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延庆县十二五节能规划改革开放30年来的长武中共长武县委长武县人民政府(2008年4月)长武县位于我市西北部,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南、西、北三面分别与甘肃省的灵台县、泾川县、宁县、正宁县接壤,东与我市彬县为邻,是陕西的西大门,有“秦陇门户”之称,近年来随着产业的发展,也有“果乡煤城”之誉。全县辖5镇6乡171个行政村,总面积56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万亩,总人口17.3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境内煤炭、煤层气等资源储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312国道、武银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西平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人流、物流、信息流汇集。置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丝绸
2、之路”西行的必经驿站,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昭仁寺以其虞书唐碑、大雄宝殿等文物享誉国内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长武历届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县、和谐长武的宏伟目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了显著成绩,长武大地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到2007年底,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0.5亿元,是1978年的30多倍;规模工业实现产值4.37亿元,是1978年的80多倍;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865万元,相当于1978年的5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亿元,是1978年的1200多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3、到3.98亿元,是1978年的30多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22元,相当于1978年的10倍。 经济建设成效显著一、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农业产业化迈出新步伐长武是一个山区农业小县,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30年来,全县各级党政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一是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三十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杜绝了频繁调整土地的现象,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认真贯彻落
4、实党中央和省、市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开展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专项检查和治理活动,2003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不断深化农村机构改革,结合新农村建设,对规模较小的乡镇和行政村进行了合并,全县乡镇由1984年的14个减少到现在的11个,原马寨乡并入地掌乡、原路家乡并入亭口乡、原罗峪乡并入昭仁镇,行政村总数由234个减少到171个,村级干部总数减少115个,年减少定补金额13.8万元,农村机构的运行效率明显提高。二是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县委、县政府始终遵循“绝不放松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果品、
5、烤烟和畜牧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八五”以来,为了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把繁荣农村经济的着力点放在理清思路、调整结构、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上来,先后提出了“强化农业,突出粮、果、烟、畜、菜的发展”、“农业主抓果、菜、烟、畜四大骨干项目”、“稳粮、扩烟、优果、兴牧”等一系列思路,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定、加快苹果新园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决定等文件,制定优惠政策,加强技术指导,使全县的农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南烟北果河滩菜、沟坡绿化养牛羊”的经济格局。特别是近
6、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发展壮大果畜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重头戏,按照“做强果业、做大畜牧业、提升劳务输出层次”的思路,大力发展果业、畜牧、劳务输出三大农村主导产业,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到2007年底,全县果园总面积达到21.5万亩,总产达到15万吨,优果率达到68,产值突破3亿元;畜牧业方面,建成规模养殖村62个、发展养殖专业户6052户,大家畜存栏达到6.2万头,实现产值1.3亿元;劳务输出方面,在外常年务工人员达到3.5万人,创造收入1.8亿元。在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的同时,县委、县政府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目前,全县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0多户,农产品加
7、工能力显著提高。通达果汁厂、宇丰红地球葡萄基地、惠远果库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建成,进一步加快了全县农业产业化步伐。同时,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全县果业协会、果业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300多个,果品营销企业发展到6家。三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工作来抓,坚持多形式、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狠抓中低田改造、沟坡综合治理,重点实施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县建设和渭北旱塬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实现了塬面方田化、山坡梯田化、河滩水利化的目标,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县”称号。坚持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兴建水源工程、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和“甘露工程”,
8、建成了城区供水工程和一批乡村人畜饮水工程,极大地解决了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突破口,捆绑使用各类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全县共建成新农村建设重点村38个、村级广场27个;新修通村公路113条381公里,解决了160个村群众的“行路难”问题,基本实现了塬面村村通柏油路(水泥路)的目标;建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100多处,农村群众的“饮水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建成移民新居1808处,搬迁贫困群众8815人;绿化道路232条428公里,新增绿化面积11.
9、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8.6;11个乡镇全部开通了宽带网;村址设标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二、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工业发展呈现新气象长武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工业基础非常薄弱。1977年全县只有17家县办企业,且底子薄,技术含量低,发展步伐慢,年产值仅393.2万元。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积极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不断深化国企改革,全县工业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但是始终没有甩掉资源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帽子。近年来,面对农业发展空间和潜力已十分有限的现状和发展工业空间巨大的优势,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县委十三届七次全
10、会上提出了“工业立县、果畜富民、加压紧逼、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制定出台了关于工业立县、跨越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以煤炭资源开发为重点,加快煤水电一体化项目进展,大力培育煤炭、电力、医药、食品四大工业支柱的工作思路,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到2007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6.32亿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4亿元,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工业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一是能源开发稳步推进。近年来,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来抓,依托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自2002年以来,全县累计签约招商引资合同项目70个,落实到位资金19.4亿元,山东淄矿集团、大唐公司、平煤集团、江汉
11、油田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在我县投资兴业。到2007年底,由山东淄博矿业集团投资5.14亿元建设的亭南煤矿原煤年生产能力已突破200万吨;由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投资350亿元(一期投资51亿元),总装机容量720万千瓦的大唐彬长发电厂已完成投资6.26亿元,2008年底一号机组有望建成发电;由陕煤集团彬长公司投资26亿元,年生产能力500万吨的胡家河煤矿,基础工程建设已全面展开;由彬长水务公司投资9.5亿元建设,设计库容2.28亿立方米的黑河亭口水库,已经完成了一期移民搬迁任务。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有力的拉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二是企改技改成效显著。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一企一策、因企制宜”
12、的原则,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利用多种形式,先后对县制药厂、酒厂、朝阳电站、电影公司、县招待所及粮食系统等17家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了全面改制,盘活了存量,激发了活力,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同时,高度重视企业技改工作,近年来,共投资3000余万元对同康药业、惠丰公司、金醇古酒业公司、通达果汁厂、通达铸造厂、朝阳电站等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企业经营效益明显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亭南煤矿技改工作完成投资6000万元,产值达到3.27亿元;通达果汁厂技改后,新增浓缩果汁生产线一条,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显著提高。三是非公经济不断壮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的迅
13、速崛起,以商贸服务、物流配送、房地产开发、农产品加工包装、建材生产等为主的第三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形成了一批小商品、家具、建材、粮油、农副产品、服装布匹及医药批发等专业市场,涌现出了永德宏商场、美乐多购物中心等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及周边地区商贸经济的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县私营企业达到138户,个体工商户达到2650户,实现产值12.4亿元,完成税收4907万元。三、努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改革开放初期,长武县城面积仅有3.1平方公里,只有东、西、南、北四条街道,随弯就势,路面狭窄,门店稀少、建筑简陋。党的十五大以后,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和形势需要,作出了把城镇开发改造
14、作为全县四大经济工作的突破口之一来抓的决策,拉开了城镇建设大拆迁、大建设的序幕。先后投资2亿多元,对原有的东、西、南、北街、车站街、北新街六条街道占红线和不符合标准的上千间低矮建筑物进行了大拆除,建成了水、电、路配套设施齐全的南大街,使县城初具现代化城市气息。并利用两年时间先后完成了县城西大街排水管道铺设任务,对整个县城进行了绿化,县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抓好县城开发改造的同时,县委、县政府还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按照“合理建设、各具特色”的指导思想,聘请省市规划设计院专家逐乡镇规划设计,并多方筹措资金开工建设,使全县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建设陕甘交界“明珠城市”的
15、目标,按照“科学规划、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加强管理”的思路,切实加强县城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大纲),并对县城街景进行了规划,县城规划面积从4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多方筹措资金,完成了北大街、西大街、宜禄街等8条街道的升等改造和城区照明、绿化、排水等工程建设,新修西一路、西二路两条街道,建成了3个文化娱乐广场,新建成商业住宅面积达9.2万平方米,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品位进一步提升。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的原则,制定出台了县城规划和建设管理办法、县城沿街临建拆除方案,重新修订了县城“四自一包”责任合同,组建了旧城改造
16、房屋拆迁管理办公室和城市综合管理大队,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结合“三创”活动,大力实施“五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工程,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同时,巨家、相公等乡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小城镇的聚集效应和承载功能显著增强,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项目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意识,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增活力,以项目增后劲。2006年成立了重大项目促进办公室,严格实行县级领导包抓重大项目责任制,邀请有关专家举办项目建设培
17、训会,定期召开会议听取项目争取和建设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存在问题,促进项目建设。2003年以来,全县累计实施重点建设项目50多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多亿元,涉及城镇建设、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乡村道路普修、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林业四大工程”等多个方面,长宁公路、长途汽车站、疾控中心、长中改扩建工程、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城区供水工程、东西大街拓宽改造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先后建成投入使用。这些项目的实施和完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政治建设,紧密结合我县实际,健全民主制度,推进依法治县,改革管理体制,政治建设扎实推进。一是民主水平不断提高。
18、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不断加强人民政协工作,有力的促进了人大、政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人大、政协工作水平明显提高,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统战工作不断加强,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不断增多,参政空间进一步拓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扎实有效,成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同时,以“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普遍推行,农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大大提高,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加强。二是法制建设稳步推进。三十年来,县委、县
19、政府坚持不懈地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全县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广泛开展了“三五”、“四五”“五五”普法教育,全民法律素质和法治理念明显增强,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知识得到较为广泛的普及,学法用法、崇尚法制、维护法律尊严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司法体制改革和执法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严格追究执法过错责任,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断强化。深入开展了“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等多项专项整改,集中处理了一些涉法涉诉上访工作,各项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深入推进,行政成本明显降低,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和
20、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大力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制定下发了长武县党务政务公开实施细则,党委、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不断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了重大事项集体讨论、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决策跟踪与评估、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等制度,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明显提高。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把文化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三德”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1、“三观”教育,在农村开展了文明村镇、文明小区、文明大院、星级文明户活动创建、“改陋习、树新风”等活动,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在“窗口”行业单位开展了“创选评”活动,在全社会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社会主义荣辱观”、“建文明长武城、做文明长武人”、“感动长武十大人物”评选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及时总结宣传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全县上下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近年来,全县共创建省级文明单位6个、文明村3个、“十星级文明标兵户”1个,市级文明单位16个、文明机关6个、文明单位8个、文明小区3个、文明校园10个,连续3年被市委、市政府评
22、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2131”电影放映工程深入实施,节庆文化、机关文化、广场文化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了“秦之声”群众秦腔演唱会及“清凉之夏”、“莲之颂”等大型文艺晚会,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坚持“抓基础、促繁荣”的原则,千方百计筹资建设文化基础设施。1978年以来,先后建成了县新剧院、宣传文化中心、县图书馆,并在县城南街中心地段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文化广场。在各乡镇设立了文化站,在各村设立了文化活动室,配备了报纸书刊和音像资料,并配套建设村级文化广场,形成了县、乡、村全面覆盖、功能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三是文艺创作不断繁荣。近年来,为了
23、全面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县委、县政府单设了县文联,调配了工作人员,理顺了工作体制。并通过完善政策、改善条件、扶持表彰优秀作品和人才等措施,充分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先后创出了一批精品文艺作品。呼拉圈、一举两得、下海、情系醇觚塬、新村官的头把火等地方小戏在全市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根据原县植保站站长巨粉娥同志先进事迹编排的大型秦腔现代剧巨粉娥在全省巡回演出,深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出版了长武县志、长武县组织史资料、长武县文物志、长武古今书画作品集、长武古今诗词选和长武文化系列丛书等一批反映长武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成就的艺术作品。编写的美丽的醇觚鸟、等你归来等优秀歌曲,在全县干部
24、中广为传唱。这些优秀艺术作品不仅丰富了干部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四是体育工作在创新中前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体育参与意识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全民建设活动蓬勃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改善,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广泛开展,老年人体育十分活跃。全县体育事业形成一定规模,管理工作逐步趋于规范化。县文化体育中心已于2007年开工建设,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将得到根本改善。五是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多方筹措资金,先后对昭仁寺大雄宝殿、东岳庙天齐殿、昭仁寺碑石长廊、牛弘墓文馆所等文物进行了修缮。非物质文化遗
25、产保护工作扎实有效,长武道场音乐被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确定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社会发展和进步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考虑,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一是科技事业不断进步。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长”战略。从1992年起,坚持每年组织实施“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和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利用多种形式普及科技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科研工作不断进步,在小麦良种繁育、优质苹果生产、烟草红外线烘烤、蔬菜温棚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涌现出
26、了梁增基、巨粉娥、崔俊峰等一批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先进典型。二是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1995年起,在全县推行了“四制”(校长选任负责制、教师定编聘任制、教育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在学校管理中引入了竞争机制,优化了教师队伍,理顺了办学体制,提高了乡村办学的积极性。1998年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通过了省政府验收。1999年完成了“普九”达标任务。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县的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133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教中心1所,初级中学13所,学区13个,小学118所,彻底消除了D
27、级危房,建成寄宿制学校4所,创建省级教育强乡镇2个、市级教育强乡镇3个,顺利通过了市上“两基”复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2006、2007年两年高考上线率均位居咸阳市北五县第一,亭口乡冯宇宁同学成为2005年高考全省理科状元。三是医疗卫生工作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卫生网络逐步健全,医疗条件和群众健康状况明显改善。顺利实施了中澳咸阳卫生援助项目,完成了9所乡镇卫生院和193所村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任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1997年长武县医院被命名为“二级甲等医院”。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多次开展医德医风专项整治活动,医疗服务
28、质量明显提高。地方病预防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达标县,2006年被命名为全市地方病防治工作示范县。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设立了“非典”定点医院和检查站,全县未发生一例“非典”病例,有效地维护了广大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儿童保健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爱国卫生运动有声有色,农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落实,群众参合率达到90%以上,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四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成效显著。坚持计划生育国策不动摇,狠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确保人口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扎实推进计生综合改革
29、,抓好计生“三新”建设,落实计生奖励扶助政策,深入开展“关爱女孩”、治理性别比活动,全面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原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同志2006年来长视察期间,对长武的计生工作给予高度评价,2007年获得“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五是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牢牢把握“团结稳定、加快发展”两大主题,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开展了多项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了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多年来,长武县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和信访案件总量一直处于全市末位,连续十五年为无毒县;20042005年在全省公众安全感测评中位居全省前十名、全市第一名;2006年获得全省第一名。“一控制、两下降”工作和综治工作综
30、合考核也位居全市第一。2006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创建“省级平安县”的目标。经过两年的努力,到2007年底,全县共创建平安乡镇11个、平安村171个、平安单位56个,广大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率达到98%,高出市上下达指标3个百分点,一举通过了省综治委的验收,被确定为省级“平安县”。 六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建立了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合理负担的城市养老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了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导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干部职工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体系。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完善了就业援助制度,加快社会
31、化再就业体系建设,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建成了全市首家县级社会福利院。妥善安排困难群众生活,城乡低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止2007年,全县城市低保对象达到1049户2412人,年发放城市低保金300多万元,农村低保对象达到6267户16730人,年发放农村低保金600多万元,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提高各级班子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全县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党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是思想建设不断深化。始终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党委理论学习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大事来抓,坚持
32、不懈的对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先后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巨粉娥、创一流业绩”和“学习巨粉娥、保持先进性、促进跨越发展”活动,有效提高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先后组织实施了解放思想“先导工程”、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等一系列活动,通过邀请省、市专家来长做报告、组织干部群众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谈创业等形式,引导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支持干部群众积极创业,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力的推动了各项工作。二是组织建设切实加强。县委高度重视组织建设,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任用了一大批政绩突出、群众公认,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的干部。坚持“五个好”的标准,狠抓了乡镇党委班子建设。按照“六个好的”要求,开展了农村基层组织整顿,不断优化村级党组织班子,在全县村级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中深入开展了“三级联创”、“双培双带”“四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