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1 ,大小:119.68KB ,
资源ID:2484313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8431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生理学考研问答题精选98个.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生理学考研问答题精选98个.docx

1、生理学考研问答题精选98个生理学考研 98 个问答题精选1、试述 O2 和 CO2 在血液运输中的形式和过程参考答案02和C02在血液中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的方式运输。 02和C02化学结合方式分别 占各自总运输的 98.5%和 95%,物理溶解的量仅占 1.5%和 5%。物理溶解的量虽然少,但是 一重要环节,因为气体必须首先物理溶解后才能发生化学结合。1) 02 的运输:主要以 Hb02 的方式运输,扩散入血的 02 能与红细胞中 Hb 发生可逆 性结合:Hb+02 TH b02。在肺由于O 2分压高,促进02与Hb结合,将02由肺运输到组织; 在组织处 02 分压低,则 Hb02 解离,释

2、放出 02。2) C02 的运输: C02 也主要以化学结合方式运输。化学结合运输的 C02 分为两种形式: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和 HC03-的方式。HC03-方式:HC03-的方式占C02运输总量的88%。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较高浓度的碳酸酐酶,从组织扩散入血的大部分 C02在红细胞内生成碳酸,HC03-又解离成HC03-和H+。 HC03-在红细胞内与 K+结合成KHC03-。 随着红细胞内HC03-生成的增加,可不断向血浆扩散,与血浆中的 Na+结合成NaHC03-,同时血浆中Cl-向红细胞内扩散以交换 HC03-。在肺部,由于肺泡气 Pco2低于静脉血,上 述反应向相反的方向进行,以 HC

3、03-形式运输的C02逸出,扩散到肺泡被呼出体外。氨 基甲酸血红蛋白方式,大约 7%的 C02 与 Hb 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这一反应 无需酶的催化, ,反应迅速,可逆,主要调节因素是氧和作用。由于氧和血红蛋白与 C02 的结合能力小于还原血红蛋白, 所以在组织外, 还原血红蛋白的增多促进了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的生成,一部分 C02 就以 HHbNHC00H 形式运输到肺部。在肺部,氧和血红蛋白的生成 增加,促使 HHbNHC00H 释放出 C02。2、何谓心输出量?影响因素有哪些?并简述其机制。参考答案(1)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正常成人安静 时

4、的心输出量约 5L/min 。( 2)影响因素 ;心输出量取决于搏出量和心率。1)搏出量的调节。a.异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变化。在心室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凡是影响心室充盈量的因素, 都能引起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 化,从而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发生变化。 心室充盈量是静脉回心血量和心室射血后余 血量的总和,因此凡是影响两者的因素都能影响心室充盈量。异长自身调节也称 starling 机制,其主要作用是对搏出量进行精细调节。能影响心室充盈量。异长自身调节也称 starling 机制,其主要作用是对搏出量进行精细 调节。b.等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收缩

5、能力的改变而影响心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使心脏搏出 量和搏功发生改变而言。 横桥连接数和肌凝蛋白的 ATP 酶活性是控制收缩能力的主要因素。c.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心室肌后负荷是指动脉血压而言。在心率,心肌初长度和收 缩力不变的情况下, 如动脉血压增高, 则等容收缩相延长而射血相缩短, 同时心室肌缩短的 程度和速度均减少, 射血速度减慢, 搏出量减少。 另一方面, 搏出量减少造成心室内余血量 增加,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恢复正常。随着搏出量的恢复,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加强心肌收缩能力,使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也恢复到原有水平。2)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率在 60170 次 /分范围内,心率增

6、快,心输出量增多。心率超过 180 次 /分时,心室充盈时间明显缩短,充盈量减少,心输出量亦开始下降。心率 低于 40 次/分时,心舒期过长,心室充盈接近最大限度,再延长心舒时间,也不会增加心室 充盈量,尽管每搏输出量增加,但由于心率过慢而心输出量减少。可见,心率最适宜时,心 输出量最大,而过快或过慢时,心输出量都会减少。3)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肌细胞的兴奋作用,是使细胞膜对钾的正离子通透性降低和对钙 的二价正离子通透性增高, 导致窦房结细胞 4 期自动除极加速, 同时使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 2 期内流的钙的二价正离子增加,有利于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使心肌细胞收缩力增强。3、试述胃排空的过程、原理、特

7、点和临床意义。考点胃的运动,胃的排空及调节。解析 食物由胃排人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 一般在进食后约 5 分钟,便有食 糜排入十二指肠。 排空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有关。 一般来说, 稀的流体食物比 稠的或固体的食物排空快; 在三种主要营养物中, 糖类排空是最快, 蛋白质其次, 脂肪最慢。 此外,胃内容物的总体积较大时,排空的速度较快。对于一餐混合性食物,由胃完全排空, 通常需要 46 小时。胃排空主要取决于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 胃排空的动力来源于胃的运动。 进食后, 胃的紧张性收缩和蠕动增强,胃内压升高,当胃内压大于十二指肠内压时, 幽门舒张, 可使 胃内13mL食糜排入

8、十二指肠。 进入十二指肠的酸性食物刺激肠壁感受器, 通过神经和体液(如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促胰液素等)机制抑制胃的运动,使胃排空暂停。随着酸性 食糜在十二指肠内被中和、消化产物被吸收, 这种抑制作用消失, 胃的运动逐渐增强, 又出 现胃排空。 如此反复进行,直至胃内食糜完全排空,故胃排空是间断性的, 能较好地适应十二指肠内消化和吸收的速度。4、 何谓胃排空?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胃排空?考点胃的运动,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解析胃排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促进因素,又有抑制因素。( 1 )促进胃排空的因素 :A 胃内容物增多, 使胃扩张, 通过神经反射, 引起胃运动加强, 使胃排空加快。 B 胃泌素

9、也可促进胃运动,使排空加快。(2)抑制胃排空的因素 :A 肠胃反射,十二指肠壁上有多种感受器,食糜中的酸,脂 肪,渗透压或食糜对十二指肠的机械扩张,可刺激这些感受器,反射性的抑制胃运动, 使胃排空减慢。这个反射成为肠胃反射, B 另外,食糜对十二指肠,空肠上部的刺激,引起小 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 抑胃肽等, 他们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胃, 抑制胃运动, 使胃排空减慢。当十二指肠和空肠上端内容物中酸被中和, 食物被消化和吸收, 食物残渣向远端推送后, 他们对肠壁的刺激逐渐减弱或消失,对胃运动的抑制作用便逐渐消失,胃运动又逐渐增强, 胃排空又恢复, 使一部分食糜排入十二指肠后, 反过来又抑制胃运动和胃

10、排空, 如此反复进 行,使胃的排空速度很好的适应小肠内消化和吸收速度。5、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有区别?参考答案(1)突触前抑制是中枢抑制的一种,是通过轴突轴突型突触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实现的突触传递的抑制。例如,兴奋性神经元 A的轴突末梢与神经元 B构成兴奋性突触的 同时, A 轴突末梢由于另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 C 构成轴突轴突突触。 C 虽然不能直接影 响神经元 B 的活动,但轴突末梢 C 所释放的递质使轴突末梢 A 去极化,从而使 A 兴奋传到 末梢的动作电位幅度减少,末梢释放的递质减少,使与它构成突触的 B 的突触后膜产生的 EPSP减少,导致发生抑制效应。(2)突触后抑制也称为超极

11、化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所引起的。当抑制性 中间神经元兴奋时, 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使突触后膜受体对某些离 子通透性增加(CI-,K+,尤其是Cl-),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出现超极化现象,表 现为抑制。突触后抑制可分为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6、何为突触后抑制?请简述其分类及生理意义。参考答案突触后抑制: 它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引起的一种抑制, 即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与 后继的神经元构成抑制性突触。 这种抑制的形成是由于其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 出现抑制性 突触后电位,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状态。因此,突触后抑制又称为超极化抑制。 一个兴奋性神经

12、元不能直接引起其他神经元产生突触后抑制, 它必须首先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 经元, 通过它转而抑制其他神经元。 突触后抑制在中枢内普遍存在。分类及意义: 突触后抑制可分为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侧枝性抑制是指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 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 另一方面发出侧枝兴奋另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通过抑制性神经 元的活动来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 通过这种抑制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回返性抑制是指当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时, 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 同时又经轴突侧枝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该神经元回返作用于原来的神经元, 抑制原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即同一轴突 的其他神经元。

13、这是一种负反馈抑制形式, 它使神经元的活动能及时终止, 促使同一中枢的 许多神经元之间活动的协调。7、比较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 答:突触传递类似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是一种“电化学电”的过程;是突 触前膜释放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过程。(化学性突触的传递:当动作电位扩布到突触前神经末梢时,使 膜对Ca2+通透性增加,Ca2+进入突触小体。进入膜内的Ca2+可以促进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 有利于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如果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他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提高了突触后膜对 Na+,K+等离

14、子的通透性(以 Na+为主),从而导致突触后膜产生 EPSP。当EPSP的幅值达到一定值时,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如果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 质,它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提高了突触后膜对 CI-和(或)K+的通透性,主要是 CI-,导致突触后膜超极化,发生 IPSP,降低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呈现抑制效应。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发挥生理效应后, 通过灭活酶的作用而失活, 或由突触前膜摄取和进入血液途 径终止其作用,保证了突出传递的灵活性。 )1.EPSP是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细胞膜对 Na+、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 Na+),导致Na+内流,出现局部去极

15、化电位。2.IPSP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 ,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I-通透性增加,CI-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特点:(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 Ca2+内流引发的;(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 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3) EPSP和IPSP都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4) EPSP和IPSP 都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8、试比较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作用和产生原理。 答:突触前神经元的活动经突触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过程称突触传递, 一般包括电化学一电三个环节。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其轴突分支末端时,使突触前膜对 Ca2+的通透

16、性增加, Ca2 +内流,促使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并与之融合,小泡破裂释放出递质, 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 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改变。 如果突触前膜释放的 是兴奋性递质将促使突触后膜提高对 Na+、K+、Cl-,特别是对Na+的通透性,主要使 Na+内流,从而引起局部去极化,此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当这种局部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 即可激发突触后神经元的扩布性兴奋。 当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时, 则提高突触 后膜对K+、Cl-,特别是对Cl-的通透性,主要使 Cl-内流,引起局部超极化,此称为抑制性 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后膜的超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效

17、应。根据突触前神经 元活动对突触后神经元功能活动影响的不同,突触又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类。9、阐述肾小管主动重吸收机制?并比较近球小管、髓袢升枝粗段与远曲小管对钠重吸 收各有何特点?参考答案重吸收是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 分主动和被动重吸收, 主动转运是指溶质 逆电化学梯度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过程。 根据能量来源不同,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原发性所需要消耗的能量由 ATP水解直接提供,继发性所需要的能量不是直接来自 Na+泵,而是来自其他溶质顺电化学梯度转运时释放的。 许多重要的转运都直接或间接与 Na+的转运有关,因此Na+的转运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物质转运中起关键

18、的作用。(1) 在近端小管前半段, Na+主要与HC03-和葡萄糖,氨基酸一起被重吸收,而在近段小管后半段,Na+主要与Cl-一同被吸收。水随 NaCI等溶质重吸收而被重吸收。前半段, 小管液中的Na+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管腔膜进入细胞同时将细胞内的 H分泌到小管中去。后半段 ,NaCl 主要通过细胞旁路和跨上皮细胞两条途径而被重吸收。都是被动的。(2) 髓攀升支粗段中形成 Na+:2Cl-:K+ 同向转运复合体,来完成 NaCl 的继发性主动重 吸收。(3) 远曲小管初段对水的通透性很低但仍主动重吸收 NaCI.Na+的重吸收是逆化学梯度的,在初段Na通过Na+ Cl-同向转运体进入细胞, 然后

19、由Na+泵将Na+泵出细胞,被重吸收入血。后段含两类细胞即主细胞和闰细胞,主细胞重吸收 Na+主要通过管腔膜上的 Na+通道,管腔内的Na+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管腔膜上的 Na+通道进入细胞,然后由Na+泵泵至细胞间液而被重吸收。10、试述肺循环的特点及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参考答案 肺循环的主要特点有二: 一是血流阻力小、血压低。肺动脉分支短而管径较大,管壁较 薄而扩张性较大,故肺循环的血流阻力小,血压低。肺循环血压明显低于体循环系统。 经测定,正常人肺动脉收缩压平均约 2.93kPa( 22mmHg),舒张压约1.07kPa( 8mmHg),肺毛细血管平均压为 0.93kPa ( 7mmHg )

20、 。由于肺毛细血管血压远低于血浆胶体渗透压,故肺无 组织液生成。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左心衰竭时,因左室射血量减少,室内压力增大,造 成肺静脉回流受阻, 肺静脉压升高, 肺毛细血管血压也随之升高, 导致肺泡、肺组织间隙中 液体积聚,形成肺水肿。二是肺的血容量较大,而且变动范围大。正常肺约容纳 450mL 血液,其中绝大部分血液集中在静脉系统内,约占全身血量的 9,故肺循环血管起贮血库作 用。当机体失血时, 肺血管收缩, 血管容积减小, 将部分血液送入体循环, 以补充循环血量。 由于肺组织和肺血管的可扩张性大, 故肺血容量的变动范围也大。 用力呼气时, 肺血容量可 减至 200mL 左右,用力吸

21、气时可增到 1000mL ;人体卧位时的肺血容量比立位和坐位要多 400mL 。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1)神经调节:肺循环血管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兴奋时体循环的血 管收缩,将一部分血液挤入肺循环,使肺循环血量增加。刺激迷走神经可使肺血管扩张。(2)肺泡气氧分压:引起肺血管收缩的原因是肺泡气的氧分压低。当一部分肺泡内气 体的氧分压低时, 这些肺泡周围的微动脉收缩。 在肺泡气的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时, 低氧引起 的肺部微动脉的收缩更显著。( 3)血管活性物质对肺血管的影响: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 II 、血栓素 A2 等能使肺循环的血管收缩。组胺、 5- 羟色胺能使肺循环微

22、静脉收缩。11、试述神经垂体的主要功能。参考答案神经垂体所释放的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 OXT ),是两种分子结构相似的 多肽激素。 其生理作用有一定程度交叉, 如催产素有轻度抗利尿作用, 而血管升压素又有较 弱的催产素作用。(1)血管升压素:血管升压素的生理作用与合成、释放的调节已在血液循环及排泄章 中叙述。如果该激素的合成、运输或释放发生障碍时可引起尿崩症,尿量将明显增多, 每日 尿量达数升。(2)催产素:催产素对乳腺及子宫均有刺激作用,以刺激乳腺为主。哺乳期乳腺不断 分泌乳汁, 贮存于腺泡中。 催产素使乳腺腺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收缩, 将乳汁挤入乳腺导管, 并可维持乳腺继续泌乳, 不致萎缩;

23、 对非孕子宫作用较小,对妊娠子宫有收缩作用。在临床 上,产后使用药理剂量的催产素, 可引起子宫强烈收缩以减少产后出血。 催产素是通过反射 性调节而释放。哺乳时婴儿吸吮刺激乳头,临产或分娩时子宫、子宫颈和阴道受牵拉刺激, 均可反射性地引起催产素释放增多。12、试述神经冲动引起肌纤维收缩的生理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参考答案 当神经冲动传到肌细胞时, 冲动引起轴突末梢去极化, 电压门控式钙离子 通道开放, 钙离子内流引起囊泡移动以至排放, 将其内的乙酰胆碱释放入神经肌肉接头间 隙内,乙酰胆碱与存在于肌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 引起终板膜上的特殊通道蛋白质 开放,钠离子的内流和钾离子的外流使肌细胞产

24、生动作电位, 并将其迅速扩布到整个细胞膜, 于是整个肌细胞便进入兴奋状态。 肌细胞的兴奋并不等于细胞收缩, 这中间还需要一个过程。 这个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具体的 耦联过程是: 首先, 细胞质膜的动作电位可直接传遍与其相延续的横管系统的细胞膜。 横管的动作电位可在三联管结构处把兴奋信息传递给纵管终池, 使纵管膜股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 大,贮存于池内的Ca2+便会顺其梯度扩散到胞浆中, 使胞浆Ca2+浓度升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从而出现肌肉收缩。 肌细胞膜兴奋传导到终池t终池 Ca2+释放t肌浆Ca2+浓度增高t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t

25、原肌凝蛋白变构t肌球蛋白横桥头与肌动蛋白结合t横桥头ATP酶激活分解ATPt横桥扭动t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t肌小节缩短。当神经冲动停止时,肌膜及横管电位恢复,终池膜对 Ca2+的通透性降低,由于 Ca2+泵的池作用,Ca2+回到终,使肌浆内Ca2+降低,Ca2+与肌钙蛋白分离,从而出现肌肉舒张。13、与细胞膜转运功能有关的蛋白质有几大类?各举一例说明其功能特点。参考答案 HT 与细胞膜转运功能有关的蛋白质分为通道类和载体类,其中通道类有 电压门控式和化学门控式两种。载体类:载体是指膜上运载蛋白,它在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能与被转运的物质相结合, 然后可能通过其本身构型的变化而将该物质运至膜的另一侧。

26、 某些小分子亲水性物质如葡萄 糖就是靠载体转运进出细胞的。 葡萄糖载体转运的特点是: ( 1)特异性。 即一种载体只转运 某一种物质,葡萄糖载体只转运葡萄糖而不能转运氨基酸。 ( 2)饱和性。 即葡萄糖载体转运物质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当转运某一物质的载体已被充分利用时, 转运量不再随转运物质 的浓度增高而增加。 (3)竞争性抑制。即当一种载体同时转运两种结构类似的物质时, 一种物质浓度的增加,将会减弱对另一种物质的转运。通道类:通道的作用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蛋白质本身的变构作用而在其内部形成一个水 相孔洞或沟道,使被转运的物质得以通过。以此种方式转运的物质是一些简单的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受

27、一定因素控制。由化学因素控制的通道,称为化学依赖性通道; 由电位因素控制的通道, 称电位依赖性通道。 化学依赖性通道是在与某一化学物质结合时开 放,在与该化学物质脱离时关闭。 电位依赖性通道是在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变化到某一数值 时开放。通道对被转运的物质也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K+、Na+、Ca2+等都借助于专用通道即钾通道、钠通道、钙通道等进行顺浓度梯度转运。14、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哪些?参考答案(1)突触连接:神经元之间互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称为突触。根据神经元的轴 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起互相接触的部位不同, 把突触分为轴突胞体突触、 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轴突突触 3

28、类。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支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内有大量突触小泡, 其中贮存神经递 质。突触前神经元的活动经突触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过程称突触传递, 一般包括电化学一电三个环节。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其轴突分支末端时,使突触前膜对 Ca2+的通透性增加,Ca2+内流,促使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并与之融合,小泡破裂释放出递质,经 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 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改变。 如果突触前膜释放的是 兴奋性递质将促使突触后膜提高对 Na+、K+、Cl-,特别是对Na+的通透性,主要使 Na+内流,从而引起局部去极化,此称为兴奋性

29、突触后电位( EPSP)。当这种局部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 即可激发突触后神经元的扩布性兴奋。 当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时, 则提高突触后 膜对K+、Cl-,特别是对Cl-的通透性,主要使 Cl-内流,引起局部超极化,此称为抑制性突 触后电位(IPSP)。突触后膜的超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效应。根据突触前神经元 活动对突触后神经元功能活动影响的不同,突触又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类。( 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中枢神经内还存在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单胺类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分支上有大量结节状的 曲张体,其中的小泡有递质贮存。 当神经冲动抵达时, 递质即从曲张体释放出来, 与附近效应细胞的 受体

30、结合而发生信息传递效应。 因为曲张体并不与效应细胞形成通常所说的突触联系, 故称 为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3)缝隙连接神经元之间的缝隙连接, 是指两个神经元膜紧密接触的部位, 其间隔有23nm的间隙。由于连接部位的膜阻抗较低, 可发生双向直接电传递, 故有助于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步性 放电。15、举例说明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失活过程。参考答案以乙酰胆碱为例( 1)递质的合成:在神经元胞浆内的胆碱乙酰转移酶,以胆碱和乙酰辅酶 A 为原料催化合成乙酰胆碱,然后由小泡摄取形成囊泡,储存递质。(2)递质的释放: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其轴突分支末端时,使突触前膜对 Ca2+的通透性增加,Ca2+内流,

31、促使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并与之融合,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出 乙酰胆碱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改变。( 3)进入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发挥生理作用后,就被胆碱酯酶水解成 胆碱和乙酸,这样乙酰胆碱就被破坏而失去作用。16、 何谓神经递质?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参考答案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 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一个化学物质被确认为神经递质,应符合下列条件: (1)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物质和合成酶系, 能够合成这一递质。 (2)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以防止被胞浆内的其它

32、酶系所破坏, 当兴奋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 小泡内递质能 释放入突触间隙; ( 3)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出后膜的特殊受体, 发挥其生理作用,人为模拟递质释放过程能引起相同的生理效应。 ( 4)存在使这一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环节。 ( 5)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这一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17、 简述乙酰胆碱作为外周神经递质,它的分布、相应的受体和作用。参考答案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 (引起汗腺分泌和 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以及支配骨骼肌的纤维,都属于胆碱能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 (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 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胆碱能受体都是 M 受体。 Ach 作用与这些受体,可产生 一系列自主神经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