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25.34KB ,
资源ID:248900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890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从山水、山水文学到文学山水.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从山水、山水文学到文学山水.docx

1、从山水、山水文学到文学山水演讲人:喻大翔 演讲地点:上海戏剧学院 演讲时间:2016年10月作者: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01日15版)喻大翔:1953年生于湖北黄陂。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和博士毕业。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修文学创作与评论,创作以新诗和散文为主,近十年亦写格律诗;评论涉及中国古典文化与世界华文文学。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和岭南大学访问学者,先后受邀赴台港澳、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等地演讲。“山水”一词起源于山海经,并为“山水文学”的创始奠定了语词基础;刘勰与萧统赋予了“山水文学”美学、文学及

2、文体学属性,此后,与山水文学相关的山水诗、田园诗、游览诗、行旅诗、游记、山水小品、旅游文学等名目才流行起来。2015年年底第五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标示的“文学山水”主题,是对历史上相关创作方式的一种学术性概括。如果将古代文学与山水的关系分为四类,那么,“摹写山水”和“归依山水”可划到“山水文学”名下;而“自现山水”与“文化山水”则属于“文学山水”。这些,既受到周易自然本体论哲学的影响,也受到主客体哲学、美学、文学观念的制约。今天的演讲内容,先谈谈一词的由来与演化;接着讲“山水文学”和“文学山水”的不同内涵与相互联系;最后讲讲四种表现山水的文学方式,与“山水文学”和“文学山水”这两个

3、概念之间的艺术逻辑。我们也许会有所发现,当代世界范围内的华文山水文学创作,既与中华传统的山水哲学、美学、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不能忽略的艺术创新。“山水”据现有资料,“山水”二字连属并作为一个定型的词,最早应该出现在先秦古籍山海经里。该书有“山”字876处,“水”字542处,超过一半的表述是“水”随“山”转,山水相依。海内西经曰:“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记载了后稷的所葬之地及所处环境。山海经仅此一处提到“山水”,且明指自然物象。作为一册满载着神话故事的古地理著述,山海经给几千年以来的地理学、哲学、美学、文学等学科,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术语和范畴。文学中的“山水”一词出现得相当晚。但汉

4、以前一些重要哲学、文学典籍,“山”与“水”二字(或相关之川、江、河、海、泽等)的出现,数量十分可观。诗经已有“如山如河”的比喻,但最多还是将“山”与“隰”在诗行里对举,如郑风山有扶苏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隰”指水塘至少也是水洼地。“荷华”就是荷花,没有水的地方,不能生长。尚书有“四海”、“九川”、“九泽”等词,且有“名山大川”的形容,而“山川”一说则出现了四次。论语为孔子门人所辑,除了众所周知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有雍也第六:“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这儿的“山川”虽指山川之神,不是地理实体,但概念已然熟谙。老子

5、一书无“山”,但“水”出现3处;相关词“川”“江”“海”都至少出现在2处以上。而“上善若水”是他最著名的比拟之一。庄子亦无“山水”之说,但“山”有67处,“水”有77处,仅次于山海经。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善铸新词,与“山”“水”搭配的词语相当丰富,“山”除泰山、华山等地名外,有山林、山木、山谷、深山、大山、高山和崇山等;“水”更胜一筹,除赤水、白水等地名外,有杯水、流水、止水、秋水、得水、失水、忘水、悬水、洪水、海水、水旱、水波、水战、水行、水静等词组,极大地丰富了后世哲学尤其是文学的意象艺术和修辞技巧,为山水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文字和语词基础。从主词出现的频率及成词的可能性推测,山海经之成书,

6、应该在上述各经典之后。及至楚辞,虽仍无“山水”之构,但以山与水对举的修辞方法愈至频密,像山鬼的“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抽思的“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远游的“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招魂的“川谷径复,流潺湲些”等,将山水的阴阳之对、高低之位和美学之别等,表现得显明而深入。本人认为,这一切都源于中华最古老的文化原典周易。伏羲等圣人“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设出乾坤、艮兑、震巽与坎离四组八个经卦,相应于天地、山泽、雷风和雨(水)火八种宇宙物象。“山”(周易出现35次)占一卦或一象,而“水”(周易出现31次)则统领了“雨”“泽”两卦或两象。八卦里面,也仅有这二卦或二

7、象具有相关性,虽然它们指代了不同的人物、动物、方位与季节等等。六十四卦中,第四卦曰“蒙”,下(内)卦为坎为水,上(外)卦为艮为山,由山水两经卦构型,所以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即新泉出山,不知所之,为蒙稚之象。这时,真正的君子须采取果决的行动,用自己的道行与智慧,教育蒙稚的新人成长。第四十一卦曰“损”,下(内)卦为兑为泽,上(外)卦亦为艮为山,由山泽两经卦构型,所以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讲刚与柔、损与益、邪与正等的哲理或用事。此外,下艮上坎为“蹇”卦;下艮上兑为“咸”卦,乃上述二别卦上下经卦的倒置。周易中,山水通过卦象和爻象表达出来的描述义、引申义、比喻义、

8、象征义等,在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化及文学艺术作品中,随处可看见它们的倒影与涟漪。事实上,周易之“山”与“水”,很多时候概括了自然的一部分甚至整个自然现象,后世扩大山水的狭义为广义的自然界,其根源也在这里。更重要的是,周易的自然本体论哲学、“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变化思维和卦象对偶的设计,尤其是山与水、泽四个可对比互组的卦象,对后世的哲学、美学、文学和艺术有至深至远的影响。“山水文学”“山水文学”这个概念,源于何代何人何典何文,目前还没有找到可靠的说法。晋代诗人左思(约250约305年)在招隐二首其一里写道: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后五字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个名句,至少有三层意思:自然之

9、音胜过人工的丝竹之音;“清”乃道家哲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应该与山水之清隽的客观和“清静无为”的主观有联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清音”包含了本体论与认识论双重含义,既是自然自体的声音,也是诗人审美的声音。也因此,这儿的“山水”,不再仅指山海经中的自然物象,或地理学中的隆起部分与水域,而是诗歌语境中的感受性山水、想象性山水与文学性山水。一百多年后,谢灵运诗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有仿句“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只不过由听觉转换为视觉。再过一百年左右,萧统编昭明文选,在众多分类中,列“畋猎”、“纪行”、“游览”、“江海”、“物色”、“游仙”、“行旅”和“军戎”等类型,均与山水和旅行有关。能用这些概念为不同

10、作品冠名,说明在当时的文学界已有共见与共识,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与萧统几乎同时期的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就专题物色一章,认为“岁有其物,物有其容”;“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提倡“模山范水”,以便“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从萧氏的“物色”到刘氏的“物色”,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本体论哲学风行,山水旅行文学已成风尚。怪不得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总结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庄老告退”所指为何或是否准确不好说,“山水方滋”则是确信无疑的!如果说,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文学”,词根起自山海经,由明诗一文赋予它美学、文学及文体学的属性,恐怕应该是有

11、些道理的。自刘萧以后,山水诗、田园诗、游览诗、行旅诗、游记、山水小品、旅游文学等等名目,流行于各时代的文坛了。此讲无意从历史沿革的视角来梳理山水文学的发展,只着力从文学各体与山水(无论狭义还是广义)的关系,其实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厘分自诗经以来四种主要表述形态,并探索这四种形态背后隐藏的文化与文学信息。这儿先说前两种。第一种曰“摹写山水”,也可以说是摹写自然。这个摹,就是用文字来临摹、描摹或刻画,使文本中的山水与自然风物尽量保持原生态的体貌声色。这与庄子渔父中所谓“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恰相扣合。这恐怕也是中国各体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山水文学方式。诗经葛覃写女子准备回娘家的故事,第一

12、节起兴,集中笔力摹绘山中景物: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程俊英译作:葛藤枝儿长又长蔓延到,谷中央叶子青青盛又旺黄雀飞,来回忙歇在丛生小树上叫喳喳,在歌唱朴素的笔法有如素描中的白描或线描,把半山上的一植一动、一色一声勾勒出来。李白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除了前面的四行和后面的七行,中间的三十四行全是摹写,尽管他用了许多比拟、夸张、想象、甚至神话的诗法,但赋的直陈与铺排还是最重要的。散文中,徐霞客游记最可代表。当然,这与徐氏不从文学出发,而以地理考察为本有关。第二种曰“归依山水”,也可以说是归依自然,是以大自然的山水为主要素材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与“摹写山水”一样,人或主

13、体只隐进山水,是相对于山水而存在的次要角色。它们都是以山水为本体,从山水自性出发,用文学体验山水、感悟山水、重现山水,进而呈现自然之广大与至美!不过,较之“摹写山水”而言,“归依山水”更进一步,诗人或主体化而为物,身体与心灵归向自然。用老庄哲学来说是“物化”;用现代哲学来说就是人的自然化。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何诗人身在闹市却静若无人?只有心“远”而为物了,与“地”(自然)融为一体了,才可“而无车马喧”。“君”化而为“物”了,返璞归“真”了,才能“忘言”,发现自己“欲辨”而不能。唐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我觉得有重读重评的必要: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

14、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此诗双重主体角色非常明显:“客”与“乡”(洛阳)属人的社会;“潮”“风”“海”“日”“夜”“江”“雁”作为山水或自然主体,已将“客”“物化”成了一员,所以,回到洛阳的不是“客”,而是雁!此外,诗作自然时空感深广而开张:就时间而言,有白天景象,也有夜晚江色;有日的转换,也有年的更替。最后,雁客只能在更远的时间里归于故乡!就空间而言,连诗题在内,其“山”“下”“外”“前”“海”“边”等,将“客”的人生命与物生命作了充分延展。还可特别注意那个“舟”意象与题目“次”的对应,“客”人无处可栖,以舟为舍,四海为家,即舟次残夜而入旧年,也算是与“山水”结

15、为一体了。这首作品,可说是诗人让自己“归依山水”与自然的汉诗典范!“文学山水”在政治、哲学、文学或其他领域,出现一个有价值的术语或概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何况,若它真正成为一个学科的范畴,则有可能占据一定历史位置,“文学山水”有这种可能性。据笔者目前的了解,按“文学”“山水”顺序,将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最早出现在大陆两岸关系杂志1999年第1期,作者是时任人民文学主编的程树榛。文章标题为“文学山水相约”大陆著名文学杂志负责人访台散记,“摘要”明确指出,是“台湾朋友为我们此行起了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很显然,这里的“文学山水”不是一个学术的、理论性概念,而是“文学”与“山水”相加,一个访问团体的标识。散记发表在一册时政性刊物上,在文学界也几乎没有引起任何注意。2015年,由香港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主办的“第五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打出了“文学山水”的主题,它不是对“山水文学”的简单倒置,而是在文学与山水(无论狭义还是广义)关系上,一种观念的改变,一些创作方法的概括,甚至还关涉到数千年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