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4 ,大小:133.10KB ,
资源ID:2497266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9726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药化学教案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最新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药化学教案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最新整理.docx

1、中药化学教案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最新整理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课次:15、16课题: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第一节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及生物活性第二节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一、教学目的:1.说出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结构、分类、分布及生物活性。2.简述黄酮类的基本性状。3.阐述不同黄酮类化合物的特殊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二、教学内容:1.黄酮类的结构、分类,基本分布和主要生物活性。2.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三、重点: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结构、分类、分布及生物活性。2.黄酮类的基本性状。四、难点:1不同黄酮类化合物的特殊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五、教学内容分析及教法设计:六、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

2、出勤,填写教学日志,随机应变,组织好课堂纪律。2.课程引入:3.展示目标:4.进行新课:第六章 黄酮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一类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其不同的颜色为天然色素家族添加了更多的色彩。这类含有氧杂环的化合物多存在于高等植物及羊齿类植物中。苔类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为数不多,而藻类、微生物、细菌中没有发现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的存在形式既有与糖结合成苷的,也有游离体。黄酮类化合物如此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中,而且生理活性多种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其主要生理活性表现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抗肝脏毒作用。抗炎作用。雌性激素样作用。抗菌及抗病毒作用。泻下作用。解痉作用等。因而引起了国内外的

3、广泛重视, 研究进展很快。仅截止到 1974 年,国内外报道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共 1674 个(主要是天然黄酮类,也有少部分为合成品,其中苷元 902 个,苷 722 个),并以黄酮醇类最多;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次为黄酮类,占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余则较少。至于双黄酮类多局限分布于裸子植物,尤其松柏纲、银杏纲和凤尾纲等植物中。截止到 1993 年统计,黄酮类化合物总数已超过 4000 个。第一节 结构与分类定义:凡两个苯环(A 环、B 环)通过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类成分称为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具有 6C-3C-6C 的基本骨架,且常有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取代基。7 2 16 35

4、42 3B 46 5一、黄酮苷元的结构和分类 根据 B 环连接位置(2 为或 3 为)、C 环氧化程度、C 环是否成环等将黄酮类化合物分为以下七大类。1.黄酮和黄酮醇R=H 黄酮R=OH 黄酮醇O这里指的是狭义的黄酮,即 2苯基色原酮(2-苯基苯并 吡喃酮)类,此类化合物数量最多,尤其是黄酮醇。如芫花中的芹菜素、金银花中的木犀草素属于黄酮类;银杏中的山奈素和槲皮素属于黄酮醇类。OHHO OHOH OHOH O OH O芹菜素 木犀草素OHOH OHOH OHOH O OH O山奈素 槲皮素2.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R=H 二氢黄酮R=OH 二氢黄酮醇O与黄酮和黄酮醇相比,其结构中 C 环 C2-

5、C3 位双键被饱和,他们在植物体内常与相应的黄酮和黄酮醇共存。如甘草中的甘草素、橙皮中的橙皮苷均属于二氢黄酮类;满山红中的二氢槲皮素、桑枝中的二氢桑色素均属于二氢黄酮醇类。OH OHOHOO OCH3OH OHCH2O OOHOHOHOOH OOHOCH3甘草素 橙皮苷OH HO OH OHHOH OHOH O二氢槲皮素 二氢桑色素3.异黄酮和二氢异黄酮异黄酮类为具有 3苯基色原酮基本骨架的化合物,与黄酮相比其 B 环位置连接不同。如葛根中的葛根素、大豆苷及大豆素均为异黄酮。R1R2OOR3大豆素 R1=R2=R3=H大豆苷 R1=R3=H R2=glc葛根素OR2=R3=H R1=glc二氢

6、异黄酮类可看作是异黄酮类 C2 和 C3 双键被还原成单键的一类化合物。如中药广豆根中的紫檀素就属于二氢异黄酮的衍生物。CH3OOO紫檀素4.查耳酮和二氢查耳酮类查耳酮的主要结构特点是 C 环未成环,另外定位也与其他黄酮不同。其可以看作是二氢黄酮在碱性条件下 C 环开环的产物,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常在植物体内共存。同时两者的转变伴随着颜色的变化。二氢查耳酮在植物界分布极少。O二氢黄酮OH- H+O2-羟基查耳酮中药红花中的红花苷为查耳酮类。红花在开花初期时,花中主要成分为无色的新红花苷(二氢黄酮类)及微量红花苷,故花冠是淡黄色;开花中期花中主要成分为黄色的红花苷, 故花冠为深黄色;开花后期则变

7、成红色的醌式红花苷,故花冠为红色。HO HOOHHO OOH OHHOglc O O HOglc O O SO2Oglc O O新红花苷(无色) 红花苷(黄色) 醌式红花苷(红色)5.橙酮类结构特点:可看作是黄酮的 C 环分出一个碳原子变成五元环,其余部位不变,但 C 原子定位也有所不同。是黄酮的同分异构体,属于苯骈呋喃的衍生物,又名噢哢。如黄花波斯菊花中含有的硫磺菊素就属于此类。7 1 2 36CH 45HO 71 2 3CH 46 5O6 5O橙酮基本结构 硫磺菊素6.花色素和黄烷醇类色原烯 2-苯基色原烯 (花色素母核)花色素类是一类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色原烯的衍生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果

8、、叶、茎等部位,是形成植物蓝、红、紫色的色素。由于花色素多以苷的形式存在,故又称花色苷。如矢车菊素、飞燕草素、天竺葵素等属于此类。R1HO O+OHOHOH R2飞燕草素 R1=R2=OH矢车菊素 R1=OH R2=H天竺葵素 R1=R2=H黄烷醇类生源上是由二氢黄酮醇类还原而来,可看成是脱去 C4 位羰基氧原子后的二氢黄酮醇类。黄烷-3-醇黄烷-3-醇在植物界分布很广,如(+)儿茶素(catechin)和()表儿茶素(epicatechin)。故又称为儿茶素类。儿茶素为中药儿茶的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OHH HO OOHOHH HO OOHH OHOH HOH OH(+)儿茶素 (-

9、)表儿茶素7.其他黄酮类:此类化合物大多不符合 C6-C3-C6 的基本骨架,但因具有苯并-吡喃酮结构,我们也将其归为黄酮类化合物。双黄酮类:是由二分子黄酮衍生物通过 C-C 键或 C-O-C 键聚合而成的二聚物。如银杏叶中含有的银杏素即为 C-C 键相结合的双黄酮衍生物。CH3OOHOH O银杏素高异黄酮:和异黄酮相比,其 B 环和 C 环之间多了一个CH2,如中药麦冬中存在的麦冬高异黄酮 A(ophiopogonone A)。HO OHO OO麦冬高异黄酮 A呋喃色原酮:即色原酮的 C6C7 位并上一个呋喃环。如凯刺种子和果实中得到的凯林属于此类。CH3OCH3 O凯林苯色原酮:即色原酮的

10、 C6C7 位并上一个苯环。如决明子中含有的红镰酶素属于此类。HO CH3OCH3 OH O二、黄酮苷的糖的结构分类红镰酶素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并且由于糖的种类、数量、联接位置及联接方式不同,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黄酮苷类。组成黄酮苷的糖类主要有:单糖类;D葡萄糖、D半乳糖、D木糖、L鼠李糖、L阿拉伯糖及 D葡萄糖醛酸等。双糖类:槐糖(glc1-2glc)。龙胆二糖(glC1-6glc)、答香糖(rha1-6glc)、新橙皮糖(rha16glC)、刺槐二糖(rha16gal 等 。三糖类:龙胆三糖(glc16glc12fru)、槐三糖(glc12glc12glc)等。酰化糖类;2乙酰

11、葡萄糖、咖啡酰基葡萄糖等。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结构类型对比:黄酮类 黄酮醇类 二氢黄酮类 二氢黄酮醇类 花色素类 黄烷3,4二醇类 双苯吡酮类(汕酮类) 黄烷3醇类 异黄酮类 二氢异黄酮类 查耳酮类 二氢查耳酮类 橙酮类 高异黄酮类注:这里板书并对比各类黄酮结构进行说明。黄酮苷中糖联接位置与苷元的结构类型有关。如黄酮醇类常形成 3、5、3、4单糖苷或 3,7、3,4 、7,4双糖链苷等。除 O-苷外,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中还发现有 C-苷,如葛根黄素、葛根黄素单糖苷,为中药葛根中的扩张冠状动脉血管的有效成分。第二节 理化性质不论在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面还是在其结构测定的研究方面,黄酮类化合物的理

12、化性质及其显色反应都发挥着谱学技术所替代不了的作用。下面仅就其与分离和结构测定密切相关的性质进行简要介绍。一、性状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末。游离的各种苷元母核中,除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及黄烷醇有族光性外,其余则无光学活性。苷类由于在结构中引入糖的分子,故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是否存在交叉共轭体系及助色团(OH、OCH3 等)的种类、数目以及取代位置有关。以黄酮为例, 其色原酮部分原本元色;但在 2 位上引入苯环后,即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并通过电子转移、重排,使共轭链延长,因而显现出颜色。一般情况下,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多显灰黄黄

13、色,查耳酮为黄橙黄色,而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类,因不具有交叉共轭体系或共轭链短,故不显色(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或显微黄色(异黄酮)。显然,在上述黄酮、黄酮醇分子中,尤其在 7 位及 4位引入OH 及OCH3 等助色团后,则因促进电子移位、重排,而使化合物的颜色加深。但OH、OCH3,引入其他位置则影响较小。花色素及其苷元的颜色随 pH 不同而改变,一般显红( pH 7)、紫( pH 85)蓝( pH 85)等颜色。二、溶解性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及存在状态(苷和苷元、单糖苷、双糖苷或三糖苷)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游离苷元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醋酸乙酯、乙醇等有机溶剂及

14、稀碱水溶液中。其中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平面性强的分子,因分子与分子间排列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而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因系非平面性分子, 故分子与分子间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低,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溶解度稍大。至于花色苷元(花青素)类虽也为平面性结构,但因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盐的通性, 故亲水性较强,水中溶解度较大。黄酮类苷元分子中引入羟基,将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而羟基经甲基化后,则增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例如,一般黄酮类化合物不溶于石油醚中,故可与脂溶性杂质分开,但川陈皮素(5,6,7,8,3,4六甲氧基黄酮)却可溶于石油醚。黄酮类化合物的羟基糖苷化后,水中溶解度即相应加

15、大,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则相应减小。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强极性溶剂中;但难溶或不溶于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糖链越长,则水中溶解度越大。另外,糖的结合位置不同,对苷的水中溶解度也有一定影响:以棉黄素(3,5,7,8,3,4六羟基黄酮)为例,其 3O葡萄糖苷的水中溶解度大于 7O葡萄糖苷。三、酸性与碱性(一)酸性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吡啶、甲酰胺及二甲基甲酰胺中。由于酚羟基数目及位置不同,酸性强弱也不同,以黄酮为例,其酚羟基酸性强弱顺序依次为:7,4二羟基7 或 4羟基一般酚羟基5羟基例如 C7OH 因为处于 CO 的对位,在 p共轭效应的影响

16、下,酸性较强,可溶于碳酸钠水溶液中,此性质可用于提取、分离及鉴定工作。(二)碱性7吡喃环上的 1 位氧原子,因有未共用的电子对,故表现微弱的碱性,可与强无机酸, 如浓硫酸、盐酸等生成盐,但生成的样盐极不稳定,加水后即可分解。黄酮类化合物溶于浓硫酸中生成的样盐,常常表现出特殊的颜色,可用于鉴别。某些甲氧基黄酮溶于浓盐酸中显深黄色,且可与生物碱沉淀试剂生成沉淀。四、显色反应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多与分子中的酚羟基及 吡喃酮环有关。(一)还原试验1.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 这是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方法是将样品溶于 10 ml 甲醇或乙醇中,加入少许镁粉(或锌粉)振摇,滴加几滴浓盐酸,1

17、2 min 内(必要时微热)即可显色。多数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显橙红至紫红色。少数显紫至蓝色,当 B 环上有OH 或OCH3 取代时,呈现的颜色随之加深。但查耳酮、橙酮、儿茶素类则无该显色反应。异黄酮类除少数例外,也不显色。由于花青素及部分橙酮、查耳酮等在单纯浓盐酸中也会发生色变,故须预先作空白对照实验(在供试液中仅加入浓盐酸进行观察)。另外,在用植物粗提取液进行预试时,为了避免提取液本身颜色的干扰,可注意观察加入浓盐酸后升起的泡沫颜色。如泡沫为红色,即示阳性。盐酸镁粉反应的机理过去解释为由于生成了花色苷元所致,现在认为是因为生成了阳碳离子缘故。2.四氢硼钠(钾)反应 N

18、aBH4 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与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产生红至紫色。其他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显色,可与之区别。方法是在试管中加入 0.1ml 含有样品的乙醇液,再加等量 2 NaBH4 的甲醇液,lmin 后,加浓盐酸或浓硫酸数滴,生成紫色至紫红色。另外,近来报道二氢黄酮可与磷钼酸试剂反应呈现棕褐色,也可作为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的特征鉴别反应。(二)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黄酮类化合物中常含有下列结构单元,故常可与铝盐、铅盐、诸盐、镁盐等试剂反应, 生成有色络合物。1.铝盐 常用试剂为 1三氯化铝或硝酸铝溶液。生成的络合物多为黄色,并有荧光, 可用于定性及定量分析。2.铅盐 常用工醋酸

19、铅及碱式醋酸铅水溶液,可生成黄至红色沉淀。黄酮类化合物与铅盐生成沉淀的色泽,因羟基数目及位置不同而异。其中,醋酸铅只能与分子中具有邻二酚羟基或兼有 3羟基、4酮基或 5羟基、4酮基结构的化合物反应生成沉淀。但碱式醋酸铅的沉淀能力要大得多,一般酚类化合物均可与其发生沉淀,依此不仅可用于鉴定,也可用于提取及分离工作。3.锆盐 多用 2二氯氧锆甲醇溶液 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有游离的 3或 5羟基存在时,均可与该试剂反应生成黄色的锆络合物。但两种锆络合物对酸的稳定性不同。3羟基, 4酮基络合物的稳定性比 5羟基,4酮基络合物的稳定性强(仅二氢黄酮醇除外)故当反应液中接着加入枸椽酸后,5羟基黄酮的黄色溶液

20、显著褪色,而 3羟基黄酮溶液仍呈鲜黄色(锆枸椽酸反应)。方法是取样品 0.51.0 mg,用 10.0 ml 甲醇加热溶解,加1.0ml2二氯氧锆( ZrOCl2)甲醇液,呈黄色后再加入 2枸椽酸甲醇溶液,观察颜色变化。上述反应也可在纸上进行,得到的锆盐络合物多呈黄绿色,并带荧光。4.镁盐 常用醋酸镁甲醇溶液为显色剂,本反应可在纸上进行。试验时在纸上滴加 一滴供试液,喷以醋酸镁的甲醇溶液,加热干燥,在紫外光灯下观察。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类可显天蓝色荧光,若具有 C3-OH,色泽更为明显。而黄酮、黄酮醇及异黄酮类等则显黄橙黄褐色。5.氯化锶(SrCl2)在氨性甲醇溶液中,氯化锶可与分子中具有邻二

21、酚羟基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生成绿色至棕色乃至黑色沉淀。具有邻二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与 SrCl2 的反应试验时,取约 1.0 mg 检品置小试管中, 加入 1.0 ml 甲醇使溶(必要时可在水浴上加热),加入 3 滴 0.01 molL。氯化铝的甲醇溶液, 再加 3 滴已用氨蒸气饱和的甲醇溶液,注意观察有无沉淀生成。6.三氯化铁 三氯化铁水溶液或醇溶液为常用的酚类显色剂。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含有酚羟基,故可产生阳性反应,但一般仅在含有氢键缔合的酚羟基时,才呈现明显反应。(三)硼酸显色反应当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有下列结构时,在无机酸或有机酸存在条件下,可与硼酸反应, 生成亮黄色。显然,5羟基黄酮

22、及 2羟基查耳酮类结构可以满足上述要求,故可与其他类型区别。一般在草酸存在下显黄色并具有绿色荧光,但在枸椽酸丙酮存在的条件下,则只显黄色而无荧光。(四)碱性试剂显色反应在日光及紫外光下,通过纸斑反应,观察样品用碱性试剂处理后的颜色变化情况,对于鉴别黄酮类化合物有一定意义。其中,用氨蒸气处理后呈现的颜色变化置空气中随即褪去, 但经碳酸钠水溶液处理而呈现的颜色置空气中却不褪色。此外,利用碱性试剂的反应还可帮助鉴别分子中某些结构特征。例如:(1)二氢黄酮类易在碱液中开环,转变成相应的异构体查耳酮类化合物,显橙至黄色。(2)黄酮醇类在碱液中先呈黄色,通入空气后变为棕色,因此可与其他黄酮类区别。(3)黄

23、酮类化合物当分子中有邻二酚羟基取代或 3,4二羟基取代时,在碱液中不稳定,易被氧化,由黄色深红色绿棕色沉淀。五、黄酮类化合物的色谱检识(一)纸色谱法纸色谱适合分离检识各种类型黄酮类化合物,包括苷和苷元。双向纸色谱能检识植物粗提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存在的最好方法之一。用双向纸色谱分离检识黄酮类化合物时,第一向通常用一种“醇性”展开剂,第二如 t-BuOHHOAcH2O(3:1:1)等;向通常用一种“水性” 展开剂,如 25HOAc 等。检识黄酮类化合物苷元,通常用“醇性”展开剂。检识苷往往用“水性”展开剂。(二)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仍然是分离和检出植物粗提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一般采用吸附

24、薄层,吸附剂大多用硅胶和聚酰胺。硅胶薄层主要用于分离大多数苷元,也可用于分离苷。聚酰胺薄层色谱用于分离含游离酚羟基的苷与苷元较好。由于聚酰胺对黄酮类化合物吸附能力较强,因此,展开剂需要较强的极性。在展开剂中大多含有醇、酸或水,或兼有两者。纤维素薄层色谱分离黄酮苷元的溶剂系统有苯乙酸水(125723)或氯仿乙酸水(1091)。经典的溶剂系统即 540乙酸、正丁醇乙酸水(415)等亦经常用于分离黄酮类化合物。(三)高效液相色谱法黄酮类成分的色谱条件可分为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二类,正相色谱采用硅胶为固定相, 亲脂性溶剂为流动相,主要检识亲脂性较强的黄酮。也可采用氰基键合担体为固定相。反相色谱多用 C1

25、8 键合柱为担体,流动相常用甲醇水或乙腈水,或甲醇乙腈水,有时以一定 pH 的酸水或缓冲溶液代替水加入。课次:17、18课题: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第三节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第四节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第五节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一、教学目的:1.举例说明黄酮类化合物的几个特征检识反应。2.简述层析检识中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与其 Rf 值的关系。3.说出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基本原则。4.介绍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二、教学内容:1.黄酮类的检识。2.黄酮类的提取分离。三、重点:1.黄酮类化合物的几个特征检识反应。2.层析检识中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与其Rf值的关系。四、难点:1黄酮检识之还原反应、荧光检

26、识。五、教学内容分析及教法设计:六、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出勤,填写教学日志,随机应变,组织好课堂纪律。2.课程引入:3.展示目标:4.进行新课: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一、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在花、叶、果等组织中,一般多以苷的形式存在,而在木部坚硬组织中, 则多以游离苷元形式存在。黄酮苷类以及极性稍大的苷元(如羟基黄酮、双黄酮、橙酮、查耳酮等),一般可用丙酮、醋酸乙酯、乙醇、水或某些极性较大的混合溶剂进行提取。其中用得最多的是甲醇水(11) 或甲醇。一些多糖苷类则可以用沸水提取。在提取花青素类化合物时,可加入少量酸(如 0.1盐酸)。但提取一般黄酮苷类成分时,则应当慎用,以免发生水解反应。为

27、了避免在提取过程中黄酮苷类发生水解,常按一般提取苷的方法事先破坏酶的活性。大多数黄酮苷元宜用极性较小的溶剂,如氯仿、乙醚、醋酸乙酯等提取,对多甲氧基黄酮的游离苷元,可用苯进行提取。对得到的粗提取物可进行精制处理,常用的方法有:(一)溶剂萃取法:利用黄酮类化合物与混入的杂质极性不同,选用不同溶剂进行萃取可达到精制纯化目的。例如植物叶子的醇浸液,可用石油醚处理,以便除去叶绿素、胡萝卜素等脂溶性色素。而某些提取物的水溶液经浓缩后则可加入多倍量浓醇,以沉淀除去蛋白质、多糖类等水溶性杂质。有时溶剂萃取过程也可以用逆流分配法连续进行。常用的溶剂系统有:水一醋酸乙酯, 正丁醇一石油醚等。溶剂萃取过程在除去杂

28、质的同时,往往还可以收到分离苷和苷元或极性苷元与非极性苷元的效果。(二)碱提取酸沉淀法黄酮苷类虽有一定极性,可溶于水,但却难溶于酸性水,易溶于碱性水,故可用碱性水提取,再将碱水提取液调成酸性,黄酮苷类即可沉淀析出。此法简便易行,如芦丁、橙皮苷、黄芩苷提取都应用了这个方法。现以从槐米中提取芦丁为例说明该法的操作过程。槐米(槐树 SOphora japonica L花蕾)加约 6 倍量水,煮沸,在搅拌下缓缓加入石灰乳至 pH 89,在此 pH 条件下微沸 2030 min,趁热抽滤,残渣再加 4 倍量的水煎一次,趁热抽滤。合并滤液,在 6070t 的条件下,用浓盐酸将合并滤液调至 PH 为 5,搅

29、匀后静置 24 h,抽滤。用水将沉淀物洗至中性, 60干燥得芦丁粗品,用沸水重结晶, 70 一 80干燥后得芦丁纯品。在用碱酸法进行提取纯化时,应当注意所用碱液浓度不宜过离,以免在强碱性下,尤其加热时破坏黄酮母核。在加酸酸化时,酸性也不宜过强,以免生成样盐,致使析出的黄酮类化合物又重新溶解,降低产品收率。当药材中含有大量果胶、粘液等水溶性杂质时,如花、果类药材,宜用石灰乳或石灰水代替其他碱性水溶液进行提取,以使上述含羧基的杂质生成钙盐沉淀,不被溶出。这将有利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纯化处理。(三)炭粉吸附法主要适于苷类的精制工作。通常,在植物的甲醇粗提取物中,分次加入活性炭,搅拌, 静置,直至定性检查

30、上清液无黄酮反应时为止。过滤,收集吸附苷的炭末,依次用沸水、佛甲醇、7酚一水、15酚一醇溶液进行洗脱。对各部分洗脱液进行定性检查(或用 PPC 鉴定)。通过对 BaPtisia lecontei 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证明,大部分黄酮耷类可用 7酚一水洗下。洗脱液经减压蒸发浓缩至小体积,再用乙酸振摇除去残留的酚,余下水层减压浓缩即得较纯的黄酮苷类成分。二、分离现将较常用的分离方法介绍如下:(一)柱色谱法分离黄酮类化合物常用的吸附剂或载体有硅胶、聚酰胺及纤维素粉等。此外,也有用氧化铝、氧化镁及硅藻土等。1.硅胶柱色谱此法应用范围最广,主要适于分离异黄酮、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及离度甲基化(或乙醇化)的黄酮及黄酮醇类。少数情况下,在加水去活化后也可用于分离极性较大的化合物,如多羟基黄酮醇及其苷类等。供试硅胶中混存的微量金属离子,应预先用浓盐酸处理除去,以免干扰分离效果。2.聚酰胺柱色谱 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