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6.65KB ,
资源ID:2507273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0727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陈少一 读书会汇报.docx)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陈少一 读书会汇报.docx

1、陈少一 读书会汇报优质提问教学法启示思考读书改变课堂的宽度明德小学 陈少一我的思考:一、我们为什么要在课堂上提问?二、我们的课堂存在哪些不足?三、怎样的课堂提问才最有效的优质的?一、我们为什么要在课堂上提问?1.从教学的本质来看,教育大词典把“教学”解释为“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学生提问是师生活动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张扬个性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2.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而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驿站”。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的丰欠与否,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

2、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学生不能只做“学答”,不管“学问”?3.(名人)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促进新思维的诞生。”4.(新课标)将过去的“两能”变成“四能”(解决问题变成问题解决)。二、我们的课堂存在哪些不足?1.把提问当惩罚。提问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于学习任务上,从而减少或消除纪律问题的产生。课堂上,老师在精神抖擞,绘声绘色地讲着课,突然发现某个同学思想开小差,或讲话,或打瞌睡,或搞小动作,或看课外书,或心不在焉每当遇到这些现象,老师会习惯性地停下课来点名发问,出其不意地“将他一军”。结果学生往往不领情,甚至产生怨恨心理,因为这种惩罚式的提问

3、已经变味变形,它已不再是对于知识的探究,而演变成了一个不受学生欢迎的“警铃”。与提问出衷是相背离的,试想,如果老师提问谁,谁就可能是不注意听讲的“嫌疑人”那谁还愿意被老师提问呢?2.问题设计随意。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提问,课上经常信口开河,想到什么问什么。这些随意提出的问题,有些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这种问题,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问题设计

4、过多,学生无暇思考。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提问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被动应付教师的琐碎问题,缺乏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一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也会使问题变的模糊。4.师问生答,学生处在应付状态。课堂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而一些教师将课堂提问视为自己的专利,而让学生学“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没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提问,互相提问的能力。现在我们的理念上去了,行动没跟上,没有达到同步,5.过分追求教学的顺畅。许多教师担心

5、讲课过程中出现问题,总希望课上得一帆风顺。为此,教师处处为学生“搭好桥”、“铺好路”,设计的问题总是简单直接,学生“伸手可及”。即便是稍难的问题,也是在教师的“自问自答”中走过场。这种越俎代庖的现象,表面上学生在思考问题,实际上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容易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知识的“窄化”和思维的“僵化”。(在长春培训时,放了一节省教学新秀评比的录相课。)6.公平性:不少教师喜欢提问优秀学生.7.形式单一,方法死板,一个问题,一个答案。教师提问,往往是为了学生回答所提问题的答案。缺少多个答案的问题,缺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问题。技能:8.提问模式单一:(师生)补充:当

6、教师年轻的时候,他们的老师曾经向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于是他们就自然地会模仿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教学模式。9.学生缺少质疑能力。安静的课堂,听话的学生,整个课堂由老师的声音所占据,这样的“好课堂”、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三分之一的学生身上是奏效的。优秀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生成问题的过程。三、怎样的课堂提问才最有效的优质的?在实际教学中会提出问题的学生太少,我曾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1)课堂上经常主动向老师提问5.7%(2)遇到问题能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24.3%(3)解决不了问题时放在一边70%从上表数据中充分表明:学生问题意识不强,主动提问的学生所占比率最少,绝

7、大多数学生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抱之无所谓的态度,问其原因,学生都期待教师到时会在课堂上集体讲解,而不愿自己主动向教师提问。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教师的主观思维能否代替学生这一客体的思维;教师主观拟定的问题是否就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答案是不一定,这就使得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会提问,爱提问,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抓好学生的“三问” 1.加强宣传发动让学生“想问”。大家知道,任何事情如果没有用,就用不着花大力气去做。同样,只有当学生明白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才会想问。因此,有必要加强宣传和发动,从而在学生中造成提问的浓厚氛围。比如,科学家

8、对小学生树立了很好的“问”的榜样,让学生认识到爱因斯坦、牛顿、李时珍等之所以能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就在于他们能想别人所不能想,问别人所不能问的问题,认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能提出好问题的学生与解决问题的学生一样优秀;不会提问的学生决不是一个优秀学生;没有问题的学生往往也不是好学生,通过自己认真思考而提出探索中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科学能力,从而自觉地把培养问题意识作为自觉的学习目标之一,不满足于简单、机械的记忆数学课本知识。2.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爱因斯坦: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罢了。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

9、学生没有问题可问吗?那也不尽然。学生天性好奇,心中有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可就是不敢提出来。在学校中我们发现,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提出问题的次数反而越来越少。刚入学的一、二年级学生绝大多数敢说、敢问,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而到五、六年级,学生似乎变的少年老成,沉默寡言。两点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自身有着许多的心理顾虑,如“我的问题提出来如果是其他同学已经知道的,同学们会不会笑我?”“提出的问题如果不符合老师的意图,老师会批评吗?”等等。如此前后一想,学生的问题就闷在了心里,不敢提出来。而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教育者的不当的教学方法,当儿童提出问题时,我们更多的是听到诸如:“这样的问题别来烦我!”

10、,“你真笨,这种问题也要问”等等。长此以往,小学生的好奇心被压制了下来,提问心理也消失了,代之的是被动听从教育者的说教;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因素。由于一节课只有40分,因此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教学程序十分紧凑,是不能够也不可能安排学生提问的时间,即使有这样的环节,也是蜻蜓点水,一晃而过,没有实际的效用。这样的教学,时间一长,学生也就习惯了,课堂上再也见不到学生的提问了。解决办法:教师要致力于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敢于发问。例子(高建)虽然学生的质疑打乱了教师预设的教案,但从课堂效果看,正是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调整了后续的教学活动,

11、学生的思维才更加活跃,更可贵的是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看法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假如教师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对于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不予理睬,长此以往,学生就不会在另外的场合提出不同的观点了。正是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学生才会敢于提问,敢于质疑,这样一朵朵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会逐渐发芽、开花、结果。3.让学生掌握问“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会问”。(1)打破书本主义。古人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让学生专门对教材挑毛病,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促进教材动态生成,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要求。(2)互相提问。上课时让“有问题”的学生向“没有问题”的学生提问,迫使他们去找问题。(3)为帮助

12、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设计一张提问卡,让学生们填写。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在初始阶段,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为主,逐渐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提问能力的培养有一个从“敢问”到“善问”、“会问”的过程。在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基本技能的训练即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

13、务素质,认真仔细地备好每堂课。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才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把握“问题”的6个维度。1.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例子(圆的面积)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其关系是: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因而,我们的提问要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

14、习的热情,再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要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化归为“已知区”。2.调控问题的开放度一般地,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而开放型问题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封闭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设置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有关调查表明,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7:3;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二者的最佳比例以6:4为宜。3.调控

15、课堂提问的频度显而易见,“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讨论式的课堂,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事实上,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对于如何控制课堂提问的频度问题,我们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只做“学答”,不管“学问”?例子

16、比较:不难发现,前者设计的问题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空间较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后者的提问不仅问题域过大,而且问题数量过频,同时,过于直白、琐碎,这将直接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参与回答的热情。4.调控问题指标的尺度衡量课堂提问有效性尺度之一就是通过课堂提问的沉默率做出判断。这也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抓手”之一。所谓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是指课堂提问后学生沉默的次数与提问的总次数之间的比率,其中,沉默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发出问题信息以后,学生由于信息接收不畅、信息理解出现困难、偏差或者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做出判断等而出现长时间的“无语状态”。这不同于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回答的人数

17、占全班总人数的比率,或前文所说的“提问的问题难度”。例如,在一节40分钟的数学课上,某教师提问60次,而学生沉默了48次,课堂提问引起的沉默率达到了80,每个问题占有的平均时间仅仅45秒,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普遍低下(多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问题”),问题缺乏启发性,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或者是提问引起长时间的沉默,或者回应人数寥寥,或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让听者云里雾里。实际教学表明,这种提问几乎都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5.调控提出问题的角度有这样一个趣闻:有两个基督教徒向牧师询问同一个问题:在祈祷时能否吸烟。A问:在祈祷时可不可以吸烟?牧师断然拒绝。B则问:在吸烟时可不可以祈

18、祷?牧师十分肯定地说:当然可以。同样一个问题,由于问的角度不同,答案却截然相反。由此想起,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选择恰当的角度,换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会让数学课堂更精彩。6.调控提问的评价尺度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好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都应复述一扁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

19、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做到:()以表扬为主。()鼓励求异()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鼓励学生积极评价。思考一: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数学教学的实质是问题教学,但在平时听课时,经常会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这节课还有问题吗?”上课教师认为学生没问题了,这节课

20、的知识也就没问题了。我觉得长期这样做会削弱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的主观思维会代替学生的个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其实所谓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科学史上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问题,

21、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意义十分重大。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老师们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如何激活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数学课堂,并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有待于我们老师不断探索、实践和思考。思考二:让问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和对自身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思维旅程,它只有思维的轨迹,只有阶段性的驿站,而没有终点。我们的课堂一定要打破把所有的问题在课堂上解决掉的传统观念,允许课堂的开放,允许学生带着没有解决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这个生活的大课堂,去作开放式的探究。如曾听过

22、一位特级教师上的一堂课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就体现了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比较开放的学习活动,学生认识了比大小后,再引导学生说几个比大小的分数 ,这时老师疑惑了:“有这样的分数吗?它表示什么呢?”让这个学生解释后,其他学生都能接受,甚至了解到就是1。还有个学生说到,当大部分学生都疑惑或认为没有这样的分数时,老师又说:“有这样的分数,还有了,那么它表示什么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这位同学研究研究!”虽然假分数在不久后就会学到,但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学生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培养极为重要。总之,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

23、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如果在课堂上没有问题那才是大问题,只有以“问题”为核心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思考三:知道事实不等于真正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有一些学生早已不是一张“白纸”。作为教师,该怎么办?面对学生已经知道“答案”时,我们有时需要追问:有多少学生知道答案?有多少学生真正理解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对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如果学生通过背诵记住这一公式,那么他获得的知识仅仅是“事实性知识”。如果学生通过拼摆单位小正方体而得到“大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单位小正方体的个数,即数小正方体的个数就能求出长方体的体积,但是“数”比较麻烦,再进一步发现大长方体的体积是“长宽高”,这时他对长方体体积公

24、式的理解就达到“概念性水平”。如果学生能进一步深入分析,就会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以及对应这个面的高有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还可以通过“一个面的面积乘以这个面所对应的高”来求出,这时学生对该公式的理解就达到了“方法性水平”,因为这个公式不仅仅适用于长方体而且适用于一切柱体。学生不但了解了公式产生的来龙去脉,并且能在所涉及的概念与概念之间,以及概念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能根据不同的条件灵活选择公式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能进一步解释“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一个面的面积乘以这个面上的高”吗?在教学中,有个学生这样回答:我把长方体看成是“底面

25、”这样的小薄片一片一片垒起来的,那么长方体的体积不就是这个“小薄片”的面积乘以垒的“高度”吗?这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就已经达到了“主体性水平”,他所获得的这一知识,是通过反思“创造”出来的。一些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停留在“事实性水平”的理解上。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辨别出学生的理解所达到的程度,设计恰当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高水平理解。简单的模仿、记忆、背诵、训练,容易使学生的理解仅仅处于事实性水平。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数学的学科特点及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生活经验,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不能都达到高水平的理解。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先处于事实性水平的理解,随着经验的增加、思维水平的提高,逐步对所学内容

26、达到高水平理解。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学概念有一些是“高通达力”的概念,即不是教师能教会的,理解这些概念需要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例如,分数、字母表示数、正反比例关系、方程、极限、平均数等概念和思想。学习这些概念时,我们应当适当允许学生在理解上的反复,因为要达到高水平的理解既需要教师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待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能做的,就是提供有价值的问题或任务,促进学生的思维投入,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所以,学生知道事实不一定真正理解! 四、增加提问的内驱力。生活在今天的每一位教师确实很忙很累。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事无巨细,件件重要。品德培养、习惯养成、理想教育、礼貌教 育等,没有一项是

27、可以忽视的。尤其是学生的成绩,更是重中之重。(工作和学习的幸福指数)已故的国际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几年前给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有一句题词是“不要考100分!”他的意思是,学生做学问,掌握精髓要义考个七八十分就行。不要为了考满分在细枝末节上浪费太 多的时间和精力。” 打个比方:“比如一亩地可以产水稻300斤,一 年施很多化肥,就为了多产几十斤,以后再施更多的肥,增产并不多,却把土壤给破坏了,这样的作法其实并不好。” 是啊,如果教育的目标只锁定在分数上,仅仅追求分数上的完美,那么学生必然要在知识的细枝末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长此以往,势必浪费聪明才智,让人格、品德扭曲僵化,成为考试的机器。如果

28、没有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抄写,孩子每一天能够挤出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他的内心将会有一个多么充实的世界,又是多么的欢悦!他了解世界和探索世界的心情有将是多么的迫切。马克思喜欢阅读,毛泽东喜欢阅读,罗斯福喜欢阅读,莫言喜欢读书,读书的人不一定伟大,但伟大的人一定喜欢读书。今天我们的小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将学习的内容定格在书本。我在想,碰到了不少学习成绩非常优异的孩子,活动中的表现也非常的出色,可是他们厌倦学习,厌倦生活。为什么?天真烂漫的童年应该有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他们却过早的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充满压力,冰冷而又残酷的世界之中。生活,破碎了他们童年的梦,也破碎了他们兴趣爱好。当今社会在重压之下的孩子,还能对什么感兴趣? 爱因斯坦凭借对数学、物理学的兴趣,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莫言虽然没上过几年学,但凭借对创作的兴趣,笔耕不辍,成就了他伟大而辉煌的人生。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没有学习的兴趣,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没有对新生活的向往!学生的发展潜力在哪里?国家的前途又将会如 何呢?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的人不一定伟大,但伟大的人一定喜欢读书。学习之美在于悟,悟其实就是着摩。其实真正的变化是很难的,关键是“着手去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