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50.49KB ,
资源ID:2503937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0393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代文论思考题.docx)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代文论思考题.docx

1、古代文论思考题中国古代文论思考题第二章 先秦时期文论诗言志: 出自尚书尧典,中国古代文论的奠基之论,朱自清先生称之为“开山的纲领”。含义有两个方面:认为诗的功能和价值在于“言志”; 诗以言志,其表现形态并非仅仅在于语言文学,而是诗、乐、舞三位一体,表现出中国初期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兴观群怨”说:(1)出自论语阳货。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

2、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4)孔子此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以意逆志”说 : (1)出自孟子万章上的批评方法。(2)“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4)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知人论世”说:(1)出自孟子万章

3、下的文学批评方法。(2)孟子的原意是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的。(3)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4)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知言养气”说:出自孟子;孟子认为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钟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此说抓住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

4、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思无邪:语出论语,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孔子借此概括诗经的特征即思想内容的批评标准,既要作品的内容符合儒家礼教,又要求情感是艺术表达符合中和之美。一是合乎礼仪,要求思想纯正;二是中正和平,强调“文质彬彬”。2、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的?(1)首先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认为诗乐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2)其次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

5、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3、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的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2)“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3)孔子不仅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而且要求形式美赡巧妙,总体上是文质并重。4、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在这方面孔子提出了文艺的道德礼仪的功利目的论。孔子重视诗教,他在论语泰伯中提出:“兴于

6、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诗、礼、乐是人们进行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阶段。译文:“修身当先学诗,立身则要学礼,人性完善依靠音乐的陶冶”。所谓“兴于诗”,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总是从感性、具体的榜样学起,耳濡目染和身心浸染是最好的教育。他认为诗经提供了这种典范,他使人的言谈、立身、行事有了可靠的合乎礼仪的依据。因此,他告戒儿子:“不学诗,无以言”。 所谓“立于礼”,即是比“兴于诗”更深入的阶段,礼是贯穿“仁”的原则精神的一系列礼节仪式的规定。 所谓“成于乐”,既是要求通过音乐陶然来改造人的性情,改造自己的内心世界。“乐”是指浸透仁义精神的先王之雅乐、正乐。5、论述孔子的文论思想。

7、(论述题哦瞎搞!)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艺思想,大体以“诗教”为核心。其主要理论主张有:第一,阐述了文艺与道德的关系。论语泰伯中孔子谈到关于人的道德品质时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就是看到了诗与乐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的巨大作用,也就是诗歌和礼乐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的巨大作用。第二,涉及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第三,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论语为政篇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提出“尽善尽美”的主张。第四,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了著名的“兴观群怨”说。第五,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语卫灵公中说:“辞达而已矣。”论语雍也中说:“子曰

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强调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在中国文学理论中起着主导作用。第六,关于论雅乐民郑声的问题。这里所谓的“雅郑”,其实是高雅与通俗的问题,孔子是要求高雅之作的。这也可以说是孔子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的表现。5、简述荀子的文论思想。(看看,你懂得嘿嘿嘿) (一)性恶论:荀子文学理论批评的哲学基础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对各种欲望的追求和满足才是人类共同的本性。荀子性恶说是对孟子性善说的否定,其价值和意义在于:肯定了文学对于人的极端重要性。荀子认为“文学”是人加强本性改造、知书达礼、进身上层社会的重要

9、环节。文学的功利性被强化,变成统治者的工具。 (二)全粹之美:荀子文学批评的审美标准 荀子劝学的目的,在于消除人性之恶,追求全粹之美。“全、粹”是人格精神之美的要求,同礼仪相统一。合乎礼仪,是荀子对人的人格精神的要求,是文学艺术之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明道、征圣、宗经:儒家文论传统的形成 荀子主张宗经、征圣、明道三位一体,而以“明道”为荀子文学观的核心。荀子的文学思想从根本上说继承了孔子思想,非常重视文学和政治、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 (四)关于乐论的文艺思想 荀子重乐,以乐为乐,著有乐论一篇。荀子的乐论是现存先秦时代第一篇系统论述古典音乐的专论。荀子论乐,是中国音乐美学的开山之作。 乐论的

10、核心是论说音乐在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乐论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音乐人心治道”的模式。他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从而影响社会风尚,决定政治的治乱,这样就把音乐的作用提到了极端的地位。7、简述孟子的文论思想。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的突出贡献在于:“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知言养气”的创作修养论。第一,“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与民同乐”是建立在孟子“民本”和“仁政”思想的基础上,也是孟子人性善的具体表现。第二,“以意逆志”的阅读理论。以意逆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

11、曲全篇的主旨。第三,知人论世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第四,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钟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8、简述老子的文艺美学思想。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要求一种完全摒弃人为而合乎自然的文艺,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 老子认为,最美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最美的形象就是没有形

12、象。再看“大象无形”。因为“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比一切具体的“状”和“象”都高,是“万物之母”。“形”指具体事物的形状,“象”则既有象征之意,又有想象之意。总之,“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实际上已经进入了“道”的境界。这一思想对后来中国文论和美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有无相生,致虚守静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如美丑等,都是对立的统一。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法思想,为中国古代文论中艺术辩证法以及审美范畴,理论体系的创立,奠定了哲学思想基础。老子认为,为了获得:“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也就是要进入道的空无境界,主体必须要有虚静的心理

13、状态。老子说:“涤除玄览”、“致虚极,守静笃”。“虚”,空也,是指排除与至道无关的杂念或俗念;“静”,寂也,是指心境的平和、宁静。老子讲虚和静,虽然是指进入道的途径和道的境界,但同样也适应文艺创作。创作主体要进入艺术老子要求审美主体必须排除一切客观因素的干扰,内心虚静,然后方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主体的审美心胸只有达到了“涤除玄览”的境界之后,方能使艺术创造完全合乎自然而具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妙。因此,虚静、玄览乃是老子所倡导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老子的“虚静”说揭示出创作心理中的重要规律,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和美学产生重要的影响。9、谈谈你对庄子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的认识。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

14、观反映在文艺领域里,就形成了它的崇尚自然之美,“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的文艺观。 庄子“贵真”,强调的是主体之“真”,是主体的真实性,维护“美”与“真”的同一性,反对一切虚伪做作。这种“真”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性真,即人性之真;二是情真,即人情之真;三是主体的表现方式之真,即朴素。此种“真”其所以为“贵”,是因为它“法天”。“受于天”即受之于自然无为,非世俗之所为,表现出一种合乎自然的纯真、率真、纯朴、精诚之美。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合、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素朴美是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他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庄子说:“地籁则众巧是已,人籁则比竹

15、是已”。所谓“人籁”,是指人工演奏、演唱的音乐,它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所谓“地籁”,是指风吹自然界的各种空穴发出来的声音,它要借助风力的大小和空穴的不同形状才能形成,因而不是最自然的。“天籁”则是在没有任何外在条件下,天然的产生的声音,庄子认为这种声音才是最美的。这种音乐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力量,是因为它是一种融入天地自然之中的音乐。总之,崇尚自然,素朴之美,反对人工雕饰,物我统一,是庄子美学思想的主导,对后世文学理论以及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0、谈谈你对庄子“虚静”和“物化”说的理解?虚静说 庄子继承发展老子空无、虚静的理论,将“虚静”作为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庄子认为,“道”是一

16、种神秘的存在,要进入“道”的境界,必须进入“虚静”的心理状态。庄子的“心斋”、“坐忘”就是虚静,就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从内心深处把握天下万物的根本规律。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离形去知”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 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的进行审美观照,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自然天工的艺术作品。老庄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老庄的“虚静”说影响。物化说“物化”的思想,也是庄子提出的哲学认识论,即主张作为主体的人在认识客观事物之“道”的过程中,在

17、心灵“虚静”的状态下,最后达到一种物我同构,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即彻地去除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庄子的“物化”说与“虚静”说是相联系的。庄子认为“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需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的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可见,“物化”是一种处于潜意识状态中凝神观照的审美境界,在其中物我辉映,主客交融,人被自然本性所感化,这不仅反映了主体的心理和客体的形态相对应,而且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亲和。庄子的这种物化境界,还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的审美追求。只

18、有在物化境界中,人们才真正享有生命的快乐和精神自由。庄子的“物化”论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例如,刘勰提出的“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司空图说的“思与境偕”;苏轼论画说“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等。10、论述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一定要看的重点哦!结合九、十题) 1、崇尚自然、“朴素为美”与“法天贵真”。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文艺领域里,就形成了它的崇尚自然之美,“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的文艺观。“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朴素”即尚未经过人之雕琢修饰的自然美。庄子“贵真”,强调的是主体之“真”,是主体的真实性,维护“美”与“真”的同一性,反对一切虚伪做作。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

19、该顺合、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崇尚自然,素朴之美,反对人工雕饰,物我统一,是庄子美学思想的主导,对后世文学理论以及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2、“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 庄子在论述道与语言的关系时,提出了“言不尽意”这一命题。 庄子讲“言不尽意”,并不是要完全否定语言文字,而是指出语言对于到达“道”的境界的暗示和导引作用,人们通过语言的暗示来领悟“道”或者文学作品的“意”。庄子的“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论涉及到语言与思维的复杂关系,指出了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以及突破这种局限性的途径,从而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虚静”和“物化”说。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

20、子空无、虚静的理论,同样将“虚静”作为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庄子认为,“道”是一种神秘的存在,要进入“道”的境界,必须进入“虚静”的心理状态。“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物化指主体对自然的归依,全身心地投入与自然物亲和融洽的情境,主体与客体达到了合而为一。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的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12、谈谈你对周易“观物取象”论的理解? 周易“观物取象”的认识过程,启发了后世对文艺创作规律探索。“物”指自然社会的一切事物。“观“指远近大小、上下宏微

21、的观察,既求具体,又重变化。“观物”的启发就是强调多侧面、多层次地面对现实和反映人生。“取象”则启发后人通过“观物”来进行文艺创作,表明意义。对“象”的取舍,能够表现对事物,对现实的情感选择。易象并不是圣人头脑中自生的,而是从客观的物质世界中获得各种信息,然后加以创造的。具体说来,他一是靠观察:观天象,观鸟兽之象;二是靠选取: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观物”理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物感”说产生的滥觞。11、谈谈你对周易“立象尽意”论的理解?书面文字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象比文字、语言优越,可以尽意,因此,“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这里的“言”指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语言。“言不尽意”是说这种

22、语言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局限性。这虽不是专论美学问题,但却包含着深刻的美学意义。 周易在指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同时,又指出圣人之意可以通过“立象”来“尽”之,借助于形象,可以充分表达圣人的意思。“立象”的目的是“尽意”,“立象”是达到“尽意”目的的手段或方法。周易的“立象以尽意”和庄子的“言不尽意”,共同构成魏晋玄学“言意论”的思想来源。周易的“象”与“意”论,通过王弼及魏晋玄学家的重新解释,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以降,中国古代文论推崇“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神韵”、“意境”等学说,其精神之源正在周易关于象与意的理论之中。第三章 两汉时期文论“六义”说:“六义”

23、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只不过不叫“六义”,而称“六诗”。唐代的孔颖达在毛诗正义疏解云:“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尔”。诗大序提出文论观点:“诗有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但诗大序的解释,重点在于强调“六义”的政教功能:“诗有六义”,故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赋、比、兴的手法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成为古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准则。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一直把“六义”作为基本的诗体和诗法。“发愤著书”说:出自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意思是说:文学史

24、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此说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诗无达诂”说:是董仲舒论师时提出的关于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达即通达、晓畅,此命题是指说诗没有通达完备的解说,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解释。诗无达诂是对诗歌鉴赏现象及规律的真实表述。“诗无达诂”说的建立,为文学艺术创作和审美鉴赏提供了一条重

25、要的美学原则,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 毛诗序:(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2)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3)毛诗序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乐记是如何论述音乐的本质和产生的? 创作发生是最基础的文艺理论问题,乐记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 乐记曰:“凡音者,生人心

26、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乐记认为,音乐的产生,正是人心感于物的结果,是“动于中”之情表现于外的结果。这在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具有极普遍的指导意义。 乐记论述了创作发生的基本程序:感物生情成音。3、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即“情”与“志”的关系)的?(1)毛诗序继承了尚书、荀子、庄子等关于“诗言志”的有关观点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点,并有所发挥。(2)毛诗序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情感特性的重视,为后人对于诗

27、歌的本质特点的认识奠定了重要基础。(3)毛诗序对“情”的肯定是有限度的,它要求以封建的“礼义”道德规范来约束“情”,也就是说,“情”要受到“志”的规范。“情”与“志”相比,情始终是第二位的。毛诗序的这一观点明显带有封建时代统治思想的印记。4、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的?(1)毛诗序继承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进一步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2)在这两种形式中,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3)毛诗序同时也认为:下层百姓在穷苦无告时,也可以诗歌“刺上”。但“刺上”是有条件的,要求“主文而谲

28、谏”,即用隐约的言辞劝谏而不直言其过失,注意方式方法,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封建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对后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都形成的一定的影响。(4)毛诗序同时认为,诗歌是社会政治的反映,所以从一个时代的诗歌,也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得失。5、简述司马迁的文论思想。(看看,主要是“发愤著书”说名词解释)(一)“怨”和“直谏”精神第一、指出离骚是怨愤之作,肯定文学的“直谏”精神。第二、分析了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第三、对屈原的思想及人格给予高度评价。(二)“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痛苦和不幸恰可以激励作者的志向

29、,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写作的动力。作家的“愤”并不仅仅是一己私愤,而是蕴含着积极进步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正义精神。他们以此“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也必然具有积极进步的思想内容。这种作品是作家生命的写照,具有观照生命功能,能直接打动读者的心扉,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最高品级的美。(三)写作史记的“实录”精神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 “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的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就是一例。而后世许多文论家

30、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原则。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论曹丕的“文气”说: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气”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文气大致上分为“清”与“浊”两大类,清为阳刚之气,浊为阴柔之气。人禀阴阳二气而生,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则有文气的或清或浊之别;曹丕论为文之气,尤其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及不可改变性,强调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表现出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及“文的独立”的时代精神。“四科八体”: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他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

31、各异。这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应感之会”:即作家创作时的灵感冲动。最早出现于陆机的文赋,“应感”指艺术构思中的灵感现象,构思活动发展到高潮时,艺术家的构思表现为高度兴奋的状态和强烈的创作欲望,于是可能出现灵感,陆机认为当灵感来时是无法阻挡的,去时亦无法遏止,作家必须及时捕捉时机进行创作。陆机的“应感论”过于忽视后天学习对于灵感生成的重要性。 刘勰的“风骨”说:刘勰在风骨篇中提出风骨论。“风”是抒发情志的作品所具有的能化感人的艺术感染力,“骨”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文辞。“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钟嵘的“直寻”说:钟嵘论诗歌创作的重要概念。所谓“直寻”是强调诗歌创作应以“自然”为上,要在感物寄情的基础上,直书所见,以景寄情。“直寻”的真谛,就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