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现的历史进程教材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现的历史进程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1、自由竞争阶段(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随着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起来,其政治和法律制度也逐步发展和建立起来。 自由竞争打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冲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生产力发现的束缚,调动起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2、垄断的形成物质条件和基础: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即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客观上要求生产和资本不断扩大规模、日益集中。含义: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占有一个经济部门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的生产或流
2、通份额,并因此达成协议,垄断该部门的生产或流通,控制产品价格。3、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到20世纪上半期,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卡特尔:通过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较稳定的垄断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组织形式。辛迪加: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托拉斯: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康采恩:由一两个特大型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二战后,由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垄断进一
3、步加强,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业兼并速度加快,混合兼并占主导地位。第二,企业规模扩大,垄断程度提高。第三,垄断组织的生产经营多样化,混合联合企业大量涌现。第四,垄断组织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跨国公司迅速增加。4、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及其统治(1)、银行垄断的形成:大银行在竞争中,有较强实力抗拒和防范风险,有能力吞吐大量的货币资金。银行间通过借贷优惠等方面的相互竞争来求生存发展,但一旦银行业发展到只剩下若干大银行时,便通过协议达成垄断,以便保持高利润。银行由“中介人”变成“垄断者”的条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借贷数额的不断增大以及借贷关系的复杂化,大银行的作用
4、日益重要。(2)、金融寡头:含义: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资本: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和人事参与,融合和混合生长构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经济上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即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政治上的控制:主要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3)、二战后,银行业的发展:第一,银行规模不断扩大,银行资本积累和集中的速度加快。第二,大银行的资产占比重提高,银行的集中和垄断程度不断提高。第三,各大银行分支机构迅速增长。(4)、二战后,垄断财团的发展:第一,垄断财团的实力迅速增长
5、。第二,垄断财团的经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第三,垄断财团的,经营日益国际化。第四,大财团的资本结构日益社会化。一方面是财团之间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是股权的分散。5、垄断中的竞争垄断中存在竞争的依据: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其次,从垄断时期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未形成垄断的部门以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依然存在,而且并存的垄断企业之间也少不了竞争。垄断阶段与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 第一,竞争的目的不同。(赚取高额的垄断利润)第二,竞争手段有新的变化。第三,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垄断组织的实力及其所采用的手段不断升级)第四,竞争范围不同。(竞争扩
6、展到国外,以及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6、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含义: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来源:归根结底来源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剥削。第二,通过垄断价格控制市场,并获得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海外利润。第四,通过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把一部分国民收入变成垄断资本。实现形式:垄断价格,有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垄断价格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垄断价格也要以价值为基础;垄断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垄断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和被垄断企业的商品价
7、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垄断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私人垄断资本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垄断资本发展的阶段:以二战结束为界,垄断资本分为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转变的动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社会化大生产本质上要求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计划、协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而私人垄断是从私利的角度做出决策,它不重视社会利益,以及如何在全社会范围内协调经济活动的问题。于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政权的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2)、
8、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具体原因第一,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第二,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意进行投资建设。第三,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意涉足。第四,私人垄断无法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需要国家的力量开拓国外市场。第五,为了解决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需要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第六,为了加强垄断资本的统治,也为了缓解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国家要进行再分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资本实力雄厚、社会化程度高、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强。(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9、基本形式a.国有经济、国有企业。b.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股份制企业。c.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国家通过经济手段来间接地调控企业。(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第一,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从市场经济运行条件的角度来看,一些私有制市场经济主体所不愿或不能承担的社会经济任务,也必须由国家来完成。第二,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任务、目标。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主要目标是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
10、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等。第三,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与手段。调控的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一般国有企业是直接经济调控,而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通过运用经济手段间接调控经济。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调控的经济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样一种经济调节机制调控经济。发达市场经济中国家主要调节的是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外汇市场。第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财政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过财政可以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进行分配。
11、货币政策。货币币值的稳定是市场经济正常发展运行的必要条件。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对利率和货币流通量的调节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利率调节主要是通过利率的高低和差别利率来实现某些宏观经济目标;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手段有:公开市场业务;最低准备金率政策;再贴现利率政策。计划管理。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以及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需要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例如,利用国家力量有计划地集中一定社会资源进行关键部门企业事业的建设,对经济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资源配置进行一定的引导,对经济周期进行适当的调节,等等。(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从国有资本的作用看。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经营
12、宗旨是促进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协调社会总资本的正常运行。从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相结合的各种资本的作用看。当国有资本占控制地位时,资本主义国家就可用较少的国有资本控制较大量私人垄断资本的经营活动,这有利于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结构调整;当私人资本占控制地位时,私人资本家一方面可以利用国家资本增强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可以得到政府的种种优惠,获得更多利润。从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来看。国家的加工订货,提供补贴,财政支持和再分配,以及国民经济计划化,都是为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均衡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和长治久安、缓解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
13、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得高额利润而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活动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2、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1)、资本输出必要性:第一,“过剩资本”是资本输出的财力资本;第二,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劳动力价格低、资本缺乏、原材料和土地价格便宜、市场广阔,可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第三,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有利于垄断资本在海外的统治。可能性:第一,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和经济侵略,使自然经济趋于瓦解,商品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第二,经济落后
14、国家的劳动者出现分化,劳动力市场出现,有充足而低廉的劳动力供给。第三,经济落后国家基础设施有一定的发展,铁路、公路、港口已有所建设。第四,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本身金融业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交通通讯设备的现代化。形式:借贷资本输出,即输出国的政府或私人银行和企业,把货币资本借贷给输入国的政府、银行和企业。生产资本输出,即输出国的政府或私人银行和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办企业。从资本输出的主体看,可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后果和作用:从资本输出国来看: 第一,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第二,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第三,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
15、手段。第四,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从而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统治地位。从资本输入国看:一方面,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入,促进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建设了一些近现代的工商企业和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包括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改善和优化、就业的增长、国民收入的提高、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等。另一方面,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的贷款条件、不等价交换等方式掠夺、剥削输入国人民,摄取了输入国巨额的国民财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决定资本的投向和
16、投资条件,这就必然造成输入国经济社会的片面、畸形发展;输入国对输出国资金技术等的依赖,最终在政治上也从属于输出国;外资的进入还造成发展中国家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点:资本流向的变化,多方向输出,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互相投资增加;国家资本输出日益占重要地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采用“援助”的方式进行资本输出。(2)、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和目的:随着国际竞争的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组织通过签订协议建立国际垄断同盟,以便协调各国垄断组织间的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垄断。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国际卡特尔(早期)、跨国公司、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国际经济调
17、节机制。国际垄断组织签订协议的后盾和基础:经济实力是国际垄断组织签订协议、瓜分世界的后盾和基础,当各国的实力地位发生变化的时候,又会重新瓜分世界。(3)、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垄断主义的殖民体系:一方面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宗主国,他们统治着本国和殖民地,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处于有利地位,剥削、掠夺、控制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另一方面是广大经济落后的不发达国家,他们处于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奴役之下。殖民地的作用:他们是原料供应地,是销售市场,是投资场所,为帝国主义国家提供了巨额财富。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通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
18、;还利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旧秩序,不等价交换以及通过他们垄断的先进科技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盘剥和掠夺。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经济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原因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机器大工业发展起来,国际分工也产生了;19世纪后半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方面交通运输工具飞跃发展,另一方面资本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中的重要手段。这些因素促进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第三次工业和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产业资本大规模国际化和跨国公司
19、的兴起,把企业内部和部门内部的分工发展为国际专业化分工;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的国际分工发展为以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为基础的新的国际分工;旧的殖民体系的瓦解,发展中国家被卷入世界工业分工体系之中。资本国际化: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形成,商业资本国际化;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借贷资本发展,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国际垄断同盟、殖民体系形成。二战后,科技进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私人和国家垄断资本不断扩大在国外的投资,兴建生产性企业。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
20、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以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各国都有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迫切要求。(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需要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大体可以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方面来考察。(1)、生产全球化。随着科学技术
21、的发展,一系列高精尖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的加强、各国在生产上密切配合的趋势。(2)、贸易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原因:首先,新科技革命中出现了很多新兴产业,国际产业结构的变化、各国间产业分工的深化和产业在不同国家间的梯度转移,使各国间交流产品的必要性大大增加。其次,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的高效率、大批量生产,也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市场、扩大国际贸易规模。再次,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各国产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最后,新的更便捷的贸易方式,以及国际协调对贸易限制的减少,也都从不同方面促进贸易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资本在国际间流动速度的增加,以及世界货币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体
22、系的大发展,都体现了资本全球化的发展。3、经济全球化的后果积极后果:经济全球化使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各种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带来巨大的分工收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消极后果: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等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得爆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当代资
23、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1)、从生产力方面看: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产业结构出现了转向信息化、服务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脑力劳动者比例攀升,生产工具智能化、劳动对象的物质范围扩大;生产管理科技化(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社会化,建立和发展了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同时私人企业股份分散化,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在劳资关系上,建立了劳资共决、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等制度;在分配关系上,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3)、从上层建筑上看:政治制度与法制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民主形式和权力扩大;意识形态中左翼和右翼的分歧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鲜明;对国家权力机
24、构的监督和制约的内外因素大大加强;国家权力重心由议会向政府转移。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1)、生产力方面。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科学技术推动的作用。(2)、生产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些调整主要表现在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经济运行的调控上,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改良,二是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三是加强了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扶持。(3)、上层建筑方面。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上层建筑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的。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25、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从本质上讲,是工人阶级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和社会财富,而其被剥削的地位没有改变。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代资本主义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胞胎里孕育和生长着的“新的社会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总的量变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阶段性的或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最终完成根本质变。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在生产力发展及其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起初,资本主义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代替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有其历史必然性
26、。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又会逐步演变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的发展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发达的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相互矛盾,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三、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但并不意味它会自行灭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不仅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长期过程,而且它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可随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调整,从而在较长时期内容纳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若没有特殊的矛盾集结和革命形势,则要经过较长的历程,逐步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较量和斗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