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5.97KB ,
资源ID:2506155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0615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docx)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docx

1、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一、提名意见:本项目的主持单位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参加单位有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江苏大学等6家。历时15年联合攻关,针对造林苗木质量差种类少,困难立地红树林造林恢复难度大,人为干扰严重及生态防护功能低下等主要问题,系统地开展了试验研究及示范,形成了红树林苗木定向培育技术、困难立地红树林恢复重建技术、红树林生态安全维持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为我国南部沿海防护林体系(尤其是一级基干林带)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本项目的红树林微胶囊菌肥促生壮苗技术、困难立地红树林恢复重建技术、互花米草入侵控制与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红树林消浪定量评价指标

2、体系等原创性关键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项目部分成果获2014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13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等。获授权发明专利25项,制定标准4项,发表论文297篇(其中SCI、EI收录45篇,中科院JCR一二区论文18篇,单篇SCI最高影响因子11.329),出版专著20部。成果应用广泛,销售苗木4374万株,恢复重建红树湿地7.20万亩,防治有害生物20万亩,2003-2017年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17.35亿元,取得重大综合效益。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二、项目简介:依托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针对造林苗木质量差种类少,困难立地红树林造林难度大,人为干扰日益

3、严重等突出问题,系统开展了红树林快速恢复重建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攻克了红树林苗木定向培育、困难滩涂红树林恢复重建、红树林生态安全维持等方面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1、创新研发了红树林苗木定向培育技术。分离筛选红树林PGPB固氮菌28种、溶磷菌33种,构建高效混合菌群6个,研制出适用于海滩育苗的微胶囊促生菌肥,开发出PGPB微胶囊菌肥促生壮苗技术,苗木生物量增加49.374.5%、造林成活率提高1530%;筛选耐盐、耐淹、抗污等抗逆红树树种15种,创建了集种源优选、营养调控、活力保护等于一体的抗逆树种培育技术,出圃苗造林存活率80%以上;系统研究并提出了银叶树、海漆、杨叶肖槿、水黄皮

4、和海檬果等5种半红树植物的规模化育苗技术,种苗萌发率较野生条件提高5060%,造林成活率85%以上,填补了高潮滩适生苗木培育的空白。2、创新集成了困难立地红树林恢复重建技术体系。在研究困难立地的类型划分、植物生长限制因子及植物适应性基础上,针对水深浪大、高盐高沙等5类典型困难立地,将吹沙、升滩等生境改良技术与抗逆树种育苗造林技术创新性集成,构建了困难立地红树林恢复重建技术体系,实现造林保存率大于80%、35年郁闭成林;首次提出“三林”耦合海岸防护林带体系构建理论,形成了中低潮滩红树林-高潮滩半红树林-海岸基干林带的有机耦合林带,在华南沿海地区建成万亩“三林”海岸防护林带。3、首创红树林生态安全

5、维持技术。阐明了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的生态机理,首次利用速生红树植物实现大面积互花米草的有效控制及红树林快速恢复重建,种植23年后林下互花米草盖度由100%衰退至015%;揭示薇甘菊入侵红树林的机制,构建以生态防治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技术,危害率控制在5%;调查摸清我国红树林害虫种类及分布,探明主要虫害危害机制,研制出“生物导弹”技术、虫霉菌和BT等生物防控技术,成功控制数万亩虫灾;三十年的监测研究表明,引进种无瓣海桑未对乡土红树林和物种多样性造成不良影响;首创红树林消浪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基于GIS的红树林害虫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 本项目PGPB微胶囊促生菌肥壮苗技术、困难立地红树林恢复重建技术、

6、互花米草入侵控制与虫害防治技术、红树林消浪效应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等原创性关键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获2014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13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13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1年广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5项,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4项,发表论文297篇(SCI、EI收录45篇),出版专著20部。成果应用广泛,市场份额占90%,销售苗木4374万株,恢复重建红树林7.20万亩,防治有害生物20万亩,2002-2017年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17.35亿元,近3年新增销售额8.84亿元、新增利润1.48亿元,取得重大综合效益。三、客观评价

7、:1. 科技查新报告表明本项目具创新性。据广东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检索查新,未见国外有与查新委托方的研究内容相同的文献或者成果报道;国内有采用各种方法及技术进行红树林恢复与保护的文献报道,除本项目相关专利及文献报道外,国内未见采用本项目查新点技术方法进行“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的文献报道(附件3.1)。2鉴定意见认为本项目居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由尹伟伦院士等国内知名林业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意见如下:1)在国内外首次开展“利用速生红树植物生态控制互花米草技术”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为互花米草的有效控制及红树林的快速恢复提供了经济实用环保的新方法,攻克了互花米草入侵的控制这一国际性难题。2

8、)在国内外首次成功研制适用于滩涂育苗造林的红树林微胶囊促生菌剂及相关产品,为突破红树林造林成活率低的技术瓶颈提供了新途径。3)系统研究并提出“滩涂后缘主要半红树植物的育苗造林技术”,填补国内外相关研究空白。半红树林带的构建首次实现了消浪红树林带与海岸基干林带的有机连接,4)创建了红树林消浪效应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消浪红树林带的林分结构标准,为国内外红树林防灾减灾功能的综合评价以及消浪红树林带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成果系统性好,创新性强,实用性高,成果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附件3.2)。3. 项目评价。(1)项目执行期间获得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局 “948”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多个

9、国家及省、部、委的项目支持,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等单位的验收,并获得项目验收专家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部分评价意见如下(附件3.3): “华南沿海红树林保护与恢复技术试验示范”(2006BAD03A1402)验收意见:提出了银叶树等4种半红树植物的育苗与种植技术,造林成活率达85%以上;苗木接种PGPB菌剂后生长量比对照提高49.3%;提出红树林体系的空间优化模式。“消浪红树林带防护效益研究及人工红树林生态功能恢复评价” (2009BADB2B0404) 验收意见:构建了红树林恢复与建设及其消浪效应的定量评价的成套技术体系。 “广西红树林虫害专项防治研究”(桂国土资涵 200720号)验收意见:所

10、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开展红树林害虫防治乃至红树林海岸景观带的规划、利用和保护都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4. 科技奖励(附件5.11-5.15)。项目部分相关内容获奖:1)“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获201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安全响应机制研究”获2013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广西红树林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获2011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进步二等奖,4)“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获2013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深圳湾红树林持续发展技术研究”获2003年深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5. 应用效果和对行业科技进步的影响。自2

11、002年以来应用本项目“红树林苗木定向培育技术”先后在湛江、珠海、深圳等地建立大型红树植物育苗基地,培育10余种红树苗木4374万株,占同期全国红树苗木市场的90%,种植后存活率提高3040%。应用“红树林生态安全维持技术”,在广西、广东、福建沿海各地红树林区成功防治互花米草、薇甘菊和海榄雌瘤斑螟等20万亩。应用“困难立地红树林恢复重建技术”,在我国南部沿海恢复重建红树林7.20万亩,近3年新增销售额8.84亿元、新增利润1.48亿元。本项目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各地红树林生态恢复重建工程的质量和成效,大力推动了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构建及完善。6. 项目组发表的相关论文被广为引用。200

12、1年1月至2016年8月,本项目组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onEnvironment Engneering林业科学研究生态学报等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297篇。经检索CNKI 中国引文数据库(2016年9月20日),论文累计被他引3217次。其中45篇SCI和EI论文在中科院JCR分区中一二区论文18篇,SCI他引147次,影响因子最高的是发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IF11.329)上的红树林湿地代表物种弹涂鱼的论文。出版的中国红树林恢复与重建技术专著为我国红树林湿地保护、恢复及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关键实用技术(附件5.1)。7. 国际同行评价(附件

13、5.16)。Liang et al. (2007) 发表在Marine Biology的论文(Recoveryofnovelbacterialdiversityfrommangrovesediment)被The ISME Journa(IF9.328)发表论文(Victoria J B, 2009, 3: 1269-1285)引用,肯定本研究的“红树林底泥环境下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是最早的研究成果”。8. 社会和媒体评价(附件5.17)。(1)中国科技网(2015年03月13日)报道了“海岸卫士总教练”,项目成果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为沿海滩涂消浪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4、。(2)中国林业网(2015年3月26日)、新浪财经(2015年03月26日)报道了“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成效。(3)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凤凰网(2016年5月31日)报道了本项目部分成果“广东近30年保护修复 红树林回来了”。(4)新华网(2009年03月8日)报道了在国内首次建立了红树林害虫时空数据库,为今后研究防治虫害打下了很好的基础。(5)蒋有绪院士亲自为专著中国红树林恢复与重建技术作序,指出该书是一本红树林恢复生态学和重建技术研究的优秀著作,该书的出版必将对今后红树林的恢复与重建、红树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四、推广应用情况:该成果满足了消

15、浪林带建设方面的迫切技术需求,实现了红树林大面积快速恢复重建。2002年2017年,该成果在广东珠海、中山、电白和广西钦州等地建立试验示范林逾3,000亩,在广东、海南、广西和福建等地区辐射推广,销售红树林苗木4,374万株,恢复重建红树林7.20万亩,综合防治有害生物20万亩,不仅恢复了红树林资源,而且发挥了红树林生态服务功能,带动当地旅游业、养殖业等发展,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五、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主要完成人情况:(一)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地区)授权号授权日期证书编号权利人发明人专利有效状态发明高盐度深水海滩红树林的造林方法中国ZL2014102

16、84239.62016-01-27193331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陈玉军,郑松发,廖宝文,李玫,邓智泓,魏军发,管伟有权发明运用无瓣海桑控制互花米草入侵及恢复红树林生态的方法中国ZL200810026871.52011-11-0986146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廖宝文,郑松发,陈玉军,李玫,管伟,苏润鸿,杨雄邦有权发明红树林专用菌肥微胶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810199191.32011-12-21882455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廖宝文,何雪香,李玫,陈玉军,管伟有权发明一种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造林方法中国ZL201410212516.2201

17、6-09-072230917江苏大学吴沿友,周贵尧,刘荣成,赵宽,邢德科,付为国,赵玉国有权发明提高滩涂高程形成红树林宜林地的方法中国ZL201210098946.72014-06-18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潘良浩,王欣,何斌源,范航清有权发明天然红树植物大苗移植造林方法中国ZL201210098942.92013-10-02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何斌源、王欣,潘良浩,范航清有权发明一种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及固定装置中国ZL201440206062.82015-09-301807413深圳市绿九洲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徐桂红,王鹏亭,张锋有权发明一种垂直流红树林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污水处理方法中

18、国ZL201310035739.12014-04-021375770深圳市绿九洲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昝启杰,杨琼,程华荣,程丛星,昝欣有权发明一种红树植物银叶树种苗繁育栽培的方法中国ZL201410410901.82016-05-112067500深圳市绿九洲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胡长云,徐桂红有权发明一种在非宜林滩涂上营造乡土红树林的方法中国ZL201010545915.22012-08-291033148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昝启杰,谭凤仪,刘丽娜,杨琼有权六、主要完成人情况:(1)廖宝文,排名第1,首席专家,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完成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

19、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全面研究工作,是该成果的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华南沿海红树林保护与恢复重建技术研究”和“华南沿海消浪红树林林带结构优化与寒害退化红树林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外来种无瓣海桑对我国红树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和“无瓣海桑对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国家林业局“948”引进项目“高效红树林湿地促生菌剂生产与应用技术的引进”等主持人,负责制定研究实施方案,参加外业调查,组织鉴定材料整理等。发表10余篇论文,主持出版专著中国红树林恢复与重建技术,尤其在外来种无瓣海桑生态安全评价、主要乡土红树植物对潮汐和盐度适应性、半红树植物育苗造林技术、

20、互花米草控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昝启杰,排名第2,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完成单位: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项目主要技术负责人。对创新点13作出创造性贡献:研发红树林抗污去污机制及污染区红树林修复技术、中低潮滩红树林造林技术及红树林入侵种的防治技术,全面评价无瓣海桑生态影响,研发半红树林苗木培育技术,技术指导珠三角地区红树林湿地修复工程及推广应用。2)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3)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1篇,其中SCi论文16篇,获得授权专利5件,培养研究生7名。(3)范航清,排名第3,无行政职务

21、,研究员工作单位: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完成单位: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本项目中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部分内容,海岸部分重要树种及其保育、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与评价标准制定。发表论文75篇,出版专著12部,授权发明专利7项,制定地方规程2项,培养研究生18名。项目工作时间占本人每年工作量的60%以上。(4)李玫,排名第4,无行政职务,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完成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核心成员参加“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华南沿海红树林保护与恢复重建技术研究”、“华南沿海消浪红树林带结构优化与寒害退

22、化红树林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外来种无瓣海桑对我国红树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和国家林业局948技术引进项目“高效红树林湿地PGPB菌剂生产与应用技术的引进”等研究项目。负责红树林PGPB菌株分离筛选、接种试验及示范苗圃营造等,参加其他研究内容的外业调查和内业数据分析,负责科技成果鉴定材料的整理,撰写总体技术报告和效益分析报告。2001年至2015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红树林恢复技术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作为副主编(排名第2)出版专著中国红树林恢复与重建技术。本人在该项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5)吴沿友,排名第5,无行政职务,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

23、研究所完成单位:江苏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是该成果的科研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闽东北与江浙沿海消浪湿地植物多样性林带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2013)和福建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和修复技术研究”(2007-2009)的负责人,负责制定具体的研究实施方案,同时参加外业调查等工作。撰写发表多篇论文(含SCI 3篇),主持出版专著泉州湾河口湿地植物的环境适应性和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恢复造林技术,尤其在红树林湿地植物的环境适应性及其植被恢复技术等方面做出了贡献。(6)陈玉军,排名第6,专家,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完成单位

24、: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为该成果的科研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华南沿海红树林保护与恢复重建技术研究”(2006-2010)和“华南沿海消浪红树林林带结构优化与寒害退化红树林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无瓣海桑对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的骨干参加成员,同时负责人工红树林生态效益监测与研究、速生树种控制互花米草技术研究及成果查新。发表红树林恢复技术及红树林生态效益方面的研究论文10余篇,以副主编之一出版专著中国红树林恢复与重建技术。(7)管伟,排名第7,无行政职务,助理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林业科学

25、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完成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为该成果主要科研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华南沿海红树林保护与恢复重建技术研究”,2006-2010;“华南沿海消浪红树林林带结构优化与寒害退化红树林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无瓣海桑对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等)的核心参加成员,负责利用速生树种控制互花米草技术的研究,主要工作包括外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文章撰写、技术总结等,在互花米草控制技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负责半红树育苗造林技术的外业调查和数据采集工作,参加总体研究报告的材料整

26、理。(8)刘文爱,排名第8,无行政职务,副研究员工作单位: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完成单位: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中主要参与完成了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与评价标准制定。发表论文17篇,出版著作2部,参与完成2部技术规程的起草,参与完成软件登记1个。占本人每年工作量的60%以上。(9)何雪香,排名第9,无行政职务,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完成单位: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红树林PGPB微胶囊菌剂研制及进行相关试验,并以第一作者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篇,合作论文多篇。(10)田广红,排名第10,副主任,高级工程

27、师工作单位: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完成单位: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滩涂前缘速生真红树植物、滩涂后缘半红树植物等各类试验林的营造和互花米草生态控制技术的推广。七、主要完成单位及其贡献:(1)第1完成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是“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成果的主持单位,主持项目全面工作,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方案,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以及组织协调工作,发表大量论文、出版专著一部并撰写项目总体研究报告,对该成果做出了重大贡献。另外,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为该成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必要的人

28、力、物力和财力保障。(2)第2完成单位: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本单位在本项目中主要完成了红树林有害生物害虫、团水虱的综合防治技术,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与评价标准制定,完成部分侵蚀滩涂的红树林湿地恢复,海岸部分重要树种保育。开展广西地区的红树林湿地恢复的推广应用。发表论文78篇(3篇SCI,1篇EI),出版专著12部,授权发明专利8项,制定地方规程2项,登记4个软件产品,相关的研究成果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3)第3完成单位:江苏大学,“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闽东北与江浙沿海消浪湿地植物多样性林带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2013)、福建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和修复技术

29、研究”(2007-2009)由本单位在福建泉州湾设有试验示区,相关技术人员全部参与了试验点选择、试验方案制定与实施、试验示范点营建与管理、外业调查与数据收集整理等方面的工作,对该成果做出了较大贡献。另外本单位为该成果中部分研究内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 (4)第4完成单位: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1990以来,一直与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合作开展红树林保护、恢复重建方面研究与实践,在风浪过大、中低潮滩涂上进行恢复种植实践,并利用深圳红树林保护区苗圃场(现在的深圳市绿九洲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进行苗木培育及试验实施工作,推动地方政府恢复红树林湿地8600多亩;

30、长期跟踪外来种无瓣海桑的生长、扩散及对本地红树林生态影响;通过红树林人工湿地中试系统筛选抗污能力强的红树植物、研究其去污机制;长期观测红树林虫害,研究其发生原因、发生机制,研发出用寄生蜂携带病毒感染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86篇,其中SCI论文18篇,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深圳市自然科学奖1项,对本成果做出创新的贡献。(5)第5完成单位: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成果的部分研究工作即PGPB微胶囊菌剂研制及进行相关试验在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微生物实验室完成。相关技术人员部分或全部参与了试验方案的制定、菌剂生产工艺流程的确定以及试验数据分析、菌剂田

31、间应用等方面工作,对该成果做出了较大贡献。(6)第6完成单位: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成果在珠海市淇澳岛设有试验示范主区,部分研究工作即利用速生树种生态控制互花米草技术和部分半红树育苗造林技术以及红树林PGPB菌剂应用示范,在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自然保护区内完成。本单位相关技术人员部分或全部参与了试验示范点营建与管理、外业调查与数据收集整理、成果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对该成果做出了较大贡献。另外本保护区管理处为该成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7)第7完成单位:深圳市绿九洲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本公司前身是深圳红树林保护区苗圃场,自2001年以来一直作为保护区科研项目实验基地和产业化基地,承担苗木培育及试验工作,应用“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创新育苗技术并有针对性培育银叶树、海漆等苗木,以及抗水淹和抗高盐的苗木,并为新洲河入海口、新圳河、深圳湾红树林修复中种植红树林苗木780万株,成活率达93%;特别是污染严重的河口区种植桐花树、老鼠簕等品种,除臭去污效果好、生长快,为珠三角地区红树林恢复发挥了显著作用。同时,也承担了红树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外业调查、技术研究、成果推广等工作,获得专利5项,发表论文3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