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8.70KB ,
资源ID:2495126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9512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农作学复习重点.docx)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农作学复习重点.docx

1、农作学复习重点农作学复习重点名解农作学:亦称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农作制度 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是 农艺学的一个分支。农作制度:亦称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 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养地制度 等的综合技术体系。植物生活要素:植物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生态因 素一对植物有直接关系的环境因素(直接影响植 物种群结构及个体生命代谢 )作物生产潜力:是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农业 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种植作物应能实现的最大 生产能力。持续农业:是指在一个长时期内有利于改善农业 所依存的环境与资源,提供人类对食物与纤维的 基本需要,经济可行并有利于提高农民以及整个 社会生活水平

2、的作法。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结构与空 间配置的总称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一定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 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 相适应的程度。种植模式: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自然资源和社会 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和农田 作物高产高效,在一年内于同一农田上采用的特 定作物结构与时空配置的规范化种植方式。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块农田上前后 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带状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前后或 同时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 方式。立体种养: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 物、农业动物或鱼类分层利用空间种植和养殖的 结

3、构。如玉米和蘑菇、水稻和鱼共同种养。在同 一水体内,高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与鱼类、贝类 相间混养、分层混养的结构。如海带和扇贝、海 参共养。种植指数:作物总收获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值的 百分数十地当量比:为获取与某种种植方式单位面积同 等产量所需该种植方式中各作物单作面积之和; 熟制:我国对耕地利用程度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是指一年内种植作物的季数。多熟制:对播种面积大于耕地面积,即种植指数 大于100%勺熟制统称为多熟制休闲制:而三年二熟制、五年四熟制的播种面积 小于耕地面积,即种植指数小于100%,属于休 闲制复种: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顺序接茬种植二 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休闲:耕地在可

4、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 种的土地利用方式。扌畧荒: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期弃而不耕, 待地力恢复时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生态位又称生态龛、小生境,指生物在完成其正 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主要包括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和时间生态 位。边际效应: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而表现出来的特 有的产量效益补偿效应:多种作物共处,能减轻病虫害、草害 和旱涝风自然灾害的效应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 对另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产生的直接或间接 的有益或有害作用带宽:间套种植的各种作物顺序种植一遍所占地面的宽度称作带宽。种植体制:根据作物对地力的影响、作物与作

5、物 之间的协调关系,作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以 及有利于病虫草害控制等原则所制定的能体现 作物布局总体要求与种植模式特色的作物种植 顺序的组配。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际之间有顺序地轮 换种植不同种类作物轮换使用不同种植模式的 种植方式。换茬:生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前茬)和后作 物(后茬)的轮换,称为换茬。同一块田地上前 茬作物收获后换种另一种作物 T倒茬 周期性:是指一个固定的轮作方式有它的轮作周 期。如豆类-小麦-玉米这个轮作方式是以三年 为一个周期的轮作。一个周期完成之后,如无重 大调整仍按这个方式进入下一个轮作周期。顺序性:是指成熟轮作方式,作物的排列顺序是 在考虑了前后作物的协调

6、性关系,有利于地力培 养和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因素而确定的,随意改 变可能会造成茬口的混乱。定区式轮作:划分面积大致相等的轮作田区, 有 严格的轮作周期和作物轮作顺序,实行时间和空 间上的轮换,有明确的轮作周期表扌奂茬式轮作:以某一田块或地段为目标,无严格 的作物轮换顺序和轮作周期,只着重考虑前后茬 作物病虫害以及茬口衔接关系,实行灵活多样的 作物轮换种植。茬口:是作物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 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I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 能,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栽培作物本身 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连作: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连续

7、使 用同一种种植模式的种植方式I重茬J在生产上连作也称为重茬,但重茬更偏重 于同一种作物的连年或连季种植。I养地制度:丰要阐明如何培养地力,是与种植制 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的 技术体系,包括农田培肥、土壤耕作、农田灌溉 等。培养地力是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地力:是比十壤肥力更为广泛、更具综合性的概 念。地力是在特定的种植制度和气候条件下由土 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与作物生长相适应而具 有的生产能力,或称土地生产力。n土壤耕作:泛指运用农具作用于土壤以调节土壤 肥力条件与肥力因素存在状况的过程与方法。 耕层是指农业耕作经常作用的土层, 也是作物根 系分布的主要层次,通常

8、厚度约 1525cm 耕层构造:是指耕层内各个层次中土壤矿物质、 有机质与土壤总孔隙之间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 与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它由各个层次中的固 相、液相和气相的三相比例所决定的, 对调整土 壤中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等因素具有重要作 用。翻耕法是在翻耕的基本耕作措施基础上, 辅以 表土耕作措施整理土垡的一种耕作法。深松耕法:以深松耕为基本耕作措施,并辅之以 耙、耱、镇压、中耕等表土耕作措施共同组成的 一种耕作法。在较深的部位(耕深 3045cn)对 土壤进行全面或局部疏松,可以打破犁底层,利 于降水入渗和作物根系伸展,增加降水入渗量, 利于土壤水分的自然梯度分布,散墒失水少。加 上耕后

9、残茬留在地面上有一定保墒作用,从而使 土壤水分状况比翻耕法要好。旋耕法:利用旋耕机旋转的刀片切削土壤、 疏松 耕层、破碎土块的一种耕作方法。覆盖耕作法:耕作或播种后,在地面上再覆盖一 种人工覆盖物,则会收到良好的蓄水保墻效果。 免耕法:是指作物播前不采用基本耕作和表土耕 作,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 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少耕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十壤耕作- 次数或间隔耕种以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 法。I节水灌溉制度:是指以节水灌溉理论为基础,在 一定的气候、土壤和农业技术条件下,为了促进 作物高产、稳产及节约用水而制定的一套田间灌 水制度。I护地制度:是农田防护制

10、度的简称,是指防止农 田遭受水蚀、风蚀、杂草感染及工业废弃物等有 毒物质污染的综合技术体系。I水蚀:也称水十流失,指的是雨水或融雪乃至灌 溉水流形成的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与迁移。I 风蚀:是指十壤颗粒被风吹起、移动、降落,从 而破坏土壤、危害农业生产的过程。I 农作经营制度:侬户(农场主)在顺应自然环境、 生物规律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根据自己的经营目 标、技术专长与资源状况,对家庭(农场)各种 生产活动(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产前、 产中、产后)进行合理的和相对稳定的安排,以 获得最大利润的农业生产方式、经营规模和组织 管理体系的总称I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I 分比。冠竞

11、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 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 程度。I提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I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牛产、经营过程所需 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十壤, 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 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 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多熟种植是指在年内,于同一田地上前后种植 两季或两季以上的作物。|农牧结佥是指农区种植业与牧渔业相互适应与 协调、牧渔业的规模与种类与种植业提供的饲料 相适应,而种植业生产又适应于牧渔

12、业的需要。 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是指农区种植业为满足牧 渔业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有关饲料作物生产布局、 种植方式和轮作体制的总称。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比较效益为中 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 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密植效应指复合群体的混合密度大于单作所起 到的增产增效作用。气候一土壤生产潜力:又称光温水牛产潜力。 是指特定的气候生产潜力条件下,因土壤所限应 能实现的生产能力。“三大车间”学说 :农业牛产是由植物牛产、 动物饲养和土壤管理三个环节组成,彼此密切相 关地成为一个生产体系,称之为农业工厂的三 大车间”农业地域资源优势:由于农业自然资源的地域分 异和社

13、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导致不同地 区农业资源组合特征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 每一 地区都有独特资源优势与资源劣势,适合于发展 区域特色农业。种植业结构:种植业內部粮、经、饲、果、菜、药、糖等作物间的比重与关系养殖业结构:涉及各种畜群的比重与饲料的组 成。区域型布局:范围较大、时间较长、具有战略部 署作用的地理布局,单位型布局:牛产单位内部范围小、时间短、具 有战术灵活性的生产任务安排田间结构:垂直结构:植物群落成层现象在田间 的表现,层次的多少与参与间混套作作物种类多 少及作物品种选择有关;水平结构:作物在田间 的横向排列,包括:密度、行数、行株距、幅宽、 间距、带宽自然归还率:作物生产过程

14、中,作物生长形成的 有机质通常以根茬、落叶等形式归还给农田,其 所占比率称为自然归还率。简答植物生活因素的基本学说是什么?简述植物生活因素调控与农作制度发展的关系?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 限制因 素及其克服;因子的综合作用。农作制度的发 展,土地利用率的提咼,其关键环节在于对植物 生活要素调控力度的增进。在光热气远未成为农业发展限制因素的情况下,土壤矿质营养和水分 的不足,使光热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受到制约,对 此,着力于农田肥力因素的添加和肥力条件的改 善,极尽可能地全面满足植物对水肥等生活要素 的需要,则成为农作制度不断发张的重要基础。 依照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法则,

15、 不间断的克服限制因素,全面满足植物生长发育 对光、热、水、气和矿物质营养的需要,是农业 增产的基本技术原则,也是农作制度发展的实质 作物布局的作用:体现综合效益的战略方案 ;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我国农业融入世界 农业体系的需要 作物布局的原则1.满足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 前提2.服从作物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 础满足3.经济效益决定作物布局方案的可行性 4.生产条件改善和经济发展促进作物布局不断 调整作物布局的设计:1.明确对产品的需求 2.查 清环境条件3.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 4.作 物生态经济适宜区划与适生地的选择 5.作物 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6.作物组成的确定 7.综合

16、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 8.可行性鉴 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结构要与资源相适应,不 能超越条件与阶段性;结构要与市场需求、生产 条件和科技进步相一致,以取得较好的经济、社 会和生态效益;各业之间及组成成分之间的比例 要协调,使生产要素趋于最优组合。结构调整的阶段性规律:第一步先调整种植业内 部结构,在粮食满足后增加收益高的作物比重; 第二步是在种植业发展并有了饲料、资金等基础 上,调整农业结构,增加畜牧业、水产业比重和 农产品加工业比重;第三步是在资金、劳力、技 术准备后,进一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减 少农业产值比重,增加工、商业产值比重 我国农牧结合的意义:促使更多植物产品更有效 地转化为

17、动物产品;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 值;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动力与有机肥料 我国农牧结合的特点:农区是我国畜牧业主体: 杂食家畜是畜牧业结构的主体;农牧比重以农为 主;饲料生产水平低。建立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首先:应将饲料生产 正式纳入种植制度,确立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种植 业结构;其次,逐步增加专用与兼用饲料作物种 植比例,如苜蓿、玉米、薯类、大麦、油料、大 豆,生产优质饲料饲草,再次,要加大高蛋白作 物和饲料的比例。休闲的目的优缺点:主要目的是使耕地短暂休 息,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蓄积雨水、消灭杂 草,促进土壤潜在养分的转化,为后茬作物的生 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休闲期间,自然生长植物还田还有利

18、于培肥地 力。缺点是休闲期土地闲置,无法将光、热、水、 土等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产品,同时由于地表覆盖 度的减小,易加剧水土流失,加快土壤潜在养分 的矿化,不利于积累土壤有机质。复种在农业牛产中的作用:有利于增加作物播种 面积和耕地生产力;有利于优化种植业结构,缓 和不同作物争地的矛盾;合理的复种有利于耕 地的用养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轮作倒茬, 克服连作障碍);具有稳产、提高经济效益和劳 动就业率的作用 (年内产量互补、多样化)。 复种效益原理:1.复种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效 率2.复种有利于热量资源的集约利用:复种与 积温的集约利用;复种与生长季节的集约利用; 复种对热量资源的节约与超额利用

19、 3.复种与水资源集约利用4.复种对土壤养分的集约利用 和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复种增加了养分消 耗、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复种有助于增加土壤有 机质;合理的复种有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 5.复种有利于多种经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复种的基本条件:1.热量条件,决定一个地区 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2.水分条件,决定复种的 第二大要素,在热量许可条件下,决定复种和复 种程度降雨量降水季节灌溉条件。 3.地力条件,光热水允许条件下较高地力是保证复种成功 的基础条件4.劳畜力与机械条件 5.经济收 益,决定复种能否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 发展复种的基本技术:1.作物组合和品种选择 技术(1)充分利用冬闲田和夏闲地

20、增种一季作 物(2)利用短生育期作物代替长生育期作物增 加熟制(3)发展短间隙利用的填闲种植(4)生 长季节富裕地区选用生育期较长的作物(5)生 长季节紧张的地区选用早熟高产品种(6)选用 可避开气候灾害的品种(7)发展再生稻2.田 间布置和管理技术(1)育苗移栽技术(2)套作 技术(3)早发早收技术:合理运用免耕播种技 术,减少农耗期,促进后茬作物及早播种;加强 水肥管理,促进早熟;化学催熟;地膜覆盖栽培 技术;前作及时收获(4)作物晚播技术 间混套作的意义:增产、增效作用;提高资源利 用率;稳产保收;优化农业结构;有利于培养地 力;吸纳剩余劳力间混套作技术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牛态条件 有

21、一定要求,在不适宜区应用,如果缺乏相应辅 助设施,可能造成效率低下;增加了农事操作与 田间管理的难度,不便实现农业机械化;投入水 平相对较高,制约了在经济欠发达区的运用;比 较费工,不宜在人多地少,机械化水平高的地区 采用。间混套作的主要理论依据:1.生态位理论与间 混套作增产的实质2.复合群体的光分布与光 能利用理论:(1)作物群体内光分布的基本规律(2)复合群体的冠层结构与密植效应(3)立体 种植产生密植效应的主要原因3.作物竞争与互 补理论(1)复合群体光资源的竞争与互补(2) 复合群体对矿质营养的竞争与互补(3)复合群 体对水资源的竞争与互补(4)复合群体作物组 分的竞争与互补(5)复

22、合群体时间上的竞争与 互补间混套作技术要点:1.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 品种,调整作物相互关系的基础。2.科学设计 田间配置(1)密度(2)行数、行株距与幅宽(3) 间距(4)带宽3.选择适宜的生长发育调控技 术(1)适时播种、保证全苗(2)加强肥水管理、 促控结合(3)大力应用化学调控技术(4)综合 防治病虫害(5)早熟早收轮作的作用:(1)调养地力 协调和均衡利用 土壤养分和水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和 提高土壤肥力(2)有效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3)有利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在低投入传统农业阶段,农田投入很少,主要依 靠轮作来维持地力常新和作物稳产、高产。在高 投入现代农业阶

23、段,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投 入水平和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轮作在现代农业 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防除病虫草 害方面。影响茬口特性形成的因素有三个方面:(1)时间 因素:前作收获和后作播种、移栽季节的早晚, 是茬口季节特性的表现(2)生物因素作物本身, 病虫杂草,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动;(3)栽培措 施因素: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采取的各项农业技术 措施,如土壤耕作、施肥、灌溉、施用农药等对 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有深刻影响。不同类型作物茬口特性及其在轮作中的应用:(1)抗病与易感病类,作物在轮作中,要坚持 易感病作物和抗病作物相轮换的原则。(2)富氮 与富碳耗氮类作物,各类作物对于沉淀性元素(磷

24、、钾、钙等)都是消耗的,但对于氮素和碳 素却有消耗和增加之分。(3)用地与半养地作物(4)密植作物与中耕作物:能缓冲暴雨雨滴冲 击地面,有利于防止和减轻土壤水蚀和保持土壤 良好结构;连年种植常使土壤结构破坏,导致土 壤水蚀增大,引起土壤养分和水分的非目标消 耗。(5)休闲在轮作中的地位,通过土壤冻融交 替和干湿交替,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加速有机质 矿化分解,提高土壤有效肥力;通过耕耙作业蓄 水纳墒,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增加抗旱能力;通 过休闲消除病虫,减少有毒物质。连作的弊端与消除途径及连作应用: 1.连作的弊端(1)连作导致营养物质的偏耗(2)连作导 致土壤水分大量消耗(3)连作导致有毒物质积

25、累(4)连作导致土壤物理性状恶化(5)连作导 致病虫草害加重(6)连作导致土壤供肥能力降 低2.连作弊端的消除途径:及时足量地施肥和 灌溉措施,可以消除连作营养偏耗和水分不足。 及时合理使用各种农药,可以缓解连作造成的病 虫草害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带来的障碍。有计 划地进行品种更换,用抗病虫耐瘠薄高产品种代 替感病虫品种,减轻连作的弊端。米用适宜有效 的土壤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有毒 物质分解,调节土壤微生物活动状况,提高土壤 供肥能力。3.连作的应用(1)连作的必要性: 社会需要决定连作:粮、棉、糖等作物的社会需 要量大,不实行连作便满足不了全社会的需求。 资源利用决定连作:在特定

26、的资源条件下最适宜 栽培某种作物,不可避免地出现该作物的连作。 如南方水稻连作、黄淮海小麦-玉米复种连作。 经济效益决定连作:一些不耐连作的经济作物如 棉花、烟草等,由于经济效益高,轮作换茬年限 缩短,最终导致连作。作物结构决定连作:在商 品粮、棉、蔗基地,这些作物在轮作计划中占绝 对优势比重,基地内作物种类单一化,导致商品 性作物的多年连作或连作年限延长 。(2)连作 应用的可能性:作物耐连作特性允许连作 ,不同 作物和不同品种对连作的反应敏感性有差异, 连 作减产的幅度也不同。新技术推广应用允许连 作:可采用物理的、化学的、农业的新技术消除 连作障碍。地力的类型:提高型,维持型,减退型,枯

27、竭型. 地力的评价:地力评价是估价农田的生产能力、 适宜性以及地力发展变化特征的过程,是建立合 理农田培肥制度的基础。地力评价要客观地反映 地力的基础条件,地力因素的相互关系和限制地 力的障碍因素。1)潜力评价:建立气候-土壤- 作物间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 2)适宜性评价:分 析不同地力条件能栽培什么作物,应该采取什么 样的培肥措施等3)效益评价:主要通过技术、 经济、生态方法评价地力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 农田培肥技术经济效果、生态效果与合理性 地力的动态和平衡:1.农田有机质动态与平衡: 土壤有机质是地力的物质基础,其含量高低直接 影响土壤的结构性、紧实度、通透性、容量、养 分、颜色、耕性以及

28、微生物的活动。土壤中有机 质的60%70为土壤腐殖质,它是土壤中有机质 最好的一种形态。某一时段土壤腐殖质的含量水 平是腐殖化和矿质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种植牧 草、绿肥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措施。我国农田有机质含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2.农田养分动态与平衡:自然输出挥发与反硝化,风蚀和 水蚀损失,下渗及径流损失等。自然输入降水灌 溉带入,自生固氮,土壤形成发育中释放,随播 种材料进入等。合理施肥。人工投入,施肥,种 植豆科作物,种植绿肥作物,根茬残留。产出, 收获农产品。农田培肥途径:所谓多途径农田培肥技术体系 是:以地力动态平衡为基础,在建立良好的农业 生产体系的同时,以人工施肥为核心,通过

29、生物 的、化学的、物理的、工程的、防护的措施构成 多维养地,全面调控地力的技术体系。(1)生物 途径-地力培肥的基本途径:种植豆科作 物;绿肥牧草;合理轮作;施用厩肥、堆肥、菌 肥;秸秆还田;造林种草。主要作用: 生物固氮增加有机质添加土壤营养物质固 土保水改良土壤理化性状生物排水和消 除盐碱等。(2)化学途径,现代农业扩大再生产 的基础,现代农业培肥地力的重要标志: 化学肥 料,土壤改良剂,强化农田物质循环,增进地力。 化肥的施用量应服从施肥的经济原则, 避免出现“报酬递减”现象;化肥的施用必须体现因土壤、 因作物制宜,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原则;在 强化无机投入的同时,应注重有机培肥,坚持

30、有 机与无机相结合。(3)物理途径:土壤耕作,灌 溉与排水,农田工程。改善耕层构造,协调耕层 土壤水分、空气和养分的矛盾,改善肥力条件, 促进肥力因素有效化,控制地力非目标性消耗。 为农田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 条件。(4)防护途径:基本农田建设,农田防护 林带,保护耕作,保护种植,防治农田草害等。 控制因水蚀、风蚀和草害导致农田肥力因素的非 目标性输出。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条件,维护农田 地力不致损耗。农田培肥制的拟定:在时间上从一个轮作周期考 虑各季节作物的肥料布局;在空间上以一个生产 单位全部农田考虑肥料的合理安排。确立培肥制的原则: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注重 中低产田的投入,力求

31、均衡增产。协调生物培肥 与人工培肥关系。坚持有机培肥与无机培肥的结 合。实施配方施肥。协调与其它农业技术措施的 关系。土壤耕作的任务:1.调整耕层三相比例,建立 适宜的耕层构造。2.创造深厚的耕层,准备适宜的播床3.翻埋残茬和肥料,消灭杂草和病虫 害4.改变地表形态,调控地表水热状况,保持 水土,熟化土壤土壤耕作技术原则:1.与气候条件相适应(1) 降水和蒸发(2)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3)水蚀 和风蚀2.与土壤特性相适应,影响土壤耕作难 易和土壤耕作质量的土壤属性。3.与作物相适 应4.其他,土壤耕作必须配合有关农业技术的 需要,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少免耕的优缺点:优点:地面有残茬、秸秆或牧

32、草覆盖,土壤少耕或不耕,土壤结构不受破坏, 水蚀和风蚀明显减轻。秸秆覆盖有利于蓄水,土 壤水分蒸发也得以减轻;秸秆留于土壤,增加了 土壤有机质,促进了团粒结构形成;减少农耗时 间,节约成本。少免耕既争得农时,又减轻农忙 的紧张度,这在南方多熟地区尤显重要,有利于 复种面积的扩大和复种指数的提高。同时节省机 械投资和燃油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缺点 年少免耕后耕作表层010c m富营养化,而下层 1020cm则趋向养分贫瘠化,有机质与养分减少, 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出现早发早衰现象;影 响有机肥、化肥与残茬的翻埋,肥料利用率低, 氮素损失加重;由于地面留有覆盖物,地温较低, 导致作物播种、出苗推迟,而且地面作物残茬及 杂草给病虫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易造成病虫 害蔓延;化学药剂的大量施用,既降低了农产品 品质,也对人类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提高了 成本。作物需水的基本规律:作物一生中各个生育时期(或阶段)缺水都会对作物产生不良影响, 但对 缺水的敏感程度却不同。通常把作物一生中对缺 水最敏感,即缺水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