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6.78KB ,
资源ID:2483981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8398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跑的体验话题作文.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跑的体验话题作文.docx

1、跑的体验话题作文跑的体验话题作文跑的体验话题作文【篇一:话题作文的分步教学】 话题作文写作的第一步是解读材料和要求,这是写作的入门工作,也是成功的第一步。这是一个阅读理解、鉴赏分析的过程。自然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新课标),才能正确地解读材料,理解含义,把握要求,这对下面的写作至关重要。就好比手中有了钥匙,就可以轻松地打开大门一样,有了正确的解读方法和思路,同样可以轻松地打开作文成功的大门。 自高考引入话题作文以来,虽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但是话题作文仍然频频出现于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的高考试卷上,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

2、间。鉴于此,高中阶段练习话题作文写作的必要性是勿庸置疑的。 连续七年,话题作文丰富多彩,但是有一点是没有变化的:总是用一段揭示语言启发学生思考、激发想象、限制范围,然后再给出具体要求。前面的揭示性语段有的是故事,有的是寓言,或者是哲理性的语句。也就是说话题作文的结构可以分成这样几个部分:“语言材料,揭示语,中心话题,具体要求。”这样的结构模式给我们解读话题作文提供了一定的程式便利。 首先,要仔细解读“语言材料”。 前面的“语言材料”起着引入的作用,就是引学生入门,把学生引入这个作文的范围,引入这个话题的意境中去。它要么提供一个事实,要么讲述一段小故事,小寓言或哲理性的语断,用意在于引起学生的思

3、考,就是将学生的写作思维引入材料所提供的情景中去。 如2004年湖北高考作文材料的第一部分的“语言材料”: 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诗的小引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制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的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子的人十中有九个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 这个小故事很好懂,自然不需要多少“解读”的功夫,并且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镜子本就是用来反映人的真实面貌的,为何人们喜欢买昏镜呢?学生有了这

4、么一问,就自然把自己的“写作思维引入材料所提供的情景中去”了。接下来就自然可以研读下面的“揭示语”了。 第二步,要研究“揭示语”。 揭示语很重要,它是对材料的解释、对材料的补充;它可以提示考生,帮助考生理解材料,拓展思维;它最能体现出题者的用意和目的,必须挖掘出材料中蕴涵的命题者的意图,而这些意图往往是隐性的,并不能立刻发现的,考生须格外注意。 如2004年湖北卷的“揭示语”: 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至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也有昏镜。 制镜、售镜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有讲究。 这段

5、“揭示语”可谓“揭示”到家了。不仅揭示了前面的材料的内涵,还把学生作文可以涉及的范围交代个一清二楚。“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等于告诉考生,这个“镜”是照缺点、照错误、照思想的。下面更告诉考生可以写个人“照”镜子的事情,更可以写民族、国家对过失的反思。有了如此“揭示语”,考生可以在命题者圈定的范围内自由发挥了,根本不用担心对材料的理解会有什么偏差。 第三步,品味“话题”。 中心话题往往分成两种“词语话题”和“语句话题”。它是由话题材料引出来的,是在话题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中心。所以笔者习惯称之为“中心话题”。话题的形式往往是材料中的一个关键词语,如前几年的“选择”、“

6、诚信”;或是比较复杂的、语句形式的话题,如“假如记忆是能够移植的”,“感情的远近亲疏与判断事物的标准”和2004年江苏省的“山的稳重与水的灵动”,2005年湖南的“跑的体验”,就属于语句式的话题。需要说明的是,语句式的话题出现在词语式的话题之后,审题的难度比词语式的话题要大得多。而2005年湖北高考卷虽然用的是材料作文,但我们很容易归纳出材料的“中心话题”是“出与入”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话题和材料的关系:话题既可以是材料的一部分,即话题范围只是材料的内容所涵盖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超出材料的覆盖范围的概念。 2004年湖北高考的话题是“买镜”。买镜只是前面材料中的一个名词而已,根本不能作为立意

7、和主题。有了前面的对“语言材料”和“揭示语”的研读,我想,考生在立意和拟题上不会有什么困难了。 显而易见,“买镜”是个比喻性话题,前面说人们“买”昏镜,自然是因为大家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不足缺点和错误。这样显然是不对的。人的缺点总是存在的,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掩盖和回避都是不可取的。那么我们就要“买镜”,那么我们要买什么镜?古人是怎么对待镜子的?这样多问几问,文章的立意和内容就呼之欲出了。 第四步,老老实实看看最后的“要求”。这是最明确的部分。如果说前文多多少少有些“犹抱琵琶”的话,这儿则是“赤裸裸”的告诉你,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了。这也是最具体,最具有可操作性的要求了。一般就作文的立意、命题

8、、字数、文体等作出具体规定,好比法律,“违者必究”,是写作时不能逾越的“警戒线”。 2004湖北高考作文的要求是: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第条要求,明确要我们写“买镜”,不得转换话题。还可以使用文中的材料当然,你有更好的材料,也可以抛弃现成的。第条“立意自定”。但是我们要头脑清醒,虽说“立意”自定,可是绝对不是你想怎么立意都可以的!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的需要,这是大原则,考生切记!第条是常识了,不能用“话题”为作文题。要自己另外拟一个。至于第、条是硬性的规定,不得违反的,在此

9、不必解释。 以上是对话题作文结构的分步解说。下面我们再以2005年湖南高考作文为例,演练一下分步解读话题作文的过程: 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先要学会走路,然后才是跑。任谁都跑过无论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你或许有难忘的经历,或许有深切的感受,或许有独到的认识。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跑的体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 这是一个典型的话题作文。 “语言材料”列举了一种现象几乎人人都体验过。特别是考生,对自己在运动场上跑的体验应该是很深刻的。 “揭示语”提示考生,跑的体验从身体到心灵,是

10、一种升华。跑,需要勇气,需要毅力;跑,贵在坚持,贵在参与;跑,是竞争,是实力的较量,这些理解是学生很拿手的。下面提示你可以写经历,可以写感受,也可以写理性的认识。 “要求”部分特别的规定只允许写记叙文和议论文这并不苛刻。因为这则材料就适合写记叙文和议论文。 综上所述,分步解读话题作文材料,步步落实,写作时一一对照,是解读话题作文材料的一般方法。写作练习中,实实在在地加强学生的解读意识,培养学生的正确解读作文材料的习惯,这样,写作时,可以思路清晰,步步为营,轻松拿高分。对话题作文的解读练习较之多写两篇作文,要重要得多。 林岩峰,江苏新沂第一中学教师。【篇二:高考优秀作文 (120)】 2008年

11、高考作文考“半命题作文”可能性大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要想猜中题目是很难的,特别是作文题。所以猜题押题无此必要。但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总会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命题的思路还是可以分析的。笔者通过仔细分析湖南近四年的高考作文题,对2008年湖南高考作文命题做了些个人预测。 一、2008年高考作文考“半命题作文”的可能性很大 近四年来湖南高考作文题型既体现了连续性又体现了变化性。2004年的“家庭教育”、2005年的“跑的体验”考的都是话题作文,这与从1999年开始出现并风靡全国、大考特考的话题作文相衔接。但2006年出现了久违的命题作文,让很多人大跌眼镜,虽然是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

12、之中。话题作文考了这么多年,无论它多么科学,也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师生都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试办法。同时,话题作文有一定弊端:由于缺乏文体限制,导致学生忽视文章体裁,文体不清;一部分学生忽视写作基本功,靠背范文,搜集一些较为实用的资料来套话题这个大“筐”。因此,2006年命题作文的出现实际上体现了湖南自主命题后所表现出的独立理念和独有特色。2007年的作文题型实际上和2006年大同小异,只是限制没有2006年那么严格。2008年湖南高考作文题应会与前两年保持大致的连贯性,考话题作文的可能性不大,而限制过分的命题作文确实不利于学生发挥,因此也不大可能再出现。笔者认为2008年湖南作文题型最有可

13、能的是“半命题作文”既有一定的限制,同时又会给学生自由发挥空间。当然其他作文题型也有可能,特别是去年全国卷和少数地方卷的读图作文形式要引起高度注意,在备考中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当训练。 二、文体限制应该不会变化 话题作文一出世,高考作文中限制文体就成为千夫所指的弊端。在这一大环境下,湖南毅然扛起另类的旗帜,除了2004年刚开始自主命题时未限制文体外,2005、2007年限定只准写记叙文和议论文,2006年更是限定写议论文,在2005年至2007年的高考语文大纲中也明确规定要加强对记叙文和议论文的考查。湖南为何要强调文体,一方面是除弊,扫除话题作文出现后,很多学生淡化文体,写出“四不象”的文章的现象

14、。另一方面是谨遵教育部精神,记叙文、议论文是教育部要求中学生掌握的两种最基本的文体,也是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最常用的文体,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因此,我认为今年高考作文会一如既往地强化对文体的考查,记叙文和议论文依然是两个核心点。 三、作文内容应与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个人健康成长相关 前三年湖南高考作文命题,无论是“家庭教育”“跑的体验”,还是“谈意气”,都旨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仍然坚持这一理念,不仅标题的中心语直指“生活”,而且其修饰语“诗意地”暗示了这里的“生活”不是一般的平淡生活,而是具有一定审美要求的、高品位的生活,因为“诗意”就是

15、具有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这含蓄地表明了这一命题不仅暗扣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健全学生人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意旨,也暗扣了当前我国强调的构建和谐社会、提升生活质量的治国理念,用意深远。由此我认为,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依然会坚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的方向。 四、审题能力依然是作文考察的一个环节 尽管很多老师认为湖南高考作文题在审题上设置的障碍不大,但笔者认为就中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看还是有一定难度。湖南题设计得很巧妙,给考生提示,降低难度,但又实实在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例如,2005年的“跑的体验”就是一个偏正短语,重点是放在“体验”二字上,考生稍

16、加疏忽便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2007年“诗意地生活”,虽然对考生提示注意“地”字,但是设置了两道关卡。第一考生要会分析结构,依语法常识“生活”在“的”字后是名词,“地”字后是动词,题中“生活”是动词,限制了“生活”在文章中只能作为一个动态性的因素来处理,而不是静态地描述一种生活的追求,一种生存的过程。第二要注意“诗意”二字,生活是有限制的,只能是诗意地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是诗意的,考生要了解“诗意”二字的内涵,只有做到这两点,考生写出的文章才会切合题意。我认为,今年还是会注重对考生审题能力的考查,因此,平时要指导考生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此文纯属个人观点,与任方面无关) .【篇三:材料作

17、文审题】 一、紧扣文体,凸显体裁。现今的高考作文虽没有文体上的具体要求,但文体不限不等同于 不做文体要求。近年来的高考实践证明,考生的文体意识越来越淡漠,而其中,对材料的引用则明显显现出考生写作功底的欠缺。一般而言,议论文的材料要简洁凝练,真实准确;记叙文的材料要生动形象,细腻感人;说明文则要条理清晰,顺序精致。比如2007年高考广东省优秀作文传递:?传递存在于自然和人之间,关涉天人之间的和谐和长久发展。司马迁自述其发愤著史记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穷一家之言。古人向来崇尚天人合一,然而千百年来,似乎没有天人合一的时候。为什么会这样?传递失败的缘故。?这段材料简洁明了,引述准确,

18、叙议结合,是典型的议论文式引用。二、组合分类,凸显观点。许多材料间并没有内在联系,但如果把它们适当地加以组合,则会使其同类归并,对观点起到深刻解读和印证的作用。比如2007年高考广东省优秀作文就这样,年年岁岁:?是谁搅动了一江春水?是屈原站在汨罗江畔,那是他在生命最后一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高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抱石坠汨罗江。生命沿江而下,传递了两千多年的辉煌,于是我们听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更听到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语。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段材料内容丰富,把

19、屈原、文天祥、谭嗣同、鲁迅的事例和语言都加列举,很好地说明了民族精神传递的重要意义。三、精雕细琢,凸显情意。有些材料,如果单纯地引述过来,往往缺少打动人心的力量,也不容易融入自己的情感体悟。我们可以借助想象,通过细节描摹,使材料迸射出深厚浓重的生活气息,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比如2007年高考山东省优秀作文蔷薇故乡:?梦中常常回到故乡。那是一个安谧的小山村,夏日的午后,似睡非睡间,总有几声欢快的蛙鸣,老牛哞哞的呼喊。有时又回到村前的小溪旁,和傻丫等小伙伴玩笑嬉戏,水花常常溅在挽起的裤管宿舍的人说我常常在梦中笑出声。?这段材料,为了表现自己对故乡的无比牵挂和思念之情,动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展示内心

20、的丰富情感。这样细微的生活场景在作者心底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痕,他对故乡的深厚情意则更可想见。四、诗文融合,凸显文采。在写作中,我们如果对所引材料知之不深,或是缺少较深刻的领悟,可以把有关作家的诗文进行巧妙地融合,从而使行文妙趣横生,文采飞扬。比如2007年高考山东省优秀作文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我用想像触摸你诗的轮廓,我手心的雪花含苞欲放,我梦想的枝头缀满星光。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摇荡清秋的月亮;没有比李白更易醉的豪肠,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商隐的秋池浇开紫丁香的惆怅,渭城的朝雨沾湿王维的衣裳。在一个民族精神疆域里呈现出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宏广。唐朝啊,你美丽竟是这么多生命的拓荒,怎

21、能不令人陶醉,怎能使人遗忘?这里,写作者为了表现对唐王朝的向往,并没有直接引述自己所知道的张继、李白、李商隐和王维的诗句,而是借助想象把诗文与人的情感意蕴结合起来,显示出写作者非凡的创新能力和文采追求。引述材料时,我们要尽可能地照顾到文体要求,从自己的写作内容出发,努力展示自己写作才能中最华美、最绚烂的一面。 第一,由现象到本质。现实生活中考生对自己储备的素材往往只看到现象,没有深入的分析过其本质,在考场上写作时往往觉得“无米下锅”。其实,就一则普通的素材而言,考生若能以变化的眼光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去分析种种现象,往往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比如,苏轼这位历史人物,考生们无论从教材还是从课外资

22、料中都对他有所了解,然而,只有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的考生才能在写作中把这个素材运用的游刃有余。请看下几则文段:(1)在赤壁,孟德低吟悲歌,周瑜谈笑风生,而苏轼的故国神游才最潇洒,白发与月光相辉映,浊酒与江涛相融汇。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生命在遭遇苦难时仍应高扬精神的旗帜。(纪念,2005年广东作文题)(2)苏轼在饱受打击和屈辱后,忘却所有的失意和痛苦,铭记的却是世间的真情和美丽,不然,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洒脱?(铭记与忘记,2005年全国作文题)(3)生命中,我们常常忽视自家门前的栀子花而徒然想象邻家的繁花满园。提到苏轼,你想到的定是他的文采豪情,

23、佳作美名,相形见绌的是自己生命的苍白渺小,然而你忽视了他生命中的伤痛、苦涩和悲哀,同时也忽视了属于你的栀子花。(2006年山东作文题)。这三篇作文的立意各不相同,其中(1)(2)是话题作文,(3)是材料作文,但它们都拿苏轼说事,苏轼虽饱受屈 辱却奋发有为的事例被用得“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收到了“以一当十”的效应。第二,由结果到原因。考生手中的素材往往是具体的事例,而这些事例告诉考生的只是一些事情的结果。如果考生面对那些结果多问或多想几个为什么,也许一个简单的素材,就会生发出众多的内涵。比如:袁隆平这个人物。很多考生只知道他在杂交水稻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然而,如果考生能对这样一个结果多问几个为什

24、么,那么,这个事例可以运用在很多方面。请看下面几则文段:(1)袁隆平是个智勇者,他冲破了“关于自花授粉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经典理论这个科研的圈,经过多年不断探索研究,终于开发出被誉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的杂交水稻。走出那个“圆”苑囿,将带来社会的进步、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将推动历史的发展。(2005年福建卷材料作文“圆与多边形”)。(2)为了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为了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年入古稀的他,依然奔走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间。?七十多岁的袁隆平依旧在自己的跑道上迈着矫健而执著的步伐。对于他来说跑道没有终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2005年湖南卷话题作文“跑的体验”)。这两位考生以袁

25、隆平获奖这个结果寻求其原因,追本溯源收到很好的效果。第三,由普遍到独特。面对众人熟知的素材,考生要避免“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现象,就必须以独特眼光,寻求新的突破,获得新颖独到的思想见解, “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只有这样才会收到“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效果。荣获2005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的邰丽华。不少考生在引述这个事例时大多描述的是主人公的坚强,而一位考生在作文中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这样一位美丽的女子,命运并没有特别眷顾她,我们无法想象,陷入无声世界的她在艺术生涯中经历了多少磨难,但是她却说:我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中,社会给予我的已经很多很多了,我一直带着

26、一颗感恩的心来演绎我的节目。可以说,正是这份感恩之心塑造了她的至纯至美,从而雕琢出了心中的天使。”(2006年广东卷雕琢心中的天使)。这则素材的分析角度之独特,可以说让许多考生瞠目结舌。第四,由聚合到发散。根据不同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取用同一事例,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是一种眼光和能力。信息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写作素材,从某种意义上说,考生人人手中都握有“金碗”,。比如,从2002年到2006年,央视的“感动中国”栏目,每年推出的新闻人物,到目前为止已有四十位。这些人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感人事迹又有生动细节,如果考生们把每个人物从三到五个角度分析的话,那么,一个考生实际上就已经掌握

27、了一二百则素材了。用那么多的素材去应对一篇高考作文不是绰绰有余吗?就如古人所说,“而当其必需,则粪土之用,有时与金玉同功”,有了这种把“粪土”转化为“金玉”的能力,我们就不用再端着金碗仍叹息欲炊而无米了。总之,风景美,在于发现;人情美,在于感悟;文字美,在于运用;材料美,在于挖掘。“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考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只有善于挖掘、激活思维,方能“惊退万人争战气,衔得锦标第一归”。1、把已知材料尽量往话题上“拉一拉、靠一靠,甚至扭一扭” (但不是强扭!)其实,有些看起来与题目关联不大的生活素材,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就可以转化成高考作文的材料,为我所用。2、针对不同论题,有目

28、的地,重点地突出已知材料中的某个方面!每个材料,事实论据牵涉到方方面面,可以同时证明各种不同的论点。考生在引用的时候针对不同的论点可以有意识地选取材料中有用部分,适当地加以渲染扩充,其它部分就可忽略张一点。譬如文章要论述时间的重要,那末就可以在马克思一早就等图书馆开门,有时连午饭都不吃这方面多叙述一点;譬如要证明不断积累对事业上的作用时,我们就可以在马克思近十年时间里几乎读遍了图书馆所有的经济学参考书,做了大量的卡片这一点上多叙述一点,等等。3、对事例进行深挖掘,巧挖掘或是稍微调整角度。a 顺藤摸瓜由表及里,开掘取意透过客观事物的表象,开掘事物的深层意蕴。意蕴总是深远的,通过由表及里的开掘能获

29、得全新的角度。 b另辟蹊径不走常路,别有风景转换角度即从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见人所未见,获得新的意蕴。它打破单向、一元的思维定势,不拘于一孔之见,或一隅所感,尽可能寻找新的突破口,从新的侧面切入,使立意别具一格。有时反弹琵琶,反求其意,别出心裁c即小示大见微知著,小处落笔从小处立意,把意义引申发挥到成为大问题,揭示具有普通意义的主旨。这不仅要求作者具备比较深刻的思考能力,而且还要求作者有敏锐的联想拓展能力,使主旨显出特色。例2薛谭学讴:(薛谭拜秦青为师学习唱歌即“学讴” ,还没有将技艺学到手,就以为差不离,要离开去闯天下了。秦青也不阻拦他。送他上路时,秦青唱了一首歌,歌声响彻

30、云霄,连天上行走着的云也停止不动,被歌声牢牢吸引住了。这时,薛谭才知道自己与师傅在唱歌方面的差距,于是又留下了,而且一直都不敢提离开去闯天下的事了。)有人认为:这可用于 “身教胜于言教”的话题作文秦青通过自己唱歌这一“身教”的手段而折服了他的弟子的。这样并没有错。但若就认为,这只能用于写教学方法方面的作文,那就呆板了。其实换一个角度,从“技艺无止境”的角度,写学无止境类的话题作文,也未尝不可薛谭不正是认识到了师傅的唱歌技艺无止境,才“终身不敢言归”的吗?你还可以再变换一个角度,从薛谭在秦青唱歌前后不同的学习态度的角度入手,去写学习时态度要虚心方面的话题作文。 这样,一个薛谭学讴就 可“一材四用

31、”了。你还可以从“教是为了不教”的角度入手,结合秦青“身教”的效果使薛谭终身不敢言归,对其教学方法进行否定,写出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方面的话题作文来。其实,只要仔细去发掘,绝大多数材料都可 “发掘”出多方面的作用来。如:从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材料中,既可发掘出中国人“自信”的意义,来证明自信会创造奇迹之理;也可发掘出中国人“不崇洋”之义,来证明中国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可以创造奇迹的道理。从欧阳修的卖油翁里,你可发掘出“熟能生巧”之理,也可发掘出“强中更有强中手”之理,还可发掘出“学习必须虚心”之理。从鲁迅把人家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创作这材料中,既可发掘出“人生要靠奋斗”之理,也可发掘出“

32、必须珍惜时间”之理,还可发掘出“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之理。注意:需说明的是,同一材料的多用,是指在不同的作文中运用不是同样照搬,而是要据不同的话题要求而作出相应的变化的。如要用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来写关于自信话题的作文,在对材料的叙述和分析时,就必须突出詹天佑是如何“自信”的;要用它来写关于不崇洋方面话题的作文,在对材料的叙述和分析时,就必须突出京张铁路是如何在外国人的嘲笑声中修筑起来的;而要用来写聪明方面话题的作文,在对材料的叙述和分析时,就必须突出京张铁路的创新设计。因此,当你将走向高考考场,又担心写作储备不足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再花时间去“积累”写作材料了,那是天长日久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奏效的。你应该静下心来,对自己已经占有的材料进行一番打理,尤其是发掘每一个材料的多方面的意义。这样,你在高考作文运用材料时,即使不能“以一当十”,也能“以一当四”或“以一当三”,最起码也能“以一当二”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