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28.38KB ,
资源ID:249311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9311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

1、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 时空坐标主要线索鸦片战争至新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新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测试内容及要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了解近代前期在饮食、服饰等方面出现的新现象。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

2、婚姻自由等习俗。3.了解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4.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因素。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服饰都以自产棉布、丝绸缝制,食物都为各地自产之物。2鸦片战争后(1)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衣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进入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了中山装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和裙子等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社会风俗戊戌变法时

3、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2)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在沿袭。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体现。2近代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易混易错1西式服饰传入,引发传统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缠足陋俗至清朝时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二、新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

4、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背景:新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2)表现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1)背景:改革开放的实行,党和政府重视改善民生。(2)表现领域主要变化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时尚食到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百姓餐桌住城市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农民纷纷兴建新房;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逐步形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5、的社会风尚概念阐释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近代化的历程。随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的社会生活也逐渐走向文明化、民主化。图解识记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主题一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史料解读表明社会生活变迁的时代背景。说明社会生活方式

6、的西化。问题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提示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2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服饰史史料解读表明服饰单一化。表明服饰多元化。问题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7、析导致民众的服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化的主要因素。提示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史论总结影响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的近代化。(2)近现代经济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

8、。近代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主题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材料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简表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中山装、西装、旗袍等中餐西餐马车、轿子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新式婚礼材料二在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

9、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图说百年社会生活变迁史料解读对表格左右内容进行比较,可以直观看出近代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说明近代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问题思考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指出导致其变化的外部因素。提示变化方面: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变化具有不平衡性。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2社会运动的推动材料今则万

10、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蓄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史料解读材料中划线句子分别从外交、工业、军事、外貌四个方面说明了断发易服的理由。问题思考依据材料,概括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的理由。提示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不利于机器化大生产;不利于行军作战;既不美观又不卫生。史论总结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市逐渐向

11、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特点。1(2017江苏南通学业水平模拟)1912年8月9日晨报副刊报道,在一次有关中西餐的民意测验显示,爱吃西餐和兼食中西餐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3%,被调查对象包括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等。由此可知当时()A西餐开始传入内地B传统饮食结

12、构有所改变C崇洋媚外风气盛行D政治革命促进习俗变迁答案B解析西餐开始传入内地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爱吃西餐和兼食中西餐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3%,被调查对象包括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等”表明国人的传统饮食结构已经有所改变,故B项正确;饮食结构的变化不是崇洋媚外的表现,故C项错误;传统饮食结构有所改变是由外来侵略导致的,故D项错误。2(2017江苏如皋一模)晚清人士恽毓鼎的日记写道:“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由此可见他剪辫是()A被迫顺应时局的无奈之举B出自于反清革命的需要C为了改变自己的社

13、会地位D表示彻底与旧风俗决裂答案A解析材料中“一旦截之,不无恋恋”“只可降心从众矣”表明是无奈之举,故A项正确;反清革命的需要是积极的,与材料中“一旦截之,不无恋恋”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与材料中“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不符,故C项错误;彻底与旧风俗决裂与材料中“一旦截之,不无恋恋”不符,故D项错误。3(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B国人普遍接受西

14、方礼仪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答案D解析根据题目信息“民国初年”,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化,故选D项。其他选项中“盛行”“普遍”“彻底”等说法不符合史实。4(2017海淀期末)下图描绘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画面能够明确、充分体现的是()A经济发展导致妇女地位提高B社会政治运动带来男女平等C社交方式和社交礼仪的变化D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答案D解析画面无法明确充分体现经济发展导致妇女地位提高,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画面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从图中无法看出社交方式和礼仪的变化,故C项错误;女性走出家庭,集体聚会是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故D项正确。5(2017江苏镇

15、江学业水平模拟)近代以来,黄浦等繁华地段经营西装、洋服、时装等业的西装店共有140家。“风气所趋,人人好异”,服饰自成一派,称为“海派”。这一现象()A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产物B说明居民普遍接受西方服饰C源于辛亥革命彻底批判传统文化D与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有关答案D解析作为近代第一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加之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近代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和对外开放程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有利于西方服饰在地区的流行,故D项正确。6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梁启超认为,旧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

16、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革命材料二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三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的。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2)据材料二、三,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改革后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答案(1)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

17、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2)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新变化: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解析第(1)题,回答本问时注意题中的信息,考生如把握不当,可能只会答出“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对“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内容可能不会涉及。回答原因时,联系梁启超生活的时代背景回答。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维新思想的产生与经济、思想、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由两则材料中的“工厂”及“婚姻法”提供的信息可作判断,即从经济发展和政策扶持的角度分析家庭

18、变革的基本因素。材料三中涉及的家庭伦理关系的新变化结合材料出处即可回答。基础达标1(2017江苏宿迁学业水平模拟)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戊戌变法的开展B社会制度的变革C辛亥革命的胜利D西方思想的影响答案D解析由“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可知,在辛亥革命以前,此时戊戌变法已经失败,故A项错误;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制度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故B项错误;民国建立前可知辛亥革命仍没有发生,故C项错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思

19、想一直不断传入,对的社会风俗习惯有一定的影响,故D项正确。2传统饮食十分丰富。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C西方殖民者涌入,实行同化政策D对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答案B解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但不一定是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吃西餐并不属于民族同化政策,而是西方文化传入随之使人的饮食习惯改变而已,对人来说中餐比西餐更有吸引力,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项。3(2017沧州高一检测)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

20、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答案D解析“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表明服饰的变化受时代的影响,故D项正确。4(2017江苏无锡学业水平模拟)20世纪初,的结婚庆典仍保持着自明朝以来的传统风格。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人结婚还崇尚红色,新人绝对禁止穿白色衣服。从30年代起,在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西方文

21、明传入影响婚姻礼仪B西式婚纱取代了传统婚礼服C清政府的改革推动婚纱流行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相对有限答案A解析着白色婚纱礼服是西方的婚礼习俗,等城市开始流行白色婚纱礼服说明西方文明传入影响婚姻礼仪,故A项正确。5(2017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模拟)慈禧太后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曾颁懿旨:“汉人妇女率多缠足,行之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缙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陋习。”对这段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汉族妇女缠足深受全社会歧视B临时政府对缠足现象明令禁止C缠足陋习在二十世纪初已经消失D晚清时期已出现废止缠足的主张答案D解析汉族妇女缠足“行之已久”,材料并没有体现全社会对缠足妇女的歧

22、视,故A项错误;“1901年”临时政府并未成立,故B项错误;根据“以期渐除陋习”,二十世纪初缠足陋习仍然存在,故C项错误;根据“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陋习”可知慈禧太后主张废止缠足,故D项正确。6(2017佛山期末)先生、小姐、阁下、女士等人的传统称谓在大陆几乎消亡。突然间,人们似乎不再有身份、性别的差异,有时候为了表示一下区别,可以称“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还有“领导同志”“解放军同志”“警察同志”。这个现象发生在()A鸦片战争后B民国成立后C解放战争时期D新成立后答案D解析新成立后,建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不再有身份

23、、性别的差异”,出现了“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等称呼,故D项正确。7(2017四川学业水平测试)如图所示是20世纪50年代妇女最时尚的着装列宁装。这反映出当时女性的着装()A款式多样B受西方服饰影响C受苏联影响D注重个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50年代”“列宁装”可知C项正确。82008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奥运、炒股、特色、雄起。这些流行语()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B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D表明互联网普及率高答案C解

24、析这些流行语所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所涵盖内容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思想、体育等多个方面,故C项正确。能力提升9(2017江苏高考模拟一)民国后的舆论强调:“民国建制,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这充分说明()A服饰嬗变认识逐渐趋同B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C服饰已经完全西化D城乡服饰渐趋走向统一答案A解析认识逐渐趋同,与材料中“民国后的舆论强调”“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表明传统服饰没有退出,故B项错误;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表明尚未完全西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

25、规定服制”是指“趋用西式”和传统服饰,而非城乡服饰,故D项错误。10(2017江苏南京三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些传统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20世纪初,出现了元旦(元月1日)、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等。节庆日变化印证了()近代发生社会转型国家政治体制出现更替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民权平等主张得以实现A BC D答案B解析当时的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权平等主张没有能够真正实现,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11(2017江苏高考模拟三)1904年,天足会发行

26、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材料说明()A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变迁B社会精英倡导移风易俗C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废止缠足D戊戌变法影响习俗变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04年”,与辛亥革命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张尚书(之洞)袁宫保(世凯)”可知,社会上层积极倡导废止缠足,故B项正确;“普遍”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1904年”,与戊戌变法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2(2017江苏苏锡常镇一模)下图是20世纪初一家祖孙三代的合影。照片中的人物长袍马褂,案几的左右分别放置新式的煤油灯和闹钟,中间则摆着水烟袋、紫砂壶

27、和一对青花小碗。这张照片折射出近代社会()A传统与现代交融B中式与西式对垒C文明与落后冲突D乡村与城市同步答案A解析闹钟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水烟袋、紫砂壶和一对青花小碗是传统的物质文明,两者并存于日常生活中,表明传统与现代交融,故A项正确;中式和西式对垒是指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文明与落后冲突是指文明和落后之间的对抗和敌对态度,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乡村与城市同步与史实不符,近代乡村远远落后于城市,故D项错误。13(判断题)(2016江苏盐城高二必修第一学期期末)沈从文说:“服饰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符号。”鸦片战争后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产生了改良旗袍。()答案

28、A解析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冲击了传统的旗袍和马褂,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改良旗袍和中山装,故本题说法正确。14(判断题)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不平衡的特点,内地和农村变化得快,变化得多,沿市则相反。()答案B解析近代沿海地区因为开放得早,受西方影响大等因素,社会生活变化得快,变化得多,故本题说法错误。15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记录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上元元年,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新唐书车服志材料二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

29、,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新式学堂里生动活泼的学生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呢制军装映衬出军人威武的英姿;民国以后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更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苏文生、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材料三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图一清代的长袍马褂图二西装和中山装图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衣着图四当代绚丽多彩的服饰(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服饰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特点的原因。(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分析发生这种

30、变化的原因。(3)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反映出民众服饰变化的什么趋势?答案(1)特点: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原因: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2)变化:突破等级观念;个性鲜明;职业特点突出;服饰平等得到法律保障。原因: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教育的发展;新式军队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西学东渐等。(3)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一信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分析回答;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政治上宗法等级观念及君主专制、经济上小农经济的产物等方面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二中信息“不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