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34.84KB ,
资源ID:2515494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1549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代汉语词法.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代汉语词法.docx

1、古代汉语词法第四章 语法(上) 第一节 语法概述第二节 词类活用零、词类活用与兼类、同形词类活用是某个词在使用中临时改变原来词性的现象,兼类是某个词同时具有几种词性,同形是一个字记录了不同的词(语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兼类) 子之齐。/之二虫又何知? (同形)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沛公军霸上。 (活用)一、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1、名词动词范增数目项王。 道士卷之,如画轴然,亦囊之。 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方位词)衣冠而见之。 吉月,必朝服而朝。 (词组)(注意用来解释的成分的结构)名词作动词后,该词就具备了名词本身的实体义和相关

2、的动作义。解释时一般要将这两者都表达出来,当然也有例外。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形容词动词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形容词用做动词后,通常也要用动词性成分来解释(理解)该形容词。3、数词动词A、基数词作动词后,意义有两种变化:a、在数目的基础上产生相应动词意义: 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b、只有动词意义,不再有数词意义 :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孰能一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B、表倍数的词也常用作动词 肉倍好谓之壁,好倍肉谓

3、之瑷,肉好若一谓之环。尔雅C、(古汉语中常用基数词表示倍数)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商君书更法4、名词、数词、形容词作动词的识别(见书)A、名词连用,如不能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则其中有一名词用为动词。B、名词、形容词后接代词,该名词、形容词一般作动词。C、名词、形容词前有助动词、副词、“所”,该名词、形容词一般用作动词。D、名词前、后接介宾短语,该名词作动词。E、名词用“而”连接,用作动词。F、形容词后接名词,如不能构成定中关系,该形容词作动词。昔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法后王,统礼仪,一制度。 益烈山泽而焚之。 驴不胜怒,蹄之。以其兄之子妻之。从左右,皆肘之。

4、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既来之,则安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相安无事。 不十年,王弗召也, 晋灵公不君。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 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晋师军于庐柳。 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说苑贵德而此独以钟名,何也?有时会出现几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13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其他词类动词二、使动动词带有使得相关对象产生动作或变化的意思。称作使动用法,该动词也称作使动动词。使令兼语式和使动:使

5、动用法是用一般的动宾结构表示使令兼语式的意思。让我去。 请朋友去桑那。 乃令张良留谢。 命夸俄氏二子负二山。庄公寤生,惊姜氏。 (庄公寤生,使姜氏惊)。1、动词使动A、不及物动词: 项伯杀人,臣活之。卒庭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及物动词: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于扶桑。C、识别:动词一般用法,宾语是动词动作的承受者;使动用法,宾语是动作的完成者,是在主语的支配下完成动作。识别上:看作为一般动词理解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即可试作使动理解。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饮余马于咸池,

6、总余辔于扶桑。 孟子将朝王。 武丁朝诸侯。(情理关系,地位关系)2、名词、数词、形容词使动如果把动词的使动看作动词的特殊用法的话,那么其他词类的使动用法,就是活用作动词的特殊用法。A、名词: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故王不如东苏子(苏代),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B、形容词: 乃出图书,空囊橐。 昂其值,居为奇货。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比较)。C、数词: 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苏秦列传 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 借令秦皇长世,易代之后扶苏世之,虽

7、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解释使动用法基本结构: 生死:使+兼+动;肉骨:使+兼+动(词组);空囊橐: 使+兼+动(词组);孰能一之:使+兼+动(词组)识别名词、数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是一般用法还是特殊用法,主要看哪种解释更合理、文义更顺畅。从原则上说,如果作为一般用法能讲通,就不作为使动来理解。有时使动出现在双宾语中,那情况就更为复杂(后论)。 宁许以负秦曲。三、意动主语(代表的人)认为宾语是什么、怎么样。 (活用的)“动”词(表认定义)宾语(主谓词组)意动用作意动的词本身不是动词,当它带宾语后( 构成动宾结构),如果表示对宾语的认定,这种用法就是意动。 我觉得泰山比华山高。 百姓皆以

8、王为爱也。子以我为不信。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1、名词意动名词意动,是把宾语看作某种物、人。一般可解释为“把当作”“用作”。 性贪而狠,党豺为虐。 侣鱼虾而友麋鹿。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原道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形容词意动形容词意动是认为宾语具有某性质,一般可解释为“认为、怎样/是什么”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其家甚智其子。 成以其小,劣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使动和意动的识别使动是使宾语产生变化,是一种客观事实(有的是将成为事实);意动是主观上的认定,不管是否与事实相符。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9、登泰山而小天下。 子元元,臣诸侯。 友风而子雨,、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鱼肉百姓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也有的活用,似乎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两者兼备。 孟尝君客我。古人的注释一般注“以之为客”,所以现代的注释也将之作为意动。四、其他特殊的动宾关系1、为动:为宾语动: 夫人将启之。 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吾以之名吾亭。 佗脉之。 舜勤民事而野死。 吾非悲刖也。2、对动:对宾语动: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泣之三日,

10、乃誓疗之。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五、名词作状语1、类型A、用比喻的方式表示动作特征,可释为“像(某物)一样”: 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射之,豕人立而啼。 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B、表示对人态度,可释为“把当作”“以(像)对待一样”: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上述两种用法,解释时有的看起来一样,如都可以用“像一样”: 寨中人又鹜伏矣。 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 区别:比喻与主语所

11、指有关,态度与宾语有关;比喻的本体喻体本质不同,态度是比较,两者本质相同。比喻句一般不出现宾语,态度句出现宾语。C、表示施事者身份,可释为“以身份”: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今乃听于群臣而欲臣事秦。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上述两种用法,看起来也很相似,但意思上有不同: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战国策。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楚田仲以侠闻,父事朱家游侠传 鬻熊子事文王,蚤卒楚世家。区别:态度指向宾语,身份指向主语;解释不同。D、表示动作的依据,可释为“按照”: 失期,法皆斩。 将军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罪该万死 礼尚往来E

12、、表示动作的工具,可释为“用”: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 胜乃穷闾曲巷之人,而瓮牖绳枢之徒。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乃丹书帛曰F、表示动作的方式,解释时前加介词: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乃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虽户说以妙论,终不能化。货殖列传序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 G、表示动作的处所方位,解释时前加介词: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H、名词性词组(相当于名词)作状语: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名词作状语的

13、翻译: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是介宾词组,比况词组。所以,对作状语的名词,通常译成一个相当的介宾词组或比况词组。2、识别A、“名词+动词”:动词如不是陈述名词的话,那么名词就是修饰动词的。 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据语境确定关系)。 B、指称无生物的名词出现在表示动作动词前,如不是拟人,名词一定作状语。 法皆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前面往往另有主语。 吾得兄事之。 豕人立而啼。名词作动词后,该名词就不再紧靠动词了,而名词作状语,该名词一定紧贴动词。有时情况比较特别: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附:日

14、、月、岁、时状语的含义1、表示动作发生的频繁,经常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2、表示动作“按规律、按计划”而来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谨食之,时而献焉。 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3、日做形容词或表变化的动词的状语,表示“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而乡邻之生日蹙。 楚日以削,数十年后,竟为秦所灭。 然则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见,而忠直日疏。 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4、日在句首主语前,当往日、以前讲 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成16 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昭16 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昭7 附:数词作状语

15、萦清绕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六出祁山 七擒七纵名词动词?/名词状语? 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管中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如仅根据用来解释的成分的意思,是无法确定的;既可用介宾解释,也可用动词解释。 隧:挖隧道/在隧道里道:走到半路/在半路上古汉语中能充当状语的成分,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左右皆笑之(状中间未见用连词) 左右以君贱之也“而”可以连接的成分: 富而兵强(形容词,意为“国富”) 子路拱而立(状动?“拱”是动词,常见) 晨而求见(状语,时间名词,少见)根据前面所说,上述看作名词作动词更合理些。状动?/连动?/并列?时间无先后意义有主次:状动曹军皆于营前立观,指言盖降。

16、 生得一人,果匈奴之射雕者。儿惧,啼告母。 始龀,跳往助之。连动:时间有先后,意义无主次:拔剑切而啖之。杀鸡为黍而食之。并列:时间无先后,意义无主次:(夫妇)化怒为悲,抢呼欲绝。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六、其他类型的词类活用1、动词名词动词充当名词定语,而名词不出现,以动词表示整个定中词组的意思。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入日,渴,欲得饮。2、形容词名词形容词充当名词的定语,而名词不出现,以形容词表示整个定中词组的意思。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临渊履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同一个词语活用后,

17、会有很不相同的意思,这是由上下文决定的;同一个词也可以有不同类型的活用。 客: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客死异乡。 坚: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乘坚策肥将军身披坚执锐 攻坚战第三节 代词一、人称代词性数“侪、曹、辈、等、属”的作用1、自称 吾、余(予)、我朕台、卬注意:“朕”先秦时通用:用法上略有差异,但是可忽略,因为我们只要能读懂就可以了,至于哪个词能否出现在某个位置,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吾、我”用作第三人称: 庄周终身不仕,以快吾志。史记 汉已伐宛,立昧蔡为宛王而去。岁余,宛贵人以为昧蔡善谀,使我国遭屠,乃相与杀昧蔡。史记 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

18、弗敢我杀:虽众,弗敢胜其主。商君书“吾”用作动词: 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所谓吾之乎?(吾之:以之为吾,把自己的形体当作自己)2、对称 女(汝)、尔、若而、乃戎(与第一人称古韵有对应关系) “尔、汝”带有感情色彩:有时表示亲密无间,有时表示厌恶,蔑视: 呜呼!汝生于浙而长于斯。祭妹文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游雅常众辱奇,或尔汝之。魏书 见公卿不为礼,皆汝之。隋书3、他称 之、其彼、夫厥(这些都是既可作指示代词又可做人称代词的代词)。“之、其”可指称第一,第二或己称代词: 蒋氏大戚,“君将哀而生之乎?” 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 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19、 自今以后,诸椽属、别驾,常以月旦言其失,吾将览焉。求言令 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诚副其所望。 臣,范阳之百姓蒯通也,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商君书 今子爱谗以自危也,甚矣其惑也! 坚默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取天下者,非负其土地而从之之谓也,道足以一人而已矣。 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4、反身 代词 自、己、身(是代词,遵守代词的语法规律。)5、附、谦敬用法:A、称人以美德,自称以寡德。B、称人以字,自

20、称以名。C、称人以爵位,自称以身份。D、称人之左右、所在。谦敬表示法所用的词是名词二、指示代词1、近指 远指 是、斯、此、兹彼、夫若、而、然之、其他、各、每(语法功能有所不同。)焉、诸 “焉”作为代词,相当于介词短语“于此、于是”一般出现在句末,也有出现在句中的。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论,雍季无一焉而先赏。(补语) “诸”有几种不同的用法:A、用于疑问句尾是“之乎”的合音: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B、用于句中是“之于”的合音: 投诸渤海之尾。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C、有时只相当于“之”: 潘崇曰:“能事诸乎?” 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D、

21、相当于“各”:2、无定代词 或:肯定性:有的人(事、物)莫:否定性:没有人(事、物)“或”单用为指代人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或”连用可指人、可指事物。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佰,或相千万。“莫”前无先行词指人: 大命将泛,莫之拯救。 保民而王,则莫之能御也。“莫”前有先行词可指人,可指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指人)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指事)天下之水,莫大于海。(指物)有时用“靡、无”代“莫”: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莫”到汉代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同“毋”,意为不要: 秦王车裂商鞅以徇,

22、曰:“莫如商鞅反者。”三、疑问代词 谁、孰何、曷、奚、胡、盍恶(乌)、安、焉 “谁、孰”的区别,除了在语法位置上的不同之外,我们要注意的是“谁”只能指人,“孰”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指人) “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指事) “孰”多为比较,或两相比较或多项比较,常和“与”连用。“何、曷、奚、胡”中,“何”用得更普遍一些,一般用来指事,相当于“什么”,主要作宾语;“曷、奚、胡”主要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样”;“盍”一般相当于“何不”的合音,但有时只相当于“何”: 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 盍不建大法鼓,树之层台,

23、使群聋六时有所归仰,不亦美乎? (化城寺大钟铭并序李白) “恶( 乌 )、安、焉”代处所,多作状语,也可作宾语,意为“哪里”,作状语有时意为“怎么”。疑问代词作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面,这就需要我们熟悉疑问代词,才能更好地辨别这样的句子,不至于错误理解。同时疑问代词作状语也在动词前面,如何识别呢? 牛何之?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面另有宾语时,作状语;没有宾语时,是前置了的宾语。第四节 数量词数量词是数词和量词的统称,在现代汉语中,因数词和量词总是结合使用的,所以让人感觉像合成词一样,也确实有人从词类中划出了数量词,但是古汉语中量词很不发达,数词的用法也和现代汉语很

24、不相同。因量词少,往往直接让数词与名词或动词组合,位置也不同于现代: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吏二,缚一人诣王。 鲁人从军战,三战三北。 一、数词的表示法1、基数:表示确定数目,古今也有相同的表示方法: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多见的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表示方法,下面分别介绍。整数和个数间加有(yu):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所能为也,天也。孟子万章上缺位不加零: 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多位数前不需要加一。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特殊的基

25、数两、再、乘(shng),有的只是偶尔做基数使用。两表示成双成对 霾两轮兮絷四马。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再可表基数,也可表序数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乘作数词,表示四: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2、序数:第一、第二这样的说法,出现得可能很晚,古汉语中表示序数采取如下几种方式。直接用基数表示序数: 十年春,齐师伐我。 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用名词、形容词等表示: 首、冠、长表第一,用次、其次、次等表第二、第三 勇冠三军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用天干地支表示: 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水清远甲于南阳,又山环拱而气清,水萦回而势阔,舟车辏泊,

26、地称陆海。古书表示序列常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兄弟排行用伯(孟)仲叔季,用孟仲季表示一季中的几个阶段: 孔仲尼孟孙氏 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 丙辰仲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3、约(概)数古汉语有与现代相同的约数表示法: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但是多数时候用如下方式:数词+虚词表示,虚词有可、且、几(j)、许、所等: 潭中鱼可百许头。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蒙雾露,沐霜雪,行几十年。 其巫,已年七十,从女弟子十人所。 所击杀者无虑百人、。偶尔有用实词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4、虚数虚数指夸张的数字,古代文学家善用虚数夸张来突出修辞效果。常用的表示多的数字是

27、:十百千万、三及其倍数;用一、半等言其少。 飞流直下三千尺。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虚数和实际差距很大,约数差距不大 。用整数表虚数(现代汉语没有这种用法):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5、倍数:可以用量词倍蓰表示,也可用基数表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十佰,或相千万。6、分数:现代汉语的分数表示法,是从古代汉语中不断完善发展起来的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

28、拔者,此攻之灾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 法一月之日,二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汉书律历志。 子一分,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史记可见,是否用“分之”,怎么用,在古代是不太统一的。分母+分子表分数: 籍第令毋斩,戍死者固十六七。 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高帝纪。 盖余之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7、问数:古代用几、几何、几许、几多表示,现代只用“几”: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天问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古诗19首 问君能有几多愁?二、数词可充当的成份用来表示动作的次数,和人或物的数量,这个古今是一致的,但是具体所充当的

29、成分则有不同。1、数词作定语、状语从作用上看,数词作定语是用来限定名词的,数词作状语是用来说明动词的,古今一致,但是出现的位置不同,所以成分也有不同。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蟹六跪而二螯,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军书十二卷,有的定语在中心语之后。一般都没有量词。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史记管晏列传数词在动词中心语前面,做状语,和现代汉语很不同。一般都没有量词。数词作主语、宾语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一之为甚,岂可再乎? 这种成份在现代汉语中几乎没有。数词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 封国八百

30、,同姓五十有余。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六王毕,四海一, 夫军鼓锦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 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前两句数词直接陈述主语,中间两句数词活用作动词后作谓语,后两句数词作“者”字词组谓语。三、量词古代汉语量词不发达,所以往往让数词直接和动词或名词组合,前已说及。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是有量词的。下面举例说明一下:1、物量表示度量衡: 寸、尺、丈、里/寻、常、仞、步升、斗、石/斛、钟、豆两、斤/锱、铢、镒、钧这些单位,有的已经不用了有些目前还用,但使用的也有发生变化的。 布帛寻常,庸人不释。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齐旧四量:豆、区、釜、钟。表地积: 亩、顷 / 畹、畦(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表示成组物品: 双 / 乘、朋、伍、瑴(珏)(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皆赐玉五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