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7.67KB ,
资源ID:2505408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0540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docx)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docx

1、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 以刑事审判指导案例为中心的考察作者:杨海强 文章来源: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年第3期 点击数:1467 更新时间:2014/9/29一、研究方法与样本(一)研究方法人文知识的产生有两种路径:一是唯理主义,认为知识通过 逻辑推理而得;二是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源于经验而非天赋。 具体到刑法学研究中,我国刑法理论的发展主要遵循前者的方 法,注重理论思辨和逻辑推演。而后者指从现实问题出发,对司 法活动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其是司法官智慧的结晶。因此从判 例中汲取营养,提炼理论、构建理论是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 点。在国外,理论和判例相互滋养、互惠互利,许多重大理论源

2、于判例的推动。这样的知识增长方式不但有利于改善我国理论界 往往步人后尘的尴尬,而且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本土性,并因此 而具备解决问题有效性和实用性。在中国古代,法律的生成有两种方式:一是理性主义模式, 主要指制定律典;二是自然而成的经验主义路线。指在成文法之 外的经由司法实践摸索、积累、检验后形成的判例。我国是大 陆法系国家,前者是我国立法的主要方式。但现在随着我国案例 指导制度的建立,后一种方式,即重视司法活动的价值,审视指 导性案例的裁判理由,提炼相关裁判要旨,是发展、完善我国法 律规则体系的重要渠道,对我国以后的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 作用。因此,经由司法工作人员的智慧锤炼而成的实践理性是

3、一块 膏腴之地,其闪现的司法工作人员的理性之光既是萃取理论的富 矿,也是提炼裁判要旨、形成司法规则的活水。既有利于指导司 法审判,也有利于构建新的理论。因此判例研究方法是一项重要 的研究范式。因果关系认定问题是我国理论界传统的争点和难点,随着国 外相关理论的纷至沓来,该问题处于风口浪尖,更成为理论聚讼 的纷争之地。且目前我国立法和司法解释并未确立因果关系认定 的规则,司法裁判无据可依,该问题的解决更多依赖司法官的自 由裁量。这种情况下另辟蹊径的指导案例研究便具备了鲜活的生 命力。(二)研究样本本案的研究样本是在我国刑事审判中具有指导作用的案例。笔者共收集到35个有关因果关系的案例,案例主要载于

4、中国刑 事审判指导案例和人民法院案例选。载于前者的共有31个, 载于后者的共4个。其中12个案例的认定难点在于因果关系,其 所确立的因果关系认定方法和裁判规则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另外23个案件的认定难点并不在于因果关系,只是部分内容涉及到 因果关系的认定。这些案例是从全国各地浩如烟海的案例中挑选 出的,由各地法院审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并经过最高法院相 关业务庭的加工提炼,进行审编,有的甚至由最高法院相关业务 庭法官直接执笔。经过最高法院业务庭法官的加工后,这些案件 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最高法院的立场, 对以后的刑事案件审判具有 指导作用。因此这些案例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对其进行研究, 分析其裁

5、判理由中确立的因果关系认定的基本方法和裁判规则, 对于深化理论研究和指导司法实务具有重要意义。二、审判指导案例中因果关系认定的具体情形(一)简单案件中因果关系认定的基本方法案例一指导案例第440号韩宜过失致人死亡案在韩宜案中,裁判理由指出:由于因果关系存在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复杂性等性质, 我们应从上述性质来分析本案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认定因果关系时,不能单靠司法人员的主 观分析,还要通过司法鉴定进行科学判断。因果关系的条件性是指因果关系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存在。 原因只有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才可能产生某种结果因此在考 察行为与结

6、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时,要进行具体分析。因果关系的多样性是指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由多种原因所致在认定因果关系时,需要查明,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是危害 结果出现的真正原因之一,还要查明该行为是主要原因还是次要 原因。显然,该案件裁判要旨所确立的认定因果关系的方法是我国 传统的因果关系理论。即首先明确因果关系的属性,再据此具体 判断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接下来的具体分析也是适用我国传统因 果关系理论的过程。案例二指导案例第226号罗靖故意伤害案该案裁判理由指出:刑法因果关系具有客观性、相对性与绝对性、条件性和具体性等特点。因果关系一般表现为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内在 的、必然的、合乎规律的联系,即必然因果关系。

7、有时虽然行为 本身不包含产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必然性,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偶 然又有其他原因介入其中,由其合乎规律的引起危害结果。这种 情况下先行行为和最终危害结果之间就是偶然因果关系。 任何刑事案件的因果关系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在审查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时, 一定要从危害行为实施时的时 间、地点、条件等具体情况出发考虑。与韩宜案相同,本案裁判理由明确的理论立场也是传统的因 果关系论。后面的具体分析也是用该理论作为分析进路,最终形 成判决。两案的裁判理由显示了传统理论对我国司法实务的影 响。其他案件除这两个指导案例专门论述因果关系的认定外,笔者从中国刑事审判指导案例中另搜集到23

8、个指导案例,这23个指导案 例虽非专门针对因果关系问题而发, 但基于需要论及到刑法因果 关系的认定问题,虽论述简练,我们仍可发现端倪。在这 23个指 导案例中,有12个案例的裁判要旨在涉及因果关系的认定时, 有 7个都是采用的“某某行为和被害人的某某后果没有刑法意义上 的必然因果关系”的表达,有1个采用的是“勒索行为与被害人 的死亡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最后 4个在其表述中有“一因多 果”、“直接原因”、“直接的因果关系”等字样。从 12个案例 裁判要旨的表达看,在认定因果关系时最高法院采用传统刑法学 说中有关因果关系理论。剩下的11个指导案例仅仅是在分析 其他问题时提到一句“某某危害行为和某某

9、危害结果间需要具 备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或确实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却并未明确这里的因果关系如何认定。其中指导案例第327号包智安受贿、 滥用职权案的裁判理由指出:“而在本案中,不存在这种因果关 系(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一一笔者注),故对于包智安滥用职 权以南京市劳动局的名义,为正大公司出具鉴定书的行为,不能 以滥用职权罪定罪处罚,理由如下:第一,被告人的行为与南京 计时厂、南京钟厂、南京长乐玻璃厂将资金拆借给正大公司而造 成重大损失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本案中的因果关系是 指必然因果关系,由此推论其余指导案例中所提的“刑法意义上 的因果关系”也应指必然因果关系。 因此这11个指导案例也

10、是采 用了传统因果关系理论的立场。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在一般性的案件中,因果关系的认定较 为简单,分歧较小,最高法院所认可的理论立场是我国传统因果 关系理论。并根据其作为指导,形成最终裁判结果。除了上述简单案例外,最高法院在选编有关因果关系的案件 时主要着眼于两类案件:被害人特殊体质下的因果关系和存在介 入因素情形下的因果关系。下面分别分析。(二)被害人的特殊体质下因果关系的认定方法及裁判规则 案例一刑事指导案例第276号陈美娟投放危险物质案 该案裁判要旨指出:因果关系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一种行为能引起什么样的结 果,取决于行为时的具体条件,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即 便在通常情况下,某一行为

11、并不足以导致某种看似异常的结果, 但若因行为时的具体条件特殊,最终造成该异常结果出现的,则 并不能以行为时所存在的特殊的具体条件为由,否定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此可见,在被害人特殊体质下因行为人的轻微行为所产生 的严重危害结果该如何处理的问题上, 最高法院仍旧采用的是我 国传统理论的学说,即考虑到因果关系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那 么应该将严重结果归因于特定情况下的轻微行为。案例二刑事指导案例第389号洪志宁故意伤害案该案与上述第276号陈美娟案相似,也存在被害人特殊体质 的情形,该案的裁判要旨虽然并没有明确其理论立场, 但其指出:虽然在一般情况下,被告人对被害人胸部拳击几下的行为不 会产生被

12、害人死亡的结果,被告人的拳击行为对这一结果来说是 一个偶然现象。但被害人身患冠心病,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以 及饮酒等多因素下,对其胸、头部击打就有可能会致其死亡。从表述看,最高法院实质上也主张因果关系具有条件性和具 体性,因此不能离开具体条件来认定因果关系,其理论立场也是 传统理论。当然裁判理由最后总结到,“总之,如果被告人不对 被害人进行击打,就可能不会诱发被害人冠心病发作,猝死的结 果也就可能不会发生。”从该表述看,最高法院最后好似接受了 德日条件说理论。这与本案裁判要点前面所持理论立场并不一 致,这反映了在我国,即便是最高法院选编的指导性的案例,也 存在前后立场矛盾、逻辑不一致的问题。案

13、例三刑事指导案例第226号罗靖故意伤害该案中,被害人虽然没有特殊体质,但被告人罗靖仅用手掌 推被害人的右肩,便导致被害人后退时后脑碰撞门框,最终倒地 死亡。被告人的行为平日肯定不会导致被害人死亡,但在当时的 特殊情况下,被害人后退中后脑撞击门框,接着倒地导致后脑损 伤。因此该案的裁判要旨也指出:“任何刑事案件的因果关系都 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在审查因果关系时,一定要从危害 行为实施时的时间、地点、条件等具体情况出发考虑。”因此在 本案中,最高法院确立的因果关系判断方法跟上述两个案件是一 致的。其他案例前述三个案件都源于中国刑事审判指导案例,其确立的 裁判方法和规则是一致的,但载于人民法院

14、案例选的刘旭过 失致人死亡案确认为被告人的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不存在必然 因果关系,因为被害人死亡原因是心脏病发作,因此二者不存在 必然因果关系。笔者以为该案的裁判存在问题,该案只承认必 然因果关系的存在,而现在则一般认为偶然因果关系也有其存在 空间。该案无视因果关系的具体性和条件性等特征,得出的结论 也存在问题。(三)存在介入因素情况下的因果关系判断从前面的论述可以发现,在简单案件以及被害人特殊体质的 案件中,在认定因果关系时,传统的因果关系理论对我国的司法 实务界中的影响如春风化雨般深入司法工作人员内心。 然而存在介入因素时的因果关系认定中,最高法院并未采取我国传统的偶然必然因果关系的理论,

15、而是深受德日理论的影响案例一指导案例第434号赵金明等故意伤害案本案因果关系认定复杂,但本案采取了不同以往的分析路 径,采纳了新的分析框架,对司法裁判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本案的裁判理由所确立的因果关系认定方法存在模糊、矛 盾之处,因此本文重点分析该案。该案的裁判理由指出:刑法所关注的因果关系,其目的是为了确定危害社会的后果 是由谁的行为所引起的,从而为追究刑事责任提供客观基础。因 果关系所关注的是,当某一危害结果发生时,行为人的行为对结 果是否起了作用,起了多大作用,行为人应承担多大的责任。因 此在对因果关系进行判断时,需从以下方面进行考察:1.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是引起结果的原因,即

16、是否存在事实 因果关系。也就是必要条件关系,即“如果没有被告人的行为, 就不会发生危害结果”。2.行为对于危害结果产生所起作用的程度。事实因果关系 存在有无之别,也存在程度之分。因此在认定责任时,需具体分 析危害行为在其中的作用,只有起了主要作用的才能认定责任。3.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根据刑法规定,只有达到一定严 重程度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因此需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客观行 为事实上造成危害结果的严重程度; 二是危害行为本身所具有的 造成特定危害结果的可能性程度;三是危害行为本身违反社会规 范的程度。最高法院并没有采用传统理论中的必然、 偶然因果关系的分 析框架。该案裁判理由第一段着眼于刑事因果关

17、系的特定目的, 由此主张刑法因果关系具备特殊性,即为决定是否追究刑事责任 提供客观基础。这是在归责的指导下进行归因,刑法中的因果关 系不止是事实问题,还需进行价值判断,需通过立法选择来确定 刑法因果关系的对象范围和内容等。 接下来裁判要旨具体提出 了判断因果关系的三个方面:1.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是引起结果的原因最高法院首先进行的是事实因果关系的认定。根据裁判理 由,其认定标准是必要条件关系,即“如果没有被告人的行为, 就不会发生这一危害结果”。这其实就是德日刑法中的条件关 系。在此裁判要旨首次提出事实因果关系的概念,同时在一审判 决中采用法律因果关系的概念。因此最高法院赞成事实因果关系 和法律因

18、果关系的分析框架。法律因果关系就是从法律上对因果 关系的作用所作的限制性的评价, 从而使得事实因果关系具有刑 法上的价值。因此,法律因果关系凸显了刑法因果关系的特殊 性。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的分析框架突破了通说的观 点,是难能可贵的。2.行为对于危害结果所起作用的程度最高法院虽没有直接采用法律因果关系的提法, 但强调不同的行为对结果产生作用的大小。而作用大小直接影响行为责任的 认定。这实际上就是从归责的目的出发,对事实因果关系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法律因果关系的判断。本案裁判理由虽没有具体表明行为对结果起什么作用时才 具备法律因果关系,但从其表述进行推断,这种作用应达到决定 性的程度。刑

19、事审判指导案例第477号王国全抢劫案(11)则明确了 最高法院的态度。该案裁判要旨明确指出,“在被害人死亡的多 种因素中,只要抢劫行为是主要原因,或者是最主要因素,就应 认定抢劫致人死亡。”该案裁判要旨中的“主要原因”是否是起 “决定性作用的原因”呢? “主要原因”和“起决定性作用” 这二者是什么关系呢?上述两案并未论及。 最终明确解决问题的 是刑事指导案例第201号穆志祥被控过失致人死亡案。(12)该案的 裁判要旨认为,“只有行为人的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起决定性 的作用(主要原因)时,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从该表述 看,该裁判理由认为,“危害行为对危害结果起决定性作用”和 “危害行为是危

20、害结果的主要原因”这两个表述的意思是一致 的。因此最高法院三个指导案例的裁判理由认为只有行为对结果 的发生起决定作用时,才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人。这样,这种裁 判理由所持的便是原因说的观点,即区分不同条件对结果发生的 作用的大小,从而区别原因和条件。至U此为止,在介入因素的情形下如何认定因果关系,最高法 院的态度已经一目了然。其并未盲目采纳在我国居于通说地位的 偶然必然因果关系,而是注意到刑法因果关系的特殊性,从归责 的目的出发,进行归因,采用了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的分析框架。其中法律因果关系的判断是关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原因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确立了认定因果关系的方法后,在 具体的认定

21、部分,最高法院却认为,“被害人泅水逃避的行为是 当时条件下的正常自救行为。”并分析被害人的介入行为是否异 常,也就是考察因果过程是否相当。而这则是德日刑法中相当因 果关系的理论。因此在具体认定中,最高法院并未明确采用相当 因果关系理论,但也并未采取上文原因说的观点,也没有详细地 论证赵金明持刀追砍的行为对死亡结果是否起到主要作用, 也没有分析被害人的行为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大小, 因此对法律因果关系的存在与否缺乏有说服力的解说。 所以我国指导案例采纳原因 说,在司法实务中能否发挥指导作用存在疑问。虽然上面三个刑事指导案例在认定法律因果关系时采用了原因说的理论,但接下来的几个案例的裁判理由所确立的规

22、则又 坚持不同理论立场,再次反映了最高法院存在的对同一问题确立 的方法之间存在矛盾的弊端。案例二刑事指导案例第294号龚晓玩忽职守案(13)很明显该案中龚某的失职行为客观存在, 但不能就此便认定 龚某的失职行为和本案26人亡的重特大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 系,因为这中间还介入了蒋某驾驶证换证后三年内县车管所人员 在年度审验中的失职行为。因此本案的裁判理由指出,在存在介入因素的情况下,要判断介入因素是否对因果关系 的处理产生阻却影响时,一般是通过是否具有“相当性”的判断加以确定的,在“相当性”的具体判断中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最早出现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概率的高低。(2)介入 因素的异常性

23、大小。(3)介入因素对结果发生的影响力。如果介 入行为与此前行为对于结果发生作用相当或互为条件的, 均应视为原因行为,同时成立因果关系。上述三个方面由日本学者前田雅英教授提出, 近年来我国学者多有借鉴。其目的是对“相当性”进行具体判断,从而考察因 果经过相当与否。而这正是德日相当原因说的观点。其认为按照 我们社会生活上的经验,通常认为从某行为中发生某结果是一般 的、相当的时候,就承认因果关系。圍只要属于经验法则上罕见 的情况、通常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均不得予以考虑因果关系。(15) 因此,最高法院采纳了日本理论界占通说地位的相当因果关系理 论。与上述赵金明案中,仅在因果关系的认定中体现相当因果关

24、 系思想不同,本案立场鲜明地持相当因果关系论。裁判理由还指 出,“在判断行为和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时,应 以行为时客观存在的一切事实为基础, 依据一般人的经验进行判 断。”由此可以判定裁判理由采纳了相当因果关系中的客观说的 观点。在日本相当因果关系存在三种学说:客观说、主观说和折 中说。本案则赞成客观说,这为以后因果关系的判断提供了具体 的材料依据,具有重要价值。案例三刑事指导案例第276号陈美娟投放危险物质案(16)本案存在镇医院诊治不当的行为,因此在认定能否将陆某的死亡结果归责于陈某向丝瓜中注射农药这一危害行为时, 与上面龚晓案的问题相似。即两案都是在存在介入因素的情况下,如何

25、 具体认定因果关系。该案裁判理由指出:在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介入了第三者的行为、被害 人的行为或特殊自然事实等其他因素, 应当考察介入情况的异常 性的大小、对结果发生作用力的大小、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 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等情形,进而判断前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 因果关系。与龚晓案相似,本案裁判理由也是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考 察,具体认定因果经过是否“相当”,进而判断因果关系的有无。 这种对“相当性”判断的理论和传统的相当说不同, 它不但考虑行为时对介入情况是否预见,而且考虑先前的实行行为、后来的 介入情况以及介入情况对结果发生的贡献大小也纳入判断基础, 但总体上,其属于相当因果关系判断中的

26、客观说的范畴。(17)因此 本裁判要旨对法律因果关系的判断仍然采用的是日本的通说相 当因果关系理论。其他案件除了上述两案外,载于人民法院案例选的王俊超故意伤 害案以及张校抢劫案的裁判理由也是考察先前行为导致结果发 生的可能性大小,介入行为发生结果的作用力大小等因素,其虽 未明确采用相当因果关系论,但实质上也采纳该说作为分析路径。(18)三、对指导案例裁判理由的评论(一)主调:基本形成统一的因果关系认定的基本方法和裁 判规则首先,简单案件及被害人特殊体质下因果关系的认定。从收集的案件来看,在判断因果关系存否时,我国传统理论 在司法实务界仍居于正统地位。传统因果关系学说作为通说的现 实,使其获得正

27、当性,深刻影响了司法者的选择。其植根于司法 者的心底,贯彻于司法裁判的过程。从本文所收集的案例看,传 统学说主要适用于两个领域:一是前文开头所述的韩宜案、罗靖 案和23个少数内容牵涉因果关系的案件;二是被害人特殊体质下 因果关系的认定的案件。在这些案件中,因果关系的认定问题较 为容易,争议不大。前述韩宜案的难点在于伤害结果需要司法鉴 定,因果关系的认定却比较简单,其余23个案例的疑难点并不在 于因果关系问题,因此这些案件的裁判理由仅简单扼要地提及理 论立场。因此一般情况下,简单案件的因果关系认定仍旧采纳了 传统理论的学说。剩下的罗靖案以及上文中所述的有关被害人特 殊体质的三个案例都是解决是否可

28、以将严重的危害结果归因于 轻微的伤害行为的问题。该问题虽是疑难点,但现在一般认为, 该问题的分析路径基本明确,即考虑到因果关系的条件性和特殊性,可以认定因果关系的存在。因此,可从最高法院的态度中提 炼出被害人特殊体质下因果关系认定的裁判要旨: 不知他人患有心脏病等特殊体质,行为人以轻微伤害行为击中他人非要害部 位,导致被害人因体质特殊而死亡的,应肯定二者之间的因果关 系。只是不应仅依据存在因果关系便要求被害人担责,因为因果 关系的存在只是为追究刑事责任提供客观依据。(19)而且从上文的 分析可知,收集到的指导案例在如何解决该问题时达成一致。因 此在认定相对较简单的因果关系问题时,传统理论可谓顺

29、风顺 水,志满踌躇,传统理论仍居于正统地位。其次,存在介入因素时因果关系的认定。我国传统因果关系理论偏向哲学化的方向, 其并不能提供明确、合理、科学的认定标准。因此,最高法院虽并未采用传统的 偶然必然因果关系学说,而是基于国际视野采纳了德日理论,但 最高法院仅确立这一方向,具体借鉴何种理论,最高法院徘徊犹 豫。在前述赵金明案中,最高法院借鉴德日原因说理论,但在具 体认定时又朦胧透出采用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倾向, 有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赧。但前述第294号龚晓案和第276号陈美娟案则 旗帜鲜明、清晰明了地采纳相当因果关系理论。最高法院虽然在 有的案件中认可原因说的观点,但原因说有其缺陷。原因说从

30、多 个条件中只选出一个作为原因,不但是极其困难的,而且未必是 实际的。(20)这样原因说很难提供认定原因和条件的具体的、可操 作性的标准。因此罗克信教授说,所有这些理论(指原因说的有关区分原因和条件的理论)在今天都不再具有代表意义了,因为 人们无法成功地证明他们之间的区分是符合逻辑的。 (21)而且按照原因说的观点,也会否认造成结果的共同原因的存在。正因为 原因说无法提供具体、实用的区分标准,因此在前述赵金明案的 具体认定部分,法院无法具体认定何种行为对结果的发生起主要 作用,因此裁判理由并未按照该案前面所确立的原因说认定方法 进行分析,而是受到了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影响。因此,从原因说基本退出历

31、史舞台的现实出发,从有利于指 导司法实践、统一司法裁判的角度看,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应该成 为解决该问题时的理论立场。在此基础上,从陈美娟案以及龚晓 案的裁判理由中,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裁判规则:在先前行为引起 危害结果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情况下,若介入因素并非异常,且对 最终结果的产生所起作用较小的,介入因素不能断绝先前行为和 最终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综上所述,最高法院宣示了一般情况下因果关系认定的基本 理论立场,并且确立了两类疑难复杂案件中因果关系认定的裁判 方法和裁判规则,在这三个问题上,每个问题基本达成一致立场。 这对于推动理论研究和指导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二)杂音:个别地方所确立的因果关系认

32、定方法和裁判规 则存在矛盾虽然在上述三个问题上,最高法院就每个问题基本都形成了 统一的认定方法,但从整体上看,最高法院在三个问题上所持的理论立场并不一致。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如前所述,针对案情较为简单以及被害人特殊体质下 的因果关系认定,最高法院主张采用占我国理论主导地位的传统 理论,然而在解决介入因素情形下的因果关系问题时,其理论立 场却转向日本的有关学说。笔者以为既然最高法院都认识到我国 传统理论在解决复杂的因果关系认定问题时存在说理不清、 标准模糊的弊端,不利于司法实务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而寻求德日等 国的理论支援,那么似乎应该一以贯之,在因果关系的认定上统 一采取德日的有关学说,这样具有理论连贯性和逻辑一致性,更 有利于指导司法实务。但总体上,最高法院仍旧奉传统因果关系 学说为正统,只是在介入因素情形下,才进行妥协。这样对因果 关系的认定上,最高法院并未坚持完全统一的态度。其次,在介入因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