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48.03KB ,
资源ID:2514786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1478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西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docx)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西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docx

1、山西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 制 说 明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编制组二一一年五月目 次1 立项背景1.1 任务来源2006年国务院把山西省确定为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要求山西建立煤炭开采补偿机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评价及监管制度。为落实国务院政策精神,2007年省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了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提出所有煤炭生产企业要实行矿区生态质量季报制度和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审核制度,并进一步明确:加强矿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科学研究,重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

2、投资及工程实施效果的技术审核与评估;建设以遥感和地面观测站相结合,野外核查与室内纠正相补充的矿区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将生态监测和生态质量评价纳入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中,全面及时掌握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然而,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考核体系和标准规范对煤炭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综合评价。为了支撑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基础工作,保障季报和年审制度的贯彻实施,山西省环境保护厅于2010年7月委托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开展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1.2 工作过程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在接

3、到任务后,在收集和归纳总结国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煤炭开采的特点以及生态环境主要问题,开展典型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现状和需求调研,广泛征求省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相关领域专家意见,构建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体系,为实施全省煤炭企业生态环境年度审核制度和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季报制度,科学指导和评估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和绩效,提供标准化的评价依据和技术规范。2010年7月21日,山西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召开了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研讨会,来自省内各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9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就编制组提交的标准体系初稿进行了讨论,并对制定标准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20

4、10年9月,在资料收集与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中心对形成的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初稿)进行了科学典型性的专家咨询工作,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研讨会的形式。本轮咨询工作共邀请专家8位,其中省内专家5位、省外专家2位和企业内部高级工程师1位。2010年10月,在多方协调下,中心排出调研小组5组共计24人对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集团直属的37座煤矿进行了现场调研和企业实用性需求的调研。通过现场实地勘察和企业对矿山生态环境评价需求的问卷调查,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进一步掌握。

5、2010年12月,针对标准规范中的具体问题,中心先后与国家环境保护部生态司、科技标准司,山西省环境保护厅,中国矿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互动研讨,并初步确定了指标体系架构和评价方法的论证工作。2011年3月12日,中心组织省监测站、省环科院、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专家召开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评审会,对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逐条讨论、修改。在此基础上,于2011 年3月28日完成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2011年4月7日,由省环保厅科标处组织召开了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专家评审会。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是整个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

6、研究的基础。制定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管理规定和环境质量标准,必须要以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的数据作为科学依据。2006年国家开始试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提出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的指标和技术方法。然而,对于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价工作仍缺乏较为成熟的标准体系。此外,与煤炭行业环境保护相关的既有标准体系中,主要是从污染物排放、清洁生产等单一的角度,如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煤炭采选业清洁生产标准等,缺乏综合考虑“矿山开采活动胁迫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实施”的全过程,涉及环境污染、地表景观、地质环境、植被资源、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等多方面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评价

7、标准体系。另一方面,山西作为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煤炭开采造成的区域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全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急需出台相关评价技术规范,为矿山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为矿山企业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和标准化的指导。因此,本标准的制订将进一步推进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改善全省矿山生态环境状况,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协调发展,并对全国矿山生态环境评价的标准化工作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3 国内外研究现状3.1 国内现状我国的环境评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城市环境污染现状调查和评价,如上海大气

8、质量指数、北京西郊大气质量指数和水域有机污染综合评价等。80年代开始转向工程建设项目的影响评价。80年代末以来,国内相关领域在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和农村从村级到县级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工作已经由环境单因素评价发展到区域环境多因素综合评价;由污染环境评价发展到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全面环境评价;由城市环境评价逐步发展到水体环境、农田生态环境、海域环境、风景旅游环境、居住区生活环境、工农业生产环境等多领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对于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的量化评价则是在近几年刚刚兴起,仍处于探索及初步研究阶段。国内从2000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以辽

9、宁省、吉林省等12个省的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2005年底完成了其他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为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规划制定及“十一五”规划提供了较完整的矿山地质环境基本资料。各省、区、市采用多种方法对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如模糊综合评判法、加权比重法、图层叠加法、层次分析法、有限差分法等,由此而在国内掀起了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的热潮。20022006年短短的四年时间里,从区域及单体的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到综合的理论研究、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评价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飞速的发展。如表1所示,在矿山生态环境评价相关指标中,一方面包含了

10、常规环境要素的评价项目,如水、气、固废、土壤、噪声等相关指标;另一方面,重点关注由于矿山开采所带来的主要生态破坏问题。例如在地质灾害方面,包括了地表裂缝、地面沉陷及不稳定边坡等;在土地利用方面,包括废弃地等相关指标;而煤矸石排放、堆积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也是被关注的重点。表1 矿山生态环境评价相关指标类别评价要素指标引用出处自然环境相关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含水层;隔水层颜智华,2009刘美玲,2006地形地貌高程;相对高差刘美玲,2006景观景观嵌块;廊道Blaschke Thomas等水文条件地表径流量;地下水位;水网密度BrentTegler等,2001;气候气象气温;降水量;蒸发量;风速;风向

11、;空气湿度陈桥等,2006生态环境状况土地占用/利用土地利用类型索永录等,2010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数;丰度指数陈桥等,2006植被植被覆盖率;裸化率;植被总量与结构;珍稀植物;种群密度;生长量索永录等,2010;陈桥等,2006;刘美玲,2006;宋国利等,2002土地生产力PH值;肥力;土壤容量;N含量;P含量索永录等,2010Dixon BM,2000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模数;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区域面积宋国利等,2002刘美玲,2006地质灾害地表沉陷塌陷区数量;塌陷面积;塌陷坑最大深度;积水深度;塌陷破坏程度;陈桥等,2006;Ki-DongKim等;张进德等,2008地表裂缝地裂缝

12、数量;最大地裂缝长度、宽度、深度;地裂缝走向;破坏程度不稳定边坡相关定性指标环境污染污染物排放量“三废”产生量;排放量;堆存量;化学成分等宋国利等,2002大气污染SO2;NOx;CO;烟尘;粉尘;总悬浮颗粒物宋国利等,2002地表水PH;浊度;色度;电导率;DO;SS;COD;BOD;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六价铬;铅;氟化物;挥发酚;石油类;硫化物等宋国利等,2002;Gavin M. Mudda等,2010;Stuben D等,2001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位;开采量;pH、DO;COD;BOD;TOC;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

13、总硬度;铅;镉;铁;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宋国利等,2002;张进德等,2008Gavin M. Mudda等,2010;David J. Bellis等,2003;土壤污染PH;有机质;盐分;土壤颗粒;镉;汞;铅;铬;砷;铜;锌;镍;六六六;滴滴涕;石油烃类;宋国利等,2002Stuben D等,2001张进德等,2008噪声污染声压级(分贝)环境治理“三废”处理资源利用“三废”处理率马翔爱,2005;张进德等,2008土地复垦率矿井水回用率瓦斯利用率煤矸石利用率3.2 国外现状国外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蓬勃发展,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一些先进技术尤

14、其是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始应用于环境科学领域。90年代以来,国外的环境质量评价无论是方法还是技术上都取得了飞速发展,而且针对评价结果进行环境方面的改造、治理以确保环境质量的彻底改善。美国是最早开展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国家之一。它对大气、水等领域的污染综合评价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如格林大气污染综合指数和R.K.Hortom等提出的质量指数,以后又陆续推出了可呼吸的厌恶污染物含量指数(MVRC)、橡树岭大气污染指数,极值指数、污染物标准指数、水质质量指数(WQI)等。90年代初美国国家环保局实施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项目EMAP,该项目开始从国家尺度,评价生态质量状况并对其发展

15、趋势进行长期监测。矿山环境问题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国际上矿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十分重视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国际社会对于矿山环境的关注集中体现在与矿业开发有关的环境法规与环境管理方面,大部分西方国家均实行比较严格的矿山环境保护和矿山环境评估制度。矿山环境评估制度是把矿山生态环境评价程序纳入矿业活动的日常事务中,以法规的形式规定在采矿之前要对由于矿业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评估。随着时代的需要,许多国家加速了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模型的研究,但这些模型由于研究者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所采取的指标体系也不一样,所以形态各异。由于矿山生态环境

16、评价发展较为缓慢,即使在发达国家,矿山生态环境评价工作仍然是一个难题。在国外矿山环境影响评价(MEIA)方面,许多矿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俄罗斯)和一些经济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日本、德国、英国等)都高度重视矿业与环境的关系。他们把MEIA制度赋予法律的形式,实现矿业开发与环境治理一体化进行,MEIA伴随矿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在矿业中,强调公众参与的作用,重视项目实施中和实施后的环境验证与评价,强调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矿山环境保护更加引起各国政府和矿业界的高度重视。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一体化已成为当前国际矿业发展的一个重要

17、趋势。4 编制原则和技术路线4.1 编制原则a)科学性原则规范的主要内容应科学分级、层次清晰、权重适宜,并具有一定的可分解性和可扩展空间。b)实践性原则分析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现状调研结果,按照评价技术规范编制总原则的要求,确定规范的体系结构和评价内容。评价过程应能够客观评价矿山生态环境长期、动态的变化情况。c)完整性原则根据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技术规范应服务于生态环境管理、绩效考核及工程施工与验收的要求,评价内容应能够全面反映矿山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变化情况。d)可操作性原则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用,具有可操作性,促进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制定过程中考虑监管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确保评价所需的监测数

18、据可用性;评价方法及评价过程科学、简单、可操作性强。标准所涉及的数值要求,有合理的科学依据,突出标准的科学、合理与严谨。4.2 技术路线图1 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技术规范编制技术路线图4.3 技术依据本标准的编制以国家和山西省环境保护现有法律、法规、标准为主要依据,同时参考生态环境领域内相关技术规范和设计手册,结合国内外有关矿山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的文献以及调研取得的矿山生态环境现状资料,总结编制了本标准。其中涉及的法规、标准主要有: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HJ/T19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446 清洁生产标准 煤炭采选业HJ565 环境保护标

19、准编制出版技术指南5 主要技术内容5.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技术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煤炭矿山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及动态趋势的评价,评价区域为煤矿井田范围,其它矿产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可参照使用。5.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5.2.1 矿山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综合状况,数值范围 0100。5.2.2 污染负荷指数指评价区域单位面积上接纳的污染物总量,反映被评价区域所承受的环境污染压力。5.2.3 环境质量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地表水水质、空气质量等环境质量现状,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的优劣。5.2.4 废物回

20、收利用指数指煤炭矿山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矿井水、煤矸石、瓦斯等二次资源的再利用水平,用于反映被评价矿山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5.2.5 生物丰度指数通过单位面积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生物物种数量上的差异,间接地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物的丰贫程度。5.2.6 植被覆盖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五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程度。5.2.7 地表破坏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地表塌陷、地裂缝、滑坡等地表破坏状况,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地表破坏程度。5.2.8 土地退化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21、,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土地退化程度。5.2.9 二氧化硫排放量指被评价区域内每年由于工业生产产生并排放的二氧化硫总量。单位:t/a。5.2.10 氮氧化物排放量指被评价区域内每年由于工业生产产生并排放的氮氧化物总量。单位:t/a。5.2.11 COD排放量指被评价区域内每年由于工业生产产生并排放的化学需氧量(COD)总量。单位:t/a。5.2.12 氨氮排放量指被评价区域内每年由于工业生产产生并排放的氨氮总量。单位:t/a。5.2.13 煤矸石排放量指被评价区域内每年由于工业生产产生并排放的煤矸石总量。单位:t/a。5.2.14 矿井水利用率指评价区域内矿井水利用总量占矿井水产生总量的比重。5

22、.2.15 煤矸石综合利用率指评价区域内煤矸石的利用总量占煤矸石产生总量的比重。5.2.16 抽采瓦斯利用率指矿井抽采瓦斯利用量占矿井抽采瓦斯量的比重。5.2.17 地表塌陷指矿山开采作用下,评价区域的地表面发生的坍塌现象。5.2.18 地裂缝指矿山开采作用下,评价区域的地表面发生的撕裂现象。5.2.19 滑坡指受矿山开采影响,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过程。5.2.20 土地轻度侵蚀评价区域内受自然营力(风力、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模数2500 t(km2a),平均流失厚度1.9 mm/a 的区域。5.2.21 土地中度

23、侵蚀指评价区域内受自然营力(风力、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模数在25005000 t(km2a)之间,平均流失厚度在1.93.7 mm/a 之间的区域。5.2.22 土地重度侵蚀指评价区域内受自然营力(风力、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模数5000 t(km2a),平均流失厚度3.7mm/a 的区域。5.2.23 降雨量指被评价区域内年度降水总量。5.2.24 归一化系数归一化系数=100/A最大值A最大值指某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6 编制标准的基本方法6.1 本标准的指标分类根据标准的编制原则,结合山西省煤炭行业特点,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

24、状况评价指标分为环境状况指标和生态功能指标两类。环境状况指标主要参考国家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状况评价技术规定进行选取,并结合煤炭行业特点,最终确定环境状况指标包括污染负荷、环境质量和废物回收利用等,该指标用于评价煤炭开采对环境的污染和清洁生产实施程度。生态功能指标主要是参考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进行选取,并增加煤炭生态环境破坏相关指标,最终确定生态功能指标包括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地表破坏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等,该指标用于评价煤炭开采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植被、地质破坏等问题。表2 指标构成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指标矿山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环境状况指标污染负荷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废物回收利用指数生态

25、功能指标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地表破坏指数土地退化指数6.2 评价指标的确定6.2.1 环境状况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环境状况指标中评价指标包括:污染负荷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和废物回收利用指数。以上指标主要依据山西省煤炭矿山环境现状及国家相关生态状况评价的要求而确定。表3 环境状况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二级指标评价指标指标确定依据环境状况指标污染负荷指数在选择国家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状况评价技术规定中污染负荷指数对应污染因子的基础上,增加十二五期间国家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氮氧化物,并根据煤炭行业特点,将固体废物排放指标更改为煤矸石排放量。环境质量指数参考国家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状况评价技术规定中环境质量

26、指数的设置,将本标准中环境质量指数也分为地表水和空气质量两个方面,然后根据煤炭行业特点,将这两方面细化为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等污染物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数结合清洁生产标准煤炭采选业中的废物回收利用指标,选取矿井水利用率、煤矸石利用率、抽采瓦斯利用率三个指标作为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中废物回收利用指数的三个方面。6.2.2 生态功能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生态功能指标中的评价指标包括: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地表破坏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等几方面。以上指标是按照国家相关生态状况评价的要求并结合煤矿企业实际情况确定。表4 生态功能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二级指标评价指标指标确定依据生态

27、功能指标生物丰度指数直接参考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中的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直接参考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中的植被覆盖指数。地表破坏指数根据目前山西省实际情况和国家相关政策,结合煤炭企业生态破坏特点,将该指标分为地表塌陷、地裂缝、滑坡三类。土地退化指数直接参考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中的土地退化指数。6.3 评价方法的确定本标准参考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中的评价方法,采用综合评价法来进行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综合评价法的特点表现为: (1)评价过程不是逐个指标顺次完成的,而是通过一些特殊方法将多个指标的评价同时完成的; (2)在综合评价过程中,要根据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加权处

28、理; (3)评价结果不再是具有具体含义的统计指标,而是以指数或分值表示评价对象“综合状况”的排序。 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1)确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是综合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2)收集数据,并对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据进行同度量处理。 (3)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数,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 (4)对经过处理后的指标再进行汇总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数。 (5)根据评价指数对评价对象进行等级划分,得出结论。6.3.1 综合指数法的确定本标准参考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中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采用加权求和法对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进行确定。6.3.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本标准指标权重的确定原则:(1

29、)参考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和国家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状况评价技术规定中相关指标权重。(2)对上述国家既有标准中未确定指标的权重,综合考虑煤炭开采典型生态环境问题,采用专家直接赋权法确定。表5 指标权重确定二级指标权重权重确定依据评价指标权重权重确定依据环境状况指标0.40根据国家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状况评价技术规定中环境状况指标和生态功能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污染负荷指数0.35专家直接赋权环境质量指数0.30废物回收利用指数0.35生态功能指标0.60生物丰度指数0.20参考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和国家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状况评价技术规定中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和土地退化指数的相对重要性

30、。专家直接赋权。植被覆盖指数0.25地表破坏指数0.30土地退化指数0.256.4 综合评价方法确定本标准参考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中的综合评价方法和评价分级标准将矿山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设置为两个方面,一为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二为矿山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评价。7 参考资料1 国家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状况评价技术规定(暂行)2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3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HJ/T922002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5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规范6 王启瑞,才庆祥,马从安.景观生态评价方法在胜利露天煤矿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煤炭工程,20077 程建光,张裴,刘志钧.煤矿区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及预警方法. 煤炭科学技术, 20068 李海燕,高玉慧,杨峰,罗春雨.黑龙江省景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09 王秀玲,张立宁.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中国煤炭, 200710 孙静芹,朱文双.现代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011 索永录,姬红英,辛亚军.采煤引起的矿区生态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