扩大需求D. 减少税收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供给学派应运而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供给学派的产生正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之际,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出现,认为应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故答案为D项。A项,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过多干预经济的是货币学派,与材料中“供给学派”不符,排除;B

18、项,面对经济危机应该减少政府开支,减少政府预算赤字,排除;C项,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扩大需求,排除。第卷(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汉朝以前,三公的办公场所称为“府”,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了汉成帝时,开始了机构改革,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在三公之下,又设置了太常等9个“卿级”官员,卿的办公场所称为“寺”。“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九寺中的太常寺,相当于现代文化部、

19、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气象局。一直到明清时期,也都有不断的机构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创设“四辅官”,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延续到了清朝。中国古代历次机构改革材料二 亨利八世从1519年起,连续八次、历时七年,以宗教改革为主题召开议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案,使英国摆脱了教皇的神权控制,成为完全的民族国家,直接推动了国家机构改革。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由国家元首英王、立法机关议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它们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都铎君主审时度势,提高议会地位;改组政府机构;分立法庭专司审判,明确国家机构各机关职责。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的变革材

20、料三 1906年6月,编制馆在载泽的主持下拟定改革方案:“一、宜仿责任内阁之制,以求中央行政之统一。二、宜定中央与地方之权限,使一国机关运动灵通。三、内外各主要衙门,皆宜设辅佐官,而中央各部主任官之事权尤当统一。四、中央各官宜酌量增置、裁撤、归并。”其中,归并工商二部为工商部;更户部为度支部,刑部为法部;分兵部为陆军、海军二部。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英机构改革的差异,并说明英国机构改革的影响。(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的原因。【答案】(1)差异:中国侧重行政机构改革,英国在多个权力机构进行;中国围绕相权开展,英国以宗教改革为依托;

21、中国以皇权为中心,英国体现权力制衡;中国实行大部制,职能综合性强,英国体现单一化,职能独立性强。影响:促进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管理效能,提高了办事效率;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政治民主化,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英国的分权学说、启蒙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2)原因:西方列强的冲击导致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求;通过官制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清朝官制自康乾盛世后流弊日多,难以应付晚清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晚清新政的推动;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近代国家机构改革的影响。【解析】【详解】(1)差异:根据“三

22、公”“九寺”等可知中国侧重行政机构改革,根据“英国国家机构由国家元首英王、立法机关议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它们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得出英国在多个权力机构进行;根据“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得出中国围绕相权开展,根据“以宗教改革为主题召开议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案,使英国摆脱了教皇的神权控制”得出英国以宗教改革为依托;根据“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得出中国以皇权为中心,根据“它们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得出英国体现权力制衡;根据“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得出中国实行大部制,职能综合性强,

23、根据“明确国家机构各机关职责”得出英国体现单一化,职能独立性强。影响:联系英国机构改革的特点,分析得出影响,可分别从促进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提高国家的管理效能和办事效率、进政治民主化、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好、为英国的分权学说、启蒙思想奠定实践基础等角度分析总结。(2)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分别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根据“1906年”得出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求;结合1906年的时代背景和目的可知,清政府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官制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清朝官制自康乾盛世后流弊日多,难以应付晚清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的重要因素还有:晚清新政的推动

24、、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近代国家机构改革的影响等。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时间事件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参众两院发表咨文并同时对全国广播,提出“杜鲁门主义”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署煤钢联营协定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法,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策主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以苏联让步作为收场1964年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控制,提出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1965年日本对美国贸易从入超转为

25、出超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80年为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最终这届奥运会的参加国只有80个1991年苏联解体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等以上表格中的历史事件体现出了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展变化的诸多趋势,请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趋势并结合所学的世界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趋势一:两极格局之下的世界呈现出全面“冷战”局部“热战”的动荡局面。1947年,伴随着“杜鲁门主义”提出,世界逐步进入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之中。一方面,“全面冷战”愈演愈烈。在欧洲,两大阵营的对抗尤为激烈,出现了

26、德国分裂、三次柏林危机等。在亚洲美国和苏联的冷战造成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在美洲,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人类与一次核战争擦肩而过。1980年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体现出美苏之间的“冷战”不仅体现在政治、军事上,连体育赛事也无法幸免。另一方面,局部热战时有发生,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等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造成世界长期的动荡不安。结论:两极格局之下的世界“冷战”与“热战”并存,体现了两个超级大国、两大阵营势均力敌相互对抗的基本趋势。趋势二:二战后世界出多极化趋势日趋加强。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世界逐渐进入两极时代。但是,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旧有的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多

27、极化趋势开始出现。在欧洲,欧洲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开始谋求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在亚洲,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与繁荣,日本提出了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亚非拉,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获得的民族独立之后,又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以上这些新兴力量,对于美国和苏联主导的国际关系格局带来了较强的冲击与挑战。结论:二战后,两极格局之下产生了若干新兴力量中心,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日渐加强的发展趋势。【解析】【详解】解答此类试题首先从表格中获取一定信息,然后体现出主题,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28、论证,最后总结说明。表格信息可以得出两极格局之下的世界呈现出全面“冷战”局部“热战”的动荡局面;论证从1947年,伴随着“杜鲁门主义”提出两大阵营的对抗,德国分裂、三次柏林危机等、朝鲜半岛的分裂以及古巴导弹危机等分析论证,最后从极格局之下的世界“冷战”与“热战”并存等总结观点。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新中国的农村教育先后经历了“向工农开门”“农村全面识字运动”“半农半读”“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等阶段,既有发展,也有教训。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长期的社会大动乱,农村教育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迅猛发展,中央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出发,肯定了农村教育在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从1

29、979年开始,全国许多农村开始试办农业中学、农村职业中学,着重培养农村急需的中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中级技术工作和各类农村从业人员。1980年,国家教委提出“农村教育要转到着重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通过发展和改革农村教育,增强农村吸收和堆广科学技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1985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农村乡镇一般都建立起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农村教育事业真正纳入到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去。我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通过,国家教委确定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规划应具体至乡,各地乡镇分别进行了六年制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分阶段规划

30、,通过省级人民政府检查验收。摘编自顾建军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历程的回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影响。【答案】(1)背景:吸取之前农村教育的经验教训;各行业改革的影响;国家发展的需要和重视。(2)影响:培养了农村技术人才;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加速了现代化建设。【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新中国的农村教育先后经历了向工农开门农村全面识字运动半农半读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等阶段,既有发展,也有教训”得出吸取之前农村教育的经验教训;根据“其他各项事业得到

31、迅猛发展”得出各行业改革的影响;根据“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出发”可概括出国家发展的需要和重视。(2)根据材料“着重培养农村急需的中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中级技术工作和各类农村从业人员”得出培养了农村技术人才;根据“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得出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等。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施里芬(18331913)曾作为下级军官参加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对当时指挥作战的总参谋长毛奇等人运用的集中优势兵力、实行速决战的战略战术原则有深切的理解。数年之后,他在回忆中还说:“能参加普鲁士军队经历这一伟大的战役,赢得辉煌的胜利,目睹无与伦比的欢呼场面,我感到是多么幸福啊!”1891年,施里芬担任了德军总参谋长,他遵从德皇威廉二世的旨意,致力于德军的组织建设和军事训练,为德国将要进行的战争作了战略和战术准备,到1905年最终形成了“施里芬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集中强大兵力于西线,通过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从侧翼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