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技兴海科技兴海行动计划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贯彻落实中共海南省委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定(琼发201311号)精神,以“创新驱动、引进集成、示范推广、跨越发展”为指导方针,从海南省海洋科技和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出发,特制定行动计划)。一、现状及存在问题(一)海洋科技现状近10多年来,海南省的海洋科技进步明显,取得了重大发展和质的飞跃,海南海洋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海洋科技力量明显增强,海洋科技平台建设逐步完善,海洋科技研发支持力度逐年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能
2、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科技在促进海洋产业发展,推动我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海南省海洋科技相关研究机构通过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农业财政重大专项、国家海洋创新发展示范项目,以及承担海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使得海洋科技有力的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通过造大船,改网具,利用卫星导航、雷达、彩色探鱼仪、北斗星通等现代化助渔导航设施,使海南捕捞业由近海向远海扩展;石斑鱼、对虾、鲍、东风螺的苗种繁育实现规模化生产,建成全国性暖水性海水种苗繁育基地;波纹唇鱼、花刺参和玉足海参
3、等一批海水养殖新品种的人工繁育取得突破;海水养殖业也逐步从半精养向设施集约化养殖转变,由规模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抗风浪网箱养殖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建成亚洲规模最大的商品鱼网箱养殖基地;深水网箱放置范围不断扩大,从海南岛周边向南沙美济礁和西沙晋卿岛等区域拓展;工厂化养殖等新型高效海水养殖模式悄然兴起。海洋气象和环境监测科学技术得到发展快速,初步建立了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和海域管理信息系统、海洋防灾减灾系统、海洋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海岛权益信息系统、海洋旅游信息系统,以及北斗卫星在渔业导航上应用等,为合理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资源、海洋作业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了科技保障;珊瑚礁人工增养殖、红树林、
4、海草床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红树林人工种植等生态修复工程,恢复了部分区域的海洋生态功能。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和利用水平有所提高,重视程度有所加强,通过采取海洋伏季休渔、增殖放流、水产健康养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等措施,减缓了海洋渔业资源衰退趋势。在高新技术引进与集成方面,推进了海南岛邻近海域丰富的海洋油气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推动了海洋油气重化工、精细化工产业升级,海洋油气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大大提升。推进了港口交通运输、邮轮游艇业及船舶修造、海洋信息服务等其它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新技术支撑了高端海滨旅游业快速发展,海洋
5、生态建设工作不断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有新进展。在海洋科技开发方面,海南省海洋科研实力显著增强,拥有30多家涉海院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组建了5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我省还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与科技,为海南省实施科技兴海,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二)存在问题:近年来,海南省通过大力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洋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但是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份,海南发展起步晚,基础差,海南
6、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相对于海洋科技发达省份,我省的海洋科技仍存在较多突出问题:海洋科技发展缺乏总体部署和规划,海洋学科不齐全,科技成果档次较低,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强;海洋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覆盖面小,难以满足海洋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海洋科研机构少且规模较小,海洋科技人才短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短缺,科研能力相对不足,总体水平不高,科技成果档次较低;矿产(包括海洋油气和滨海砂矿等)、海洋电力、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洋船舶工业等高新产业的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海洋生态环境监管能力不强,海洋生态系统的整治修复技术不完善,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保护压力较大等。海南因海而名、依海而生
7、,也必因海而兴、依海而强。南海作为我国重要的安全屏障和贸易通道,是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不管是在南海开发,还是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海南都拥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对南海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构建海南特色的海洋发展布局和产业体系,是海南省拓展发展空间、获取新的增长极、实现绿色崛起的必由之路,但海洋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开发环境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开发方式的综合性和高技术性等因素,决定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实施“科技兴海” 战略。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引进集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全面贯
8、彻十八大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将海南省建设成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的战略定位,整合全省海洋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建设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立具有我省特色的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我省科技发展的战略性跨越,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保护特色海洋生态环境,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强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工作原则: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制定有效的海洋创新政策与措施,以市场和南海资源开发需求为导向,形成技术创新主体为企业,高校、研究所及其它各种社
9、会主体积极参与的局面,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提升科技支撑海洋产业发展的能力。 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根据海南在海洋强国战略和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结合实际情况,调整结构,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新兴海洋产业,提高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能力。陆海统筹,保护生态以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产业为主体,沿岸土地为依托,海陆共同开发,建立海域互为条件和优势互补的复合体系,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并举、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近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集成创新,协同发展多区域、多学科、多部门集合各自优势,整合海洋科技资源,提升科技研发速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率,形成不同主体共同发展的局面。(二)
10、发展目标到2020年,海南科技兴海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大幅释放,海洋开发保障能力明显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海洋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保持海洋油气、海洋渔业、海洋旅游和海洋运输等产业在海南海洋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壮大临海石化工业、临港产业、滨海砂矿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海洋工程、海水综合利用、海洋通信和防灾救灾等新兴产业,逐步增加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全面提升科技对我省海洋事业和海洋经济的支撑和引领能力,促进南部
11、海洋经济圈海洋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到 2020 年,争取建成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2个部委(海南省)级重点实验室, 5-10个省级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基地,海洋生产总值达到 2862 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 35%以上。四、主要任务(一)以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现代海洋渔业大力发展1.发展健康养殖技术,建立水产可持续养殖示范基地重点开展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深水网箱养殖自动化技术和安全性能研究,建立石斑鱼、南美白对虾等优质海水养殖品种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系统,推进高效池塘工程设施池塘综合生态养殖系统,研发新型池塘高效微生态调控剂;养殖环境营养的循环利
12、用技术;建立环保型水产营养供给策略与配套技术;开展集观光、度假于一体的休闲海洋渔业;构建海水养殖品种健康养殖质量可追溯管理系统,推动海水养殖业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环境友好型转变,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实现节约土地,提高养殖效益,走“高效低碳”之路,促进水产增养殖可持续健康发展,建设水产可持续养殖示范基地3-5个。2. 发展良种选育及健康苗种生产技术,建设标准化水产苗种繁育示范基地重点开展石斑鱼类、卵形鲳鲹、珍珠贝、东风螺、和乐蟹、麒麟菜、马尾藻、江蓠等养殖品种的种质资源评价、保存和利用研究,在种质特征、育种价值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种质资源库;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推进无特定病原、高生长
13、率、抗病抗逆新品种的遗传选育技术;探索新型水产苗种培育技术,研发和完善饵料生物高效培养技术,生物饵料营养强化技术,苗种疫病快速检测技术,制定苗种生产、运输、检疫等操作规范和水产苗种相关标准,推动海南水产苗种基地建设,从而构建水产养殖种质改良、亲本培育、苗种繁育、饵料培育、病害防治、苗种质量、苗种运销等一条龙的水产苗种标准化生产体系,建立标准化水产苗种繁育示范基地2-3个。3. 发展海洋渔业资源评估技术,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采用常规及卫星遥感等手段,对南海渔业资源进行全面详实的调查,重点开展渔场渔汛判定、资源量和可捕量评估等研究;对比南海海域渔业资源调查的历史资料,评估总资源量和资源密
14、度变化,进行休渔效果评估;研究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种类年龄结构的组成,分析重要资源种类的渔业生物学参数,进行渔业资源开发参数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休渔策略。开展节能高效和生态友好型的渔具渔法研究,建立过度捕捞渔具对资源损害强度评估方法,制定主要经济种类可捕标准,制定网目尺寸标准和限额捕捞等渔业管理体系,开展南海数字渔业研究,结合北斗卫星系统,开发远洋渔业监测服务体系。4. 发展南海特色海洋生物繁育技术,保护与开发利用珍稀生物资源重点培育特色经济海洋生物和热带观赏海洋生物的繁育和养殖技术研究,开展包括波纹唇鱼、海参、珊瑚、小丑鱼等品种的养殖生态、亲本培育、繁殖生理、苗种培育、养成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增加
15、海南苗种产业新推动力;开展大珠母贝、白蝶贝和企鹅珍珠贝苗种培育、高档珍珠培育等技术研究,体现海南水产养殖的特色;开展蛇目白泥参、花刺参、糙海参、玉足海参等主要南海热带特色海参的规模化人工繁育和底播增殖技术研究,并对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较高的种类进行产业化开发和生产示范,为恢复我国南海热带海参资源、修复三沙岛礁生态系统以及推动我国南海特色海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根据三沙岛礁生态系统特征、技术可行、品种优良、种群稳定等原则,筛选出品种优良、适宜大面积推广和适合三沙岛礁海域增殖的造礁石珊瑚优势种类,筛选出适合三沙岛礁海域造礁石珊瑚增殖修复的最佳基质,突破规模化增殖技术,开展造礁石珊瑚底播增
16、殖修复和造礁技术研究。5. 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增加水产品效益在海口和三亚形成水产品精加工产业园区,重点开展水产品冷冻加工基地建设和精深加工和出口加工技术;对虾、卵形鲳鲹等大宗出口水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展海洋水产品的保活、保鲜和运输等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鱼类、贝类和藻类等海洋风味等旅游方便食品;开展水产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利用加工副产物制备天然调味品、食品添加剂等高增值产品研究,以及从副产品中提取甲壳素、壳聚糖、蛋白、氨基酸等功能保健品制备工艺研究。6. 发展水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提升水产品质量重点开展水产动物重大疾病的流行病学、致病机制及免疫学等研究,
17、主要病原的快速诊断技术研究,疫苗、天然中草药、有益微生物等新型安全渔药制备与应用研究;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构建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防控技术。7.发展人工鱼礁与海洋牧场技术,提升休闲渔业品质在海南岛周边小型海岛海域,选择适合海域开展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示范区,研发海洋牧场功能区配置组合技术,科学设计海洋牧场平面和立体的结构和功能组合;开发海洋牧场生物栖息地重建与优化技术,优化升级高效、环保型海洋牧场生物栖息地重建设施;研究海洋牧场生物扩繁增殖技术,构建海洋牧场合理扩繁增殖模型;建立生态系统水平海洋牧场管理与利用技术,构建生态系统水平海洋牧场管理平台;集成海洋牧场构建技术体系,建
18、立海洋牧场示范区,进行产业化推广应用。开展三大主体工程深水网箱、人工鱼礁、围栏养殖和休闲渔业研究;开展主要功能配置有能源、后勤保障,智能管理及机械化自动化等研究。(二) 以科技引进、集成转化促进南海油气产业快速发展1.引进、集成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与应用技术,快速提升海洋油气产业化能力南海油气资源开发以引进为主,合作并培育本省科研创新能力为辅,逐步增强海南在南海油气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以引进与合作的方式发展近海油气、深水油气、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及大洋矿产资源勘探与高效开发关键技术;海洋油气资源深加工催化技术,海洋油气高附加值产业化技术、海洋油气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海洋油气综合开发利用循环经济技
19、术;开发深海油气资源以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技术;发展油气精深加工业。2.引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提升南海油气开发服务能力通过引进与合作,重点开展为南海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保障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底油气运输管道制造;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输送、海洋工程与装备、新型船舶与港口机械设计制造等领域技术;海上构筑物建造技术,海洋新材料及防腐、水下焊接技术;深海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勘探与取样技术;深海海域油气开发的深水平台、油气储运系统、水下生产系统等海洋石油开采装备技术平台建设;海洋旅游装备防腐与防盐雾腐蚀技术;游艇及船舶修造基地。(三)挖掘海南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旅游和运输业1.充分挖掘海洋文化,提升海洋旅游
20、品质和形象重点开展南海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海南海上丝绸之路和海南特色海洋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在海洋旅游业中的应用研究。充分利用稀缺的热带海湾、海岸、海岛、海底资源和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热带海洋旅游资源,发展以康疗、养生、文化休闲为重点的健康养生及文化产业,有机结合滨海度假旅游、海洋观光旅游、海岛旅游、邮轮旅游、游艇旅游、海上运动旅游等的相关研究,重点发展软件关键技术及应用系统、应用软件、新一代网络技术及应用,开发旅游新产品、旅游装备制造、数字旅游平台与体系等新技术;滨海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的整体规划、海上观光和度假旅游线路合理化技术;陵水海洋主题公园数字旅游平台与体系新技术;南海海洋文化创
21、意主题公园和海岛生态主题公园的海洋旅游服务技术国际标准体系;西沙群岛原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互作关系,提升海南旅游整体形象;开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设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海基地。2.发展港口和物流关键技术,提升海洋运输竞争力重点开展港口口岸环境优化的现代技术、港口与临港产业管理信息化技术、港口航运国内外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技术支撑体系以及游艇码头技术规范体系研究;发展中国近海、重要国际海上通道及重点海域的实时海洋环境预报预警和导航服务技术;开发海上航线、海洋渔场和重要海上通道、重点区域的海洋环境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区域海上活动综合服务保障系统关键技术;加强对海洋航运和物流关键技术的研
22、究,发展多式联运系统的实时监控与无缝连接技术,开发航运与物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完善管理系统及相关关键设备研制。(四)加强合作,培育海洋新兴产业1.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拓宽能源供应途径开展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和海上风能和太阳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开展研究温差能综合利用关键技术;西沙群岛永兴岛太阳能发电技术;潮汐能发电技术;波浪能发电技术;海岛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研究;海岛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设备;开发海岛多能互补独立供电系统;抗台风技术;积极研发海洋新能源的成套装备和关键部件,引进和培育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和系统集成应用企业;引进23家实力较强的新能源企业在我省适宜
23、区域建立海洋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发电技术研发基地,建设海洋新能源发电站。2. 发展滨海矿业综合利用技术,增强海洋矿业产能重点开展含粘土的锆钛砂矿选矿及综合利用技术,锆钛砂矿集约化采选技术,锆英石、钛铁矿、石英砂矿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系列产品开发技术;特种玻璃、新型绿色节能建筑材料及高性能陶瓷的研究与开发;高端玻璃、晶体硅光伏产业、钛铁砂、锆石英砂矿的精深加工。3. 发展海洋生物技术,培育海洋医药产业针对热带药用海洋植物、海洋动物、海洋微生物,建立热带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库;开展热带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海洋微生物毒素提取技术的研究;海洋生物基因资源;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保健品;化
24、妆品;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洋生物功能材料;耐盐农作物及花卉海水种植等海水及盐碱滩涂农业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海马、珍珠贝、藻类等海洋药用动植物养殖技术研究;海洋生物酶制剂、海洋绿色农用生物制剂开发;依托我省特色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一批多糖类、活性多肽、皂苷类等海洋生化药物,突破一批生化药物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4.发展海水综合利用技术,建立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围绕海盐资源综合利用,实施绿色化工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形成盐化工、溴系列、苦卤化工系列、精细化工系列四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开展工业海水利用,海水循环冷却技术;浓海水处理利用和工厂化制盐;大力开发精细化工产品,重点研发海水提取钾、溴、镁等系列
25、产品的应用技术;海水作为大生活用水,海水冲厕试技术,海水高效预处理和后处理技术和装备;海水培育抗盐蔬菜与海水灌溉技术;海岛的多能源耦合海水淡化装置技术西沙群岛海水淡化示范工程。(五)构建科技信息平台,强化服务支撑能力1.海洋监测平台进一步加强我省在生态环境监测、环境修复能力,以保证南海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今后重点开展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技术、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海洋大气探测技术和深海环境探测技术;开发近海海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与装备,研究海洋水质与污染多参数的传感器及网络,多传感器、多光谱波段遥感数据的复合处理与自动解译技术及系统。 2.渔业资源修复平台重点开展建设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与修复技术
26、研究平台,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增殖;珍稀濒危海洋动物栖息地生态环境、重要海洋渔业资源产卵场及孵育场、重要珍稀濒危海洋物种保护技术;西、南、中沙群岛及其海域,选划国家级或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技术,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岸、红树林、海草床及珊瑚礁等典型热带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保护与修复技术;珊瑚病敌害防控关键技术;西沙特色生物资源增殖技术;海洋生物多样性预警监测与保护技术。3.海洋防灾减灾预警平台通过合作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建设海洋防灾、减灾、预警平台,包括海洋产业安全生产、环境保障、气象预报等专题服务,强化面向港口作业、海洋油气生产、海上旅游、海洋渔业、海洋盐业等领域的服务,提升海洋立体
27、监测和预报服务能力;提升本省在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海洋工程勘查、气候可行性论证、海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技术水平;建立海上突发重大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监测系统,提升对海上核污染、海上溢油、有毒有害化学品泄漏等跟踪监测、监视和预警能力;重点海域海湾环境容量监测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实时在线自动监测技术;海上活动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服务技术,发展中国近海、重要国际海上通道及重点海域的实时海洋环境预报预警和导航服务技术。4.数字信息海洋平台重点开展多源多尺度时空海洋数据同化、融合、处理、集成应用和挖掘技术,加快海洋科学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全面的、多层次的海洋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建设虚拟海洋环
28、境平台,开发海洋信息产品,建立公众服务基础信息、海洋管理基础信息和海洋环境基础信息服务等业务化应用系统。发展近岸滨海旅游区及重大海洋工程等环境预报及服务技术,以及近海搜救应急预报和辅助决策系统;“数字南海”基础信息平台和信息资源库的研究南海海洋生物种质信息资源库的研究北斗卫星南海渔业综合信息服务技术体系的建立等,提升社会服务能力。5. 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维护与修复示范工程推动建设典型热带海洋生态系统区维护与修复示范工程,重点示范西沙珊瑚礁结构生态修复与造礁石珊瑚增殖;西沙特色生物资源增殖与珊瑚病敌害防控;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珊瑚礁移植修复和增殖放流;海口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修复、团
29、水虱等病害防控;万宁小海等泻湖资源调查、通道口门整治、防洪防潮体系建设、水质治理与保护等;黎安港海草床养护、繁育与修复,提升典型热带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开发和谐发展模式,提升科技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助力。(六)建设海洋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1.加强涉海高校与科研院所建设,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海南大学、海南师范、海南医学院、琼州大学等高校涉海领域学科专业的作用;大力支持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发展,继续完善海洋学科和专业建设,打造南海资源开发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整合高校、科研机构、涉海企业的科技资源,加强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三亚
30、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海南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海南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海南南海经济技术研究院、海南产业经济研究院、中国南海研究院、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等科研机构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合作;加大力度吸引国家级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来海南建立海洋研发机构,建立涉海人才联合培养、海洋科技共同研发机制。 不断提升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2、公共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增强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热带海水养殖技术重点实验室、海南省耐盐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精细化
31、工重点实验室、海南省南海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海南省药物质量研究重点实验室(筹)、海南省硅锆钛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筹)、海南省海水养殖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省海洋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省特种玻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已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科研创新能力,鼓励符合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科学需求的实验室的申报,增强和扩展海洋产业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3、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平台依托和利用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区的现有综合基础设施,整合全省海洋资源,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以培育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
32、园区、基地和企业载体功能,发展海洋科技产业,在园区中搭建创新企业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和产业资源聚集平台,从而为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海洋运输业、海洋制药等海洋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搭建中试平台。五、保障措施1.加强政府领导,完善科技兴海长效机制由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局、科学技术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水务厅、交通运输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和财政厅等部门组成海南省科技兴海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科技兴海行动计划实施监督和评估制度,完善科技兴海规划实施评估的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落实相关政策,系统制订我省科技兴海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营造良好的科技兴海政策环境。依托相关海洋业务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和行业龙头企业在信息、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构建全市科技兴海的网络体系。2. 拓展投资渠道,加大经费投入建成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海洋科技资金投入体系,构建社会海洋科技投入体系,加快海洋科技的投入,促进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根据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需求,统筹省、市县级财政资金,加大对海洋基础设施、执法装备、科技研发、生态环境、公益服务等海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