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398KB ,
资源ID:248656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865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CMOS闩锁效应.doc)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MOS闩锁效应.doc

1、提纲1、闩锁效应闩锁效应是指CMOS器件所固有的寄生双极晶体管被触发导通,在电源和地之间存在一个低阻通路,大电流,导致电路无法正常工作,甚至烧毁电路2、闩锁效应机理2.1器件级别上图1 CMOS结构图 如图1所示,CMOS发生闩锁效应时,其中的NMOS的有源区、P衬底、N阱、PMOS的有源区构成一个n-p-n-p的结构,即寄生晶体管,本质是寄生的两个双极晶体管的连接。P衬是NPN的基极,也是PNP的集电极,也就是NPN的基极和PNP的集电极是连着的;N阱既是PNP的基极,也是NPN的集电极。再因为P衬底和N阱带有一定的电阻,分别用R1和R2来表示。当N阱或者衬底上的电流足够大,使得R1或R2上

2、的压降为0.7V,就会是Q1或者Q2开启。例如Q1开启,它会提供足够大的电流给R2,使得R2上的压降也达到0.7V,这样R2也会开启,同时,又反馈电流提供给Q1,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大部分的电流从VDD直接通过寄生晶体管到GND,而不是通过MOSFET的沟道,这样栅压就不能控制电流 Kyechong Kim a, Agis A. Iliadis ,Latch-up effects in CMOS inverters due to high power pulsed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2.2 集总元件上 图1中的寄生晶体管连接关系可以用集总元件来表示,如

3、图2所示,其结构实际上是一个双端PNPN结结构,如果再加上控制栅极 ,就组成门极触发的闸流管。该结构具有如图3所示的负阻特性,该现象就称为闩锁效应(闩锁本是闸流管的专有名词)。即双端PNPN结在正向偏置条件下,器件开始处于正向阻断状态,当电压达到转折电压时,器件会经过负阻区由阻断状态进入导通状态这种状态的转换,可以由电压触发(=0),也可以由门极电流触发(O)。门极触发大大降低了正向转折电压。图2 PNPN双端器件从上图可以推导出如下的关系其中, 分别是PNP和NPN共基极增益,是集电极饱和电流。对上式进行调整,得到如下关系:其中 在低阻抗时,可以忽略,另,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发现或者其中 代表

4、在阻止闩锁上起的作用,=1表示所有的发射极电流都绕过电阻,也就是没有闩锁效应发生。在有载流子产生的情况下,在(2)式右边添加上 GENDA.HU,A Better Understand of CMOS Latch-Up。两个寄生晶体管工作时,形成正反馈电路,加深可控硅导通,造成的结果在器件级的描述一样,一股大的电流将由电源流向接地端,导致一般正常电路工作中断,甚至会由于高电流散热的问题而烧毁芯片3、闩锁效应与器件参数的关系3.1尺寸和浓度 根据先前论文 Carles Cane,Manuel Lozano,Enric Cabruja,Latch-Up Characterization Using

5、 Novel Test Structures and Instruments得知,器件尺寸越小,越容易发生闩锁效应,因为尺寸越小,基区宽度越小,电流放大系数越高,根据一般的闩锁效应发生的条件,越容易满足这个条件。在浓度上,由前面的论述可知,R越小,越不容易发生闩锁效应,所以重掺杂可有效的减小闩锁效应的发生。3.3器件的结构 SOI结构有效的阻止了电子和空穴从源到地之间的通路,能从根本上消除闩锁的发生。Retrograded Well,倒阱,用高能离子注入将杂质打入阱底部,使得阱底浓度最高,阱表面浓度最低,高浓深阱可以有效的增加复合,减少到达底部的电子浓度。4、闩锁效应触发条件4.1 产生条件电

6、路要能进行开关转换,其相关的PNPN结构的回路增益必须大于1。必须存在一种偏置条件,使两只双极型晶体管导通的时间足够长。以使通过阻塞结的电流能达到定义的开关转换电流的水平。一般来说,双极管的导通都是由流过一个或两个发射极基极旁路电阻的外部激发电流所引起的。偏置电源和有关的电路,必须能够提供至少等于PNPN结构脱离阻塞态所需的开关转换电流和必须能提供至少等于使其达到闩锁态的保持电流。4.2 触发方式 输入或输出节点的上冲或下冲的触发,使第一个双极型晶体管导通,然后再使第二个双极型晶体管导通。当流入寄生PNPN结构的总电流达到开关转换电流时,闩锁就发生。 当流过阱一衬底结的雪崩电流、光电流及位移电

7、流,同时通过两个旁路电阻、时,旁路电阻较大的晶体管先导通。然而要使闩锁发生,第二个双极型晶体管必须导通。同时通过PNPN结构的总电流必须达到开关转换电流。 穿通、场穿通或漏结雪崩的电流,给PNPN结构的电流达到取消被激发晶体管旁路电阻形成的三极管结构计算的开关转换电流时,至少会发生瞬时闩锁,若总电流也能达到四极管结构开关转换电流,即闩锁将维持下去王新, CMOS集成电路闩锁效应形成机理和对抗措施。5.HPM定义脉冲功率从100MW到10GW,或平均功率为1MW以上;频谱范围从300MHz到30GHz典型的HPM的电磁脉冲如下图所示。包络线里面的小脉冲的持续时间小于1个纳秒,包络线的持续时间从1

8、0ns到100s之间 G.Venugopala Rao,Amitava Roy,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HIGH POWER MICROWAVES。UWB也包含在HPM中,论文1中使用的EMI功率很小,只有3.55w。6.HPM激发闩锁效应的机理在论文1中,作者认为HPM使得CMOS结构中产生过剩载流子,属于4.2给出的触发条件3,即过剩载流子流入N阱或者P衬底,从而触发其中一个晶体管的开启。这个过剩载流子怎么产生作者没有明说,我个人认为是HPM作用下,结处产生雪崩击穿,产生大量的电子空穴对。1中HPM的其中一个参数是1.23Ghz,最高给出25.5dBm,按

9、照公式dBm=10log功率mw来计算,功率很小,结合论文6 Kyechong Kim ,Effects of microwave interference on the operational parameters of n-channel enhancement mode MOSFET devices in CMOS integrated circuits,当从栅极注入1GHz,30dBm时,I-V特性曲线显示沟道形成强反型层,没有饱和区,直接进入击穿区,可以说明latchup的形成是雪崩击穿而不是二次击穿(即热击穿,会激发本征载流子),否则I-V特性曲线会呈现电阻的特性。从另外一篇论文,

10、老师你的,器件编号损伤/失效功率损伤/失效现象1#100W失去功能,呈电阻特性5#10W特性退化6#70W失去功能,呈电阻特性8#10W失去功能,呈二极管特性9#44W失去功能,呈电阻特性功率为达到40w时,器件只呈现电阻特性,说明MOS管以烧毁,推广到CMOS管,在这个功率下器件也会烧毁。从同一篇论文中对双极器件的实验得出结论可知,双极的损伤功率远远大于MOS器件,现在的问题是,注入CMOS管的功率大于40w,寄生晶体管还存在吗,还能引起闩锁效应吗,闩锁效应还是不是器件烧毁的主要因素。7.闩锁效应和HPM参数的关系HPM的参数有频率,功率,持续时间,重复频率,脉冲宽度等。7.1 频率在论文6

11、中,讨论了HPM频率的关系。实验中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1Ghz,30dBm时,I-V特性曲线变形,但是频率到5Ghz,30dBm时,特性曲线又基本恢复正常,作者给的解释是高功率效应被高频率给压制了,但没给出具体的原因。在论文1中,激发闩锁效应所需的功率也是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因为频率越大,电容旁路效应也明显。至于功率,很明显,功率越大越容易引发闩锁效应,和前面6小节的问题一样,功率达到什么程度引发的器件烧毁却不是latchup引起的烧毁,需要进一步仿真研究。7.2脉宽在论文7 S.Bargstadt-Franke,W.Stadler,Transient Latch-up: Experimen

12、tal Analysis and Device Simulation中,给出的不同脉宽和latchup触发电流的关系,可以看出,脉宽越大,触发电流越小8.闩锁效应实验现象论文1中的实验现象是:开始时EMI功率很小,反相器的输出会出现比特翻转错误,但是关闭EMI,又可恢复正常,随着反EMI功率的不断增大,比特翻转错误达到的下限电压不断增大,最后是不可恢复,除非复位VDD。论文没有给出I-V特性曲线。论文2中的给出出现闩锁时的I-V特性曲线:出现了负阻论文7给出的一个变量,TLU trigger current,以这个变量来作为器件的latchup的灵敏度。 和脉宽的关系、 和上升时间的关系器件内

13、部的电子分布9.闩锁效应的仿真9.1器件级别在论文7中,作者在DESSIS上对器件进行仿真。图9.1为仿真的示意图,比较抽象,只能提供思路。具体如图9.2所示,为静态latchup和瞬态latchup仿真的通用连接示意图,n阱连接VDD,衬底接地,一个正向的脉冲添加到VDD。图9.1 仿真搭建示意图图 9.2 仿真连接图图9.3 进行仿真器件的横截面图9.2 电路级别上的电路级别上的仿真的问题是,是用SPICE画出MOSFET寄生晶体管的的集总元件的连接图?在实验中,电路级别上容易实现,因为都是在版图上实现,就像论文1中所示,两个级联的反相器,出现latchup是这个CMOS结构在版图上实现的所特有的,但是怎么在仿真中实现,如果用DESSIS,那和器件级别的仿真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还不知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