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6.43KB ,
资源ID:249126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9126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一种信息优势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8.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一种信息优势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8.docx

1、一种信息优势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8 页数:12信息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一种信息优势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学员姓名 学号 所在单位 指导教师 技术职务 完成日期 摘 要本文首先讲述了信息优势的概念,然后对信息优势的实质、主要作用进行了介绍;然后写了信息优势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几个原则;从而引出信息优势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信息优势 指标体系建立目 录第一章 信息优势概述 11.1 信息优势的概念 11.2 信息优势的实质 11.3 信息优势的主要作用 1第二章 信息优势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2.1 科学性 32.2 完备性 32.3 重点性 32.4 可测性 42.5 可比性

2、42.6 层次的考虑 42.7 空间的考虑 52.8 时间的考虑 52.9 状态的考虑 5第三章 信息优势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63.1 军事信息的获取能力(A) 63.1.1 单项信息获取装备(A1) 63.2 信息获取装备的综合运用能力(A2) 73.3 军事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B) 83.3.1 信息处理基础设施(B1) 83.3.2 信息处理人员的素质(B2) 83.4 军事信息的分发能力(C) 83.4.1作战指挥单元的空间分布状况(C1) 93.4.2 作战指挥单元内部的组织结构(C2) 93.4.3 作战单元之间的关系(C3) 93.4.4 作战体系中各单元之间的链接状况(C4)

3、93.5 军事信息的防护能力(D) 93.5.1 物理防护能力(D1) 103.5.2 技术防护能力(D2) 103.5.3 安全管理能力(D3) 103.6 军事信息的利用能力(E) 103.6.1 信息表达能力(E2) 103.6.2 利用信息决策的能力(E2) 103.7 军事信息进攻能力(F) 11参考文献 12第一章 信息优势概述1.1 信息优势的概念美军在其新一代联合纲要中对“信息优势”这一术语的诠释为:“由收集、处理和分发不间断信息流的能力和同时剥夺或阻止敌方相同的能力而产生的作战优势。”同时,信息和信息管理是所有军事活动的核心,军事行动在此方面具有的竞争性优势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

4、键因素,在信息环境中对一方有利的这种竞争优势,或者说是不平衡状态也可称之信息优势。信息优势既不仅仅是在某个方面优于对手,也不仅仅是满足己方部队的需求,还应包括剥夺对方进行相同活动的能力。1.2 信息优势的实质一是信息优势是军队的核心能力,而这种核心能力的核心是拥有“交互式作战空间态势感知与共享能力”;二是比敌方更全面地掌握战场空间情况,包括敌我双方的态势和企图;三是拥有比敌方更先进的天基信息系统,有阻止敌方利用太空威胁己方的能力;四是比敌方更强的情报搜集与评估能力,侦察与监视能力,信息传输与通信能力,以及信息处理与指挥控制能力;五是拥有比敌方更强的信息防护能力,能确保己方各种传感器、通信和信息

5、处理网络系统不被敌方干扰、破坏和利用;六是有胜敌方一筹的信息进攻能力,能用“软”、“硬”手段,影响、干扰、削弱、破坏或摧毁敌方的信息系统。1.3 信息优势的主要作用一是有效地使用部队的能力。在信息优势的保障下,指挥官由于比敌方更清楚地了解战场情况,因而能驾驭作战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在作战任务的确定与预演、兵力兵器的配置、机动与作战、战斗毁伤与评估等方面胜敌一筹,从而能先机制敌,确保作战的胜利。二是“战场感知”能力。这种能力是指,能够获取有关己方、敌方、中立方部队位置和运动,以及他们所处的地理条件方面的所有信息。全面搜集信息、拥有制信息权和不间断地监视战场情况,是具备“战场感知”能力的基础。三

6、是可靠的网络服务能力。快速部署与展开“网络服务”,可使广大军事用户在全球范围内存取信息。有了这种能力,就能提供机动灵活的指挥控制系统,这对应付突发事件和遂行紧急的军事任务大有帮助。伴随着全球经济信息化、信息和系统集成技术的发展,军事领域爆发了一场从根本上改变军事行动特点和作战方式的新军事革命,其核心就是信息战。在信息战的应用概念中,形成了两个大有市场的作战概念:绝对制信息权(TID)和网络中心站(NCW)。TID是具有绝对地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和优势。而NCW实质上是对TID概念的补充。由此可见,信息战的军事理论实质就是夺取信息优势。第二章 信息优势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21世纪初始,美国兰德公

7、司应国防部的要求,提交了一份探索信息优势的研究报告。在此报告中,兰德公司提出了信息品质(也可译称信息质量)这一术语,并开发了相关的定义、特性和关键概念的属性,意在通过进一步开发相应的度量准则、度量标准,以及建立彼此之间的必要联系,探求评估其信息品质优劣和提高其信息管理能力的途径。军事信息优势评估,是对作战部队在战场上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潜在能力进行的全面综合考查与分析,其对比性、目的性、导向性是通过评估指标体系反映出来的,所以,评估的成败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标体系的设计。根据军事信息优势的基本特点,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2.1 科学性开展军事信息优势的评估,是一项庞大、复杂、纷繁的系

8、统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认清战斗力与信息化各构成要素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准确把握信息化作战能力的特殊性和变化规律,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合理确定各构成要素在军事信息优势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从军事信息及军事信息优势的基本定义出发,遵循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着眼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选取可反映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部队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的适当指标,以准确反映军事信息优势的水平。2.2 完备性由于影响军事信息运用效能的因素很多,军事信息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具有多样性和合成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特点,对每一项具体信息能力的评估都需要从时间、空间、力量

9、、数量、质量、效果等要素入手进行评定。军事信息活动涉及的相关因素种类多、数量多、关联性强,导致军事信息优势的实现必然涉及内容广泛、专业繁多、系统复杂,因此,其评估指标体系必须相对完整、系统,能客观和全面地反映作战部队在作战空间内可达到的信息能力水平,合理反映军事信息优势的整体态势。特别不能遗漏重要的指标。2.3 重点性由于军事信息优势评估的复杂性,如果对构成信息化整体作战能力的有形因素和无形因素都逐一进行评估,其巨大的工作量将影响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开展军事信息优势评估必须从众多因素中选取一些对军事信息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环节、主要因素来作为评估的要素,力避因面面俱到可

10、能导致的评估内容过细,层次过多,重叠繁杂,抓不住主要矛盾。因此,对于有关的指标要进行归类、比较、取舍,突出重点指标,忽略次要指标。军事信息优势本质上是人员、信息技术和组织编制相结合的最终整体优势,因此,各方面所精选的系列指标要集中反映人、信息技术、组织编制三个方面因素。2.4 可测性各项标准只有科学可靠,才能真实反映军事信息能力水平。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数据必须可测。过去,信息能力评估往往多采用一些传统的方式进行定性分析,主观因素占有很大比例,难以对实际信息能力进行有效评定。要对军事信息能力有一个客观、公正、符合实际的评定,必须克服把先进的技术放在一边,主要凭经验分析、凭主观论断的现象,应充分

11、运用计算机、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先进手段和技术,广泛采集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细化各种作战能力构成要素的标准,从而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定论。因此,指标应力求选择可用操作化语言加以定义,所规定内容可通过直接测量、统计获得或易于处理量化的指标,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评估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2.5 可比性所选择的指标要既可以纵向测算军事领域信息化建设进程,又可以横向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军队间获取军事信息优势能力方面的差异。 与此同时,建立军事信息优势评估指标体系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因素:2.6 层次的考虑 军事信息优势这种态势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它强调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统一,强调各种作战力

12、量和武器系统的一体。作战体系中涉及的信息单位和用户往往成千上万,因此,军事信息的运用能力不能只看单个用户的运用水平,而应以作战体系的整体水平衡量。因此,建立军事信息优势评估指标,主要从战争全局的高度入手,将战略、战役和战术层次的作战行动看成一个整体,从军队作战体系的整体入手加以衡量。2.7 空间的考虑 任何作战行动总是在一定作战空间内展开的,战场上的军事信息优势态势通常反映在一定作战空间内。为便于计算和比较,在衡量军事信息优势的指标时,考虑到战场感知系统的作用范围和常规武器装备作用的距离,应根据作战任务、作战样式的不同,确立相应的作战空间评估参考范围。比如,结合现代战争的基本特点,可假定作战空

13、间为3000 3000公里,高度40000公里的一个立体作战空间,以此为基本作战空间(基本作战空间根据需要可以调整)衡量军事信息优势,相应的指标基本数据测算都按此基本作战空间进行测量。2.8 时间的考虑军事信息优势主要靠平时的建立,战时主要是临场运用问题。军事信息优势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军事领域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因此,军事信息优势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要综合考虑平时和战时两个方面的因素,但以平时的建设情况为主。2.9 状态的考虑一般认为,军事信息优势实质上表现为静态优势和动态优势(或称“硬”指标和“软”指标)。前者主要表现在物理领域,如信息装备水平、种类、规模数量等;后者主要表

14、现在作战人员的认知领域,如运用装备的方式和能力、指挥关系等。由于动态方面的优势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难以量化,可比性困难,而从便于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军事信息优势的潜力进行静态量化和比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军事信息优势的衡量标准可以静态指标为主,但也要兼顾动态指标。第三章 信息优势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军事信息优势评估指标建立的基本原则,考虑军事信息的运用原理,综合考虑人员、技术、组织等方面的因素,构建一种军事信息优势评估体系指标。基本设想是将军事信息能力细分为军事信息获取能力、军事信息处理能力、军事信息分发能力、军事信息防护能力、军事信息利用能力、军事信息进攻能力六大类

15、指标构成。3.1 军事信息的获取能力(A)指标选择的基本考虑:根据信息获取原理可知,不论哪种信息获取手段,其基本原理都是利用波(包括电磁波、机械波)的传播、反射及调制等特性来完成的。在作战中,各种信息获取装备的技术性能和运用方式从根本上决定着信息获取能力。因此,这里主要以单项信息获取装备及其综合运用能力作为衡量军事信息获取能力的指标。3.1.1 单项信息获取装备(A1)A11天基信息获取装备A111配备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作战人员和武器装备的平均应用比例(部/千人或部/千台) A112可覆盖作战空间、分辫率可达米级的照相侦察卫星数量(颗)A113可覆盖作战空间的电子侦察卫星的数量(颗)A114可

16、覆盖作战空间、可提供全天候气象服务的军用气象卫星的数量(颗)A115可覆盖作战空间的导弹预警卫星数量(颗)A116可覆盖作战空间内海洋区域的海洋监视卫星数量(颗)A12空基信息获取装备A121可供部署运用的预警和探测范围在300公里以上的预警飞机的数量(架)A122可供运用的活动半径在50。公里以上的各种侦察机数量(架) A123可供运用的活动半径在50。公里以上的电子侦察飞机数量(架)A124可供运用的活动半径在800公里以上的战略无人侦察机数量(架)A125活动半径在150公里以上的侦察直升机的数量(架/作战师)A 126活动半径在150公里以上的战术无人祯察飞机的数量(架/作战师)A13

17、陆基信息获取装备A131作战空间内探侧距离在400公里以上的各种固定雷达站数量(个/千平方公里)A 132作战空间内探测距离在400公里以上的机动雷达站数量(个/千平方公里) A 133作战空间内地面电子侦察站的平均数量(个/千平方公里)A 134可供运用的探侧距离在100公里以上的战场侦察雷达数量(部/作战师)A135装备探测距离在20公里以上车载雷达的专用侦察车(装甲或轮式)的数量(辆/作战师)A14海基信息获取装备A141作战空间内作战舰艇装备的探测距离在50公里以上的舰载雷达(侦察和预警雷达)的平均数量(部/艘)A142作战空间内可部署在岸上或舰艇上的探测距离在20公里以上的声纳系统的

18、平均数量(部/艘)A143可部署运用的舰载预警机的数量(架)A144可部署运用的舰载直升机数量(架)A145作战空间内海域可部署运用的海上电子侦察船的数量(艘)A15战场人员信息获取A151情报侦察人员的平均编成数量(人/作战师)A152单兵夜视仪装备的数量(部/千人)A153单兵望远镜装备的数量(部/千人)A154单兵激光测距机装备的数量(部/千人)A16网络信,息获取A161作战空间内各网络信息获取单元可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平均端口数(个)A162战场无线网络接入专用设备的装备情况(部/获取单元)A163从事网络信息监视和侦察的专职人员平均数量(人/作战师)3.2 信息获取装备的综合运用能力(

19、A2)A21作战空间内各种信息获取装备总计可覆盖作战空间的范围(%)A22作战空间内各种信息获取装备平均覆盖作战空间的时间(小时/天)A23作战空间内各种信息获取装备识别战场实体的平均概率(百分比)A24作战空间内各种信息获取装备的最高分辫率(米)A25作战空间内各种信息获取装备获取作战空间信息的平均别新率(次/每小时)3.3 军事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B)指标选择的基本考虑:信息处理的质量和水平主要由信息处理基础设施和信息处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因此,可选取信息处理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以及信息处理人员素质两大类指标进行衡量。3.3.1 信息处理基础设施(B1)B11硬件设施 B1

20、11可供战区运用的专职技术人员在20人以上的分布式集中信息处理中心的数量(个) B112各传感器单元与数据处理中心的互连互通程度(%) B113各分布式信息处理中心之间的网络化程度(%) B114可供战区运用的用于信息处理的高性能军用计算机的平均数量(台/信息处理中心) B115信息处理中心内部计算机的平均网络化程度(%) B116各种信息载体的数字化程度(%) B117各信息处理中心的平均海量数据存储能力(G) B12软件设施 B121专用信息处理应用软件系统的种类(种) B122专用信息处理应用软件系统的等级(先进、中等、落后) B123容量在2006以上的专用基础作战数据库的数量(个)B

21、124先进信息处理技术的运用程度(数据融合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3.3.2 信息处理人员的素质(B2)B21每百人专职信息处理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B22每百人专职信息处理人员中计算机专家与工程师数量(%)B23每百人专职信息处理人员中的专业受训比例(%)3.4 军事信息的分发能力(C)指标选择的基本考虑:军事信息分发能力主要由作战空间的大小、指挥控制体系和军事通信系统技术与水平等因素决定。因此,可选取作战单元的空间分布、指挥体制状况及通信能力等指标衡量军事信息的分发能力。3.4.1作战指挥单元的空间分布状况(C1)C11各级固定作战指挥单元的平均指挥控制范围(百平方公里)C12

22、各级机动作战指挥单元的平均指挥控制范围(百平方公里)3.4.2 作战指挥单元内部的组织结构(C2)C21各级作战指挥单元内部的部门平均设置数量(个)C22各级作战指挥单元内部的平均指挥层次(层)C23各级作战指挥单元的平均人员编成数量(人)3.4.3 作战单元之间的关系(C3)C31从战略到战术指挥层次的平均数量(层)C32每级指挥层次的平均指挥跨度(个)C33每10个作战指挥单元之间的平均指挥关系种类(个)3.4.4 作战体系中各单元之间的链接状况(C4)C41作战空间内固定光纤通信网覆盖作战指挥单元的比率(%)C42作战空间可用的通用宽带数据传输线路的平均带宽(M)C43战略通信卫星的数量

23、(颗)C44战术通信卫星的数量(颗)C45野战无线地域通信系统的装备数量(部/作战师)C46海上机动通信平台的数量(部/舰队)C47空中机动通信平台的数量(部/作战师)C48战术作战单元的战术数据链的装备范围(%)C49每百人单兵无线电台的数量(部/百人)C4-10每百人卫星通信终端的数量(部/百人)C4-11战场广播信息链路的种类(种)3.5 军事信息的防护能力(D)信息防护一般包括硬件设施安全和软件设施安全,同时,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也是信息防护的重要内容。这里,主要从物理防护、技术防护和安全管理三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衡量军事信息的防护能力。3.5.1 物理防护能力(D1)D11作战空间内作战指

24、挥体系重要节点单元实现工事防护的程度(%)D12通信枢纽地下防护工程的比例(%)D13作战指挥单元实现物理屏蔽等电磁防护的数量比例(%)D14应急电源以及三防设施的配备状况(优、良、合格)D15突发事件处理和灾难恢复能力(高、中、低)3.5.2 技术防护能力(D2)D21使用的通用操作系统的安全等级(极高、高、中、低)D22每百台计算机网络安全软件的配备数量(个/百台)D23各种抗干扰终端的装备比率(%)D24具备杭干扰功能的通信卫星比率(%)3.5.3 安全管理能力(D3)D31专职信息安全人员的数量(人/作战师)D32信真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种类(种)3.6 军事信息的利用能力(E)军训信息

25、的利用,主要涉及军事信息表达是否清晰、使用是否方便,利用军事信息的方式以及指挥员利用信息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等。3.6.1 信息表达能力(E2)E11地图、态势等实现多媒体信息显示的运用程度(%)E12数字化地图的运用程度(%)E13通用作战指挥应用软件的标准化程度(%)E14文件传输的数据标准化程度(%)3.6.2 利用信息决策的能力(E2)E21决策人员的素质E211经过专业培训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的比例(%)E212经过联合作战培训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的比例(%)E213具有跨两个以上军种任职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的比例(%) E214参战或每年参加1一2次大型演习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的比例(%)

26、E22决策规则的状况 E221决策权力的合理程度(高、中、低) E222作战条令的更新时间(次/年) E223作战思想的先进程度(优、良、一般、过时) E23决策方式的运用 E231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的种类(种)E232作战方案可实现计算机模拟的比例(%)3.7 军事信息进攻能力(F) 信息对抗能力是指敌对双方通过争夺信息资源,掌握信息的生产、传递和处理的主动权,破坏对方信息传输的能力,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军事信息进攻能力主要由信息进攻作战能力决定,其中各类信息进攻装备的先进程度,是决定军事信息进攻能力的主要因素。 F1地面固定电子干扰站的数量(个) F2可投入作战空间运用的电

27、子战飞机的数量(架) F3作用距离在500公里以上的反辐射无人机的数量(架) F4可干扰卫星通信的装备数量(台) F5作战空间可干扰GPS导航定位系统的范围(%) F6干扰距离在20公里以上的战术电子战装备的装备数量(部/作战师) F7舰载电子干扰装备(通信、雷达、光电对抗装备)的平均数量(部/艘)F8舰载水声干扰设备的装备数量(部/每艘)上述指标仅是提供一种思路和参考,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部队武器装备和作战指挥体制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更新。参考文献1李冠男,徐婷婷,高峰,美军军事信息品质判断标准、外军信息战,2008(3)。2费爱国,王新辉,信息优势的度量与效能评估,北京空研印刷厂,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1)。3江汉,尹浩等,C4ISR体系对抗仿真中的信息优势度量,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6(1)。4赵小松,魏玉福,军事信息优势论,北京海淀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年。5皮军明,王小念等,信息战的理论实质信息优势研究,防空兵指挥学院学报,2005(9)。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